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泉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 泉州职成教网 欢迎您!

 灯火闌珊 2011-07-25

 王  惠  鲤

摘要

    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学科教学将如何改革,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课堂教学改革抓起,变满堂灌为群言堂。2、从学科考试改革切入,变闭卷考为开卷考。3、从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变重分数为重行动。4、从学校整体改革展开,变小学科为大德育。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   教改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中等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课程改革,特别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推行学分制,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将如何改革,更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自2001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开始执行以来,通过对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的学习和研究,结合德育学科的教学实际,笔者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如何进行改革作了初步的探讨,在此谨就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谈点看法。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各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纪律法制教育,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地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如何完成德育课程的以上任务,不但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应考虑并深入探讨的,而且作为学校的领导,如何把德育学科的教学与整个学校德育工作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应该很好地加以探讨研究的。
  长期以来,不但是大部分教师,甚至有的学校领导,对学校德育课程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偏见:其一是只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虽然功课表上都安排有德育课程,但在诸如校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面却注意不够;其二是对德育课程口头上说重要,而实际上往往不重视,认为德育课是软任务,可有可无;其三是课堂上重灌输多,而启发引导少。教师大都照本宣科,联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不多;其四是评价上以考试分数为主,而忽略学生实际行为表现。使得有的学生出现言行不一的倾向;其五是在认识上只把德育作为单一学科课程,而忽略其对学生思想品德语言行动的综合规范教化作用;其六是学校整体工作只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培养。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如今的德育课教学的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课堂教学改革抓起,变满堂灌为群言堂。
    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说主渠道应是德育学科的教学,因而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学生接受系统的德育理论和培养思想品德的主要渠道,也就成了教师完成德育大纲所规定教学任务的主要形式。通过课堂教学这种形式,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固定的场合,对学生施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德育教育,学生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一些问题。然而,以往我们的德育课堂,却更多地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学生便成了支撑这舞台的忠实听众。倘若教材编得好些、教师讲得生动些,学生还可以忍受;反之,那就不敢恭维了,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有时反而败坏了教师的名声(不少学生曾把德育教师戏程为“政治骗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不少学生睡觉、看课外书),而且在学生思想深处产生了信任和信仰危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德育学科的教学改革,应该从课堂教学改革抓起,变教师满堂灌为学生群言堂。
    1、布置预习,提出疑问,教师辅导。
    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文化素质相对于普高学生是差一点,但其能力和水平还是可以自主地阅读德育学科四门课程的教材,如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詹万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在理论体系、组织结构和阐述方法等方面都有新的尝试,教材图文并茂、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有认知明理、交流研讨、学以致用,学生完全可以读懂教材的文字,因而每堂课前,均可布置学生先行预习,但要提出相应的要求以免流于形式,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上课时,教师要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多少、问题涉及的知识的深度、广度来加以辅导,并给予相应的评价。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而且改变了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2、结合案例,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现在的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成熟的时期,有一定的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的能力,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完善,而新编的德育教材,特别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各门教材均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配了不少生动、典型的案例,如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法律基础知识》(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书中就有大量的典型案例,以案学法、以案释法、以案用法,并有忆一忆、查一查、想一想、议一议、算一算、试一试、做一做等内容和要求,因而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运用好教材所选案例,适时、适量、适当地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说一说、议一议,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补充适当的案例,并提出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这样,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口动手(查一查、算一算、试一试、做一做),既可打破教师独占课堂的一统天下,又给学生予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3、设置情境,引起思考,交流看法。
    现在的中职学生,便是社会未来的劳动者,从其进入职业学校起,便与一定的社会职业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再者,社会的各种职业,也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是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别之一。如今的德育课程教学安排,从学生一进学校始就学习《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接着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第二年学习《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最后学习《哲学基础知识》,可以说这是符合职业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是利于学生从学生角色到社会劳动者角色的转化。因此,教学中可根据需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看法,并联系生活实际,活用理论,谈谈心得,活跃课堂气氛,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二、从学科考试改革切入,变闭卷考为开卷考。
