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外情报史

 凛凛犹在 2011-07-20

中外情报史

间谍和情报略史

情报是人类最古老的工作之一,孙子兵法第十三篇「用间篇」──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主也,故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这里的「先知」即情谍报工作,到了近代西方世界,更加重视,也更趋向于精致化、科学化、艺术化。

间谍,既指被间谍情报机构秘密派遣到对象国(地区)从事以窃密为主的各种非法谍报活动的特工人员,又指被对方间谍情报机构暗地招募而为其服务的本国公民。间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采取非法或合法手段、通过秘密或公开途径窃取情报,也进行颠覆、暗杀、绑架、爆炸、心战、破坏等隐蔽行为。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是斗争,特别是武装斗争形式的复杂化,从而发真正意义上的间谍的出现了提供了契机。这些“内鬼”或是向敌方传递情报,或是在已方阵营中暗中破坏。《圣经》就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色情间谍的例子:以色列人中有一位勇士叫参孙,骁勇善战,曾经一次杀死过一千多名非利士人,于是非利士人找到当地的名妓娣莱拉。娣莱拉幼年曾经遭受过以色列人的强暴,对以色列人有深仇大恨,于是主动勾引参孙。也怪参孙立场不坚定,平时没有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果然上钩了。云雨之欢过后,还主动告诉娣莱拉,他天生神力的源泉在于他头上的三根头发。于是娣莱拉趁参孙熟睡之际将其头上的三根头发剪掉,并叫来了非利士人。非利士人剜掉了他的双眼,叫他拉磨,并准备在祭祀的时候杀掉他。非利士人也是没长脑子,忘了头发还会再长起来的。参孙在这段时间内一边乖乖拉磨,一边等头发长起来。等到祭祀那一天,娣莱拉也来了,一方面以色列的第一勇士败于自己的手中,大仇得报,另一方面,毕竟两人曾经那什么过,心里也不是滋味。她走到瞎眼的参孙的身边,说了一些话。参孙悲从中来,用头撞向大殿的石柱,别忘了这时参孙的头发已经长出来了,又是力大无比了。大殿塌了,埋葬了参孙与娣莱拉。后来以色列人厚葬了参孙,并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假如没有女人的话;但即使有了女人,他仍不失为一位民族英雄。”。他们也厚葬了娣莱拉,并也在她的墓碑上刻下:“她毁了一个英雄,同时也造就了一个英雄,毕竟,能够这样做的女人,她是千古第一位。”

这就是西方世界上所公认的第一位女间谍。于是在西方情报界的教科书上有这样的话:“间谍战中不能没有女人,除非这个世界上只剩下男人。”

中国最早的间谍是在夏朝出现的。夏朝的第一个君王启死后,夷人中的后羿和寒浞先后取而代之。中经太康、仲康和相三代,直到少康,才打败寒浞,重建夏朝。少康在打败寒浞后,又派他的大臣女艾到寒浞的儿子浇那里进行间谍活动,把浇灭掉;同时还派他的儿子诱杀寒浞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浇的弟弟<>。最后终于灭掉了浇统治的过国和豷统治的戈国。少康为了巩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统治,不仅用“五虐之刑”“杀戮无辜”,而且还用间谍活动来巩固其统治,使夏朝成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夏朝以后,间谍工作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孙子 用间篇》说:“殷朝的兴起,是因为伊挚在夏做间谍。”到了商朝末年(公元前1066),即文王死后四年,武王发载文王木主去伐纣。据说,是先派间谍到商察看了国情,又根据间谍三次刺探的情报,才发兵灭商的。

春秋战国时许多国家都使用了间谍。这时间谍的种类可分为三种:一、刺探敌国军事、政治情报的;二、离间敌国的;三、反间敌国将帅、大臣的。

第一种,《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记载:楚国攻郑,诸侯派兵援救,楚国连夜撤兵。郑国尚不知道这个情况,准备逃往桐丘。派出的间谍回来报告说楚军的帐篷上有乌鸦,于是没有逃跑。《礼记 檀弓》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晋国派往宋国的暗探回国报告:宋国的宰相子罕去看望一个死去的守城门的人,百姓都很感动,认为这样的国家是不好攻打的。这说明当时各国对刺探别国的军事、政治情报非常重视。

第二种,最著名的如:孔子的学生子贡就做过这样的事。当时齐国要侵犯鲁国,子贡受孔子委托去齐国劝它打吴国,又去吴国劝它打齐国,又去越国劝它打吴国,最后又去晋国劝它打吴国,结果造成了齐国被打败,吴国灭亡这样的战局,解救了鲁国的灭亡(《家语 屈节解》)

当时离间别国最著名的例证还有:纵横家张仪帮助秦国离间齐楚联盟,最后使秦国打败楚国(《战国策秦二》)

第三种,如齐之田单反间燕之乐毅,楚之斗伯比反间随少师,秦反间魏之信陵君,秦间谍郭开反间赵之李牧、廉颇,等等。

《孙子兵法》的第十三篇,是“用间篇”。“用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派遣间谍特务。把“用间”作为全书单独的一篇来探讨,这是孙武以前的任何著作中所没有的。

《用间篇》对用间的重要性和间谍的分类,概括简练,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第一种“因间”,是利用同乡关系进行间谍活动,也称“乡间”。因为同乡在敌人内部,所以能了解敌人的内部情况。

第二种“内间”,是利用敌人内部派别之间的矛盾进行间谍活动。利用敌人中犯过错误或是被杀死人员的子孙,及其受牵连的家族作间谍,也叫“内间”。

第三种“反间”,就是利用敌人的间谍来进行间谍活动。

第四种“死间”,就是造假情报,让我方间谍传给敌人。一般常用犯罪的人做间谍,必要时可以牺牲间谍达到我方目的。

第五种“生间”,即选择精明强干的人做间谍,既搞了间谍活动,又能活着回来报告情况。

五种间谍的关系是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

“反间”是其他四“间”的根本。孙武指出,当敌方间谍来我方活动时,要因势利导,重金收买,为我所用。通过“反间”了解敌情,“因间”“内间”就可使用了;通过“反间”了解了敌情,“死间”就可将假情况告诉敌人;通过“反间”了解了敌情,“生间”就可以按时完成任务。五种间谍所进行的具体步骤,主要负责人定要了解全过程。孙武还指出,全军之中,没有比间谍更亲信的了,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优厚的了,任务没有比间谍更秘密的了。只有智谍高超,贤明慷慨,精细机警的人才能使用间谍,取得真实情报。当间谍的任务尚未执行,而他先泄漏给别人,间谍和他所告诉的人都应处死。

古代兵书《孙子 用间篇》上有这样一句话:“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意思是说,使我方间谍泄露假机密于敌方,以迷惑他们,这是致敌于死地的办法。

汉朝的“大谁何”、三国的“校事”、唐朝的“不良人”、五代的“侍卫司狱” 。到了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出现可以说是将对臣民的监视工作达到了顶峰。以锦衣卫、东厂、西厂(后来还有“内行厂”)为代表的特务机构,是平行于刑部,大理寺的另一套司法体系,只对皇帝本人负责。这些特务机关耳目遍布,平民百姓对官府的言论,大臣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侦察的目标。

(本人将专门有一节是介绍明朝特务制度的)我国各个朝代的皇权都将情报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安全保卫、对内监控的同时,世界各国开始将注意力放在对外情报收集方面。应该说,任何一个统治者在创建并维护一个政权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抓紧枪杆子,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情报来源。国外情报间谍工作的发展丝毫也不落后于国内。忘了是哪个国家了,说是一个将领在围攻一个城市,他的军队抓到一个奴隶,发现这个奴隶的舌头被人割掉了。经过搜身,在这个奴隶的身上找到一个羊皮卷和一个树棍,羊皮卷上有一些像是字母的图案,这个将领经过苦苦思索,终于发现将这个羊皮卷缠绕在树棍上,原来奇怪的字符就能够组成文字,从而获得了重要的情报,为攻下城池提供了帮助。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最早的“密码”与“破译密码”之间的斗争。

记得,曾看过美国情报机构的史书,你可知道,美国政府的情报机构的创始人就是美国的国父:乔治?华盛顿。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是如何重视情报工作。要独立,就必须把情报工作做到位。

