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教育的桃花源

 安庆天南地北 2011-07-13

探寻教育的桃花源

[日期:2009-10-13] 来源:  作者:徐伟中 [字体: ]

——安庆九中、杨桥中学德育研讨会纪实

                                  (一) 采菊东篱下——启动篇

一个理想可以引领一股潮流,一个理念可以创设一种文化,一个创意可以产生无穷动力。

八月十七日,一个让九中人铭记的日子,一个注定载入九中校史的日子。根据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统一布暑,原安庆八中、安庆九中正式合并为新的安庆市第九中学。一个多月以来,在以徐晓春校长为班长的领导集体充满智慧的引领下,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围绕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九中上下,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然而,两校融合尤其是文化的融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了进一步促进两校教师融合,文化融合;为了让“文化立校”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徐晓春校长在广泛征询意见基础上和深思熟虑之后宣布:举办全校性“德育论坛”,首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并以此为轴心开展一系列活动,努力使“德育育人,人人育德”这一思想在九中校园里开出灿烂之花。

这一系列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论文征集与评选已于九月二十日完成。从校长到每一个班主任,都认真撰写并递交了论文,全校共征集论文七十二篇。在有关专家的评议下,共有三十六篇获奖。

徐校长审时度势,趁势而上,又创造性提出开展“安庆九中德育研讨会”,充分利用健康快乐的活动载体,旨在弘扬学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典型事迹,给班主任创造更多交流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探索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的途径、方法和意义。

本次活动策划之初,正值安庆教育北大门的杨桥中学如火如荼地开展“封闭式管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两位具有前瞻性的校长,心有灵犀,商定以“文化建设”为活动主题,于十月四日~十月六日共同开展德育研讨会,并将活动的地点慎重地选择在陶渊明的故乡——庐山脚下、浔阳江畔的九江市。陈党生校长一语中的:我们就是要去探寻“教育的桃花源”。徐晓春校长在筹备会上也引导我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想境界也许我们很难企及,但并不妨碍我们仰望与追寻,更重要的是体验与探索。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追寻篇

作为教育者我们仰慕先贤,希冀获得心灵的慰藉,我们体验生活,希望获得久违的激情。我们还需要思想和践行。而践行首先需要对思想要点、核心与关键性问题予以准确的把握。也因此,两位校长带领我们一百零一位与会者聆听了教育专家的报告。

十月五日上午八点,在庐山脚下的温泉宾馆,“专家报告会”如期举行。安庆市教育局副局长、国家级课题《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组负责人吴功华局长率先开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他从“高品位学校文化的文化界定及内涵”、“高品位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及“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学校文化建设意义与策略,既高屋建瓴,又生动形象。其间他还把近几年安庆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突出成就,以幻灯片的形式一一呈现,并配以详尽的解说,引来与会者啧啧称赞。在讲演的尾声里,吴局长特别引用了北京市海淀区启动教师阅读工程的成功案例,启发与会者“让阅读滋养心灵,让阅读充裕生活”,随之,他以父子宰相之一的张英《家训》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读书者不贱!在阵阵掌声中,主持人徐晓春校长登台进行了拓展,他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精神”——那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领会了一个要领”——那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精神的营造;“追寻着一种力量”——那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紧接着,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詹根连老师登台演讲,他演讲的题目《仁慈 智慧 胆识》,重点讲“班级文化特质”,在詹科长的激情而又清晰的讲解中,我们明确了特质决定文化形象,文化形象又主导着班级的发展,班主任的文化特质直接、具体、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詹科长语音铿锵、语调谦和、语言幽默,特别是他形象地把吴局长的演讲比喻为“海之博大”,把自己的演讲比喻为“舵手之歌”,引来台下阵阵欢笑。他还不时以所举案例与台下老师互动,使会场充满了轻松而祥和的氛围。在热烈的掌声中詹科长结束了演讲。

