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上海,应该走一走南昌路

 海上遥远 2011-06-15
        话说上海南昌路 
     
          1.南昌路沿革
    
        上海市中心有一条东西向的著名商业街——淮海路,南昌路就位于淮海路中段(淮海中路)以南仅一二百米处。
        
         在民国以前,南昌路原是一条名叫马义浜(蚂蚁浜)的小河(那时上海地区类似的河浜纵横交错)。
         
         20世纪初,马义浜一带的法租界日渐繁华,租界当局便于1912年(有的资料说是1920-21年,不确)填平河道,将它改筑成马路,所以并不很直的。它西起今天的襄阳南路,东边走了一段弧形,止于今天的重庆南路。若穿过重庆路,就与另一条赫赫有名的小马路衔接,后者叫兴业路,中共一大就在路口那边仅数百米的一幢石库门小楼里召开的。一大会址对面,是“新天地”。
        
         南昌路全长1588.1米。东段(很短)初名军官路,后以在一战中阵亡的法国侨民陶尔斐斯命名;中段和西段以法国飞行员环龙命名。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区,汪伪政府宣布“取消租界”,于1943年将这条路改名为南昌路,沿用至今。 
     
        2.“法国公园”里的环龙纪念碑
    
        在法租界时期,南昌路东段有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法国兵营。后来将其操兵场拓建成一个公园,叫顾家宅公园,但中国人都叫它法国公园,门口曾挂过历史上有名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法国人曾在公园里建立过环龙纪念碑。1911年(宣统三年)环龙(Vallon)带着两架飞机到上海表演飞行,当年5月6日不幸在跑马厅(今人民广场)坠机身亡,这是发生在中国境内的首次空难。据说立碑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每年在环龙的忌日(抑或生日),都有一位神秘西洋女子给纪念碑献花。1949年以后,“法国公园”更名复兴公园。 
     
        3.陈独秀寓所
    
        “老渔阳里2号”是南昌路上最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原是民初安徽都督柏文蔚宅居,1912年建造。民国八年,许德珩来沪准备赴法国勤工俭学,接李大钊电报,要他为陈独秀寻一住宅,恰逢柏文蔚欲离沪赴任,且柏与陈相识,故选定了此寓。1920年1月29日,陈独秀由北京返沪,住此,《新青年》编辑部亦设此。(按: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于法租界嵩山路南口吉益里-今太仓路119弄21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新青年》。)
        1920年5月,陈独秀、李汉俊、邵力子等在此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五人在此开会,决定成立共产主义政党——社会共产党。陈独秀在《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发表《对于时局的我见》,称“吾党”为“社会党”。
        8月22日,由陈独秀倡议,在此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部设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新渔阳里6号。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此成立,主要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该组出版物《劳动界》周刊编辑部即设在此。当年10月出版《上海伙友》。
        11月7日创刊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编辑部亦在此,主编李达。1921年7月停刊。
        中共一大期间,李达、王会悟夫妇居住在此。杨淑慧、周佛海结婚后也曾在此住过。在此居住过的,还有中共第一名工人党员李中。
        1921年10月至1922年8月,陈独秀两次在此被法租界巡捕房拘捕。第一次是1921年10月4日,被捕的还有陈的夫人高曼君以及包惠僧、杨明斋、柯庆施,26日获释。第二次被捕是1922年8月5日(一说9日)11时,执行拘捕者是法租界总捕房西探长戴纳,以及督察员黄金荣、华探程子卿等,18日获释。
        1951年10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设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一馆,南昌路100弄(即老渔阳里)2号中共早期党中央所在地为第二馆,太仓路127号中共一大代表临时住所博文女校为第三馆。 
     
