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环境不适应等等。个别学生开始厌学、过早流入社会从而导致一些不良心理、不良行为。下面我们就主要从外在因素来分析一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据统计,目前社会上的犯罪人群日趋低龄化,未成年人犯罪,尤其是刚跨出校门的中学生犯罪率相当高。究其原因之一,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浮出,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主流的背后,也存在着阴影。调查表明,中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的约占30%,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5%。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考试焦虑、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严重、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等。个别学生开始厌学、过早流入社会从而导致一些不良心理、不良行为。下面我们就主要从外在因素来分析一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中学生时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实现的矛盾;自卑与自傲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的矛盾等等。诸多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 一、学校因素 1、繁重的学习任务 随着计划生育的进一步落实,如今各个中小学的招生人数都呈下降势态,学校间的竞争越演越烈,竞争获胜的法宝往往是升学率。这是在当今素质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这种强大的压力迫使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教育质量之中去。这无疑是件大好事,然而却无形中加剧了追求升学率的不良现象。为了提高升学率,无边无际的题海,没完没了的考试,胆颤心惊的排名,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在应试的达摩克利斯剑之下,学生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也只有少数学生在获得高分时才有那“开心一刻”,更多的学生在漫长的学习中得到是失败消极的心理体验。加上集体活动少,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一些成绩一般,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又提不到表现,被鼓励的机会就更少了。于是,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象野草一样滋生、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流失就无可避免,也就形成了其犯罪的隐患。 2、简单的评判机制 学校间竞争的是升学率,分给教师的是各种指标,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也更多的表现在学习成绩的升降上,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多的表现在学习成绩的高低上,对学生一些潜在的心理危机采取了漠视的态度,有些智力较好的学生“一好遮百丑”,行为愈加张狂、无所顾忌,也造成了其心理的不健康。 二、家庭因素 1、父母的望子成龙 家长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且许多家长的目标已不再是大学毕业,而是硕士、博士,甚至还有更高的远大目标,并一直为之从自己开始努力。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即孩子只管学习,其它的一切由父母承包。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必然存在“三缺”:缺吃苦耐劳的精神,缺艰苦奋斗的意志,缺战胜困难的勇气。“温室里的花朵”难经历风风雨雨。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对学习、对父母都产生了畏惧心理,在压力下的学习效果自然不会过好,有的学生会变得战战兢兢,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的学生则会产生逆反心理,与家长对抗起来,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浙江金华一位学生因一次考试成绩不好遭到母亲责备,竟用榔头将其母亲活活打死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2、 庭的残缺不齐 残缺的家庭直接破坏了孩子成长的阶梯,使孩子在未来的岁月中人格变得残缺、卑微、扭曲,有些家庭因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同样也会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思.沃勒斯泰因对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结果她发现,这些学生自由散漫、不求上进,学习成绩也很不理想,而且自制力较差,动不动就惹事。 三、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正外于转型期社会,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在这期间,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各种罪恶现象也蔓延开来。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还有拜金主义的复出,给相对纯洁的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都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以上只是从三个方面叙述了一下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这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离开校园后会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问题,什么样的犯罪情况,以及我们该做些什么,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