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几个关键
[日期:2011-06-24] |
来源: 作者:殷建华 |
[字体:大 中 小] |
摘 要: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是校长应对信息化浪潮给学校带来的各种挑战的重要因素。决策力和执行力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两大支柱。提升决策力的关键是吃透标准,把握建设重点; 提升执行力的关键是整合资源,推进应用创新。
关键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以教育信息化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领军人物,如何从容应对信息化浪潮给学校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引领整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呢?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什么是领导力?不同学者的界定会存在一定的分歧,但至少有这样的共识:领导不同于管理,领导力不同于管理能力,它是具有某种能力的领导者通过各种行为影响组织成员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此相适应,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校长,以信息化环境中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评价能力及沟通能力等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实现学校信息化的过程。其中决策力和执行力是领导力的两大支柱,也是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着力点。
一、提升决策力的关键:吃透标准,把握建设重点
标准是一种书面的协议,包括技术规范或明确的指标,科学完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包括硬件、软件、应用、信息和管理的规范。借鉴国际、国家颁发的各类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对学校信息化水平进行科学测评,明确学校信息化建设各个层面的重点工作,是校长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首要任务。
1.借鉴《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构建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
2001年11月,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制定了《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针对校长这个层面的标准,它提出了具有信息化领导力的校长应该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完成的各项任务。在所有任务中,“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形成共同的愿景,清晰地界定对技术使用的期望”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是什么?华东师范大学肖玉敏、顾小清等学者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一定的思考角度:(1)在学校整个教学与管理工作中,使用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而不是为了展示技术;(2)信息技术成为发展每一个学生能力的有力工具,而不是另一种考试负担;(3)信息技术成为决策、执行和凝聚智慧的基础,而不仅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4)在学校文化环境中,信息技术成为交流、分享与合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增加人们负担的外在附属物;(5)在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利用始终处于一个公平、合法、安全有序和健康的环境中,而不是常常处于被误用或滥用的境地中。[1]
2.贯彻《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提高学校数字化管理水平
200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这部相对规范、实用、完善的标准的适时推出,标志着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开始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的健康方向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总体框架包含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信息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管理软件设计规范四个大的方面, 内容涵盖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科研、体卫、设备、房产、办公等业务管理信息。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1-2个有条件的地区(原则上地市级1个,区县级1个) 建立《标准》应用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校长应该抓住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建立学校内部的办公及综合业务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学校主要工作的计算机管理, 提高学校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努力成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校。
3.落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三部分。每部分内容都涉及意识与态度(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等),知识与技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应用与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等),社会责任(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规范行为)等四个能力维度。
《标准》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依据,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的依据,也是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考试和评估的依据。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对其开展高质量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长应制定相应的计划,积极支持教师参加以“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使教师有效利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提升执行力的关键:整合资源,推进应用创新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在应用,价值体现也在应用。但在学校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校长往往更多地从一个技术发展的角度、成本的角度,而不是从应用的角度来思考信息化的发展,所以一些先进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充分利用好。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校长必须整合好、利用好现有教育信息化资源,在应用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效益。
1.整合数据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的融合
以校园网为支撑开发高效实用的数字化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系统,建立包括信息化设备统计、图书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教师档案、教师教育、评价管理等数据共享的信息管理数据库,将成为学校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通过网络办公、网络视频会议等形式,处理学校各种政务和业务活动,促进学校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提高学校信息处理与服务能力,提高学校行政质量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学校门户网站及时准确地发布教育信息,公开工作职能和职责,自觉将校务和业务行为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增强教育教学政策和举措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现校务全面公开。如有的学校在信息化协同办公及管理方面,以邮件系统、MSN通讯工具和移动、无线通信工具为依托,通过网络下的分布式文件系统DFS为桥梁,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平台,家校联系系统为纽带,采用数据挖掘和多维分析的技术,实现管理平台基础数据的共享,最终达到各个应用平台百花齐放的局面。
2.整合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教学资源是指那些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他们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环境。这些教学资源的要素可以单独地使用,也可以由学习者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教学资源无论从其内容数量、媒体种类还是从其存储、传递和提取信息的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为原则,开发和建设科学而又富创造性的教学资源库必将成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如有的学校开发了电子备课系统,实施教师“换笔”工程,改变传统备课、教学的方式及过程,鼓励教师在校园网上进行“无纸化”备课和“无粉笔化”授课,提高备课效率和授课水平。教师在备课时利用该系统查询相关资料,其先进性、方便性、快捷性、完备性、实效性、系统性特点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根据学生的需要优化各种信息,设计科学的、艺术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同时,它的再创造性,又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差异,直接修改教案,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创新。
3.整合学习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融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融合,指的是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协作式的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外部刺激,这种刺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计算机网络的便利性、广泛性为学生学习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题,建立互动学习小组,达到人机交互的双向、多向互动,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因此,校长应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各种学习需求,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广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讯和学习服务。如有的学校开发了“教育影院”平台,打造一个内容涵盖德育、心理健康、学科教学、军事、科普知识、专题教育片、专家讲座、领导讲话等内容的“教育影院”,添置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满足多名学生同时在线下载、点播的要求。
总之,信息社会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学校的校长,只有不断地学习、持续地变革,才能以超强的领导力引领和支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师范司负责人就《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答记
者问[N].中国教育报, 2005-3-7.
[2]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
[3]任冬梅.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新要求:信息化领导力[J].中小学电教,2008,(9).
[4]张爽.校长领导力:背景、内涵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7,(9).
[5]王佑镁,杜友坚等.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与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7,(12).
[6]肖玉敏,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学校领导力结构研究[J].教育技术资讯,2006,(4).
(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