         4.藏龙卧虎老渔阳里
    
        老渔阳里,后来改称铭德里,今为南昌路100弄(新渔阳里为今淮海中路567弄)。这条建造于1912年的上海弄堂看上去很普通,却与许多历史事件、人物连得上。
       
        老渔阳里5号:1915年10月29日,陈其美在老渔阳里5号主持中华革命党上海总机关部,兼中华革命军东南军司令长官。12月5日,中华革命党发动上海肇和舰起义,渔阳里5号总机关部为指挥部。起义失败后,总机关部遭法巡捕房搜查,多人被捕,陈其美、蒋介石等人翻屋顶从邻家得脱。 在此住过的韩国独立运动早期领袖申圭植(1879 – 1922)参加过中国辛亥革命,并于1922年9月25日在此寓绝食而逝
        
        1920年代中叶,叶伧楚也在此居住过。 7号:1929年初杨杏佛住此,当时已叫铭德里了。 
     
        5.十年前被拆毁的孙中山故居
    
        现在向公众开放的孙中山故居在思南路、香山路口。大多数参观者不知道,从这幢故居向北行大约300米,曾经还有一处中山故居:南昌路59号(原环龙路63号)。 民国五年7月3日,孙中山和章太炎等在环龙路63号商量南下护法。8日,孙即与章、廖仲恺、朱执信、陈炯明等赴广州,组建护法军政府。
        
         1922年,孙中山因陈炯明叛变而到上海,先住环龙路44号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对面的63号,后迁居香山路寓所。杨虎作价购下了63号。
        
        1980年代,曾有一位专门业余研究孙中山事迹的王姓退休工人发表考证,断定此栋小洋房是中山故居。1994年,小楼被拆,建起一幢又高又怪又丑(相对于周围典雅环境而言)的“科学会堂思南楼”,中山故居原址成了大楼的停车场。
         6.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
     
        1916年7月,中华革命党本部事务所从东京迁至环龙路44号(今南昌路180号),主持者朱执信、廖仲恺。
        1919年10月10日,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本部事务所仍设于环龙路44号,主持者为居正、谢持、廖仲恺。王昆仑于1922年经孙中山介绍,在此履行入(国民)党手续。 
        1923年  郭沫若居此,任《创造周刊》、《创造日报》编辑。
        1924年2月25日,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设于此。当年在此出版《评论之评论》周刊。
        1925年6月出版《党务》月刊。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西山会议派于12月13日强行接管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改设中央党部。
        1930年代曾为耶稣教堂。  
 
        如今这幢小楼仍在,外墙上镶有保护建筑的大理石牌。但是在1980年代,占用此房的一家公司将其门面改得面目全非,怎么看也不像重点保护文物。它的对面就是中山故居被拆后建起的小停车场。 
     
         7.其他政治故迹
    
        孙中山葬事筹备处    陶尔斐斯路24号,民15年设立,杨杏佛任总干事。
        
         大同幼稚园  1931年春由戈登路(江宁路)迁至陶尔斐斯路341号(今南昌路48号)。这是中共专为保护抚养领导人子女和烈士遗孤而设立的,负责人为董健吾。毛泽东的儿子们也在这里寄养过。1932年因国民党特务勾结法捕房查抄而解散。
        
         共青团中央机关    环龙路79号。1934年10月遭破坏,团中央书记骆驼、宣传部长黄药眠、组织部长赵克昂和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陈伯伟等被捕。
    
         中共上海局机关    环龙路106弄3号。1934年10月5日遭国民党特务破坏,上海局书记盛忠良等9人被捕,盛叛变。
       
         钮永建故居    志丰里(今南昌路148弄)5号。 民国15年,钮任国民党中央驻沪特派员,参与组织、指挥两次工人武装起义,但代表国民党反对第三次起义。  
       
          吴稚晖故居    志丰里10号。1949年吴被迫去台后,其妻、女仍定居并终老于此,曾见有记述二人晚景文章,殊可哀。
        
         沪南宪兵队    环龙路65号。 沦陷期间驻日本宪兵队。民国35年秋,宪兵35团沪南宪兵队入驻。
        
         汪伪要员陈群住宅    今南昌路63号,一幢带花园的小洋房,位于思南路口,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被拆的中山故居鼎立十字路口,如今整修得很美观。此宅原主人为法国捕房头目,陈群于1942年居此。前些年的住户一位著名评弹演员,现不知仍居此否。
        
