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谢海洲

 易经养生堂章意 2011-07-08
谢海洲
 
 
博学精思善推陈出新的中医药学家谢海洲
 
张纲黄菊青整理
 
编者按:谢海洲老先生家学渊源、博学精思,既长于临床,又精研方药,学富五车,善师古而不泥古,博采众长而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临床疗效卓著,立论有理有据,思维缜密。谢氏著述甚丰,个人主要著作有《医学丛谈》等5部,与他人合著者更达15部之多,发表学术论文约200余篇,创制多种疗效确切的中成药新品种,并获多项科技成果奖,医名远播海内外,若非精力充沛且勤奋好学,博学精思而虚怀若谷之人,焉能有此成就?谢氏现虽已年逾古稀,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面积极为国家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一面致力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堪称后学师表。他曾将个人数十年学习的心得体会用三句古诗词佳句来概括,颇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玩味。这就是他的“学习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为政》
 
谢海洲,男,1921年生,河北人,1942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其后又肄业于北京大学。
 
1958~1976年在北京中医学院任中药方剂教研室副主任,1976年至今任广安门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研究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兼任及其内科学会、中药学会顾问,中国药学会药史学会副主任,中国保健食品协会顾问,北京中药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光明中医函大顾问,光明中药函大顾问等职。于199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谢氏出身于世医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少年时即已熟读《医宗金鉴》、《陈修园医书24种》、《药性赋》等医学著作,并能熟诵若干方歌。谢氏家学渊源,并通过自己的艰苦自学取得优异的成绩,于1947年参加山东河北考铨处考试获中医师资格,曾临床开业行医并授徒。
 
谢氏长期在中医临床工作第一线工作,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勤于思考,对多种内科杂病疗效卓著,特别擅长于对痹证、痿证、神志病、癫痫、颅脑损伤后遗症、第二卷277一氧化碳中毒、老年性痴呆、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等疑难杂症的治疗。近年来他又致力于红斑狼疮、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研究,颇有成效。谢氏通晓中医的理法方药等理论,又汲取了近年中西医结合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对若干疾病都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专病专方专药专法,疗效确切。他曾研制成“生血丸”、“癫痫宁”、“复方抗痿灵”等中成药,已转让给药厂生产。谢氏治疗痹证的经验现已编制成电子计算机程序,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经验的计算机软件研制荣获北京中医学院科技成果奖及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近年来他研制的“扶正荡邪合剂”,有清热解毒、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等多种功效,试用于癌症及其他有关疾病,已取得初步效果。
 
谢氏在教学和科研上成就丰硕,自1978年至1991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他的主要著作有《医学丛谈》等5部,与他人合作编著的中医著作有15部之多,他还发表了学术论文约200篇,全面地总结了自己的学术经验。
 
学术精华
 
一、灵活应用化瘀疗法于多种疾病谢氏认为,很多种不同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或一定阶段)时,往往会产生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血瘀”的共同征象,而成为不同疾病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如疼痛、肿块、瘀斑、唇舌皮肤青紫,出血紫黑,皮肤甲错,精神狂躁,月经不调,红色紫暗有块或痛经等。据此,谢氏总结出一整套辨证论治的方法,现简介如下。
 
1外伤后遗症:由于跌仆损伤或手术治疗损伤血脉,引起瘀血,影响气血运行及脏腑功能,以致变证蜂起,往往形成虚实夹杂之症。早期多采用活血化瘀之法,吸收伤科治疗跌打损伤的经验。但由于外伤后遗症甚为复杂,故绝非“瘀血”二字所能概括,临证当明辨。
 
2痛证:唐容川说:“凡是疼痛,皆瘀血凝滞之故也。”由于外邪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经脉失和,血行瘀滞不通,必然发生疼痛,所谓“不通则痛”。举凡痹症、心腹疼痛、胃脘痛、头痛等都是不同部位的气血瘀滞,故常用活血化瘀法治之。但应根据所在脏腑及兼夹病邪的不同,配合不同方法,选用不同药物治之。
 