二战在为各国将领提供舞台的同时,在“看不见的战线”也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好戏:德国情报机关制造假情报,引诱前苏联错杀曾叱咤战场的红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借刀杀人”的手法使大批的红军将领倒在了自己人的枪下,导致苏联在德国发起的闪电战中一败涂地,苏联红军百万精锐化为德军坦克履带的润滑剂。德国人研制出“哑谜”机,号称“无限加密”,没想到,密码被英国人破译,而丘吉尔为了保护这一“超级机密”牺牲了一座城市;美国破解了AF之谜而赢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苏军总参情报局的间谍大师佐尔格获取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准确日期和日本不会进攻苏联这两条重要的战略级情报,其战略价值使之名垂史册;在库尔斯克,德国与苏联的坦克大战中,是柏林的“红色乐队”的情报帮助苏联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中国的国共情报部门则根据自己的情报关系和无线电破译技术,分别为苏联和美国提供了德国和日本进攻的准确日期,由于两大强国对中国的偏见,所以没有重视,事后都对中国的情报工作刮目相看。41年前苏军情报部门与国民党合作成立“中苏技术研究所”,其后国民党与美国情报部门合作成立“中美合作所”(这个大家就比较熟)。苏联与我党的合作一直是通过共产国际情报部门进行的,《国际红色特工》就是描写共产国际情报部门的情报人员在中国工作的文学作品,其中有关于佐尔格在中国发展情报关系的内容。

在举世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中,为了这个“霸王行动”,以英军情报部门为主的盟军情报部门导演了世界情报史以来最大的情报欺骗作战。我老爸手中就有80年代出版的关于这场情报战的书,名字好像叫做《兵不厌诈》,两大本呢。由于本人在外地读书,所以没有好好看看这书。

如果要把二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的情报战写出来的话,怕是一个重大的情报史学项目。

 

冷战开始后。以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KGB)为首的东西方情报机关的情报战那是相当精彩的。当然,一些处在第三世界的国家情报战也是很精彩的。以色列“摩萨德”策反伊拉克王牌飞行员,偷走前苏联最先进的米格--21歼击机,抵达以色列,使苏联最先进的战斗机资料泄露无疑。一年后,“克格勃”情报人员在窃取德国“鬼怪式”飞机时,鬼使神差,盗得一枚“响尾蛇”导弹。前苏联高级裁军问题专家、外交部副部级官员、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谢甫琴科窃取大量机密文件,叛逃美国。法国海外情报局特工炸毁了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彩虹勇士”号。卧底中情局前苏联东欧反间谍处并任处长32年的埃姆斯被联邦调查局逮捕。他为金钱所诱惑,长期为前苏联和俄罗斯窃取情报,使美国损失惨重。

 

建国以前的国共两党斗争,也在隐蔽战线上演绎了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抗战前的国共两党情报组织初创时期的隐蔽斗争;二是八年抗战时期的国统区、边区、敌占区的三方势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满的内斗和外斗的复杂情报战,以至于出现五重间谍的袁殊;三是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的两岸情报战。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911事件以后,全球的情报战也从传统安全领域转向非传统安全领域。美国纽约世贸大厦遭受恐怖袭击后,美国人曾对自己的情报部门大为不满,认为情报部门未能构筑起阻止恐怖袭击的第一道防线。为此,美国对情报组织和情报活动进行了几十年来最重大的改革。美国将招募更多的能接近极端组织的外国间谍,提高情报人员的外语能力,加强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反恐怖、反毒品走私和防止核扩散已成为当前全球情报活动的重点课题。目前,全球毒品交易总额为5000亿美元(仅次于全球军火生意而又高于石油生意的交易额),而世界上估计有10个国家已拥有核武器(除五大国外,印度、巴基斯坦等等处于核武器灰色状态的国家),另外还有30多个国家正努力研制或想购买核武器。由于全球性的恐怖主义活动、毒品走私和核武器扩散已对世界各国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美国中央情报局将反恐怖和防止核武器扩散列为其三项主要任务中的第一项,英国军情六处将66%的力量用于反恐怖活动,以色列的“摩萨德”将反恐怖列为其四项重点工作中的第一项。

高科技情报、经济情报、金融安全、宗教安全等等,也都成为各国情报安全机关的关注重点。

20046月,46个国家的情报机关领导人相聚在俄罗斯南部城市索契,参加第三届世界情报和安全组织领导人大会,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明朝的那些特务

 

 

我在讲座(一)中简单的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情报史,其中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第一个高潮。记得《世界军事》里有一期文章是介绍当时“和纵连横”,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级战略间谍,但是,以后的各个朝代并没有专门的情报机构。直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专门的特务机关对敌对势力进行监视功能(宋太祖赵匡胤在宫廷内设立的“皇城司”,是世界上最早的直属于皇帝的间谍机关。),到了明朝,“三厂一卫”的出现可以说是将对臣民的监视工作达到了顶峰,在我国间谍情报史上,应该来说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明朝的作为封建集权和专制制度严厉的时代,明初废丞相,设三司,置五军都督府,实行特务制度,皇帝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力,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三厂一卫”这样的特务机关,对社会各阶级全方面实施监控。

 

这里就先简单介绍一下“三厂一卫”。

 

 

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东厂系明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设于旧灰厂;大内行厂系明正德初年设立。锦衣卫原为内廷御林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成立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东、西厂或大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

 

 

 

东厂,官署名。明成祖时期为清除建文帝余党和体察民情,一方面恢复和加强锦衣卫,一方面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宦官提督但任。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宦官干政之端。

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是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

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的多。

东厂府衙的大厅旁边的小厅,供着岳飞的雕像,厅右的影壁上,刻着胰式芏案的故事。历届东厂厂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厅西侧的祠堂里,堂前还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惜东厂人员的所作所为与他们这些偶像实在相差太远,东厂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搞的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西厂,官署名。明宪宗成化年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甚至网罗了很多太监,意图不轨。虽然李子龙和他的党徒最终被锦衣卫一网打尽,但宪宗由此深感侦刺力量的不足。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设立西缉事厂(简称西厂),西厂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厂事,其权势超过东厂。汪直以西厂为据点,勾结一些朝官结党,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威势倾天下。西厂特务侦缉各地,以大学士商辂为首的辅臣集体上书,朝野反对,向宪宗痛陈西厂之危害,并将汪直办下的不法之事一一举报。后被迫撤销。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又恢复西厂,后刘瑾倒台被凌迟后又被撤销。

大内行厂,官署名。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设大内办事厂,即大内行厂,简称内厂,由其亲自统领,其职能与东西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甚至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一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平存,武宗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此时,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党谷大用,锦衣卫指挥史石文义,皆刘瑾死党,以致厂、卫合势,特务遍天下,并创立重刑,天下骚动。直到五年后,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东西厂均由一个提督负责(西厂设立过两次,但时间都不长),由宦官担任,主持东厂的太监被厂内的人称为“督主”或者“厂公”,他的底下设掌刑千户一名,理刑百户一名,这两个人都是从锦衣卫选拔过来的。再下面是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实际在外面侦察缉访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又叫“档头”,共有100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明正德五年(1510),刘瑾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被撤销。

 

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原本只是皇帝的亲军二十六卫之一。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其机构为:指挥使一人(正三品)为最高统帅,下各设同知、佥事、镇抚二人、千户十四人,这些是锦衣卫的高级领导。

它是皇帝贴身的卫队,出行时负责警戒保卫,此外它还是仪仗队,上朝时掌管礼仪。所有锦衣卫的成员服装整齐,穿着飞鱼服,佩戴绣春刀。正是由于锦衣卫承担着如此重要的职责,且都是皇帝身边的人,他们渐渐的成为了皇帝的耳目,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大家对这个名词一定很熟悉)。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

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这些特务机关耳目遍布,平民百姓对官府的言论,大臣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侦察的目标。以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日朱元璋问一个大臣,说你昨天请客都请了那些人呀,大臣一五一十都说了,朱元璋很满意,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掏出一张纸,这张纸上不仅有昨天所请客人的名单,而且具体吃了那些菜,席间说了那些话,都记得一清二楚。

此外,锦衣卫还负责对外军事情报收集,军事间谍调遣以及军事反间、策反敌军高级军官的工作,如在后来的万历朝鲜之战中,锦衣卫表现的相当活跃,收集了大量日军情报,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明初加入锦衣卫的人都要进行严格审查和面试,必须保证是良民,无犯罪前科,并经过精心挑选和各种训练,顺利通过这些考验的人才能成为锦衣卫。明中叶开始,皇帝已经把其作为专署特务机构,开始利用社会各阶层的人来为自己提供情报,并且建立大量外围组织,这样大明朝的特务人数是很难统计的清楚。锦衣卫的主要职责是侦察大臣们的行动,并随时向皇帝报告,他们还掌管着“廷杖”,负责惩处违反皇帝意志的大臣,而在大臣眼中,他们是极为可怕的人。如果大臣家有锦衣卫上门,他就会收拾好衣物,和家人告别,然后一去不返。

