对通川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通川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
城乡环境是一个地方发展活力、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综合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体现。好的城乡环境,对内可以增强自豪感和凝聚力,对外可以增强感染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是重要的发展支撑要素和资本。近段时间,通川区人大常委会以创新学习实践活动载体为动机,围绕如何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多次深入挂包联系乡镇、社区、企业实地调研,对继续推进我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形成了几点建议意见。 一、主要成效 多元投入保障有力。一是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政府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改造基础设施、完善环卫设备、充实清扫保洁队伍,为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积极包装项目,加强向上汇报协调,多渠道筹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三是组织、督促区级部门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挂包联系的乡镇、社区提供资金、项目、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帮助。 广泛宣传发动深入。先后在各级电视、报刊、网络媒体刊播专题新闻280余篇(条);注重发挥文艺演出、展板、墙报、标语等宣传载体的造势作用,组织了大型宣传文艺演出6场,设置大型宣传标语牌8个,悬挂环境治理标语300余幅;从2008年10月以来坚持开展“劝导不文明行为活动”,在广大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 完善机制运行规范。建立并完善了挂包联系制度。明确全区14个乡镇办委、47个社区的区级联系领导、区级帮扶部门以及牵头单位。建立督查曝光制度。加强进度跟踪、指导督查和问题回访,对脏、乱、差、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曝光。建立严格问责制度。制订了《达州市通川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启动了效能问责程序。建立每月考评制度。对乡镇办委、区级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逗硬考评、通报。建立了“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机制。 强力实施初显成效。市容面貌明显改观。城区背街小巷、学校周边、居民小区、休闲广场的环境更加清爽整洁,有效净化了视觉环境。城镇美化稳步推进。对城区树木花草进行了培植、补种,铺设彩砖5000余平方米,补种行道树300余株,修补场镇破损路面400多平方米。城乡绿化初见成效。义务植树26.53万株,新(扩)建公共绿地118.3亩,道路绿化面积55亩。亮化设施逐步完善。对相关街面、道路及场镇路灯进行了清洗、维修和增设。 二、存在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老城区部分居民楼院下水管网破损严重,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停车场、农贸市场建设严重不足,导致环境治理和管理难度增大。 基层群众发动不够。存在“上热下冷”现象。部分城乡居民在对待环境综合治理的态度上等待观望的多、自觉行动的少,消极应付的多、主动参与的少。 部分干部有畏难情绪。工作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办事拖沓、指哪打哪,缺乏工作激情和创新意识;部分单位和部门认识不到位,存在应付性、临时性和“一阵风”现象。 部门挂包联系不主动。个别单位说得多、办实事少,有的仅仅停留在给点钱或下去走走看看的层面,未能“定期派出人员到联系、帮扶对象单位参与日常管理”。 部门联动不力。交通、工商、建设、城管、农林、环保、爱卫、文明等环卫执法部门全面参与,联动有力,但有些部门行动迟缓、主动作为不够。沟通衔接不主动、工作配合不到位。 管理水平偏低。在保持环境综合整治效果上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回潮”、“反弹”现象。 三、对策思考 (一)解决“三大难点”,凝聚力量全民动手 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既有物质重建的内容,也有精神重建的内涵。因此,要跳出简单的卫生工程、清洁工程认识,真正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群众的民心工程、发展的环境工程、干部的作风工程和通川的形象工程来抓,在广泛宣传和深入发动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打一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人民战争,通过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进社会和谐,促进通川发展。 1.挑战陋习,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改硬环境易,变软环境难。环境治理重在意识培养,重在革除陋习。陋习就是长期积淀的粗鲁的、丑陋的、不文明的坏习惯,诸如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乱写乱画等等。从表面看来是小事,如不及时根治就成了恶习、顽症,就成了社会问题。要以整治活动为契机,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教育广大群众自律、自戒,自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爱护环境卫生。通过一些活动载体,启发、引导、教育和影响人们,使良好的生活行为成为自觉、自然的习惯,并逐渐、自然地演化成一种社会道德规范,使环境工作由“政府推动型”向“群众自觉型”方向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习惯,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由于个体受教育的程度、价值取向和经济条件等不同,不少群众仍然墨守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以柴禾作燃料、乱修乱建、“三废”乱丢、污物直排等,致使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城乡环境提升困难。对此,要坚持“扬弃”的观点,移风易俗,积极改变传统习惯,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积极转变消费方式,引导群众及时将废旧物资、淘汰用品分类处理、合理利用;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改变,推进方便袋和一次性用品改革,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工业,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 3.攻克贫困,打造和谐的人居环境。造成环境脏、乱、差的原因有多种,但最根本的在于地方的贫穷落后。治脏先要治穷。要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增大投入及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等发展机遇,全面落实“两个加快”,重点在民生改善、产业培育、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把提升城乡居民素质与加快城镇扩容、村民布点调整、城乡一体化建设等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人民满意的宜居环境。 (二)抓好“三项治理”,点面结合统筹协调 实施城乡环境治理,要坚持标本兼治、统筹推进。有效治理脏、乱、差现象,实现洁净化,是当前重点。在方法上要坚持标本结合,正确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在措施上要坚持堵疏结合,把疏导工作作为重点;在队伍上要坚持专群结合,专业人员保洁与群众参与相互促进;在时间上要坚持长短结合,把阶段治理和长效机制相结合,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建设。 1.集中治脏,达到清洁化。治脏是城乡环境治理的基础,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农村,以“四好”为目标,创建文明卫生村。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六治、四改、两创建”活动,即治理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地膜乱扔,改水、改厕、改圈、改灶,积极创建卫生场镇、卫生村,加强畜禽规范饲养及废弃物综合利用,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源,建立和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推行卫生填埋、高温堆肥等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规范处理。