主持人陈党生校长笑容满面登上台,机智地以詹科长的主题演讲作为串讲词引出了第三位演讲者——市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长、市教育局团委书记张复双老师,他演讲的题目是《共建温馨教室》,如果说前面两位长者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演讲“校园文化”,那么复双科长则是从物质层面上解读“文化构建”。着眼点是“温馨”,着力点是“构建”。在他演讲期间,一段温馨的小插曲,让我不得不抒:吴功华局长亲自走上台为复双科长端上茶水。动作虽小,可台下的我们还是看见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响起,为局长喝彩!向温馨致敬!是呀,教室需要温馨,而温馨更需要温暖的人心呵护。这也正是复双科长的结束语。主持人陈党生校长适时走上讲台,将复双科长的演讲关键词“能行、善行、躬行”做了精彩的发挥。

“聆听”对于我们这些平常做惯了讲者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发现会场上除了轻微的咳嗽声,都是沙沙的笔录声,在聆听中思考着,在思考中追寻着。三位专家虽不能说是圣贤,但他们是思想者、先行者、践行者,这足以让我们去追寻,在追寻中升华思想。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探索篇

桃花源的水源发源于庐山最高点大汉阳峰下,我们文化构建的源头活水,又来自于哪里呢?当然来自于班级,来自于第一线班主任身上。十月六日上午九点半,在九江的星河宾馆,所有与会者分成三个小组,在邵经鼎、董小安、严运启三位校长的分别主持下,针对五日上午的学习,结合“班级文化构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采撷的点滴奉献于大家。

第一组:

九中的孙朝东老师利用音乐教师的特殊优势,提出了“育人在歌声中”观点,让富有感染力的歌声激励、激发学生,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和谐班级。

来自杨桥高中的秦晓华老师谈及“文化建设背景下的封闭式管理”时,提出:当今经济热潮下的浮躁文化心理,更需要我们的教育保持一份宁静。

九中的章小平老师立足于班主任老师的文化提升,着力探讨班主任由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的转变。

来自杨桥高中的江鑫老师,从制度文化层面上,论及“制度传承与改变”。

第二组:

来自杨桥的钱老师重点谈到班级文化构建中“班干自己选、制度自己定、环境自己创”的三“自”原则。

特邀嘉宾,来自开发区实验中学的刘校长根据本校特点,重点谈到校园文化中“书香校园”的打造。

九中的贺明老师针对学生上网的普遍现象,一语惊人,他说:让眼泪洗去他的网瘾,当然,这需要爱的感化,爱可以救一个人的生命。

第二组主持人董小安副校长也参与其中,重点论及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不能脱离主流文化,不可复杂,它始于实践,源于大爱,提醒与会者注意。

第三组:

杨桥高中倪申朝校长率先发言,从“理念、方法、模式”三个方面论及校长在“校园文化构建”中的主导作用,概括起来就是“思想先导,垂范践行”。

九中的周红梅老师以案例的形式,着重论述“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

来自杨桥高中的刘栋材老师,结合杨中的封闭性管理,谈到“创新活动载体,提高学生自信心”。

九中的路雯婷老师,针对90后学生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化解矛盾,融化艰冰,温暖人心。

限于篇幅,我无法将每一个发言者的发言精彩回放,也无法记载每一位邀请嘉宾的智慧火花。我想,每一位参会者,都会用心去聆听这教育桃花源里花开的声音,去用心体验这教育桃花源最美的梦境,用心去追寻这教育桃花源里的源头活水——那真诚的呼唤。

 

                                    (四) 半亩方塘一鉴开——仰望篇

有人说,当今教师的压力是巨大的,而班主任尤为如此。于是有的青年教师视班主任岗位为畏途,但更多的老师却坚守着这一亩三分地,津津乐道,乐此不疲。两位校长充分理解班主任工作的辛劳,也希望利用“研讨会”这一契机,引导班主任学会在工作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思考工作。因而,本次研讨活动特意安排了两个半天的参观游览活动。

