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炷隔物灸法:隔姜灸...

 4050szl 2011-06-15
        艾炷隔物灸又称间接灸,是指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首载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创立了治霍乱“以盐内脐中,上灸二七壮”的隔盐灸;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的隔蒜灸;治毒肿疼痛不可忍的隔椒灸等。
养生保健
        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内容来自中医养生保健网
        如《针灸大成》卷上,灸聚泉穴治咳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又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卷十一治疗痔漏,亦用隔姜灸法。又清吴尚先《理瀹骈文》记载:“头痛有用酱姜贴太阳烧艾一炷法。”这种灸法,在古代流传甚广,许多中医外科书都有论述。最早的记载,见于《肘后备急方》卷五,葛洪云:“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住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唯多为善。勿大热,但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用新者,不用灸损皮肉。” 中医养生保健网
        关于葛洪灸法,据宋张杲编的《医说》称:“江宁府紫极观掘得石碑载之”,比《肘后备急方》更详细(按宋闻人耆年《备急灸法》云:“葛仙翁石刻江陵府紫极宫”,与《医说》不同。然《政和本草》卷二十九亦指为江宁府紫极宫,当以江宁府为是,在今南京附近)。兹据《医说》,将此碑文录下: 养生保健
  “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则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当三钱厚薄,安其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即换一片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更要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过七日不可灸矣。
中医美容

       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粟米大头子,便用独头蒜,切去两头,取中间半寸厚薄,正安于疮上,却用艾于蒜上灸二七壮,多至四十九壮。”宋陈自明《外科精要》把这种灸法叫做“隔蒜灸”。 内容来自中医养生保健网
         后来又有发展《针灸逢源》治脱肛泻血“姜片置腧上,艾灸三十壮”的隔姜灸;《寿世保元》有治腹中有积、大便闭塞、心病诸痛“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的隔巴豆饼灸。《本草纲目》治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及丹田,仍艾灸三壮”的隔甘遂灸;还有《千金要方》治发背痈肿的隔豆豉饼灸,《外科发挥》治疮口不敛的隔附子饼灸等。历代医籍中所载述的间接灸约有四十余种,除以上所述外,尚有铺灸、隔葱灸、隔附子灸、隔商陆饼灸、隔川椒灸、隔香附饼灸、隔木香饼灸、隔蓖麻仁灸、隔矾灸、隔药饼灸、隔核桃壳灸、隔黄土灸、隔韭菜灸、隔面饼灸、隔蛴螬灸、隔甘遂灸、隔葶苈饼灸、隔皂角灸、隔蟾灸、隔薤灸、隔桃叶灸、隔莨菪根灸、隔土瓜根灸、隔苦瓠灸、隔槟榔灸、隔蚯蚓泥灸、隔鸡子灸、隔酱灸、隔纸灸及隔麻黄灸等。 隔蒜灸法,随着疾病的不同,又有几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大体有以下三种: 中医养生保健网
①隔蒜片灸:方法见前。据宋张锐《鸡峰普济方》卷三十云:“艾炷贵虚而大。” 养生保健
②隔蒜饼灸:适于较大范围的施灸。除前引葛洪石碑所载者外,《医心方》卷十八治猘犬啮人引《录验方》云:“取大蒜作饼灸疮上愈。”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云:“阴疮日数多,艾炷恐不及事,以蒜捣烂铺于疮上,以艾亦铺蒜上,点火灸之。” 也有将大蒜同其他药物共同捣烂,作饼以施灸的。如《类经图翼》卷十一治疗痈疽疮口开大者,“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明王肯堂《外科准绳》载郭氏治疗“有脓水恶物渐渍根深者”,用白面、硫黄、大蒜捣烂作饼,在上施灸。《疡医大全》云:“灸身上诸毒并疬串久不收口者,独蒜一个,加雄黄不拘多少,共捣成饼,贴之,将艾放饼上,灸一壮即愈。” 也有蒜饼与药饼井用的。如《理瀹骈文》治产后流注及阴毒、肿毒、风毒,“用丁香、木香、沉香,肉桂各等分,麝香减半,加白芷、苏叶、姜黄、血竭,研末,以米汤调作饼。先铺蒜泥,再放饼灸。”
中医养生保健网
③围蒜泥灸:如《寿世保元》卷十云:“灸疔疮,用大蒜烂捣成膏,涂疔四围,留疮顶,以艾炷灸之,以爆为度。”
中医养生保健

       “艾炷”灸是用艾绒做成的一个蚕豆大“宝塔”状艾粒,放在皮肤穴位上点燃,或在“宝塔”下面垫上姜片或盐末等,称为隔姜灸、隔盐灸。神阙穴的隔盐、隔姜保健灸法,可间隔进行,每月10次左右,以每晚9点灸之为佳;一般每次可灸3~5炷,即点燃3~5个小“宝塔”,每次以感到局部温热舒适、稍有红晕为度。
养生保健
  灸此穴可以提高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抗病强身保健的作用,具有温阳固脱,苏厥救逆,补中理气之功效。《医学入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高血压患者或容易上火生疮、饥饿状态的人,以及饭后2小时内最好不要灸。 养生保健
  灸神阙的时候,如果不注意可能会烫伤局部皮肤,所以我们还可以用热水袋热敷来代替艾灸。但水温不宜太高,感觉温热舒适即可,热敷期间若水袋温度降低就应立即更换。
本文来自中医养生保健网:http://www./zhongyichangshi/liaofa/zhenjiu/2699_2.html
本文来自中医养生保健网:http://www./zhongyichangshi/liaofa/zhenjiu/2699.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