他们不受司法机关的管辖,可以自己抓捕犯人,并审判判刑。逮捕犯人前,锦衣卫指挥会发给所谓“驾帖”,要说明的是,“驾帖”并不是身份证明,而是逮捕证。锦衣卫逮捕人犯不受任何人阻拦,如有反抗,可格杀勿论。由于锦衣卫拥有几乎超越一切的权力,无论刑部还是大理寺见到锦衣卫都避而远之。锦衣卫还有自己的监狱,称为“诏狱”,此狱名气之大,甚至超过了刑部的天牢,因为能被关进这个监狱的都绝非普通人,往往不是大忠大善就是大奸大恶。

明代的特务机关层级制度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师的,再有就是临时向外派遣的。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为繁多,从明成祖朱棣时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设有。他们的任务实际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

在中国历史中,任何朝代的特务机关的情报工作的重点都是放在对臣民的监控,对政敌的情报刺探。这也显示了情报安全单位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通过隐蔽和严酷的手段,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古今中外莫不是如此。

PS: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情报间谍史上最为重要的间谍研究专书——《间书》为中国第一本间谍研究专书,同时也是世界第一本间谍研究专书,其作者为清代朱逢甲。朱逢甲,字莲生,江苏华亭人,道光、咸丰年间人。《间书》原为一卷,不分篇目,其《自序》有言:“以己言为纲,引群书之言与事为目以证之。”依其内在逻辑将之分为《间论》与《间例》两大部分,每部分之下又依其所引之言与事,取一主题为之标目。《间例》部分都以人名为索引,既合其纲,亦便于记忆。

《间书》[]朱逢甲 编著   黄肃秋 今译   黄岳 校注

 

中国近现代情报略史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同时又是近代屈辱历史的先声。在鸦片战争中,中国人的近现代情报意识开始觉醒,并不断发展。对外情报活动也缓慢的开展起来。

在鸦片战争前和战争期间,英国的外交官、传教士、商人甚至是鸦片贩子向英军提供了有关中国的情报及作战方案,并详细汇报了有关问题。诸如中国产茶地区及运到广州的路线,沿海易受攻击的地方,中国战船的作战能力等。

而当时的中国,限于长期闭关锁国的条件制约,清朝政府却对英国在内的整个西方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禁烟的前线,两广总督林则徐当时只有通过组织艺术和收集有关西方情报的途径来了解和认识西方世界。在他的署衙中,招募了一批通晓西方事务的人才(其中就包括中国第一个基督教传教士梁发的儿子梁进德)和翻译人才,在他的主持下,翻译了《澳门月报》、《华事夷言》、《各国律例》等一批有关西方军事、政治、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书籍。林则徐通过这条途径获得了许多西方传来的知识信息,也首开了中国获取情报资料和西方先进知识的先河。

林则徐首开获取情报资料的先河

 

后来在洋务运动时期的译书热潮中,对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信息、书籍的引进水平很不平衡,有的学科比较及时、全面,也有的较为陈旧粗浅,有些学说(如牛顿。哥白尼的著作与学说)在西方早成科学旧闻,但在我国还闻所未闻,对国人仍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时在外国出任外交官的清朝官员们,也利用自己的身份展开有“中国特色的”情报活动。比如:日本公使黎昌庶的随员直隶试用通判姚文栋,他将日本陆军省出版的《兵要日本地理小志》一书译为汉文,姚文栋不仅照译原文,还从战略的高度对日本地理形势进行评述。《兵要日本地理小志》一书中没有对本国军队的记录,而姚文栋在搜集记录当时日本陆军步、骑、炮、工兵各营驻地及人数,以及军、师管区、近卫军、常备兵、预备兵、后备兵、国民军的人数,依我国地方志之体例编成《兵制》一章收入《日本地理兵要》中,其针对我国威胁最大的日本海军舰船逐一记述。

姚文栋在著书立说的同时,利用使署随员的身份,联络日本各界,广交朋友,甚至与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片山潜也有交往。因而他也获得了一些机密情报,如他曾获取日本要在朝鲜进行阴谋活动的情报,在解决朝鲜壬午兵变这一重大事件中,起了重要作用。

而其他的驻外国的外交国也根据驻扎国的情况撰写军事、政治、地理等书籍。

 

甲午战争中的中日情报战,中方在情报信息的摄取方面处于昏昏然状态,而日军在战争前、战争中却是对中方情况了如指掌。摄取情报的积极认真程度,反映着战略指挥集团的作战决心。特别是战前情报的侦察与获得,应是准备战争的首要条件。

战前,日方通过合法和非法的手段,诸如接待北洋舰队的来访,临战前派出高级将领访华,以及派出大批间谍渗入清政府各有关部门获取情报。

日本自1872年开始向中国派遣情报人员,中法战争后更加强了对中国的间谍工作。设立了汉口乐善堂(1886年设)和上海日清贸易研究所(1890设)等情报组织,组成了一个遍及中国各地的间谍情报网。通过各种间谍的长期活动,日本对中国的各种情况,特别是军事情况十分清楚,甚至比“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直到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其所绘制的东北、山东半岛地图,精确到每个村庄每条道路甚至水井。

被日本人称为“情报战之父”的福岛安正则乔装成中国人,对上海、大沽、天津、北京、内蒙古等地进行了历时五个月的实地侦察。回国以后,福岛装侦察结果整理成《邻国兵备略》、《清国兵制集》是报明治天皇。

虽然中方在中国内陆捕捉了一些日本的间谍,除了少数地方(比如湖北)采取了保甲等方法有效的防御日本的情报活动外,大多数地方没有任何的有效措施来遏制日本的情报活动。日本参谋次长,负责情报的川上操六中将于18934月到7月亲自到朝鲜,中国的山东、天津、上海等地考察。川上派出的谍报人员也将清政府内部的动向及时的报告到日本国内。

张秉铨的《北洋海军失利情形》中所叙述:况敌散布奸谍于中国不知凡几,偶或漏泄,则尽知我军情,先发以制我,则倭人着着争先,而我则处处落后,海军大局,实误于此。

 

中国近现代史上专门负责对外情报活动的间谍机关最早出现于清末,就是清政府在宣统元年(1909年)五月设置的军谘处(1911年改名为军谘府)第二厅。

军谘处下设七厅,其中第二厅专门负责对外的间谍情报活动。第二厅下设五科:第一科“掌管日本、朝鲜之谍报及对其作战法,并该国驻扎武官调查员事宜”;第二科的侦察对象是俄国;第三科负责“英、美与用英语国及其属地”;第四科的侦察对象是“德、奥及用德语国及其属地”;第五科负责“法、意及其用法语国及其属地。”该厅编有厅长1人,副官1人,科长5人,一等科员13人,二等科员13人,三等科员10人,一、二、三等录事共15人,额外科员、录事无定额。

第二厅的任务:一是侦察对象国或地区实施谍报侦察;二是对各侦察对象国或地区的作战进行调查研究;三是向有关各国派驻武官。而各科执行上述任务(情报的收集和传递),都普遍采取了无线电信、密码电报和加密作业方法,这便是技术侦察情报的最初形式。

辛亥革命后,军谘府第二厅,这个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对外的间谍情报机构,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成为历史的遗迹。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引进和连年战乱,大大刺激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于发展。作为获取情报的辅助手段,无线电技术侦察也随之应运而生,开始是在电报局内,有人利用工作之便,从事密码破译技术的研究。有资料记载:1922年直奉战争时,津浦路一电报局一个叫蒋宗标的员工,曾破译了张作霖的密码电报,并将从中获取的作战计划送给阎锡山,是阎锡山在与张作霖的军阀混战中占了不少便宜。

由于技术侦察具有种种人工侦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以及在战场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谁拥有它就拥有战争的更多主动权。于是各路军阀竞相建立无线电技术情报侦察。阎锡山于1926年,傅作义于1928年,张学良于1931年,都分别设立了技术侦察机构,主要从事电报侦收、密码破译和情报传递。

 

无线电侦察不仅是北洋军阀所依赖的侦察手段,国共两党也很重视这个技术侦察手段

 

1928年我国曾秘密获取日本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军政情报。一是日本政友会总裁田中义一大将在大连召开的东方会议的部分记录,其中对中国的侵略政策经整理后以奏折上呈天皇,即著名的“田中奏折”。二是获取日本参谋本部次官金谷范三中将对华、对苏的作战指导思想的论述《国防论》。

可见,虽然我国的对外情报能力相比较西方大国和日本来说不怎么令人满意,但是也不是毫无作为。

 

192711月,在周恩来的筹划领导下,我党的情报保卫机构中央特科正式成立。19281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则成立调查科(“中统”前身),陈立夫兼任科长。国共两党的情报安全机构开始创立并发展壮大起来,在后来的国共秘密战、中日情报战直到现在两岸情报战,两党的情报安全机构的后代们仍在黑暗的战线中开展着不为人知的斗争。