游览的第一站是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步入其门,就看见,书院依山傍水,峰转回合,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掩映之中,真不愧为“四大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

我们徜徉在朱子的半亩方塘,留连于历代碑廊名迹,仰望着礼殿圣贤。风吹树动,光影摇曳,一下子就从旅途的昏睡中清醒过来,城市的烦躁也烟消云散,真是“物我相忘之地,仁智独得之天”,一千多年来,物是人非,然而,白鹿洞书院就像一幅永不褪色的水墨画保持着当年的气质。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朱理学,虽历沧桑而不老,至悠长而富有诗意。当然,同行中有人挑起话题:白鹿洞远离尘嚣,也培养出万千才子,读书到底是该脱离现实?还是要与现实紧密结合呢?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现代教育理念秉承了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只是,有些学校在高考指挥棒的错误导向下,为了追寻单纯的升学率,比古人“犹过之而无不及”,高压之下培养的都是“高分低能”的“考试型人才”,反而失去了古人那种对自然的热爱与细细欣赏的情感,以及对内心深处的反省与思索,朱熹老先生在修复白鹿洞书院后,就曾兴奋地写下“共群贤听鹿鸣”的诗句,那种源自内心的对知识的向往和思想交流的迫切真实可感,这不正是陶渊明先生所说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吗。我想,这也正是策划者所说的仰望吧。

方塘另一半,我“附会”地理解为归途中的“四祖寺”,十月六日下午,归途中,我们顺道参观了位于湖北黄梅的“四祖寺”,于“佛”我们并不明了,但我们依旧可以仰望,它也依旧让我们沉静,引发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其中,我就联想到上午研讨中,同事们在论及“班级文化构建” 中所倡导的“变班级为家园”的话题。对于“佛家”来说,“家”是有特殊含义的,“净宗”以极乐世界为终极理想,家即是极乐;禅宗说“落家稳坐”,意指明心见性,安然享受禅者的清凉境地。尘世中的人们,以屋下养猪为“家”,意指安居乐业。而“为师之家”在哪里呢?我认为,教育的半亩方塘就是心灵之家,学校就是师生成长之家,教室就是师生学习、生活之家。有家就有守望,有家就有经营,有家就有归属。名刹古寺是需要风霜雨雪洗礼的,需要万千信徒参拜的,需要袅袅香烟缭绕的,需要香炉烛灰来熏烧的,这些东西,只有时光,可以给予。而教育不需要洗礼,但需要打造;不需要膜拜,但需要虔诚;不需要祖师,但需要人师;不需要青烟缭绕,但需要春风化雨;不需要青灯作伴,但需要明星朗照;不需要香火炉灰,但需要蜡烛泣泪。这些东西,时光无法给予,只有心中那一份神圣赐予我们的崇高与责任。

(五)天光云影共徘徊——体验篇

除了仰慕古之圣贤,徐、陈两位校长还为我们安排了“庐山温泉浸泡”和“桃花源漂流”活动。“泡温泉”活动安排在四日下午的参观白鹿洞书院之后,对于我们这些整天坐在办公桌前的教师来说,在温泉里泡一泡,洗洗尘,舒松舒松筋骨,实在是美妙的事。正如徐校长所说:教师的生活不仅仅是三尺讲台,更应该学会发现、体验与享受生活。温泉浴里,本不十分熟悉的两校区老师,在闲聊中增进了了解;本来心存戒备的干部老师,在交流中达成默契;本来十分陌生的杨桥、九中老师,在闲聊中加深了感情。在天光云影之下,人与自然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活动之后,陈党生校长诙谐地说:从今往后,我们见到九中人就亲切,听到九中的声音就温馨。虽是戏谑之言,却道出了其中的真味。

