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与“利”,我们该选谁

 月之女皇的小馆 2011-07-16

“义”与“利”,我们该选谁

儒家已经在中国存在了2600年之久,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建议之后,儒家思想就真正繁盛起来。至今,其思想不仅在中国被推崇,就连外国人也受到其熏陶。儒家思想里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礼、义、忠、信。人们理解儒家“义”思想的时候,常常与“利”联系在一起。关于“义”与“利”的关系,儒家思想里面是如何取舍的呢?

《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和小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区别。君子做事,看到的是“义”,而小人做事,看到的是“利”,这就把小人和君子区别开来了,重义的是君子,而重利的成了小人。而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儒家思想里在对待“义”的态度上很明显,他们看重的是“义”,甚至连生命的重要性都比不上“义”,更不要说其他了。

“义以为上”是孔子提出道德准则。这一准则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一大精华。"义”的地位是高于“利”的。“义”是为人处事首先遵守的规则。人们即使到了贫困潦倒的境地,儒家思想都不会舍弃“义”而取“利”,必须坚守这“义”这个原则。一旦人们为了“利”抛弃了“义”,那么就会变成“小人”。

虽然说儒家奉行的是在“义”与“利”之中选择“义”,但是并不代表儒家思想里面是没有“利”的存在的,只是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才选择“义”罢了。现代社会,没有“利”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在孔子时代也是如此。孔子在鲁国当差的时候,每年的待遇是“俸粟六万”,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五十万。孔子收徒弟的时候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做我的徒弟,就得带十条肉干做学费。这些“利”,为什么孔子会接受呢?难道孔子这样做,我们就得说见利忘义吗?其实不然,因为这些都是孔子的“应得之利”。孔子付出了劳动,得到报酬,这是无可厚非的。俗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的道理正是和儒家的利益取舍相一致。由此可见,儒家不是不可取“利”,而是“利”得取之有道,拿得安心。若在实际情况中“利”与“义”可以同时存在,那么我们没有必要牺牲“利”,反而要争取拿到“利”,这样不就双赢了吗?

这里就有一个义与利共存的例子。故事大概是梁惠王问孟子怎样能给国家带来利益?孟子说:“不能公开谈“利益”,否则对你自己不利。因为你公开谈利益,别人都学你,就会与你争利。你要想自己获利,就应该大谈“仁义”,大家都行“仁义”,就会把利益都给你了。”这则故事中的孟子的确是想要得到利而使出了仁义的手段。可能有人会说,孟子用“不光明”的“义”获得“利”,这是可耻的。其实不然。如果大家都施行仁义,获得利益的不单单是我们自己,还有其他人。孟子只是利用梁惠王想得到利益的思想,把施行仁义的好处说给他听,让梁惠王接受他的建议对大家都施行仁义,这样百姓的生活才可以安定。这才是孟子说这番话的目的啊!

义以为上”,不否定“利”的存在,在这两者不能共存的时候首先选择“义”,这是儒家所推崇的思想。正如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取义而弃利这样的思想固然是高贵的,但是按照现代的价值观来说,做到共赢才是最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