 

 

美国海军情报局

  海军情报局是美国三军情报系统中规模最小的一个,但它又是美国间谍组织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1776年美国就成立了海军谍报机构;1882年,美国海军在航海局设立情报科,1889年改为海军情报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扩大为海军情报局(也称海军情报部),简称ONI   海军情报局局长由海军部作战部部长助理担任。局内设国外情报部、技术情报部、特别活动部(又称特别行动部)等,另外还设有许多独立的组。 海军情报局的主要职责是:   搜集世界海军、港口设备及外国舰队的情报;   综合整理海军情报单位的情报,统筹海军各情报系统的活动;   监督海军的保密工作;   训练、派遣和领导驻国外的海军武官,搜集外国海军情报。   海军情报局有1.7万人,年度经费预算为12亿美元,是发展较快的情报机构。它不仅承担海军系统的情报任务,还担负着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电子监听任务。美国海军情报局拥有现代化的传感器、雷达及其他监听设备。   1991年,美国海军部将海军情报局和其他5个独立的海军情报机构合并,成立了国家海军情报中心。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是该情报中心的秘密程度仍然很高,依然沿用了“冷战”高峰时期的各项保密措施,使人们至今对它仍然知之甚少。   冷战结束后,海军情报局对其任务进行了调整,由主要针对苏联,转为针对所有对美国构成现实和潜在威胁的国家,调整后的主要任务是:为地区冲突预警和为联合作战提供情报保障,并着力提高情报的可靠性和时效,提高情报的质量和综合判断能力。

 

英国陆军情报总局 MI

英国陆军情报总局,代号-MI,该总局共分12个部门,各部门的情报工作均由有关专家担任。

 

  1.陆军情报五局,又称英国秘密保安局、军情五局,代号为MI5,缩写为S.S1993年英国官方出版机构出版了《军情五局:安全机构》一书,它介绍了该局的组织机构、活动及其在冷战后的任务,揭开了长期笼罩在秘密保安局头上的面纱。

 

  军情五局成立于1909年,总部设在伦敦梅菲尔区柯尔曾大街一座八层楼里。最近迁到泰晤士豪斯的造价2.3亿英镑的新总部。总部里存放着大约200万人的档案。除总部外,它在伦敦的梅菲尔、圣詹姆斯、布卢姆斯伯里各区都设有办事处、训练所。在英国掌管的其他领土上,保安局也设有情报机构和海外站。此外,它还与军情六局苏格兰场共同使用格罗夫公园的侦察中心。

 

  军情五局主要由行动和管理两个部门组成。行动部包括5个处:情报资源和信息处,反国际恐怖处,反国内恐怖处,反谍报和防扩散处,反颠覆处。管理部门包括人事处、计财处和后勤处。此外,军情五局还设有一些独立的处,如秘书处、法律顾问处以及安全保卫处。各处均以代号称呼。各处下设科、组、小组或按地区、工作方向分工的“片”。

 

  军情五局名义上曾先后归陆军部、内政部管辖,但它实际上一直是由首相宜接控制的。该局现任局长是里明顿夫人;局长下设两位副局长,一位管行政部,另一位管管理部;而秘书处和法律顾问处则由局长直接掌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该局的主要职责是反谍保安,防止别国、特别是共产党国家的情报间谍活动。这一点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相似,但不享有警察的权力,不能进行人身搜查和逮捕,如需搜查初逮捕,必须会同伦敦警察厅进行。冷战结束后,军情五局的主要任务是重点打击国际国内的恐怖活动,包括爱尔兰共和军在国内进行的恐怖活动,防止英国核武器、化学武器以及生物武器技术的扩散泄漏,调查国内工会以及其他“抗议组织”的政治活动,防范国外针对英国所从事的各种间谍活动。它依靠广泛地雇用秘密情报人员进行窃听、监视、邮检等手段实施自己的职责。

 

  军情五局的人员编制与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相比不算多。199112月,英国内政部任命斯特拉·里明顿夫人为局长,成为英国反情报机关中第一位女首脑,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男性在这个反间谍机关中的统治局面。该局现有雇员2000余名,其中妇女约占1/2,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毕业生为1/4,这些女情报人员大多有学位,与男同事一样献于情报工作。她们比男士更谨慎,不容易暴露身份,比男士更细心,更长于搜集和整理各类信息,素质较高。该局录用雇员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英国的文官体系进行筛选;其次是通过在报纸上刊登匿名“广告”吸收新人。

 

  据估计,MI5现每年经费约1.5亿英镑,其中44%用来打击国内恐怖活动;26%用来打击国际恐怖活动,反间谍和防扩散活动占25%,反颠覆活动占5%。

 

  2.陆军情报六局,又称秘密情报局;军情六局,缩写为SIS,代号为MI6。对外又称“政府电信局”或“英国外交部常务次官办事处”。西方情报界把MI6看成是英国情报机关的“开山祖师”,从伊丽莎白的开创初期至今,它和它的前身都是严格保密的,1909年,英国情报机关改组后,MI6的称号一直被沿用下来。

 

  军情六局是英国的主要间谍情报机关,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在国内外搜集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从事间谍情报和国外反间谍活动。1940年,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军情六局局长遵照丘吉尔的指令,首先集中精力通过无线电监听截取情报。他调进一批破译专家,成立破译小组,掌握了德国的高级密码机,窃取了大量军事机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秘密情报局加强了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联系。

 

  秘密情报局受外交部监督,直属首相领导,它的总部设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桥南边一幢20层楼内。最近搬到沃克斯霍尔的一幢俯瞰泰晤士河的造价2亿多英镑的新总部里。

 

总部下设7个地区处、4个局和1个室。

 

  7个地区处是:非洲处、中东处、远东处、苏联东欧处、欧洲处、美洲处、本土处。

  4个局是:人事与行政管理局、情报制作与需求局、反间谍与安全局、特别供给局。

  1个室是电子计算机室。

 

  冷战结束后,秘密情报局专门成立了由苏联问题专家组成的特别情报办公室,该办公室负责监视有关前苏联核武器、独联体军事动态等。

 

  秘密情报局是英国唯一使用非法手段在国外搜集秘密情报的单位。它的工作人员大批派出国外进行情报活动,通常以担任英国驻外使馆的秘书、随员或低级新闻官等职务作为身份掩护。它的情报员大多数是外国人,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秘密情报局的指挥,即设在英国使馆里的情报站的指挥。情报员搞到情报后,首先直接或间接地送到负责招募他的当地情报站,然后由伪装成外交官的秘密情报局官员对其价值和可靠性进行初步估价。如果某份情报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就给它附上适当评语,送往伦敦总部。

 

  伦敦情报站负责招募特工,并对外国驻英外交官员进行监视,了解他们的习惯、兴趣和爱好。为了搜集情报,特别是有价值的情报,秘密情报局的特工人员采取任何行动,甚至暗杀,都是被允许的。

 

  秘密情报局的经费和人员编制从来都是秘而不宣的。199312月,英国广播公司制作一个专题节目披露说,秘密情报局有特工1500名和2000名后勤人员,每年经费为1.5亿英镑。活动范围遍及全球。

 

  3.陆军情报八局,缩写为MI8,专门负责通讯情报工作,检查和翻译外国电报和破译外国密码。

 

  4.陆军情报十一局,缩写为MI11,主要负责心战宣传工作。 

 

 

英国国防部情报局

 

英文缩写为DIS。总部设在伦敦牛津街凯琴武德公寓内,拥有1000多名军职人员。其主要任务是:搜集军事方面的情报,如外国的核武器、弹道导弹系统、场和基地的指挥与控制机制、军械与弹药、防空、雷达、电信、民间防务、运输系统、供能与供水等防务系统方面的技术专业情报。

 

    该局下设5个处:

 

    1.情报服务处:负责情报的综合和整编。

 

    2.管理和供给处:负责行政事务。

 

    3.科技情报处:负责科技情报的综合和整编。

 

    4.经济情报处:负责军费、武器交易等情报的搜集。

 

    5.后勤管理处:负责后勤供应。

 

英国内阁情报委员会

 

英国内阁办公厅内设五个委员会和一个情报保安协调室,组成情报委员会系统,也称联合情报组。它们直接对首相负责,可以越过外交、内政和国防大臣,直接指挥秘密保安局、秘密情报局、政府通讯总部和国防部情报局的活动。内阁情报委员会所设的机构有:

 