十月五日下午,在紧张忙碌的半天学习后,两位校长又为我们安排了“桃花源漂流活动”。山路蜿蜒,柳暗花明,不一会儿,我们就从驻地到了被誉为“江南第一漂”的桃花源,据说这里就是陶渊明先生《桃花源记》里的世外仙境,风景自不必说。穿上救生衣,自由组合,大家便迫不及待地坐上皮筏下了水。每到一个漂流口,便是大家的兴奋点,人与皮筏一起飞跃而下,只听得耳畔轰鸣,只看到浪花飞溅,接二连三的急流,让我们与皮筏在激流中跳跃,而阵阵的尖叫声、欢笑声,就是全程的伴奏乐。

整个漂流活动中,时而汹涌澎湃,激流勇进;时而亲切温柔,任意东西。快乐的时光总是流逝的那么快,很快就到了终点。尽管每个人都像落汤鸡似的,但尽情体验激流的豪情,让我们着迷,让我们沉醉,让我们回味。完整的生命本就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需要沉静地思考,也需要激情地挥洒。相对于沉静,激情何尝不是生命的体验呢!

(六)悠然见南山——总结篇

十月六日上午,紧张热烈的小组会后,我们又齐聚一堂,在星海宾馆的综合会议室里,召开了本次德育研讨会总结会。会议由九中朱庆玲书记主持,首先是三个小组的代表查长信主任、杨庆忠主任、汪长林老师对各小组讨论的精彩回放,精练概括。随后,市局领导和两校领导对本次研讨会获得论文奖的老师发放表彰证书与奖品,最后是两校校长、本次活动的策划者做总结发言。

陈党生校长满怀深情地回顾了三天来杨中与九中同舟共济,同心协力的学校情、老师情。他说: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就像一家人,我们交流了经验,碰撞出智慧,增进了情感,更主要的是体验了快乐,追寻着教育的理想,奔行在教育这条路上,只要我们改变观念,努力践行,桃花源不仅仅存在于庐山脚下、鄱阳湖边,明天它就应该在龙山脚下、沙帽塘畔,菱湖北岸、盛唐湖畔。

徐晓春校长激情澎湃地走上发言台,用四句话总结了三天的活动,那就是“仰敬祖师,回望传统文化;浸泡温泉,享受现代生活;桃源漂流,体验浪漫激情;聆听报告,领悟文化真谛”。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班级文化需要高品位,教师生活要高品质。希望所有班主任回去做好四件事:一从培养人的目标开始,写一份规划书,明确培养目标;二从制度文化入手,从学习传统文化为切入口,制定各班班规;三从行为文化开始建立民主、和谐、自律的班级精神,让学生学会自立,学会自我管理;四从环境文化构建入手,将我们的班级构建成温馨的家园。最后他又谆谆告诫每一位与会者:在责任的驱使下,在理想的召唤下,每一位与会者只有将思想落实到行动中,思想才会散发出无限的光辉,迸发出无限的力量。

为期三天的研讨会结束了,坐在返程的客车上,似乎每一位与会者都陷入了沉思,我不敢保证每一位都在思考着教育,但总有一位与我同行。因为在我们教育的桃花源里,还有一颗颗需要激活的孢芽,一双双需要滋润的眼睛。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不是已经学会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建构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幸福。


  吴功华局长做题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策略》的专题报告

 


          詹根连科长做《浅谈班主任文化特质》主题报告

 


                张复双书记做《共建温馨教室》主题报告

 


                          第一小组讨论现场


                    第二小组讨论现场

 


                       第三小组讨论现场


             安庆九中东区教导处主任查长信同志代表第一小组发言

 

 


                    杨桥高中汪成林老师代表第二小组发言

 


          安庆九中西区教导处主任杨庆忠同志代表第三小组发言

 

 



             向德育论坛论文交流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陈党生校长做题为《寻找教育的桃花园》的发言

 


                     徐晓春校长做总结发言

 


                      朱庆玲书记主持论坛闭幕仪式

 


 


                             会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