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近日,有两条教育新闻在全国引起了强烈震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一条是由中宣部、教育部联合组织的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与12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首场报告,并将赴上海、四川、湖南、江西作巡回报告。一条是重庆一位今年参加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因为感觉压力太大而在家上吊自杀。 这两条新闻报道的是截然不同的内容,但引起我深思的是当教师是干什么,怎么当的问题。教师干什么,古代韩愈的说法是“传道、授业、解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教书、育人”。都是教师,为什么有的当得如痴如醉,终身不悔,而有的却产生倦怠,甚至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来殉职。这里有一个问题,教师有“惑”谁解,教师作为人又由谁“育”。其途径不外乎两条,自解和他解、自育和他育。从自解自育的角度说,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培养自己对教育、对学生强烈的爱,也就是培养自己的职业志趣。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职业志趣越大,在执行组织工作时,就越觉得是在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其工作的积极性必然越高。这是十分精辟深刻的。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听了师德报告会后动情地说道,今天的报告会,使我们受到了一次爱的教育。霍懋征老师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邹有云老师提出,“让爱的阳光照亮深山”;黄静华老师“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盘振玉老师“用大山一样的情怀,让爱在大瑶山中不断延伸”;林崇德老师指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五位老师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他们是“把爱献给教育的人”,为我们树立了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因此,作为教师,从我们踏上教育岗位的第一天起,不,准确地说,是从我们准备投身教育工作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教育、对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这样才能体会自己从事的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才会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其次,要有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老教育家、天津一中原校长韦力曾经把教师分成四个档次:一是职业型,他把教书当成一种谋生手段。二是学者型,对这门课有兴趣,就一心教好这门课。三是事业型,就是把教书当成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事业,把培养学生成才视为生命价值的体现。四是教育家型,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能够按照国家教育方针、人才标准培养学生成才。不光教学得心应手,还要有明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理想,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国家教育部人事司的一份调查报告将教师分为职业、事业、专业三个档次,其比例分别占教师总数的49.4%、46%和3%。如果教师把自己的工作作为职业看待,就很容易成为“匠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近一半的教师会产生职业倦怠,极个别的会走是极端之路的原因所在;作为事业看待,就会“热爱教育工作,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学质量高”,可能成为传统的优秀教师;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它作为专业,教师最快乐的事是穷尽毕生自己力,研究如何在教研、教改、教育试验、专业研究等方面树特色、出成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那就是成为专业的教师,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因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越能调动他的积极性,激发他的潜力。 第三,要有自己心中的精神偶像。笔者在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时,一直把北京的宁鸿彬老师、上海的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和辽宁的魏书生老师作为自己的偶像,争取像他们那样成为自己学生爱戴的老师,使自己在教学、教研等方面进步极快,只几年时间,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在县里数一数二,在一些教学刊物上发表了近20篇教研文章,成为当时地区最年轻的优秀教师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偶像,远的要像孔子一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像陶行知那样“人生为一大事来,不带半根草走”;近的要像原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霍懋征,江西省永修县柘林镇黄岭小学太阳山教学点教师邹有云,上海市尚文中学教师黄静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塘溪乡五马垅小学教师盘振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那样,具有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只要有了自己的精神偶像,也就有了自己追求的目标,就有了精神寄托。 作为教师,只要我们自己对教育、对学生充满强烈的爱, 只要我们有了自己心中的精神偶像有了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那些功名利禄、职业倦怠就回远离我们而去,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充实起来,我们的精神境界就会更加高尚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