    1.常务次官情报委员会,简称PSIS,是内阁最高层的情报委员会,职权是批准情报预算和情报工作计划,指导情报机关的活动,侧重于指导情报搜集活动。主席由内阁秘书长兼任,成员包括外交、内政、国防、财政和贸易工业部主管业务的常务次官,国防部总参谋长和内阁情报、保安协调官。

 

    2,内阁情报、保安协调室,职权是负责审查长期性的情报工作计划和安排,代内阁秘书长审查情报预算,并写出年度审查报告送常务次官情报委员会和联合情报委员会,并对情报机关及其附设机构的发展,作出五年规划。

 

    3,国防情报委员会,它的前身是国防委员会下属的联合情报中心。它是最高的情报分析机构,其任务是根据英国和北约组织成员国提供的情报,参照报刊等公开资料进行分析、评估,作出“国策”情报分析,提供给常务次官情报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国防部情报局局长、保安局局长、秘密情报局局长、政府通讯总部主任、国防部副总参谋长、情报评估室主任、副主任、内阁情报、保安协调官。

 

    4.海外经济委员会,它是最高的经济情报分析机关,其任务是根据英国和北约各情报机构提供的情报,参照报刊公开资料,作出经济情报分析,向常务次官情报委员会提供。该委员会成员包括:秘密情报局局长、国防部情报局局长、保安局局长、政府通讯总部主任以及外贸工业部和能源部的高级官员。

 

    5.伦敦信号情报委员会,是直接指导政府通讯总部的机构。

 

    6.保安委员会,它负责指导保安局的反间谍活动和掌握对所有接触机密的文职官员进行全面审查的政策。

 

德国联邦情报局

简称BND,这是联邦德国于19564月在美国支持下,按中央情报局的旨意和模式成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联邦调查局就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联邦德国的翻版。它是一个由旧纳粹分子、希特勒边防军高级将领掌管和指挥的秘密情报机关。其骨干,基本上是纳粹情报头子盖伦的旧班底。

 

    要了解这个局的内幕,得从盖伦其人说起。他是个纳粹分子,1920年参加德国法西国防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希特勒特务机关的总头目。希特勒失败后,他带着手中的大批秘密档案投向美国,受到美国情报机关的青睐。这个昔日美国不共戴天的敌人,一跃而成为美国的座上客。他在中央情报局的指令和资助下,搜罗了一些纳粹分子和纳粹时期的干练间谍、秘密警察等,办起了一个情报组织,人们称之为“盖伦组织”。总部设在慕尼黑的普尔拉赫。为了掩饰“盖伦组织”,起初挂名“工业品销售公司”,后来由于它的间谍情报活动越来越露骨,已无法掩饰。特别是由于冷战的需要,联邦德国政府于1956年接管了它,井改名为“联邦情报局”,仍由盖伦任局长,直属总理府管辖。

 

    联邦情报局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搜集和分析外国的军事、政治、技术和经济情报,它不仅同联邦国防部所属的军事情报机构及联邦内政部隶属的联邦宪法保卫局建立密切联系,而且还同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北约国家的各情报机构建立业务联系和进行情报交流。

 

    联邦情报局现有工作人员7000多人,它在联邦德国各地设有100多个分局,工作人员大约2400余人,派往国外的情报人员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联邦情报局下设四个司:

 

    一司:又称情报司,一是负责搜集情报,并将汇集的情报经鉴定后转送三司;二是负责向国外派遣情报人员和向联邦德国的各驻外国机关派遣人员。

 

    二司:又称技术司,主要负责无线电监听、广播监听等。

 

    三司:又称调研工作司,主要负责整理、分析和公开情报工作,其主要人员是军事、经济、政治方面的专家。

 

    四司:又称管理司.主要负责人事、总务和行政的管理。

 

    1990年两德实现统一后,原联邦德国的联邦情报局成为整个德国的情报机关。随着冷战的结束,联邦情报局一些传统的战赂目标已经消失,同时又出现了诸多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新形势,联邦情报局对其方针、任务进行了一些新的调整,提出了新任务,确定了新重点,除了独联体和东欧之外,更把近东和北非、第三世界各国和地区作为关注的重点。

 

乌克兰国家安全局

1991920,乌克兰正式独立后不久,乌克兰最高苏维埃(又称乌克兰议会)通过并发表了一项特别决议:创建乌克兰自己的安全机构,以取代前苏联克格勃在乌克兰的分支机构。开始时这个机构的名称叫“乌克兰情报局”,随后改为“乌克兰安全局”。19923月,乌克兰议会通过了《乌克兰国家安全局法》,使它有了一个法定的名称,叫“乌克兰国家安全局”,置于总统和议会的双重领导之下,因而在议会里专门成立一个“国防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指导和监督情报部门的工作。

 

    前苏联时期,克格勃乌克兰分支机构下设:对外情报局、反间谍局、军事反间谍局、反腐败局、技术支援局、文件档案局、通报分析局、通讯安全局、电子情报局、警备局、人事局和其他有关局。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创建后,保留了原机构中的大部分建制,将通讯安全局、电子情报局和警备局分离出去,成为独立机构,或归属其他部门。

 

    在讨论乌克兰国家安全局领导人选时,有经验和专业的情报人员成为首选。乌克兰国家安全局的第一位领导人是前克格勃职业官员埃分·马恰克,他曾任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克格勃主席尼古拉。戈罗什科的第一副手。当戈罗什科撤回到俄罗斯时,马恰克接手情报机构并进行了重组。

 

    1994年乌克兰总统大选后不久,乌克兰总统列昂尼德·库奇马任命马恰克为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副总理。马恰克的第一副手凡雷力·马利库夫升任乌克兰国家安全局的领导,他也是一位克格勃职业官员。到19957月,另一位克格勃职业官员,原乌克兰内务部部长弗拉基米尔·雷德琴科出任乌克兰国家安全局领导职务。

 

    19983月,随着乌克兰议会大选后进行的内阁改组,乌克兰原海关委员会主席列昂尼德·达卡奇出任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局长,雷德琴科被任命为乌克兰国防和安全会议第一副秘书长。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对付冲突而设立的美国情报组织——战略服务局(OSS)被撤销。该组织的许多分支机构被分到政府其他部门。因此,X2(反情报)和秘密情报分部改为战略服务分队划归陆军部,研究和分析部则被重新分回国务院。

 

    然而,杜鲁门总统不久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来自政府各部门的情报报告“文山”之中,于是,成立了国家情报局及其行动机构,即中央情报组(CIG),以协调并核对这些报告。中央情报组既是协调机构,也负责情报搜集。

 

    作为国家安全需要和组织上总设想的一部分,1947年的《安全条例》提到了情报机构这一问题。该条例规定:中央情报局是总统执行办公室的一个独立机构,取代中央情报组。根据条例规定,中央情报局具有以下五种职能。

 

    1.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供政府各部门和机构有关国家安全方面情报活动的情况;

 

    2.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供协调政府各部门和机构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的情报活动的建议;

 

    3.联系和评价有关国家安全的情报,为政府内部适当传播情报,在适当的地点提供有用的机构和设施;

 

    4.为现存情报机构的利益,从事共同关心的辅助服务,以便更有效、更集中地执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决定;

 

    5.履行影响国家安全的有关情报的其他职能和义务,以便国家安全委员会能随时进行指导。

 

    中央情报局没有国内任务,也没有逮捕权。

 

    条例的条款可以作各种解释。因此,最后一项条款(5)被引证为对秘密行动手段的批准。不管1947年国会的意图何在,中央情报局的发展是符合条例的最全面的解释的。中央情报局已成为美国从事情报分析、秘密人员情报搜集和隐蔽行动的重要政府机构。如上所述,它对空中侦察系统的发展,如U2,锁眼—11及“流纹岩”号卫星,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央情报局局长也是中央情报主任,他负责管理整个美国情报界的话动。

 

    另外,根据里根总统1981年第12333号行政命令,中央情报局只要其工作不是针对美国公民和机构的国内活动,则可以在美国境内秘密搜集“重要”的外国情报。规定还授权中央情报局只要经过总统批准,不影响美国的政治进程、公众舆论或宣传工具,则可以在美国境内进行“特别活动”或隐蔽行动。

 

    尽管中央情报局的总部设在弗吉尼亚的兰利,但在华盛顿地区却有其许多办公室和3000多名雇员。1983年,它在华盛顿地区的雇员在1650020000人之间,预算为8亿美元。中央情报局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每一部分出一名副局长领导,还有六个直接归局长和副局长领导的办公室:总审计办公室、总监办公室、审计员办公室、平等就业机会办公室、人事主任办公室、政策与计划主任办公室。上述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处、行动处、科技处和情报处。

 

    中央情报局机构设置

 

    资源来源:中央情报局:《中央情报局指南》(华盛顿:美国政府出版局,1980)。

 

