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绍功治疗儿科疾病辨证特色(二十一)

 昵称3229476 2011-06-22



    治疗重在脾胃关键辨清虚实
  小儿疾病,脾胃病居多,因此无论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是其他系统病证,均要时时注意调理脾胃,维持升降、纳化的正常功能,利于疾病的康复。
  1.调理脾胃,宜分虚实
  脾胃损伤,肺气不通,乳食积滞,郁而发热,是许多儿科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调理脾胃实为儿科证治的重要一环。调理脾胃,一法为消,一法为补,有余则消,不足则补,即《金匮要略》“补不足,损有余”之意,不能犯“虚虚实实”之戒。
小儿一般是实证多于虚证;由于易虚易实,又往往出现虚实互见之证。因此,既不能一味地去补,也不能一味地去消,有时在补的当中,需要佐以消导祛邪,有时 在消的时候要兼顾到扶正。如果是一般的停食夹痰,使用消导祛邪的方法,就可以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如果体质素来虚弱,又有食积痰浊,则应当加用扶正的药, 以奏扶正祛邪之效;如果只是脾胃虚弱,而无痰食停滞,则应使用补的方法,勿犯“攻邪伤正”之忌。
  (1)单纯实证,选保和丸
  小儿由 于饮食不节,食量过大,可致食积停滞,痰食互结,影响脾胃运化,则变证随生,如厌食、咳嗽、发热等。对于此类病症,沈师善用保和丸加减来消食祛疾,运脾和 胃。方中重用焦三仙及生内金,消食导滞以健脾;辅以莱菔子,既祛疾消食,又下气通便,腑气通则气机畅;云苓、陈皮行气健脾,祛痰化浊;痰食积而化热,佐以 连翘来清热散结;又加一味芦根,以润肺胃,防止热邪伤阴。另外,方中还可酌加石菖蒲、郁金,加入祛痰散结、行气解郁之力;加竹茹、枳壳,以清化热痰。治疗 实证时要注意,应用消导,不可过剂,中病即止。如攻伐太甚,脾气复经消伐,愈虑其虚。故当慎用。
  (2)单纯虚证,香砂六君
  小儿素 体虚弱,脾胃不健,易为邪侵,导致外感、消化不良等病,若无痰食积滞,纯为脾虚之象,则应单纯使用补法,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健脾和胃。方中党参为主 药,补中益气,扶脾养胃;白术为辅,健脾燥湿,以助党参健脾补气;茯苓为佐,健脾渗湿,合白术以健脾;配以陈皮理气燥湿祛痰;木香、砂仁醒脾以助健运;焦 三仙、生内金消食导滞助运化;公英为反佐之意。治疗虚证应注意,小儿脾胃薄弱,虚固当补,然在补益之中,应佐以理气之品,如木香、砂仁之类,以便补而不 滞。
  (3)虚实夹杂,攻补兼施
  小儿脏腑娇弱,易为邪侵,很容易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如《幼幼集成》云:“因本气不足,脾胃素亏者, 多易伤食。”此类病证,既有脾胃虚弱,又有痰食积滞,有因虚而滞者,有因滞而虚者,或可积而化热,皆应仔细辨别。沈师认为虚实夹杂证的治疗应以祛邪为先, 扶正为后,祛邪勿伤正,扶正勿恋邪。选用方药应在保和丸的基础上加用健脾醒脾之药,如白术、白扁豆、木香、砂仁等,扶正而不恋邪;勿用健脾燥湿药,如苍 术、半夏等,不利于正气的恢复。应当做到消食不伤胃气,运脾不致壅滞,攻补得当。
  2.多种病还,勿忘消食
  治疗小儿病证,均应注意 消食导滞、健脾和胃,在消食健脾的基础上,辨病、辨证治疗。如发热,为一外感发热案,但小儿不思饮食、反复外感,证属脾胃不健、卫外不固,治疗则应在解表 退热的同时,应用生芪健脾益气固表,焦三仙、莱菔子和胃消导,脾胃健运,正气强盛,利于外感表邪之去。再如咳嗽,为一外感咳嗽案,但小儿有痰不易咯、纳食 减少的表现,此为痰食内停。治疗时在方中加入焦三仙、生内金消食和胃;云苓、陈皮、木香、砂仁,醒脾助运,行气祛痰,以绝生痰之源,并能健脾和胃,消除食 滞,食消痰祛,肺气得宣,咳嗽易止。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