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危机触目惊心!《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9日 16 版)
编者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类社会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这个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治水会议提出,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难点。 从7月中旬开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和本报再次合作,联合出击,聚焦水资源困局,希望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呼吁建立更合理更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并探讨其可能的实现路径。 旱涝急转、旱涝交织……长江中下游地区接连上演的两个矛盾的极端气候,再次凸显了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的浪费、污染、掠夺,使得诸多地区缺水、缺安全之水已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并引发一系列生态与环境的恶化和生态链的断裂等问题。江河断流,湖库淤积;地下水超采,湿地退化;围湖造地,侵占河道;水污染频发——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暗流涌动下,我们身边潜藏着怎样的水危机? 水危机困扰大江南北 罕见的秋冬春连旱,不久前还在考验着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持续干旱给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带来了严重影响,洞庭湖水位5月11日曾降至21.74米,创历史同期最低——站在岳阳洞庭湖大桥下,一眼望去是干涸开裂的湖床和死去的鱼,湖床上的裂缝可伸进一只拳头。 5月下旬,在“千湖之省”湖北的孝昌县花山村,消防车正进村送“救命水”,村里老少挑着塑料桶排队接水。“都是天灾惹的祸,守着大江大湖却喊渴。”花山村党支部书记余春明说:“好多居民一天全家人就用一盆水洗手,洗了米的水再洗碗,然后再浇地、喂猪,再脏的水也舍不得泼掉。” 与难得经历这种多年不遇大旱的花山村民相比,甘肃东南部的甘谷县的农民却是祖祖辈辈吃水困难。这里历来干旱少雨,有一个叫安远镇的地方,年降雨量仅有200多毫米,蒸发量却超过1500毫米,当地群众得靠畜驮、人背、车拉解决吃水问题,天不亮就得到沟里排队等水,近的一两个小时,远的三四个小时,在旱情严重的时候,连浑浊的“黄泥汤”也成了求之不得的甘露。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长期以来形成的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水资源问题仍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院长匡尚富说。 资料显示,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按照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19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受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降水时间分配上呈现明显的雨热同期,基本上是夏秋多、冬春少,水资源量中大约有三分之二左右是洪水径流量,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表现为降水量越少的地区,年内集中程度越高,年际变化越大容易形成春旱夏涝,以及连涝连旱。 在水资源空间分布上,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也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全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的超过3000毫米向西北递减至少50毫米。北方地区(长江流域以北)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资源仅占19%。 这又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还有2亿多城乡居民饮用水不安全,北方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100%。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资源形势更趋严峻,“水多、水少、水浑、水脏”这四大水问题日益突出——防洪减灾综合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的洪水威胁严重,近年来每年发生在中小河流的洪涝灾害损失占到整个洪涝灾害损失的60%至80%;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城市和农村还有不少人的饮水安全得不到保证,水质问题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水资源粗放利用未得到根本扭转 在北京一家大众浴池内,记者看到一个闲置的龙头一直流着水,有的市民在洗浴过程中尽管未用到龙头,却一直“开闸放水”。记者走访多家洗车店发现,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洗车店洗车多是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每清洗一辆车至少要用掉半吨水,而采用节水设备的,则少之又少。 “洗一个澡水长流,洗一辆车半吨水”——长期以来,类似这样无节制使用水资源的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拧开水龙头,都在哗哗流水”,面对水资源严峻短缺的现实,很多居民却没有养成良好的节约用水的习惯。 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这句提醒人们节约用水的广告语:“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从此节约每一滴水,真正做到用水“斤斤计较”? 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导致了人们对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的认识不足,公众的节水意识仍然不高,造成了长期破坏、浪费水资源的恣意和无度。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水资源浪费现象,尤其是当前很多地区粗放的增长方式使一些高耗水行业无情地吞噬着日见“瘦弱”的水资源。 “5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被称为江南水乡的苏锡常地区,由于对水资源长期无节制开发,使河流水质严重污染,同样面临着水危机。 “守着河网闹水荒”,江南水乡的“水荒”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不只是在长三角地区,全国的水资源现状都不容乐观,一些地方水资源粗放利用的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现在全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很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中几乎没有节水内容,一些地区不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盲目、肆意发展,造成了当下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恶果。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期形成的用水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重为62%,许多地区农业灌溉方式仍较粗放,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仍存在盲目建设高耗水、重污染项目的现象,高耗水企业转型降耗仍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是解决水问题的根本出路 过去,喊“缺水”的主要是中西部水资源贫乏的省份,现在几乎是所有的地方都产生水危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尽管供水量从1980年的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5965亿立方米,但目前全国总体缺水量达500亿立方米左右。 2000年,中央提出建立节水型社会;刚刚闭幕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节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盘点去年收成,甘肃张掖市甘州区王其闸村农民王爱忠比往年多了一项:1000多立方米水的水票换了250公斤小麦。去年王爱忠把耗水高的小麦改种成制种玉米,这些水票是浇地省出来的。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张掖人的用水观念正在变:漫灌改为沟灌、滴灌,“浇地”改为“浇作物”,高耗水作物改为节水作物…… 张掖只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节水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十一五”期间,全国建设了100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200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全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GDP用水量超额完成下降20%的规划目标,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超额完成下降30%的规划目标。 今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我国水利发展改革的一场深刻制度变革,必须要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三条红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要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具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把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大力倡导、全面强化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