    管理处设有八个广泛从事行政服务的科室:通讯科、后勤科、安全科、训练与教育科、财务科、数据处理科、医疗服务科、人事科。

 

美国国家侦察局

 

 30多年来,美国国家侦察局一直是军事情报机构中最机密的单位之一,一直到了了19929月,国家侦察局部份资料解密后,相关的故事才开始陆续流传。

 

    国家侦察局曾于1961年推翻了美、苏导弹数目悬殊的迷思,因为该局的超精密间谍卫星侦察出前苏联洲际弹道导弹数目比华盛顿所担心的小.这些卫星也拍到了前苏联第一座SSX18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箱,因而促成了美苏限制核武器谈判。它发现前苏联违反6反弹道嘶条约》所建造的相位阵列雷达;更拆穿了所谓Y级潜艇、、只不过是十个巨大的充气式橡皮艇,在真正的Y红潜艇出海执行秘密巡逻时,当做一个诱饵。

 

    由于国家侦察肩的相片太过超真,有时反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当美国首度发现利比亚在罗布塔附近一处化学武器工厂时,利比亚官方宣称已毁该工厂。然而事实上只是一个骗局,利比亚政府用油漆在该建筑上漆上燃烧店留下曲痕迹,连国家侦察局高空飞行太空摄影机也被骗了,面使得美国的认为该工厂确实已被烧毁。

 

    199212月,当布什总统决定下令摄兵赴索马里时,国家侦察局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在摩加迪沙,美军部队又将降落的机场,其跑道有多长?这是作战1初期首要考虑的事项,而每个人都知道国家侦察局会有答案,或是可以很快得到答案。

 

    负责搜集美国90%的情报在冷战最紧张的年代,国家侦察局以制作来自太空的高面质影像,支持美国的国家安全,今天其卫星仍持续监视前苏联内的各个战略导弹基地,同时国家侦察局也正在寻找新的任务,包括环境监控、经济情报和地区性冲突,此外也密切注意核生化武器及导弹的扩散,国家侦察局是美国情报体系内的一个重要单位,接受国防部及中情局的共同指导。人员虽来自五角大楼的各部门,但还是以空军为主。在一位资深的空军‘文官指挥之下,国家侦察局约负责所有美国情报收集90%业务。美国空军主管太空事务的助理部长的法荔是最后一位兼任国家侦察局局长的人.在1993年以前,他的姓名及职位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法亮表示:“卫星侦察在过去30年中的每一个国家安全事件中,若说是无役不与,实不为过。从协助SAC(以前的战略空军司令部)进行轰炸及导弹任务、支援战场上的战术单位,到使美国总统、国防部长,国家安全顾问及其它的相关人土对整个情势的随时掌握。

 

    美国国家安全会议在1960825以一种极为秘密的程序,综合了几个与太空有关的机构而成立了国家侦察局,其中包括美国空军、五角大楼及中情局。依据法嘉的说法,虽然国家侦察局的名称现已解密,但它仍是一个极机密的情报搜集机构。国家侦察局除了使用美国的侦察卫星之外,还使用信号情报卫星、监视外国雷达的间谍卫星、检视目标区天空中历获得情报安全送至地面的特殊通讯中继卫星。在国家侦察局的作业中很少涉及飞机使用。在不被注意但却极端重要的任务中,还包括了对美国空军的战略核武力提供目标认定资料库所需的精确资料,这是美国战略轰炸机及导弹的主要资料来源。国家侦察局所收集的地资料;也对掠地飞行巡航导弹内的计算机提供帮助。点与面的概念,国家侦察局的卫星可对特定地理位置提供“点:相片,也可以提供涵盖很广的“面”影像。卫星每24小时环绕地球轨道一周,而卫星摄影机的近距离特写,使得国家侦察局能够掌握物体及场所外部的许多特性。

 

    国家侦察局在90年代将继续解除一些传统性任务,但是偶而也会担负新的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环保监测。国家侦察局的太空摄影机现在已开始提供一些环境事件的信息,诸如亚马逊雨林的大火、洪水、地震以及其它自然灾害。鉴于对政治性的需求亦与日俱增,其中特别的需求‘可能是波斯尼亚战俘营的影像,或是精确得足以度量索马里机场跑道长度的相片。其它重要而优先程度较高的信息,是对核生化武器及导弹扩散的的监视,队及可能威协到美国利益的无数区域性冲突。因为日后驻扎在美国本土的美军将愈来愈多。美国国家侦察局已受命支援美军的快速海外部署。当紧急情况发生时,情报需快速传递到远方正前往日的地或正进行抢滩登陆作战的。部队手中‘对最新影像信息的需求’影像需求及开发委员会给予国家侦察局的出动训令,其范围非常广泛。

 

    根据法嘉的说法,。国家侦察员负责所有的情报卫星,运作这些卫星的地面接收站台及复杂的网路,目朗,世界上有38个军事卫星控制站是由美国三军操作。而在美国空军所有的15个控制站中,有不少都是用于支援国家侦察局的作业。国家侦察局的工作人员数目始终保密。据曾在该员工作过的人士表示,该员工作人员包含高度训练的文职技师及工程师,并有大部分是美国空军人员。也有许多国家侦察局的所属机构是隐藏在美国空军的单位内,包括在加州及科罗拉州的各太空作业中心。

 

    与美国的信息情报巨人——国家安全总署不同,国家侦察局对于其所获得的情报并不做分拆。国家侦察局所获影像资料的分析,是让资料的使用者来做,如中情局、国务院、军事情报局及国防情报局。

 

    一些曾与国家侦察局人员共事过的专家透露,;由于操作的是世界上最先进预演密的间谍装置,所以国家侦察局的人员,会有其名其妙的优越感。、大部分工人都牵涉到操作在极远距离。而又有成千上万组零件的复杂机器,且任何轻微的疏失或是键盘输入错误,都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法嘉说:“建造、发射以及操作这些系统,的确。是技术上第一流。的挑战。这需要赛极大的耐心心,每一型卫星的任何一颗都有上千个零部件,因此必须在建造及测试过程当中确实无误,而且任务卫星在轨道上时,也必须要正确掌握。在轨道中的卫星如果没有经常照料及留意,可能会造成迷航、翻滚或是最后指向目标以外的方向飞离。因此保持对轨道中卫星的控制,:是国家侦察局卫星工作人员感到最困难的工作。法嘉最后表示,政府官员今日历露的特定信息其范围可说是五花八门。而政府经常必须面临一项选择—到底需要多少信息,不过需求往往是无限的。

 

[美国]国家对外情报委员会

 

美国国家对外情报委员会缩写为NFIB,是美国国家情报机构的中心机构,也是协调美国政府情报活动的主要机构。其前身是1976218撤销的美国情报会议。本委员会由从事国外情报搜集、处理和编制工作的各情报机构的高级代表组成,主席由中央情报主任(中央情报局局长)担任,副主席由中央情报局副局长担任。成员是:国家安全局局长、国防部情报局局长、国务院情报研究司司长、联邦调查局负责情报的助理局长、能源部国际事务部第一助理部长、负责国家安全的财政部长特别助理。另外,国防部侦察办公室的代表在讨论其主管范围内的问题时作为正式成员出席会议,其他会议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军事情报部门的高级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如经中央情报主任邀请,可作为正式成员参加会议。

 

    该委员会的任务是:编制、审核和协调国家对外情报工作;进行各机构之间的情报交换;与外国政府在情报事务上进行交涉,保护情报来源和手段;负责情报界共同关心的活动及中央情报主任委托的有关事宜,负责情报界密级划分和审定一些政府部门的保密制度。

 

美国海军情报局

  海军情报局是美国三军情报系统中规模最小的一个,但它又是美国间谍组织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1776年美国就成立了海军谍报机构;1882年,美国海军在航海局设立情报科,1889年改为海军情报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扩大为海军情报局(也称海军情报部),简称ONI   海军情报局局长由海军部作战部部长助理担任。局内设国外情报部、技术情报部、特别活动部(又称特别行动部)等,另外还设有许多独立的组。 海军情报局的主要职责是:   搜集世界海军、港口设备及外国舰队的情报;   综合整理海军情报单位的情报,统筹海军各情报系统的活动;   监督海军的保密工作;   训练、派遣和领导驻国外的海军武官,搜集外国海军情报。   海军情报局有1.7万人,年度经费预算为12亿美元,是发展较快的情报机构。它不仅承担海军系统的情报任务,还担负着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电子监听任务。美国海军情报局拥有现代化的传感器、雷达及其他监听设备。   1991年,美国海军部将海军情报局和其他5个独立的海军情报机构合并,成立了国家海军情报中心。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是该情报中心的秘密程度仍然很高,依然沿用了“冷战”高峰时期的各项保密措施,使人们至今对它仍然知之甚少。   冷战结束后,海军情报局对其任务进行了调整,由主要针对苏联,转为针对所有对美国构成现实和潜在威胁的国家,调整后的主要任务是:为地区冲突预警和为联合作战提供情报保障,并着力提高情报的可靠性和时效,提高情报的质量和综合判断能力。

