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诊断的新进展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王鸿利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在原发病基础上,促凝因素导致机体微血管内广泛地生成微血栓,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伴以继发性纤溶为特征的获得性血栓-出血综合征。DIC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发病的一个中间环节和病理过程。DIC的诊断必须符合四个条件:1. 有引起DIC的原发疾病;2. DIC的临床表现;3. 实验室诊断依据;4. 抗凝治疗有效。
检验项目 一、筛选试验 1. 血小板计数(PLT) DIC时,血小板由于参与微血栓的形成而被消耗,故血液中PLT减低。常波动于(20-100)×109/L之间,其减低发生率通常为90%-95%;PLT动态性减低对诊断DIC更有价值。此外,血小板寿命缩短,多为2-4d(正常8-11d)。但在肝脏疾病、急性白血病、出血热以及化疗、放疗患者并发DIC时,由于原发病本身PLT已减少,故无诊断意义。参考值为(100-300)×109/L。 2.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外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PT的延长或缩短分别反映凝血因子Ⅶ、Ⅹ、Ⅴ、Ⅱ和Ⅰ血浆水平的减低或增高。DIC时,由于纤维原蛋白(Fg)的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单体(FM)以及纤溶酶(PL)等的干扰,故PT延长(占70%-90%)或缩短(占10%-30%)。在考值为(12±1)s。 3. 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Fg) Fg属急性相反应蛋白,在DIC高凝血期可增高(>4.0g/L),在消耗性低凝血期和继发性纤溶期常减低(<2.0g/L)。Fg减低见于70%的病例,其特异性为22%,敏感性为87%。参考值为(2-4)g/L。 4.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 FDP是在纤溶酶作用下,Fg发生降解产生X、Y、D、E碎片(FgDP)和纤维蛋白发生降解产生X’、Y’、D、E’碎片(FbDP)的总称。DIC时,由于纤维蛋白(原)被降解,故FDP增高,其阳性率可高达85%-100%,准确性达75%。参考值为(0-5)mg/L。但FDP超过20mg/L(肝病>60mg/L)才有诊断价值。
二、凝血和抗凝血试验 1. 凝血酶原片段1+2(F1+2)测定 F1+2是 凝血酶原向凝血酶转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片段,能敏感地反映因子Xa的活化和凝血酶的生成。在大多数DIC患者,血浆F1+2浓度显著升高,可高至正常值的(3-5)倍,其阳性率高达98%,准确性达93%。参考值为(0.67±0.19)nmol/L。 2. 纤维蛋白肽A(FPA)测定 FPA是凝血酶水解纤维蛋白原A,链释放的多肽(FPA1-16),血中FPA增高,表明凝血酶活性增强。DIC时,患者血浆FPA含量增高,阳性率达89%-92%,准确率达88%。参考值为(1.83±0.61)µg/L。 3. 组织因子(TF)测定 TF大量释放并进入血流是大多数DIC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血浆中TF水平升高是DIC存在的证据之一。TF不仅可反映DIC的发生,而且可反映感染、炎症、休克、白血病等诱发DIC的原因。参考值TF活性为(1.02±0.91)U/L,TF抗原为(30-220)ng/L。DIC时,60%以上患者TF活性升高。 4.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测定 失去FPA和FPB的纤维蛋白原可自行聚合成可溶解于5mol/L尿素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血浆SFMC的增高反映凝血酶的活性增强和纤维蛋白的生成。DIC时,由于凝血酶生成增多,故患者血浆SFMC的含量增高。与副凝固试验相比,本试验更为直接、敏感和特异。参考值ELISA法为(48.5±15.6)µg/L,放射免疫法为(150.5±26.1)µg/L。 5.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测定 体内凝血酶生成后可与抗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TAT),所以TAT是反映凝血系统激活和凝血酶生成的敏感标志物。血浆TAT水平在DIC前3天已显著升高。DIC时,TAT的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63%,阳性诊断率为79%,阴性诊断率为88%。参考值为(2.17±0.34)µg/L。 6. 抗凝血酶Ⅲ (AT-Ⅲ)测定 AT-Ⅲ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凝蛋白,它是凝血酶和凝血过程中许多丝氨酸蛋白酶(因子Xa、Ⅸa、Ⅺa、Ⅻa等)的主要抑制物。DIC时由于凝血酶、因子Xa、Ⅸa等大量形成,并与AT-Ⅲ结合,因此AT-Ⅲ水平明显减低。DIC时,测定AT-Ⅲ活性(AT-Ⅲ:A)比测定AT-Ⅲ抗原含量(AT-Ⅲ:Ag)更为重要。约80%-90%的DIC患者血浆AT-Ⅲ:A水平减低。参考值AT-Ⅲ:A为(108.5±5.3)%;AT-Ⅲ:Ag为(290±30.2)mg/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