        另外,还有一个上海流氓帮会头子马祥生,曾住在南昌路东头的陶尔斐斯路12号。马是陈世昌的徒弟,属悟字辈,1951被处死刑。其宅拆于1993年。此人好像不属于政治人物,但放在后面两类更不伦,就安插在这里吧。。
 
         陈铭枢故居    善庆坊(今南昌路83弄)10号。陈曾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于1932年前后寓此。 
        
         环龙路光明村(今南昌路278弄)4号    1949年春,中共地下党吴克坚、何以端与国民党吴绍澍系统的姜梦麟等人策反上海警察总局保安警察第二总队(总队长王锐含)的秘密联络点。 
        
        另一条不光彩的纪录纪录,是民国14年(1925年)5月,杜月笙与法捕房代表高尔文、费奥里在环龙路40号谈判,协议杜和黄金荣登开设的三鑫贩毒公司在法租界内公卖烟土,每年初预付全年烟税14万元。 
         
    
作者:何世茫 提交日期:2006-01-01 00:34:37
    科学会堂还不错,那个思南楼的确很糟糕!
作者:老陈 提交日期:2006-01-01 09:43:56
    文章写的不错!使我们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历史情况,很有收获.谢谢!
作者:布朗查理 提交日期:2006-01-01 11:01:25
    谢谢陈老师鼓励,并致以新年问候!
    今天难得在家有闲,无心读书,继续给大家当导游。
作者:布朗查理 提交日期:2006-01-01 11:05:20
                                  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
    
        1916年7月,中华革命党本部事务所从东京迁至环龙路44号(今南昌路180号),主持者朱执信、廖仲恺。
        1919年10月10日,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本部事务所仍设于环龙路44号,主持者为居正、谢持、廖仲恺。王昆仑于1922年经孙中山介绍,在此履行入(国民)党手续。
        郭沫若1923年居此,任《创造周刊》、《创造日报》编辑。
        1924年2月25日,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设于此。当年在此出版《评论之评论》周刊。
        1925年6月出版《党务》月刊。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西山会议派于12月13日强行接管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改设中央党部。
        1930年代曾为耶稣教堂。
        如今这幢小楼仍在,外墙上镶有保护建筑的大理石牌。但是在1980年代,占用此房的一家公司将其门面改得面目全非,怎么看也不像重点保护文物。它的对面就是中山故居被拆后建起的小停车场。
    
                                   其他政治故迹
    
        孙中山葬事筹备处    陶尔斐斯路24号,民15年设立,杨杏佛任总干事。
        大同幼稚园◆    1931年春由戈登路(江宁路)迁至陶尔斐斯路341号(今南昌路48号)。这是中共专为保护抚养领导人子女和烈士遗孤而设立的,负责人为董健吾。毛泽东的儿子们也在这里寄养过。1932年因国民党特务勾结法捕房查抄而解散。
        共青团中央机关    环龙路79号。1934年10月遭破坏,团中央书记骆驼、宣传部长黄药眠、组织部长赵克昂和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陈伯伟等被捕。
    中共上海局机关    环龙路106弄3号。1934年10月5日遭国民党特务破坏,上海局书记盛忠良等9人被捕,盛叛变。
        钮永建故居    志丰里(今南昌路148弄)5号。 民国15年,钮任国民党中央驻沪特派员,参与组织、指挥两次工人武装起义,但代表国民党反对第三次起义。  
        吴稚晖故居    志丰里10号。1949年吴被迫去台后,其妻、女仍定居并终老于此,曾见有记述二人晚景文章,殊可哀。
        沪南宪兵队    环龙路65号。 沦陷期间驻日本宪兵队。民国35年秋,宪兵35团沪南宪兵队入驻。
        汪伪要员陈群住宅    今南昌路63号,一幢带花园的小洋房,位于思南路口,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被拆的中山故居鼎立十字路口,如今整修得很美观。此宅原主人为法国捕房头目,陈群于1942年居此。前些年的住户一位著名评弹演员,现不知仍居此否。
        另外,还有一个上海流氓帮会头子马祥生,曾住在南昌路东头的陶尔斐斯路12号。马是陈世昌的徒弟,属悟字辈,1951被处死刑。其宅拆于1993年。此人好像不属于政治人物,但放在后面两类更不伦,就安插在这里吧。。
    