    在全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还要不要考试?该如何进行考试?这一直是人们广泛议论的话题之一。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考试的指挥棒还是有其作用的,大至每年的高考,小至学校的平时考,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而我们的德育学科,要不要考?该如何考?对于前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后者来说,笔者是倾向于变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考试的形式变了,但考试的目的却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健康形成。那么,这一改革,对教师和学生有哪些方面的要求呢?
    1、吃透教材,领会实质,加深理解。
    考试的形式变了,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可能还会有所提高。以前闭卷考试,大抵教师讲什么就考什么,就是平时不听课,考前背一背还可免强过关;而如今开卷考,如平时不注意学习,考场上要从书中找到现成的答案是不容易的。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得吃透教材,还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且要在理解上下功夫。这样既可减轻死记硬背给学生带来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可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2、联系生活,结合教材,积累资料。
    通过考试形式的变革,能够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由于开卷考既允许学生带课本,也允许带参考资料和其他东西,这就促使学生平时要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实际,注意收集积累相关的参考资料,免得临考时手忙脚乱。这对教师和学生也是一种挑战。
    3、师生协作,合作学习,重在运用。
    以前的闭卷考,教师讲什么考什么,教材有什么考什么;可如今的开卷考,教师讲的不一定是学生想说的,教材有的要考,没有的也可能考。以前闭卷考,考的是教师有没有讲,学生有没有背;如今的开卷考,考的是教师会不会讲,学生会不会用。这样一来,就要求师生要共同协作,努力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同学要合作学习,交流学习心得,活学活用,重在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三、从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变重分数为重行动。
    学科教学,重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其评价方法,大都只能通过编制一定的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学生通过作答来获得相应的分数,最终以量化的分数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可通过试,只能了解学生“懂不懂”,“会不会”,至于学生是否按照其所答去行动,即“做不做”则是无从了解的。而德育学科,则不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的法律条文、哲学、经济、政治、道德等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用法律、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础知识来认识社会、指导自己的言行。因而,对学生的评价,若只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落实到行动上,那么,可以说,对其评价是不全面、不客观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德育学科的评价体系必须改革,即变重分数为重行动,以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导、约束、规范自己的行动。
    1、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学用结合。
    德育学科因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其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形成过程中的特殊用因而与其它学科相比,在评价方法方式上也应有所不同。为了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体系,比如废除一卷定分数、一考定分数的评价方法,而代之以平时表现与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通过量化、分解、编制成可操作的考评指标体系,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参评三结合的方式,最终给予综合评定。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学以致用、落实到行动中的实际效果;既培养了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能力,又发挥了同学相互之间互帮互学的积极性;既考查了学生的主观认识,又考查了学生的一惯表现。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陶冶情操。
    德育学科的教学,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关系着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的提高,事关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因而,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对那些德、勤、能、绩具佳的学生,不但要给予表扬、奖励,而且要使他们得到同学的尊重、老师的肯定。特别是中职学校正在试行学分制,如何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利于学生陶冶情操,这是值得考的。
    四、从学校整体改革展开,变小学科为大德育。
    德育学科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对德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在于对德育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德育学科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主渠道的作用,把德育学科的教学改革纳入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范围内,要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师这支德育工作主力军的作用,与教育行政、专职政工干部、党团工会等群团工作者一起,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1、把德育学科教学改革纳入学校整个德育工作中。
    德育学科的教学改革,无论从课堂教学改革抓起,还是从考试改革切入,或者从评价机制改革引导,无一不需要一个整体的氛围,需要学校整体的配合,需要学校领导、和其他方面人员的支持,应该说,德育学科的教学改革,涉及面较广,难度也较大,但如果改革成功,将对整个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其他学科的改革起推动作用。
    2、建立各方人员共同参与的大德育工作队伍。
    学校德育工作,校长是法人,是第一责任人;书记专管学校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责无旁贷;政教处是直接负责具体工作的职能部门,要真抓实干;德育课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学人员,是直接实施改革的操作者;学校的其他教师,也应不同程度地介入学校德育工作。因而,学校应由校长、书记共同制定德育工作计划,组建德育工作队伍,实施德育工作的改革,把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有这样一支庞大的德育工作队伍,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呢?
    中职学校正面临一个变革的时代,有来自同一学力层次的普通高中的挑战,有来自本系统高一层次高职学院的高质量的生源需求;有来自社会用人单位的质量有检验,有家长学生对学校的选择;有中职学校本身正在推行的“学分制”改革,困难和机遇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面对困难和挑战,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愿有更多的学校通过改革走向健康发展之路,重振中职雄风,再造中职辉煌!

注:本文发表于《职业技术教育》(教研版)2003年第1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