在城镇,以“八好”为目标,创建文明卫生城镇。以整治垃圾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倾乱倒、占道经营、市场秩序混乱、河道卫生脏乱、生活垃圾清运不及时、全天候保洁不到位、环卫设施不齐全等问题为重点,制定方案,落实责任,限时集中治理,实现大街小巷无垃圾、无污水、无污物,城乡环境清洁化。 2.彻底治乱,达到秩序化。脏生乱,乱生脏。同时进行治脏与治乱才能提升城乡环境形象。当前,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等“五乱”现象比较突出,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实施源头治理。从科学规划入手,合理功能分区。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功能配套和突出特色的原则,合理确定主体功能区建设,并对建筑规模、样式及周边公共设施、绿化进行统一,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完善城区建设总体规划。从行业标准入手,增强约束能力。制定完善行业从业标准,并由主管部门加强监管。重点是对广告行业制作及张贴、餐饮行业排污及垃圾回收处理、屠宰行业场地设置及排污、修理行业物品堆放及污染治理、回收行业废品堆码及保洁、运输行业的车辆停放及车内垃圾处理、建筑行业的材料堆码及施工规范等制定行业标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实行承诺从业、行业主管制度,努力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达到秩序井然、规范有序。 3.全面治差,达到优美化。“整洁”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基本要求,提升形象、全面治差、营造优美的宜居环境则是治理工作的落脚点。一是提升素质,解决部分公民“行为差”。以学生“养成”教育、公民的“公德”教育、业主的“行规”教育为重点,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学校为主要战场、以活动为教育载体、以舆论为促进手段,认真开展“人人是形象”、“文明在细节”、“微笑满通川”、“洁净新家园”等活动,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素质,使爱护、治理环境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加快建设,解决公益设施“基础差”。存在以路代市、乱停乱放等现象的原因,除了文明程度、管理力度外,另一方面是群众没市场可经商、没地方可停车。治“乱”重点在于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在农村,重点抓好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五改三建”,实现农村治理“三不”目标。在城镇,注重功能分区,加大停车场、菜市场、批零市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公厕等公益设施建设,强力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提高城镇品位。三是规范建管,解决环境“形象差”。在城镇,要对建筑风格、建筑外观设计、环境绿化、路灯装饰、人行道建设、管网线网设置等纳入建管内容,力求新颖、美观、典雅、别致,努力将通川城区打造成“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城市;在农村,合理调整村居部局,努力推进农村“村容村貌园林化、农民居住社区化”。 (三)建立“三种机制”,开拓创新长效推进 城乡环境治理,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城乡环境治理要克服难抓论、唯钱论等错误观点,走出“脏后治、治后脏”、“一抓就好、不抓就糟”的怪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把管理内容具体化、管理指标区域化、管理责任明确化,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管理体系,以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常态化为基本要求,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1.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行业管理规范化。一是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机制。把职能部门的责、权、利统一起来,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得利、谁负责,谁破坏、谁负责”的环境治理责任机制,消除只得利、不管理的现象,真正形成城乡环境治理联运机制,推进无缝隙管理,增强治理能力,变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二是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投资机制。在政府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投资机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养管分离的原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进环卫管理改革,采用招投标的办法组建各类专业公司,扩大利用社会资本,进一步提高环境建设水平。三是教育和引导各类经营者把环境治理费用纳入经营成本,增加对环境治理投入。对辖区单位、各种饭店、经营门面等,依法收取垃圾代运费用,实行由经营者监督卫生、收费单位负责治理环境的管理机制。 2.建立健全参与机制,全民动手常态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要走出“少数人管理、多数人漠视”的尴尬局面,要建立健全全民参与机制,增强全民“环境卫生、人人有责”意识,推进“同住一个城、共爱一个家”和“全民动手、清洁家园”活动。一方面,用政策引导群众参与。按照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十条“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城市居民,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应当参加其所在的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社区服务劳动”的规定,社区应积极组织、合理安排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参加社区环境治理、环境监督等公益劳动。劳动和民政部门要适当增加城镇管理公益岗位,要扩大低保人员就业,充实城管队伍。另一方面,搭建平台扩大群众参与。树立“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的新理念,推进政民共建、双向规范。坚持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倾听民意、集中民智,通过开办城市直通车、环境治理大家谈、市民义务监督台等互动活动,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全体市民热情关注、建言献策、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形成全民参与、携手共建的社会氛围。 3.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目标管理制度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改变传统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一场变革。推动的最主要的措施和经验就是问责。一方面,要严格干部问责。要建立健全城乡环境治理“一把手抓到底”的领导机制、“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机制、“一个规划落实到底”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能和干部职责,对照《通川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有关规定,逗硬督促检查。对在城乡环境治理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要严格追究责任,推动工作落实。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业主问责制。环境卫生“门前三包”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业主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除了加强业主的诚信教育外,要结合行业管理特点,由工商、建设、环保、城管等的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检查问责,并将问责结果与创建诚信单位、诚信业主结合起来,对达不到卫生标准、整改不力的,可以按照“规则在先”的原则实施处罚。同时,规范城镇环卫公司与业主的服务合同,推行“业主监督清洁公司、清洁公司督促业主行为、政府督查仲裁规范、市民参与监督评议”的监管体系,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庭院美化、村容整洁、民风文明”美好新通川。 |
|
来自: 乐山老杨 > 《参政议政提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