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一大山人 2011-07-18

 

东晋·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十三少作品]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上卷) - 十三少 - 中国·太阳堂
法帖概述
  《频有哀祸帖》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或响拓而形成的唐摹本,现藏日本。

基本信息
  【名称】频有哀祸帖
  【作者】王羲之
  【年代】东晋
  【书体】行草
  【墨拓】唐代
  【材质】硬黄纸本,双钩廓填
  【形制】轴装
  【规格】3行,20字
  日本前田育德会藏。
  《忧悬帖》与《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合装。前后九行共一纸,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纵24.8厘米,宽41.8厘米。画心中央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印记三方。原为手卷,现改为轴装,为1941年(日本昭和十六年)改裱而成。

法帖释文
原文    
  频有哀祸,悲摧①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注释
  ①悲摧:悲痛;
大意
  《频有哀祸帖》里书写的“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不断有哀祸传来,悲哀、摧毁、身体被切割一样地痛,不能承担的痛——王羲之用“摧剥”、“摧绝”、“痛贯心肝”、“切割”、“惨塞”这些具象又绝对的字眼形容自己对生命的伤痛,重复用“奈何、奈何”诉说心理的虚无幻灭。童年从山东琅琊流亡到南方,王羲之的“帖”透露着战乱流离年代沉重又无力的一声声叹息。

书法欣赏
  1、《频有哀祸帖》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2、《频有哀祸帖》章法的断中有连特征:
  行书,务从简易,相间流行,为了使运笔速度较快,会把互相分离的笔画连接起来,王羲之有时用明连,即用有形的游丝映带连接,……《频有哀祸帖》中的“不能自、省慰”,《丧乱帖》后段中“深奈何奈何”加上牵丝,一气呵成,更加的顺畅,……有时用暗连,也就是靠无形的笔势使笔画与笔画互相呼应,综观墨迹本行书尺牍发现,王羲之用暗连多于明连,明连只是偶发引带,……唐太宗为晋书所写的《王羲之传论》中赞道:“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揭示了书艺创造“断与连”的美学观点。
  3、《频有哀祸帖》章法的动线变化特征:
  《频有哀祸帖》偏旁承接上字、部分代替全体,如第二行“能”字,左右两部分分别连接上、下两段行动线,但这两部分又用一条有力的线段连接在一起,使行动线产生强的节奏感。

作品收藏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之间空白处,钤“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与《丧乱帖》等同。日本《支那墨宝集》称:“昔我国光明皇后,举圣武天皇之遗,献于东大寺大佛,藏正仓院。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其中晋王羲之书拓本颇多焉。天应、延历、弘仁之间,渐复尽献于大内。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断仅存。此所藏者,盖其一。接帖之处,有延历御府之玺。”
  “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782年。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与《丧乱》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账目。圣武天皇卒于公元729年。那么,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至少在729年以前。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这些书迹,被视为日本的国宝。
  据传,本幅在明治时代出现于东京上野的古书店,其后成为富山藩儒者冈田信之(1825-1885)所藏。冈田信之号吴阳,学于江户幕府主要教授儒学之学问所昌平黉,后任命为富山藩校广德馆的文学教授,并兼藩主之师。明治以后,成为富山师范学校教师,然不久即辞职,竭力于家塾学聚舍。此帖后成为冈田信之之子、东京帝国大学教授、资料编纂挂嘱托、文学博士冈田正之所有,再经冈田正之之子冈田震之手,1927年(日本昭和二年)9月23日,前田侯爵家购之于正之之子震。现在的装裱,为1941年(日本昭和十六年)改裱而成。
  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位于日本东京都目黑区,也称尊经阁文库,主要收藏中国、日本的古文书和古代工艺美术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