3风证:包括内风、外风。主要指肝风内动引起之眩晕、头痛、口眼歪斜、震颤抽搐,甚至突然昏仆等症;风窜经络则可引起麻木瘫痪、半身不遂。肝为风木之脏,肝主藏血,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而易动风,所以治疗风症以调和血脉为基础。外风侵袭经络,亦可引起经行不畅,发生痹痛等症。外风当兼行血和血,内风宜养血活血,若血脉通畅则风邪易去。且内风多兼脏腑阴阳之失调,或夹痰浊为患,还应合用它法,方能十全。
 
4血证:指出血和发斑。唐容川说:“凡系离经之血,与养荣周身之血已睽绝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均有出血发斑之症,并非一味补血止血所能疗,而应据证配合活血化瘀法,选用效轻的活血化瘀药物或祛瘀止血之品,如丹皮、赤芍、茜草、三七等。而其临床表现则以斑第二卷278色紫暗、血色偏暗、舌质暗红或有紫斑为特点。
 
5久病必然会由气及血,引起血行瘀滞。叶天士在其医案中多次论道:“经几年宿病病必在络”。周学海也引叶氏之说认为:“凡大寒大热病后,脉络之中必有推荡不尽之瘀血。”许多慢性病后期均兼有血瘀病理变化。如《金匮·血痹虚劳篇》之大黄虫丸证,出现“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之干血痨证,即是五脏虚劳,引起经络营卫气伤而致瘀血现象。这既是许多慢性病出现虚实夹杂的原因,也是一些虚证补之不当或虚不受补的原因之一。
 
6症瘕积聚,都是气血积滞而成。《灵枢·百病始生》即已指出:“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王清任亦说:“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此时,一般活血化瘀之药难以取效,必选用祛瘀力强兼有软坚化积作用者。如鳖甲、丹参、王不留行、三棱、莪术等。特别是虫类药:如虻虫、水蛭、虫、鼠妇等,善于走窜入络,通经破瘀之力甚强。这与叶氏主张的“通络方法,每取虫蚊迅速飞走诸灵”,其义相合。
 
7妇人病:妇人以血为先天,而肝藏血,若肝气郁结,失其条达则经血不调;或经产之时血络受损,调护失当,均可引起经带胎产诸病,故活血化瘀法在妇人尤为常用,如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慢性盆腔炎等均可用之。但妇人多情志抑郁之患,常须和舒肝理气合用,在选药时,应注意用兼有调经作用之活血化瘀药,如当归、丹皮、赤芍、灵脂、香附、元胡、蒲黄等。
 
二、扶正讲究益肾、健脾、滋阴、益气养血及食疗诸法谢氏治疗慢性内科杂病随时注意扶助人体正气,并讲究根据辨证而施用不同的补法,以针对不同的脏腑虚损。他很尊崇李念莪论述顾护正气重要性的这句话:“千万法门,只图全其正气耳。嗟呼!实而误补,固必增邪,尚可解救,其祸犹小;虚而误攻,真气立尽,莫可挽回,其祸至大。生死关头,良非渺小,司命者其慎之哉!”(一)益肾法肾者元阴元阳之所居,乃全身阴阳之本源。五脏阴阳之虚衰,皆影响肾之阴阳。凡阴阳虚衰之证,法当益肾为治。阳虚之证,无论卫阳、心阳、脾阳,均与肾阳有关,治疗均应温肾之阳。
 
阴虚之证,无论心、肺、胃均易涉及肾阴,治疗当据证滋肾之阴。益肾一法,尚需注意阴阳互根的关系。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肾气、右归之中,以六味补阴,桂附温阳,所谓水中补火也;左归之中,熟地、山药、杞子养阴,又伍鹿胶、菟丝子之温阳,以防阴凝不化也。这样才能阳生阴长,生化无穷。益肾法临床应用时,又分益肾填精,补肾荣脑,补肾生髓三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