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力”背后的语言冲击波

 无愧我 2011-06-20
 

“给力”背后的三次语言冲击波

当下最火的网络新词是什么? “给力”毫无疑问名列榜首。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其实是一个日本词,出自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 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如果加上宅、御姐、萝莉、控、正太、吐槽……我们似乎已置身第三次日本词“冲击波”中。
以动漫语言为主,停留在口语层面,通过网络迅速蹿红是这次“冲击波”的特征。与社会热点密切关联的网络语言“转正”,或将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

日语影响汉语的三次浪潮
日本语词进人中国也绝非新鲜事。日本大学文理学部中国语中国文化学科教授平井和之说,日本语词大规模进入中国最早是在甲午战争后,当时遭遇挫败的中国人掀起向日本学习的高潮,大量翻译、引进日本书籍,其中“哲学”、“文学”、“经济”、“社会”、“革命”等词汇,由日本人取自中国古典但被赋予了新的含意,这些词后来又“回”到中国被普遍使用。“在中国人看来,这些词虽然有了新的含意,但每个字基本上都保留了原来的意思,所以容易接受。”平井和之说。
“像英语‘Democracy’和‘Science’传入中国时,也有被翻译成‘德先生’和‘赛先生’,可是后来还是被日本词‘民主’和‘科学’取代。”
第二次这样的“出口转内销”则发生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初开之时,日本再度成为榜样,日本影片、小说等风靡一时,“完胜”、“新干线”、“人气”、“新锐”、“友情出演”、 “不景气”和“充电”等颇具现代意味的词语迅速席卷中国。
而最近十年,在全球网络化的巨大推动力下,日本漫画、网游再次令“给力”、“御姐”、“控”等成了汉语新时尚。
统观外来日本词,在明治维新时期,主要是科学词汇,多为书面语言;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日常生活新词语。第一、二次日本词热潮中,老中青受众都有,覆盖面广,而现在主要是网络和动漫词汇,受众主要是集中在网络上的年轻人。
平井和之也认为,“引进外来词本来没什么不好,不过一定要斟酌、筛选,才可以纳入自己的语言里。”

大国乏词应反省
作为语言教授,平井和之偶尔会登录中文网站,而网上那些如“爆笑”、“写真集”、“汗”等日语词,常常让他哭笑不得。“这种盲目‘进口’日本词的情况,实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玷污。”他说。
然而,对于日本词的涌入,国内专家更多的是看到其背后的深层隐忧——中日文化落差,特别是中国文化创造力的落后。
对此,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作家王锦思认为,这些年来中国创造新词的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步,这体现出中国文化发展方面的一些问题。中国应致力于自身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在唐代,中国词也曾大量进入日本,至今痕迹仍很明显。检讨日本词的大量涌入,不如检讨中国文化自身的创造力为何走向低迷。
相比响亮、上口、形象的“给力”一词,中国自己创造的新词如“小三”、“打酱油”、“俯卧撑”和“神马”之类,颇具自嘲和无奈意味。与词汇创造缓慢相映成趣的,是对一些严肃词汇的歪曲、矮化和贬低,比如“小姐”、“偶像”和“同志”等。
“词汇的变化,体现出我们理想主义精神正在淡化,除了搞笑、闲扯,缺少更有感染力的新词,正是这种犬儒化的状态,给日本词涌入带来了空间。”王锦思说。
解决文化创造力是一个讨论了多年的话题,如何才能推进?王锦思认为,自信与创造才是解决之道。首先,要从大环境建设入手,让文化创造者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第二,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有更多的投入;第三,把握住高端产业。

( 摘自《中国青年》2011/8 陈雪莲 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