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糖尿病? (问答)

 月未圆书斋 2011-07-27

什么是糖尿病 (问答)

问: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是因为患病人的身体不能产生胰岛素或不能适当利用它时引起的。

问:为什么患者的血糖会升高?

因为胰岛素可以帮助身体利用来自糖、淀粉和其他食物中的能量。胰岛素缺少或利用率降低时,血糖水平就会上升。高血糖可能会引起短期或长期的并发症。糖尿病病人患心脏病和中风的机会是正常人的2-6倍。

问:糖尿病是否遗传?

不一定,但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们患病的可能性确实会大一些。

问:什么样的人应该当心糖尿病?

除了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那些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体重超重的、还有曾患妊娠期糖尿病或分娩婴儿超过4公斤的妇女得病得可能性将高于常人。

问:是不是人胖易患糖尿病,而人瘦就不会得?

也不一定,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得病,只是概率高低不一。

问:医生说我得的是2型糖尿病,请问糖尿病一共有几型?

糖尿病一般分为1型、2型。1型糖尿病人只能产主少量或不能产生胰岛素,多数是儿童和青年人。通常在短期内出现症状。中国糖尿病人中只有一小部分属干1型。2型糖尿病病人体内仍可能制造胰岛素。但由于胰岛素的效力不足或数量不够,还不足以控制血糖水平。90%以上的糖尿病人患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往往起病缓慢。

问:得了糖尿病,怎么能知道呢?

糖尿病是三多一少的症状,小便多、饮食量多、饮水多、体重减轻。但并是每个糖尿病病人都有这三多一少症状。
 

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问:得了糖尿病能治好吗?

糖尿病目前是无法根治的,但如果控制的好,就不会有危险。

问:得了糖尿病如何控制?

控制糖尿病靠的是五样东西:饮食、药物、运动、监测和教育。糖尿病患者一方面要坚持做血糖监测、制定并遵守健康的饮食计划、合理的运动、配合药物治疗,另一方面要多多学习有关糖尿病的知识,了解糖尿病。

问:我现在天天要打的胰岛素到底有什么用?

胰岛素是你的胰腺β细胞所分泌的激素,你的身体必须依赖它将糖、淀粉和其他食物转化为能量,糖尿病患者的胰腺无法产生胰岛素,所以每天要注射。

问:使用胰岛素时应该注意什么?

一、请一定根据医生处方所开剂量注射胰岛素,只有在医生指导下才能加用额外的胰岛素。

二、准时注射,每次注射方法都要一致,最好在身体的同一区域轮换注射部位。

三、在血糖记录日志上记下注射的时间、剂量与部位。

四、注意在有效期内使用胰岛素,并将胰岛素保存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下(4-30℃),避免剧烈摇晃。

五、注射胰岛素时一定要做好血糖监测,以便医生控制或调整好注射剂量。

问:我得的是2型糖尿病,现在主要靠服药来控制,请问,口服降糖药要注意哪些问题?

口服降糖药根据不同的药物大致可通过三种途径来降低血糖:

一、通过刺激体内释放胰岛素的方法;

二、通过加强胰岛素的效力;

三、延缓肠内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服用任何口服降糖药都必须注意:

一、遵照医嘱,不要过量;

二、平衡饮食及运动,进食不够或运动过量会使血糖过低;

三、注意饮酒会使某些药物引起不适症状,例如:服氯磺丙脲使饮酒,会引起面部潮红;

四、坚持做血糖监测,并记下所服药物名称、服用时间和剂量,以便给医生提供比较和调整剂量的依据。

问: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需要注射胰岛素?

不一定要注射,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靠口服降糖药,但如果降糖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则有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检测  

问:我知道控制糖尿病要靠药物、注意饮食、讲究运动,可是为什么还要进行血糖监测?
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并做好记录,可以告诉你一些必要的信息,并且有助你更有效地控制病情。不做血糖监测你就无法了解自己的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是否有效,也就不知道何时应调整或改变治疗方案。
 

问:我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可以到医院检查以下,是否有必要做自我监测?

需要。因为你的感觉好坏并不代表你的疾病状况,一个血糖高出正常的病人可能感觉良好,但要是血糖一直处于未控制的状态,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
 

问:何时进行血糖监测?

一般来说,何时进行血糖监测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决定,比如:1型还是2型、用药的剂量和次数、血糖波动。这些要由您的主治医生来为您制定一个血糖监测方案。一般平均每天至少一次。但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当你得了其他疾病或是处于应激状态,还有饮食、作息习惯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以及治疗方案变更时,必须增加血糖监测次数。
 

问:1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案一样吗?