作者:布朗查理 提交日期:2006-01-01 13:03:11
        漏了一些,补在上段
        1.陈铭枢故居    善庆坊(今南昌路83弄)10号。陈曾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于1932年前后寓此。
        2.环龙路光明村(今南昌路278弄)4号    1949年春,中共地下党吴克坚、何以端与国民党吴绍澍系统的姜梦麟等人策反上海警察总局保安警察第二总队(总队长王锐含)的秘密联络点。
        3.另一条不光彩的纪录纪录,是民国14年(1925年)5月,杜月笙与法捕房代表高尔文、费奥里在环龙路40号谈判,协议杜和黄金荣登开设的三鑫贩毒公司在法租界内公卖烟土,每年初预付全年烟税14万元。
作者:舒忆安 提交日期:2006-01-01 13:11:17
    很好
作者:老陈 提交日期:2006-01-01 14:19:05
    谢谢楼上书友提供了详细的历史资料,非常感谢!
作者:二酉 提交日期:2006-01-01 15:15:28
    学习啊,打印下来仔细学习.
    我会加上作者:布朗查理 !
作者:布朗查理 提交日期:2006-01-01 16:09:05
                                   一条文化街
    
        历史留在南昌路上的不仅仅是政治风云,更有丰富的文化积淀。
        生活书店  陶尔斐斯路48弄口。1932年7月成立,理事长邹韬奋,总经理徐伯昕。1933年12月迁往霞飞路。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于1927年11月27日在陶尔斐斯路56号成立,蔡元培任首任院长,萧友梅任教授兼教务主任。后萧代院长。因学校经费短缺,1928年2月迁至霞飞路(淮海路),后来发展成上海音乐学院。
        中华职业教育社◆   南昌路、雁荡路口。1917年黄炎培发起成立。
        中国化学工业会◆   1922年4月23日,由北大教授陈世璋、俞同奎等发起,在北京成立中国化学工业会。次年9月成立上海分部。民国18年(1929)总会迁沪,设在白尔路(顺昌路北段)366号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内。1932年,爱国实业家吴蕴初捐赠环龙路315号(今南昌路205号)会所。
        暑期文艺补习班    1930年6月,由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和社联联合举办。设于环龙路。负责人冯雪峰、王学文。分文学、社会科学两班,有学生60人。授课人除冯、王外,还有陈望道、戴望舒、胡也频等。8月6日,应冯雪峰之邀,鲁迅来班演讲文艺理论及当时左翼文学创作中的问题。
        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0年7月于环龙路马斯南路口一幢楼房内成立。选举执行常委许幸之、沈西苓、于海、张眺等九人,主席许幸之。提出开展写生、摄影、研究、办校、展览等十大活动,推动美术革命。在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和抗日救亡宣传中发挥了作用。1936年结束。
        以上是比较重要的中国文化机构。
        在南昌路的报刊社,除了前面介绍的一些外,尚有:
        《建设》月刊(1919年创刊,朱执信主编,戴季陶也是主要成员。发行量由3千增至1.3万册),《再造》周刊,《文艺》半月刊,《华联旬刊》,《教育与职业》月刊,《救国通讯》半月刊,《展望》周刊,救国日报,《建设》月刊,《社会与教育》周刊,《生活》周刊(邹韬奋创办,1933年12月11日法捕房应国民政府请求查抄该社并禁止出版),《太白》半月刊,《南华文艺》半月刊(1932年1月创刊,当年因刊文辱及穆斯林,激起教民风潮),《文艺茶话》月刊,《艺风》月刊,《文艺春秋》月刊(上海美专教授章衣萍主编,1933年7月创刊),《革命评论》周刊,《化学世界》月刊……
        在南昌路居住过的文化名人还有:沈迈士;应修人(1900-1933,五卅后加入中共,左联成员,大革命后寓环龙路,1933年5月14日在丁玲寓所因拒捕坠楼牺牲,时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画家林风眠(他的故居在南昌路53号,现有铭牌标示,但相邻的科学会堂又大兴土木,不知能保存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顾仲彝(1903-1965)住在同一院内;陆小曼;傅雷(1931年前后居此);章衣萍;赵丹(1936年前后);电影导演应云卫(前江南电影制片厂厂长,1904-1967);画家钱鼎;……未纪录的可能更多。
        有如此人物出没,这条路上发生过的文化史上大小事件可想而知。
    
