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求非预设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之美 初中语文获奖论文(数篇,较新)

 ·明月我心· 2011-07-02
摘要:语文课堂是非预设性的、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非预设性课堂教学,是新课改派生的崭新理念,也是新课程的精髓所在。本文认为: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官”,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导引调控,其策略包括教学资源生成、课堂氛围调控、教学契机捕捉等。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可以从根本上确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
关键词:非预设性  生成  教学 
由于受传统教学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的教学突出“以师为本”,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刻意执行教案,冷落学生生成,忽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及学习者的差异。把教学看成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将教学过程变成知识的简单传授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构建一种非预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非预设性课堂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非预设性课堂教学,解决了教师事先主观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问题。这种课堂教学既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又激发了学生灵性的智慧和自由创新的精神。具体操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策略
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实现了由教育本位向学习本位的转变,就是说由传授为本转变为以学习为本,由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在这种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种资源,学生也是一种资源,他们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流变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流变状态中,他们实现着来自教师、学生、教材等多渠道的资源的共享和互动。与此相适应,应用教材与资源的策略也应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其策略有:
1、关注学生  遴选教学资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发展性等情况有明确的评估,使课程资源有更大的效益。这里的学生不仅是指有共同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的学生,而是知识背景、生活背景、个性特征各不相同的学生。不仅要考虑他们已学过的内容,还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根据语文学科和学生的特征,对资源进行梳理归类与整合。
以《丑小鸭》为例:2005年,“韩流”成为屈指可数的文化现象。学生中有不少“哈韩”族,我就在课堂开篇先说大长今、银珠、智恩这些学生喜欢的韩剧人物形象、她们的人生经历。这种“丑小鸭情节”,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对它尤其青睐,很容易将丑小鸭与灰姑娘归为同类,稍加拓展讨论,就能明确前者具有更深刻的启迪励志意义。这样的选择整合,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是帮助学生建构起一套联系生活理解艺术、利用艺术反观人生的思维体系。
2、多元解读  生成课堂资源
新课标明确提出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文本为例子,利用文本后的阅读研讨题、学生质疑题和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开放性、可以促进多元解读的问题,激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问题,生成更多的文本资源和学生信息资源。
以《伟大的悲剧》为例,教学本文,先让学生通览全文,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小组自主质疑,同学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课文的题目是《伟大的悲剧》,什么是悲剧?本文的悲剧,你觉得“悲”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结合课文说说。经过讨论,上述问题形成了如下多元的结果:死亡之悲;失败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学生的质疑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捕捉住多元性的问题,也就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的生命力也就愈加旺盛。
3、穿插引进  巧用多方资源
所谓穿插引进,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或靠近教学主线,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有机地切入一些与课文学习相关的内容。在课堂教学的穿插引进方面,魏书生老师是运筹的高手。他能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输入大量的信息,如心理学知识、科技发展状况、自然科学知识、名篇时文、教育动态、教改实验与新鲜理论。他的学生,正是在这种多方位的穿插引进之中,透过课本,看到了更深刻更广阔的世界。
以《湖心亭看雪》为例,我在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思想后插入这样一段话:“张岱的确是一位痴人,中国历史上还有无数这样的痴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陶渊明的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李白的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苏轼的痴。如果说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寄寓的是政治失意,那张岱的痴则有着失国之痛,同时还表现为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雅情雅趣与天人合一。其“痴”得可爱,痴得洒脱!”这段话深化了课堂,引领学生在更深远的时空之上进行思索,这也是对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4、比较成本  呈现最佳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配音、配乐或应用电脑软件、播放录象,使课堂声、光、图、文、色并茂,使课堂形成多媒体的教学时空,实现学生学习情感和思维的迁移,增加感性认识和体验,最大限度生成教学资源。但是,教师寻找教学资源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艺术化加工,优选适合本年龄阶段、本班学生接受能力的呈现方式。这就要求在确定教学资源使用时,必须对成本进行充分的比较。
如有的教师在上《春》的公开课时,为了让课出彩,制作了精美的课件。音像资料在课堂上确实产生了效果,可是,学生上课却基本上没有打开过课本,教师因为要不断点击课件,也很少离开讲台,走到学生身边去倾听他们的朗读和发言。这样,多媒体课件使用不当,会让学生疏于阅读精美的文本,过多的课件演示让教师手忙脚乱,顾不上去观察、倾听、评价、激励学生,去捕捉动态生成的鲜活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氛围的导引调控策略
