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 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只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14岁以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如果父母外出务工,就错过了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由于教育程度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状况不佳;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在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佳。 2. 学校教育存在误区。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托于学校教育,而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应试观念比较重等原因,不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有的班级人数较多,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因而出现留守学生弃学、厌学、逃学现象。 3. 社会环境影响。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夹杂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朽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1. 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留守儿童情操,培养留守儿童健康心理。举办演讲、辩论、书画竞赛活动,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推荐参加社会上健康有益的学生竞赛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搭建了解社会、开阔胸襟、树立理想的平台;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激励他们立志成才,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矛盾。班主任还可以通过书信或电话联系的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及时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反馈给家长。 2. 实行赏识教育,善待留守儿童。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留守儿童着想,宽容他们在学习中的失误,有人说,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爱”,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以心换心,在生活上要关心他们,使他们得到慈母般的爱;在思想上要指导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教育他们;在学习上要帮助他们,要给他们以关怀和温暖。 3.实施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以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学校应开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让留守儿童通过咨询倾吐、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努力消除心理障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可通过个别辅导的方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引导其走出心理误区。 4. 动员社会力量,全员关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青团组织和文化等部门要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浓厚氛围,真正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