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

 LLL海阔天空 2011-06-24

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

 

摘要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现象,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变迁的必然归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明显加快。但城市二元经济结构基本国情的存在,使我们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但要善于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化的一般规律,还尤其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中国特色非均衡城市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 城市化  产业结构   中国特色  非均衡城市化道路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据推测,当今世界到2030年,全球6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在城市。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现象,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必然归宿。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城市化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滚滚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整个世界的发展清楚地表明,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城市化进程主要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以及非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明显加快。但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基本国情的存在,使我们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不但要善于借鉴其国家城市化的一般规律,还尤其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

一、    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理论

一般而言,城市化主要指人口、产业等要素向大城市转移,突出的是“市化”;城镇化则偏重指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从事非农产业而向中小城镇转移,突出的是“镇化”,从本质上看,二者没有太大区别,从规模上看,城市化要大于城镇化。所以在本文中,本人对二者不再加以区分。事实上,通过对比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我们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 …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强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增长极。”中央先后用了“城市化”概念和“城镇化”概念,表明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思路更加清晰、认识更加深化,反映出了我国客观经济现实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城镇化的提出,强调了发展中小城市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推进城市化建设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城市化含义的理解,人口学上认为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社会学上认为是人们由农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化则是由农村自然经济向城市社会化生产转型的过程。综合起来,可以认为,城市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居住场所、观念意识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不仅表现为一国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村人口大量地转化为非农人口,也包括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观念意识的不断升华,最终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使城市真正成为现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融合、完美统一的综合性。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在这种城市化的进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1、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2、进城外来工应享受“国民待遇”难以实现。分散型城市化是指城市经济活动、人口向外扩散。它意味着大城市城郊及其周边非城市地域的迅速发展。分散型城市化在空间形态上又可分为两种形式:(1)外延型(或连续型)城市化。即城市从地域上逐渐延伸,形成规模不等的“城市带”或“城市群”。(2)飞地型(或跳跃型)城市化。即大城市为了长远发展的需要,在距自己一定距离处新建一个城市或使原有居民点发展为城市。分散型城市化在城市的中级乃至高级阶段占主导地位。而在当今中国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日益暴露出许多分散城市化的问题。1、大城市病日益突出。2、城市职能转化不明显。旧地型城市化是指原来的农村地区,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和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某种资源的发现和开发或者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建立,或者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也就是农村城镇化得过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加快的趋势,城市化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化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受诸多因素影响的、极为复杂的系统转化过程,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关于城市化进程本身,许多学者都认同将其分为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和产业城市化三个实现途径。这固然没有错误。但是结合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系,本人认为,将城市化进程简单化为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同时把产业城市化的相关内容涵盖于这两个方面,却能够得出一些对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有益的启示。

人口城市化,是指一个地区的居民在收入水平、科学文化素质、道德观念乃至思维方式等方面向城市居民靠拢的现象;地域城市化,是指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居住环境、地区产业设置等要素逐渐向城市地区靠拢的现象。把城市化要素划分为以上两个层面,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一是它并非对传统的“人口、地域、产业三要素”城市化理论的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的创新,关键就在于把三要素理论简化为二要素理论,从而能够更加简便地研究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现状作出一些剖析;二是把二者分开是基于理论分析的需要。事实上,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统一于城市化进程中,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就会造成城市化思路上的混乱,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二、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原因分析

    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从十七大报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城市化位于“五化”的中心位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包括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较快的地区比如上海 ,出现了逆城市化 , 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趋势 , 我国明显还处于城市化的加阶段 , 出现超前城市化现象。 而且速度还会不断加快原因是多万面的 , 最根本的 , 在于三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 在我国 , 方面是农 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 , 农业现代化导致的城市作用明显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不断推进也给城市化很强的推动作用。最后 , 我国第三产业的蓬勃走展也市化进程加快的个推动因素。换言之在正常情况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在中国的特殊情下,一并发作用,于是就形成了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强大动力。面对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情况的城市化进程 , 我们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 , 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把城市化简单分为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根据两者之间的先后关系我们可以知道理论角 , 有三种情况先地域城市化后人口城我们称之为地域超前城市化;先人口城市化后地域城市化,我们称之为人口超前城最后是地域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同步进行但是这种情况在实际中很少见具体到我国的情况,人口超前城存在于东部地,原因在于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迅速为农村供了许多非农产业就业的机会;地域超前城市化主要存在中西部地区偏重于城市划,但是由于城市缺少相应的产业支撑,导致人虽然居住在城市但是实际却从事传统后产业要知道,地域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两者在对立, 但是更多地存在种相互 拉动的作明尤其是人口城市化对地域城市化的拉动。 因此要寻找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矛盾的方法

三、中国特色非均衡城市化发展道路

    城市化和人口城币化辩证统一既可以非同步进行 ,同时又是相互带动的这给我们在城市化实践的道路上提供 了一个新的思路 , 那就是中国特城市化发展可以走非均衡发展路。

() 以重视实人口城市化并且充分发挥人口城市化对地域城市化的拉动作用。人是实现城市化的关键要素,也是城市生命力的集中体现。避免出现“只见 而漠视人的现象出现 , 它既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 ,有悖于且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精神。

( ) 城市建设的远景规划 ,使地域城市化能够健康发展,夯实城市化硬件基础在一定历史时期 , 土地是非可再生资源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意味农村基本农的减少 ,而我国距离基本农田18亿亩的线已经不远了。地域城市化的实现主要是过三种途径改建、扩建和新建改建主要是使城市向地下和天空扩展,扩建

主要是通过建立经济发区城市新建主要是占其他用来扩

大城市面积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时要以发展的思路去统筹

城乡综合发展

( ) 发展城市产业、非农产业在传统的三要辈分析中产业城化与地域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并列的三大要素。笔者试图把产业要素相关的东西划归到地域和人口两个要素是为了便于分析问题 , 研究人口因素与地域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但并不否认产业城市化的重要作用。事实上 ,单纯的地域城市化或者人口城市化都是难以为继的它们可以作为城市化要素率先实现 但是城市化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人口城市化或者地域城市化的水平只有最终实现了产业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才能不断巩固并且得以发展 , 才能够真正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

( ) 注重城市环境建设务实生态城市化建设基础。城市是地球表层一种具有高强度社会、经济、自然集聚效应和大尺度人口、资源、环境影响的微缩生态景观。因此环境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高速发展 , 在提高人们带来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区域生态环境和人民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改变现状就要通过规划、设计、管理和建设生态景观、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来实现结构合的合理最终改变城市发展方式 推进城市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总之,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动态性过程正确处理好人口要素

和地域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同城市产业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

化进程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实现人口要素和地域要素相互带动、和

谐发展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