不一样。一般来说,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要根据每天注射胰岛素的情况来决定。如果每天注射1-2次胰岛素,则至少每天检测一次,最好二次,一般在早餐或晚餐前进行。如果每天要注射2次混合型胰岛素且剂量要按规律调整,则应每天在早餐前、晚餐前及睡前各检测一次,以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如果根据病情须进行强化治疗时,则每天都要在三餐及睡前各测一次血糖。
而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刚开始治疗时需每天测四次血糖:三餐之前及睡前各一次,等到餐前血糖能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时可以开始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等餐前及餐后血糖均维持在稳定而理想水平时可以只在早餐前检测,每周1——7次。另外,每个月中你必须用1——3天时间重复检测三餐前及睡前的血糖,以便与以前的结果进行比较。不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要进行血糖监测,都应该向医生进行咨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问:患者是否每天都要到医院进行血糖检测?

不用。患者可以自己购买一台袖珍血糖仪,在家中自己检测,不必天天上医院。
 

问:血糖仪操作复杂吗?结果是否可靠?

血糖仪的操作非常简单。比如强生生产的《理康》系列血糖仪都很适合家庭使用,操作简单。有了这种血糖仪,不论是在家或外出都可以带在身边,随时随地都能测量血糖,而且测量时间很短,每次不到一分钟即可得出结果。使用血糖仪检测血糖,只要操作正确,结果就不会有问题。


糖尿病与并发症 

问: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哪些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为人类健康带来的损害非常严重。从心脑血管疾病、肾脏损害、白内障及视网膜病、糖尿病足及神经病变、经久不愈的感染到性功能障碍,每一样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这些并发症都与长期血糖增高有关。阻止、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防治糖尿病的第一要务。而及时发现糖尿病的风吹草动。尽早遏制糖尿病发展趋势的有效措施是定期血糖监测。只有适时地监监测血糖,才能及时了解血糖水平及治疗效果。进一步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减少或防止并发症发生,延长寿命,更好地保证生活质量。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然而可怕的糖尿病并发症在没有引起人们汪意的岁月里已在潜移默化侵蚀着全身器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汁,患糖尿病者15%合并呼吸系统感染,36%合并心血管病变、造成心肌梗塞死亡, 36%合并视网膜病变,造成失明。白内障;50%合并肾脏病变,造成尿毒症;66%合并性功能障碍; 80%合并高血压;90%合并神经病变。造成末梢神经麻木或疼痛。50%合并四肢病变造成坏疽,导致截肢等严重后果。

糖尿病并发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
高血糖。高渗性非酮症性综合症 HHNS:
-
乳酸酸中毒 LA
-
低血糖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血栓、周围血管闭塞、高血压等
-
血脂异常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自内障
-
糖尿病神经病变
-
糖尿病肾病
-
性功能障碍
-
糖尿病足
-
感染,如肺结核
 

问:什么情况下易出现低血糖?

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过大;用降糖药后未按时进食;饮酒;活动量大;慢性肝、肾疾病。
 

问:出现什么情况应注意低血糖?
虚汗、眩晕、心悸、颤抖、饥饿、头晕、头痛、嗜睡、失眠、焦虑、行为异常等。
 

问:如何防治低血糖?

当饮食、运动或生活规律发生改变时,及时监测血糖,以便调整治疗。

不要擅自改变药物种类和剂量。

一旦血糖监测结果显示低血糖,立即补充含糖饮料或点心。
 

问:什么情况下易出现高血糖?

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不够;进食过多;情绪波动;外伤或感染其他病。
 

问:出现什么情况应注意高血糖?

口渴、多尿、饥饿感、视物模糊、皮肤干燥、乏力、并可逐渐出现反映迟钝、表情淡漠,甚至昏迷等。
 

问:如何防治高血糖?

立即测量血糖,如果为高血糖,血糖超过16.7mmol/L应尽快就诊。

过高的血糖就像到处肆虐的洪水猛兽,所到之处如心脏、肾脏、眼及四肢等都会造成损害。因此您应该特别提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如果经常出现下列情况,您应该尤其注意密切监测您的血糖,并及时与医生沟通您的变化:

胸痛、胸闷

四肢麻木、肢体无力

视物模糊

性功能明显下降

不明原因的腹泻和便秘

反复不愈的皮肤感染或牙周炎
 

问:如何预防糖尿病眼部并发症?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主要包括:

屈光改变;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的控制好坏密切相关,控制越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越高,因此,有效地控制血糖、是防止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同时应定期检查眼底,发现病变及时进行治疗。
 

问:糖尿病足有哪些表现,应该怎样治疗?

糖尿病足的主要表现有:

肢端麻木发凉、感觉减退、疼痛、溃疡及坏疽为特征。如治疗不及时,严重者需外科截肢。

治疗的方法有:

全身治疗: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抗生素控制感染,改善微循环。

局部治疗:改善肢体循环;彻底清创、换药;抗感染;局部用促进愈合的药。
 

问:糖尿病患者应采取哪些预防措施,降低危险因素?
·
定期作检查,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血脂分析、血压检查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
不要吸烟及酗酒;
·
控制血糖,做到每天监测血糖及每2-3个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当心高血压(可进一步造成血管损伤)
·
当心高脂血症(使血管壁增厚)
·
适当运动
·
合理饮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