作者:Flying 提交日期:2006-01-01 18:52:44
    看了半天
    还是没弄明白这条路是穷人住的还是富人住的。。。。。
    
作者:食货 提交日期:2006-01-01 19:19:04
    好!谢谢!
作者:布朗查理 提交日期:2006-01-01 22:49:38
    看了半天 还是没弄明白这条路是穷人住的还是富人住的。。。。。
    ------------------------------------------------------------ 
    从前是小康到中产阶层住的,现在的老住户应该是那些人的后代,新主则是买了房子待价而沽——这些房子已严重老化,但地皮越来越值钱,因为地处中心黄金城区。
作者:布朗查理 提交日期:2006-01-01 22:51:45
        再补充一段:在南昌路中段的茂名南路西北角有个弄口,通向一条叫淮海坊的大弄堂,它理论上属于淮海路,但是与南昌路相通。淮海坊旧称霞飞坊,名人故居星布。有一次周海婴先生来沪,打电话约我去淮海坊,指点我看他与母亲许广平先生早年的旧居(现门口有铭牌),他说鲁迅晚年已对虹口的大陆新村原住处不满(好像是出于安全考虑),打算迁居霞飞坊,后因病发,终未到此住过。胡愈之曾经以此寓的二楼亭子间为工作室,组织班子编辑了《鲁迅全集》。1941年12月15日,日军乘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机进占租界后,在此抓走了许广平进行迫害。
        在霞飞坊住过的文化人有:夏丏尊(2号),竺可桢(26号),章锡琛和王伯祥(35号),剧作家陈西禾(33号),巴金和索非(59号),顾均正(63号),许广平、周海婴和周建人(64号),电影编导李萍倩 (119号),上海美专教授陈抱一(290号),等等。
    