 

以色列军事情报局

 

 又称“阿曼”(情报之翼的意思),是以色列最大的军事情报机关,成立于建国之初的19486月。它隶属于国防部,是总参谋部的一部分,又是摩萨德的军事部门。主要任务是摸清敌对国军队的部署、搜集敌对国的军事行动情报,并把搜集到的情报经过选择,作出判断和评价,提出相对的对策,然后呈送给国防部、参谋长。负责对以色列的报纸实行新闻检查,以保证以色列的军队的秘密不被泄露,也从事小规模的间谍活动,并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情报侦察,如空中摄影、截获电波、窃听通讯和破译密码等。

 

    经过四次中东战争,“阿曼”的地位迅速上升,大有超过摩萨德之势。

 

    以色列军事情报局全局约有7000人,下设四个处:

 

    1.情报编制处,负责编写国家情报估价,刊名为《中东评论》。

 

    2.情报处,负责公开和秘密情报的搜集,主管以色列全部电子情报。

 

    3.对外关系处,是与外国军事机构交往的桥梁,负责驻外武官事宜。

 

    4.实地安全与军事审查处,是军内的反间谍单位,负责军事设施和人员的安全调查工作。

 

    该局擅长于窃取秘密文件和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侦察,在空中摄影、截获电波、侦听电讯及破译密码等方面都具有实力。人们认为该局在电子预警能力方面,要比英、法等国的情报机关还强。

 

埃及情报总局

 

埃及情报总局被公认为“非洲最先进的情报机构”之一,在反击以色列发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为埃军提供大量军事情报,闯“火阵”,破“沙堤”,一举突破巴列夫防线,并全歼王牌190装甲旅,让世人为之震惊,令同行刮目相看。在战火中诞生情报总局是埃及主要的谍报机构。前身是19543月创建的情报总署。当时的内政部长扎卡里亚·毛希丁兼任该总署第一任署长,后于19541958年在他第三次继任内政部长期间将情报总署扩建为情报总局,隶属内政部,但直接向总统负责。1977年到197810月,情报总局局长为卡迈勒·哈桑·阿里。主要职责是搜集、分析、提供国内外秘密情报,协调埃及各谍报机构的情报工作,开展反情报活动。从情报总局发展看,在纳赛尔总统的直接领导下,情报总局至1962年已初具规模,对内、对外情报活动都很活跃,尤其是对以色列的谍报活动更为出色,不仅获取了以摩萨德为主的以色列间谍情报机构包括内部组织、规章制度、活动特点、指令传达方式和主要负责人等方面的详细情况,而且得到了以色列的大量军事情报,包括防御战略、武器装备、兵力部署、作战企图等。

 

越南的情报机关

 ()越南谍报局

 

    越南谍报局是越南的主要情报机关,也叫派遣局,简称“基伊德”(gid),代号为k49。它名义上是内务部的一个下属机构,实际上归越共中央政治局直接领导。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外间谍情报活动,协调各情报机构工作。主要利用外交、外贸、交通、邮

 

    电和其他一些政府部门对国外进行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情报搜集和分析,在上报越共中央政治局的同时,对国内的间谍情报系统进行协调,并发出指令。

 

    “基伊德”的所属机构按地区与业务分为12个房(),即中国房,美国房,老挝房,泰国房,柬埔寨房,欧洲房,日本、香港、台湾房,非洲房,训练房,技术房,机要通讯房和反间谍房。该局有很大的特权,可以为情报活动而对除国防部以外的政府的

 

    所有26个部发布命令和指示。

 

    “基伊德”非常善于进行人力情报活动,利用本国外交部和其他驻外机构作为它在国外的主要活动工具。越南常驻联合国视察员代表团曾是“基伊德”对美国进行情报活动的基地。丁伯诗团长就是因为同间谍活动有牵连而于1978年被驱逐出美国。

 

    ()内务部

 

    ‘越南内务部是越南的主要情报和反间谍保安机关,它属于越南政府系列。其主要任务是:

 

    (1)负责搜集国外政治、经济及重要军事情报,对外进行间谍情报活动,以及反间谍工作。

 

    (2)控制国内政局,维持社会治安,注意党内、国内动态,同一切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行作斗争。

 

    (3)负责党内领导人的警卫工作,负责对要害部门的安全保卫。

 

    (4)执行越共中央政治局所交给的特殊任务。

 

    该部的组织机构设置共有8个局8个厅,8个局是:

 

    1.政治保卫局,代号k48。它是越南主要的反间谍和安全保卫、特别任务机构。它负责搜集国家安全情报,对外国驻越机构和人员进行跟踪、盯梢、监视,也对国内某些人进行严密的监视和控制。它下设6个房()

 

    一房:负责针对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及台湾国民党的反间谍情报活动。

 

    二房:专门针对中国的反间谍情报活动。

 

    三房:主管宗教方面的工作。

 

    四房:控制国内其他政党派别的活动。

 

    五房:监控驻越南的外国使馆及其外交人员。

 

    六房:主管越侨的反间谍情报工作。

 

    2.谍报局,又称派遣局,代号k49。主要负责对外谍报派遣。

 

    3.内部保卫局.代号k10,主要负责安全保卫和特别任务。

 

    4.外线局,代号k99,是反间谍保安机构之一。它主要从事对国内的侦察对象和驻越南的外国人员的跟踪、盯梢等侦察活动。

 

    5.刑侦局,负责刑事案件的侦破。

 

    6.文化社会局,代号k88

 

    7.经济保卫局,代号k78

 

    8.交通警察局。

 

    6个厅是技术厅、培训厅、机要档案厅、组织人事厅、办公厅、刑事教改厅。其中技术厅是负责技术侦察活动的专门机构。代号为ct……它负责对国内外书信的检查,电话窃听,截获空中外交电讯,伪造证件和侦察技术鉴定等。

 

    ()军事情报系统

 

    1.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部情报局

 

    该局是越南军事情报系统的最高领导机关,隶属国防部,直接受中央军委领导。它负责全面管理越军军事情报系统的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1)指导全军情报、侦察部门的工作,制定和审查全军的情报、侦察计划。

 

    (2)负责战略情报的搜集和研究,综合、上报重要情报,并负责向军区、军兵种及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3)派出驻外武官和派遣军事谍报人员,并指导他们的工作。

 

    (4)负责与其他谍报机构的联系和协调。

 

    总参部情报局下设处,如特工军事情报作战处、技术侦察处、谍报处、武官业务处、情报整理处、档案资料处、政治处、行政处、技术处等,还设有一所情报训练学校。

 

    2.各军兵种情报机构

 

    越南的军区、军兵种均设有情报处,任务是负责搜集本系统所需要的战术、战役情报,其中重要的情报,要上报总参谋部情报局进行统一处理。总参谋部情报局对各军兵种的情报处负责业务指导,制定和审定搜集情报或进行侦察的计划。军兵种的情报机构有:空军情报处、海军情报处、防空军情报处、各军区情报,处、特工部队司令部。特工部队司令部是国防部的一个下属机构,负责领导全军的特工部队,而特工部队则是越军进行地面侦察活动的重要力量。

 

格鲁乌(GRU)——苏联情报机构

 

格鲁乌(GRU),是苏军总参谋部情报部的简称,其历史就目前而言显得十分混乱。究其原因倒不光在于GRU本身曾经几度沉浮,更主要的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像一位格鲁乌的叛逃者所写的那样——格鲁乌就一直是“苏联所有情报机构中最机密的一个”。

 

    要看清“格鲁乌”的发展历程,我们只能从俄军自身的发展过程来看,因为“格鲁乌”本身就是完全隶属于军方管制的情报机构,这一点和偏向于情报的“克格勃”有所不同。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年,即1918年,苏联红军于6月份组建了东方战线,下辖5个集团军,同一天,东方战线建立第一个登记部,统管情报工作;随后组成的一些新的战线又都组建了自己的登记部和自己的情报网。然而此时苏联已经有了名为“契卡”的情报机构,也就是后来的克格勃。契卡也有自己的情报网,与是自然而然的处处与部队的登记部发生了冲突。到了年底,各个战线的登记部都开始正常运转,但是唯独红军总参谋部没有自己的情报机构,于是在1021,列宁签署法令,成立“共和国野战参谋登记处”,这是一个在俄国各红军部队已建的军事情报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军事情报最高领导机关,这就是最早的格鲁乌。“登记部”成立后,从契卡派去一个名叫阿拉诺夫的人去任部长,他在形式上仍然保留着契卡成员的头衔。从这时开始,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军队情报部门的首脑必须从秘密警察的高级官员中选派。

