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人体第二大脑”与“丹田学说”

 天地虚怀一 2011-07-29

(转)“人体第二大脑”与“丹田学说”

 
2007-07-09 09:25

http://www./cooperate/lw/zxjh/02/2006-09-18-263382.shtml

    丹田是针灸学名词,一般指腹部脐下的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四穴位所在的部位。丹田又是气功意守部位名称其部位有三:在脐下的叫下丹田,在心窝的叫中丹田,在两眉间的叫上丹田。
    古人修炼时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以达到人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练功效果,称为意守。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
。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人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丹田附近穴位气海与关元也是针灸的重要保健要穴,那么个位置到底有什么特殊性呢?
    人体第二大脑学说认为,在人体胃肠道组织的褶皱中有一个“组织机构”,即神经细胞综合体,在专门的物质—神经传感器的帮助下,该综合体能独立于大脑工作并进行信号交换,它甚至能像大脑一样参加学习等智力活动。因此,“腹脑”这一名词也就诞生了。迈克·格尔松教授由此创立了神经胃肠病学学科。
    同大脑一样,为第二大脑提供营养的是神经胶质细胞。第二大脑还拥有属于自己的负责免疫、保卫的细胞。另外,像血清素、谷氨酸盐、神经肽蛋白等神经传感器的存在也加大了它与大脑问的这种相似性。胃肠道细胞的数量约有上亿个,迷走神经根本无法保证这种复杂的系统同大脑间的密切联系。胃肠系统之所以能独立地工作,原因就在于它有自己的司令部—人体第二大脑,其主要机能是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分泌。
    像大脑一样,人体第二大脑也需要休息,肠道会出现一些波动现象,如肌肉收缩。在精神紧张情况下,第二大脑会像大脑一样分泌出专门的荷尔蒙,其中有过量的血清素,出现烦躁,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如惊吓、胃部遭到刺激则会出现腹泻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答案,知道为什么无论是针灸学还是气功学都很重视“丹田”这个位置了。
    然而,“腹脑”并不是与大脑没有关联,医学界曾有这样的术语,,即神经胃,主要指胃灼热、气管痉挛这样强烈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倘若有进一步的不良刺激因奏作用:那么胃将根据大脑指令分泌出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的物质。相反,第二大脑的活动也会影响大脑的活动。比如,将消化不良的信号回送到大脑,从而引起恶心、头痛
或者其他不舒服的感觉。人体有时对一些物质过敏就是第二大脑作用于大脑的结果。即:腹脑一大脑。那么我国古人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传统医学很重视三丹田之间的关系,《东医宝鉴》指出:“脑为髓海,为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心为绛火,中母田,藏气之府也;脐下三寸为下丹田,藏精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
    “人身精实气充,气充则神旺”。“精虚则气竭,气竭则神逝”。即下丹田(精)一一中丹田(气)一上丹田(神)。
    由上可以看出:现代医学“丢”了一个脑一“心脑”或称“胸脑”。以前,当某人因精神因素而出现心慌烦躁时,恰恰是“胸脑”产生了反应,被称做心脏神经官能症。既然现在已发现在腹部迷走神经根本无法保证这种复杂的系统同大脑间的密切联系,那么在胸部其就能保证这种联系了么?古人很早就用“心”了,而我们将之理解为“脑”的代名词。我想“心脑”这一猜想,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定论的。
    然而,证明“心脑”的存在意义不在于证明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正确性。而在于在“腹脑”发现以后,就应重视古人的宝贵经验,之后还会有
多的发现,因为这些新论据使我们从另一全新的角度认识研究人体,认识生命科学。
    古人没有现代医学的概念和名词,传统医学是经验科学,他们阐述问题是从功能上谈宏观上论,所以,中医思想又蕴藏了哲学思想,他指导了我们研究的方法和方向。笔者认为,人体第二大脑的学说应让我们重视古人遗留下来的经验,为更深人的探索人体科学提供了一重要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