    
作者:布朗查理 提交日期:2006-01-01 22:55:37
                                        洋场流风
    
        前面讲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的事。南昌路因为地处当年的法租界,所以老外们也留下了许多印记,直至今日依稀可见。
        一个重要的印记是满街二、三层的砖木结构小楼,没有炫富的张狂(当年不知是否这样),与不甚宽阔的马路挺般配。这些房子没有多少是相像的,但是整体看上去又像兄弟姐妹那么和谐。它们的设计风格既有法国人轻松随便,又有上海人精明计较的气质。
        保存至今最漂亮的一个法国标本是科学会堂老楼——在那幢大怪物(新楼)的东边约300米处(南昌路47号)。那里原是法商球场总会,系旅沪法国商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创办,产权属法租界公董局。内有大片草坪,与复兴公园相邻。建筑富丽堂皇,最好进去亲眼观看。里面原设英式和法式弹子房、酒吧、餐厅、舞厅、击剑室等,现在都成了大小会议室和办公室。外面的草地上原有网球场和法式滚木球戏球场,现在造起了两幢标准60-70年代国朝风格的筒子式办公楼,草地被挤占得很局促了。当年舞厅除周一、四举行舞会外,兼作演剧场所。1950年代改作科学会堂。
        因有高墙阻隔,外人一直不知箇中奥妙,富有“科学殿堂”的神秘感。改革开放以后,这里门禁渐弛,西边的大门(在雁荡路上)最容易进。
        根据史料,南昌路上与法国有关的机构曾有:上海法文协会、上海法文协会图书馆(1912年创立,藏书23000册,1927年从霞飞路原址迁来)、法租界公董局礼堂、上海法文协会电台 (民国初设立)等。
        在老上海的租界中,似乎法租界最开放,所以中国的、韩国的革命者都喜欢在这里落脚,贩毒公司也能公开经营。一来是管理宽松,更可能是文化上的某些相容性,使得十月革命后流落上海的白俄(比较富裕的阶层)纷纷入住法租界。到30年代,这里的俄国人与法国人之比甚至达到3、4倍! 
        与南昌路仅一个街区之隔的淮海路原称霞飞路,以法国的一战名将霞飞冠名。然而这条马路上的法国风情却是俄侨们营造出来的!霞飞路上除了价廉物美的“罗宋大菜”(可能还有皮草等少数行当)是俄侨本土特色外,其余如咖啡馆、面包房、时装和化妆品店等等、虽然十九都是俄侨的买卖,却不约而同地尽量法国化。近在咫尺的环龙路,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霞飞路的后台。
        在南昌路上定居的俄侨数量不少,这条路上有俄侨总会、俄侨基督教浸礼会、中心浸会堂、俄国学生会所、俄国职业戏剧家协会、俄国大中学校毕业生协会、上海哥萨克联合会、俄国女子职业学校等团体,有俄商开的贸易公司、工程技术公司、书店、面包店、咖啡馆、酒吧、茶座、装订工厂等企业。俄国人肖明开设的维爱纳沙生工厂,生产肉类熟食,是上海最成功的俄商企业之一。另一家老大昌法兰西面包厂分店,业主为沪上俄侨食品业巨头恰卡利扬家族,总店在霞飞路。
        住在南昌路上的俄侨经济条件一般较好,不是做老板,就是靠教音乐(从作曲、拉琴到声乐都有名师)、舞蹈、外语谋生。但他们也必然有自己的种种烦恼,1936年11月22日,白俄将军扎依采夫在陶尔斐斯路24号寓所自杀。 1929年8月,在环龙路79号设立了老年俄侨救济所,由老年俄侨救济会募捐维持。1929年12月,在陶尔斐斯路设立上海最早的贫苦俄侨收容所——俄侨止宿所,由上海俄商委员会捐资维持。仅头半年,寄宿302人次,过宿6125人次,日均35-40人。
        1950年代,上海俄侨中的一部分人回归苏联,其余的迁徙到欧美各国或东南亚,极少数人终老此地……他们的背影已渐渐远去。
    
                                       后      记
        昨天读到老陈先生关于万叶书店的资料后,由丰子恺曾在南昌路上的万叶书店住过(啊,我在“文化名人”中遗漏了丰子恺!),联想到应该把这几年收集的南昌路资料作一总结。于是从昨夜起,边整理边敲出了这篇文章。
        予生也晚,对南昌路发生浓厚兴趣更晚,许多人事已经不容易考寻了。尤其是老门牌和新门牌的对照,实在没有时间去一一核准,只能慢慢来。
        现在的南昌路,东段的路北还保留了一些原貌,路南则全部翻新了。中段大半依旧,就是科学会堂那一带,“挺然翘然”矗起一幢高楼,好像闯进蓝精灵家园的格格乌,大煞风景。西段(过陕西南路)则南边为新建豪宅,北边为传统农贸市场和蜚声中外的襄阳路服装市场(卖的全是廉价世界冒牌,质量倒也不差,比潘家园强多了),想怀古的可不必去,若揣有太座玉旨或她本人也御驾亲征的话,就应该去淘换点好东西讨讨欢心了。
    除了文中有明确交待的外,◆号表示现在仍可见到原来的建筑物。
        我曾想设计一张地图或表格,但发现工作量较大。如果谁有兴趣,来上海前跟我预约,可以充当志愿者导游,免收小费,送书则笑纳 ^ - ^
    
作者:Flying 提交日期:2006-01-02 10:38: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