 

    两年后,列宁在错误的情报指导下进攻波兰,战斗失利。痛定思痛,列宁决定整顿情报工作,扬·卡尔洛维奇·别尔津走马上任“登记部”。不久,别尔津对“登记部”进行了改组,组建了情报局,以代替“登记部”。后来这个机构被称为红军参谋本部第二局,最后定名为总参谋部情报部,即“格鲁乌”。

 

    1937-1938年间,苏联发生了著名的大清洗运动,包括别尔津在内的大批红军情报部门人员被残酷的“清洗”,整个格鲁乌几乎陷于瘫痪状态。次年,苏联红军进攻芬兰,因情报跟不上被重创。

 

    幸运的是,在这场动乱中大批在国外工作的格鲁乌人员得以幸存,这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下了牢固的情报基础。

 

    二战爆发后,军事情报重新得到克里姆林宫的重视,19406月,菲利普·戈利科夫被任命为总参情报部部长。在他的领导下,格鲁乌很快又高效运转起来,源源不断的情报从全世界各地不断的传送到莫斯科格鲁乌总部。

 

    斯大林亲自任命菲利普·戈利科夫前往欧洲和美国,疏通各种有利于苏联的情报通道,很快,格鲁乌遍在全球建立了颇有成效的情报网络。其中在欧洲主要是搜集各种军事情报,以利于展开军事行动,在美国则主要是搜集军工科学方面的信息,这对发展苏联的国防工业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整个二战期间,格鲁乌在全世界建立了几个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也是情报界视之为样板的情报网,主要有:欧洲的特雷帕尔情报网、“红色乐队”情报网、“拉多”情报网;亚洲地区的左尔格情报网;美国的阿姆托格公司。

 

    特雷帕尔情报网在法国、比利时、丹麦、荷兰和德国开展活动。这个情报网准确的提供了德军即将入侵苏联的情报,但是当时斯大林并没有相信。在整个战争中,特雷帕尔情报网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德国、意大利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动态、数据和政策等情报,为战争的进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红色乐队”情报网主要在德国活动,有100来个成员,两个德国人是他们的头儿。这个情报组织的很多成员渗透到了德军的高级职位,因此能提供了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包括军事部署、武器等等。

 

    “拉多”情报网设在中立国瑞士。“拉多”能够回答苏联关于具体的德国军事单位、德军将领和希特勒总部的询问,以及其他许多在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这些情报大部分是在柏林有关的总部知道后不到24小时,莫斯科就能收到。

 

    1929年底,左尔格和他的两名苏联同事一起被派到中国的第一大城市上海,这里是他间谍生涯的第一站。从此以后,左尔格在远东从事了很多年情报工作,其卓有成效的情报使得苏军在战略上步步得胜,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对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历史学家说:是左尔格拯救了莫斯科,拯救了苏联。

 

    二战后格鲁乌曾经一度消沉,但是冷战的到来使得格鲁乌再次活跃起来。其间经过一系列波折,在1953年,贝利亚将国家安全部并入内务部,自任命为内务部部长,同年6月,贝利亚被捕并被枪毙。从此以后军队逐渐开始掌权,朱可夫元帅使总参情报部完全从属于军队的一个部门,这时的格鲁乌又占据了国家情报的半壁江山。1954年克格勃开始崛起,逐渐的形成了国家安全和警察这两大体系,再以后格鲁乌逐渐受控于克格勃,但是克格勃始终无法取代格鲁乌的军事地位。1987年底,科里沃斯耶夫少将担任了格鲁乌第19任领导,军人出身的他很快使格鲁乌开始摆脱了克格勃的控制。格鲁乌主任作为国防部长的助手,可间接地参加重大问题的决策工作。

 

    苏联解体后,格鲁乌这个机构也随之烟消云散,但是格鲁乌并没有消失,他们的影子仍然出现在俄罗斯的各个战场上,但是相比从前,他们的行踪则显得更加隐秘。格鲁乌的组织结构

 

    格鲁乌总部设在莫斯科市阿尔巴特街的苏()军总参谋部内,代号是44388军事部。总部内约有5000余人,派到外国的谍报人员另有一千三、四百人,估计各类人约10万人,每年经费预算为15亿美元。格鲁乌的人事权、对外间谍情报活动的计划和安排等,都要受到克格勃的监督与控制。

 

    该部机构设置分为部、局(直属处)、处()、科四级建制。共22个局、2个院、所,10个处、室。1个直属科。第一局为欧洲军事战略情报局。第二到第四局是对其他地区进行秘密情报活动的军事战略情报局,第二局负责搜集北大西洋和东欧各国的战略情报,第三局负责搜集美、英和中南美各国及英联邦各国的战略情报,第四局负责搜集从中东到亚洲各国的战略情报。第五局是作战情报局,负责军事作战方面的所有谋略破坏活动。第六局是电子情报局。主要进行电子情报活动。第七到第十二局都是情报资料研究机构。此外还有特别行动局,主要进行对外颠覆破坏、暗杀、绑架、策反、心战等活动;空间情报局,负责问谍卫星情报;外事局,又称国防部外事局,负责苏()军的外事活动,并从中进行间谍情报活动;训练局,负责培训间谍情报人员;行动技术局,负责所有谍报人员的技术装备、设备;行政技术局,负责外汇和黄金等贵重物品;另外还有通信局、人事局等。

 

    比较重要的直属处有:直属第一处,负责莫斯科地区的间谍情报活动;直属第二处,负责在柏林地区的谍报活动;直属第三处,负责在第三世界和恐怖组织中进行谍报活动;直属第四处,负责在古巴对美国进行谍报活动;直属第五处为政治处,直属第六处为财务处;直属第七处为护照处,负责研究、伪造各国护照相各种票证;直属第八处,负责文件的加密和解密;直属第九处为当案处。

 

    除此而外,格鲁乌还掌握一支秘密的特种破坏部队,领导各武装部队的情报部门,还有专供格鲁乌挑选干部的学校,如基辅的联合军事学院,伏龙芝学院也有一个系在训练未来的侦察员,苏联驻外使馆武官和航空公司驻外办事处人员也由它派出。

 

俄联邦政府联络和情报局

 19938月,在叶利钦修改有关安全的法律、扩大安全机关的权力、提高安全机关人员薪金的同时,他利用原克格勃的其他机构的人员,组建了一个新的安全机关,直接由总统本人领导,它就是联邦政府联络和情报局。这个局实际上就是原克格勃第八局。

 

    联邦政府联络和情报局配备有进行电子窃听和搜集情报的先进装备。叶利钦在同俄罗斯前议长哈斯布拉托夫等人进行权力斗争时,就使用过这种技术。这个局的负责就是原克格勃第八局局长斯塔罗沃伊托夫。

 

    由上述不难看出,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亲自统帅的情报机关的改组,其首脑人物的更造就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几经折腾后,俄罗斯的情报机关大大被收缩,克格勃90%的人员被裁减。据说,原克格勃布建的许多国家情报网已完全撤销,整个俄罗斯的情报工作,特别是对外情报工作,和原来的苏联相比呈明显的退步趋势。

 

[俄罗斯]对外情报局

 

 克格勃一分为三的两个月后,即1991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将刚刚组建的中央情报局改名为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局,任命原苏联中央情报局局长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出任局长。俄联邦对外情报局受总统和政府直接领导,其任务是负责国外的情报搜集工作。普里马科夫宣称,俄联邦对外情报局的工作对象和范围主要在国外,它完全是非政治化、专业化的机构,只为社会安全服务,不为任何个人和政党服务。

 

    普里马科夫走马上任后,立即按照叶利钦总统的指示,将对外情报局的机构进行了调整,关闭了海外30多个情报站,驻外机构的人员也减少了近一半;还停止了在非洲和远东地区大多数国家的情报活动,在“邻近国家”(专门用来称呼苏联解体后从莫斯科独立出去的除俄罗斯以外的14个国家)禁止进行情报活动,也禁止情报人员参加党派活动,实行非党化。

 

    199212月,普里马科夫进一步阐述道,情报工作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实行了议会监督,情报机构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工作;二是情报机构非政治化。情报合作不等于停止情报活动,在相互联系的国家间也是如此;国家情报机构过去和现在都不向私人商业部门提供情报。他还指出,它的部门将缩短战线,减少对西方国家的情报活动,把重点转到可能对俄罗斯有威胁的国家,包括现独联体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