新课标要求:“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也就是说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开放、自主、民主,要改变教师的注入式教学为学生的思考质疑、互动、参与,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风采得到最大限度得到的张扬。由此,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使语文教学更具生机。
1、运用妙语  点燃求知之火
夸美纽斯说过:“一个真正的能够动听清晰的教学的老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进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就要用生动形象丰富的语言,真正地深入挖掘每一堂课的内在魅力,再将这种魅力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感染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自觉的进入自己的角色,不知不觉与老师教材融为一体。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之火,溅起了学生的心灵港湾的思维之波。
  以《春》为例,我是这样开头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自古以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来描绘春天,杜甫有一首〈〈绝句〉〉,同学们还记得吗?”同学齐背该诗。这样,课一开始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与即将学的《春》的风格相吻合,我又因势利导,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这样,既复习了学生原来学习的诗词,又自然的将学习的课文有机的联系起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为下面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营造氛围  调动学习内需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把讲台让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解读,自己去搜集材料,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又提高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取加工能力。特别是教师要有意识的留出时间空白,让每个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考、质疑、归纳、总结、找规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语文的内驱力。
以《背影》为例,针对学生很难理解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让作者如此感动难忘的现状,我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首先运用中学语文电子备课系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空白情况,自由点击写作背景、朱自清简介、课文简析等资料,并适当做笔记。再播放课件,再现父亲过月台的感人画面。然后,放手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自主学习就是要放手让学生的思维驰骋,情感奔涌。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学生自己才能丰富自己,只有学生自己才能发展自己。
3、走近学生  产生对话意识
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课堂中平等对话即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或对对话课堂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语文课要怎么上,怎样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和需要,这就要和学生多商量。教师应该从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用彼此的信任打破师生间的壁垒,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对话意识。
以〈〈荷塘月色〉〉为例:上课之前,我征求学生的意见时,有学生说:有些教参说这篇文章透露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可我们总是读不出那种淡淡的喜悦之情。带着这个从学生中生成的难点,我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鉴赏荷塘内部的月色以及相关的写独处感受的文章。仔细玩味作者对那素淡朦胧美景的描写,反复体验作者抒写内心独白的文字,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切身感受到了安逸的景色,带给作者难得的片刻的逍遥和淡淡的喜悦。满足学生的需要,其前提是一定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他们才会主动质疑,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4、引导问题  注重理性解读
我们的学生可能对所学的内容没有深入的理解,有时学生感悟、讨论、交流会流于浅表,失于粗疏。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是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引导的。此时,就需要教师参与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内容的交流讨论中来。但是,教师的发言,要更具有启发性、深刻性、独创性,这样,才能实现调控课堂,引向深入。
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找出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情节。学生纷纷发言,我觉察到学生对生命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只有感性的体察,没有理性的面对。于是,我抓住这一点,提出一个问题:“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无法避开命运突如其来的安排,但我们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逃避,我们可以选择脆弱,我们可以选择镇定,我们可以选择坚强。读了这篇文章,面对自己的成长,请谈谈你的想法。”学生由此被引向更高的境界,更加理性的看待成长。
三、教学契机捕捉生成策略
………………………………点击下载浏览全部点击下载此文件
 
[图文]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 初中语文获奖论文
  • [图文] 让作文的枝头缀满个性的花朵 初中语文获奖论文
  • [图文] 让体验之花绽满乡土阅读的原野 初中语文获奖论文
  • [图文] 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扬 初中语文获奖论文
  • [图文] 让对话教学点亮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获奖论文
  • [图文] 立足课文范例 实行读写迁移 初中语文获奖论文
  • [图文] 立足本色课堂,构建深度语文 初中语文获奖论文
  • [图文] 鉴赏式批注阅读的理论与实践 初中语文获奖论文
  • [图文] 从《香菱学诗》看黛玉的写作教学 初中语文获奖论文
  • [图文] 原来说明文教学可以更美的 初中语文获奖论文
  • [图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幽默 初中语文获奖论文
  • [图文] 营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获奖论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