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说,学习语文要能举一反三
于漪老师是闻名全国的语文特级教师。在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坚持既教书又教人,着眼于对学生思想情操进行熏陶,着力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研究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 我认识于漪老师已有二十多年了,并多次听过她的报告和示范课。后来同她一起参加中央电视台和语文报社共同举办的全国中学生语文知识竞赛的评选工作。近几年又同她一起参加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工作,经常听到她颇有见地的发言,获益匪浅。 于漪老师早就与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学生时代,她就深深地爱上了语文。解放后,她先后在上海杨浦中学、第二师范学校任教,把语文教学当成终身从事的高尚事业,并为此感到无上的光荣与自豪。 于漪老师说,学习语文,非下苦功夫不可。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字要规规矩矩地写,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我国语言文字十分丰富,要达到一般的写作能力,就要识字三千个左右。汉字是方块字,得逐个地弄清楚字的音、形、义,一点也马虎不得,稍一疏忽便出现错误。有些字,字形相似,笔画雷同,只不过有的地方多一点,有的地方少一点,但字音、字义完全不同。这就要求同学们认真学,不能望文生义,不能张冠李戴。碰到不认识的字,应勤查字典,切不可跳过去。平时说话、写文章,都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词语,要搞清楚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色彩的浓淡,感情的褒贬。长期积累,才能真正掌握语言。 于漪老师还说,要提高语文水平,必须多读、熟读、精读。这是被许多人的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经验。书要每天读,朗读时要大声、响亮,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朗读多了,优秀作品的语言,自己的口头语言,会相互沟通,融会渗透。时间久了,会在自己的写作中反映出来。说到读书,于老师主张要精读与博览结合。博览在于开阔眼界,增长学识;而精读则要逐字逐句透彻理解,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读书时,还要注意对相同体裁的文章的比较、不同体裁的文章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举一反三,摸到文章规律。这样写起作文来,就心中有数了。 于漪老师特别强调,中学生应多读点诗歌,她说,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佳诗妙词何止千千万!精选一些内容健康、构思别具特色、语言优美生动的名篇,让学生诵读、熟读,直至背下来,这对于提高语文水平大有好处。这是费时少而收效多的好办法。诗从生活中来,诗有生活;诗有鲜明的形象,形象鲜明的诗往往令人难忘。以形象表思想,思想感情中蕴涵具体形象,正是人们常说的形象思维的妙用。古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在炼字炼句、炼情炼意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青少年学生们读些古诗,通过背诵在记忆中积累一些佳作是必要的,但也要注意熟读、背诵一些新诗。新诗更贴近现代生活,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于老师的这些主张,完全符合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在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里,都附录需熟读、背诵的古今中外名著书目和一些诗文篇目。 于老师说,光多读还不够,还要多写。笔要勤,不能懒,勤能补拙,勤能出水平。她告诫同学们,文章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文字不在多,要天天练。写日记,写读后感,为黑板报投稿,都是练笔的机会。练习写作,要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写之前的思考不要满足于习惯的轨道,要打破常规,有时会发现一个新天地。写完之后,看看是否把自己的意思说明白了,是否说得有条不紊。文章修改也很重要,写完后一定要精磨细琢,反复推敲,认真修改。写作的功夫不单纯是语言文字本身的功夫。要想写好文章,须在文外下功夫,要注意双锤炼,既锤炼语言文字,又锤炼思想情操,二者紧密结合,方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学生要写好作文,当然要多写,但懂不懂得写作方法大不一样。懂得方法,少走弯路,学起来容易,进步就快。自然,只空空洞洞讲方法,不去写,也无济于事。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今天,于漪老师特别强调学习语文要能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思考问题要把事物联系起来考虑,除由此及彼,还可以从正面推到反面,由反面推到正面,由近处看到远处,由远处想到近处,由简单推到复杂,由表面现象探究到内部实质等等。总之,要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多多思考,不断地上下求索。 |
|
来自: MouseHappy >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