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片脚本

 千岛花园 2011-08-02
  字幕:谨以此片献给自治区五十周年华诞和为开发建设阿勒泰做出贡献的人们。

     (一)

  当一轮红日伴随着引吭高歌的雄鸡声在中华大地升起时,位于雄鸡尾翎的阿勒泰是那样的美丽多娇。

  巍巍阿尔泰山,滔滔额尔齐斯河,慷慨哺育着阿勒泰62万各族人民,滋润着这片11.8万平方公里的沃土。

  这里广袤的草原、丰富的矿藏、奇特的景观、充沛的水源,为阿勒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金山银水煜生辉,五十春秋铸辉煌。自治区成立五十年来,阿勒泰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在金山大地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二)

  外景主持:“队队牛羊下夕辉,春风海上草初肥”,这是清代诗人萧雄对阿勒泰田园牧歌的赞美。其实早在唐朝,阿勒泰就向朝庭贡奉过上乘的大尾羊。《新唐书》中记载的:“西域盛产大尾羊,体大如牛,尾大如盆”,说的就是咱们阿勒泰的大尾羊。

  作为新疆的重要牧区,阿勒泰有着上亿亩的天然草场,生长着1500多种优质牧草,不但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还孕育了享誉国内外的阿勒泰羊。

  阿勒泰羊具有耐粗饲、善跋涉、宜放牧、生长快、肉质好等特点,是新疆畜牧业的金字招牌。但阿勒泰人真正把这一品牌做大做强,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福海县阿勒泰羊良种扩繁中心是专门从事阿勒泰羊品种改良的繁育基地。多年来,这里的科研人员和广大牧民一道对阿勒泰羊进行了“建档立卡、提纯复壮、存优去劣、净化畜群、杂交改良”,在提升阿勒泰羊的品种质量和原产地的保护上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如今,这里每年生产培育出的优质阿勒泰羊都在2万只以上,其中有不少还被内陆一些省区和哈萨克斯坦国等引进,用于杂交改良当地的土著羊,使阿勒泰羊走出了新疆,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哈巴河县金牛公司是以生物复制、胚胎移植和冷配相结合,带动和促进牲畜品种改良的股份制企业。目前,这里已拥有200多头起着洋名的荷斯坦、西门塔尔、安格斯等纯种牛。它们与当地的土著牛婚配杂交后,大大提升了黄牛的品种质量和经济效益。

  随着一批牲畜良种繁育基地的建立和品种改良力度的加大,目前全地区的优质阿勒泰羊已达190万只,黄牛良种比例达52%以上,并且形成了“东羊西牛”的牲畜饲养新格局。这些沉甸甸的大尾羊和膘肥体壮的改良牛,带给草原牧民的是幸福和希望!

   实现牧民定居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环节。在抓好以水利为中心的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地区和各县(市)还从土地、草场、建材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牧民定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片道路渠系纵横、条田林带成网的万顷绿州,是国家争取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建的“2817”项目区。这个以“灌排渠系为先行,饲草饲料为基本,林带道路为配套”的综合项目区,总面积达60万亩,共有近7000户牧民在这里定居,载畜量达30多万头(只)。

  这里是富蕴县杜热乡牧业中心村,随着牧区水土开发项目的实施,这片昔日的戈壁荒滩已成为“有住房、有棚圈、有林带、有道路、有教育卫生设施”的社会主义新牧村。

  这些被称之为“三通四有五配套”中心村和定居点的建立,不但使广大牧民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增强了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使他们看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

  (叠加字幕:全地区定居牧民已达23100户,占牧户总数的86.2%。)

  布尔津县杜来提乡牧民奥吾丁一家实现定居后,当地政府给他家划拨了150亩的饲草饲料地。短短几年,他家的牲畜已由原来的80头(只)发展到了600多头(只),全家年纯收入达8万元以上。如今奥吾丁一家不仅盖起了200多平米的红砖房,而且还购买了电视、电冰箱和一辆皮卡车,过着和城里人一样富裕文明的幸福生活。更让奥吾丁高兴的是,实现定居后他的儿女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已有三个孩子考上了大中专院校。

  如果说实现牧民定居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环节,那么养殖小区就是一个有效的载体。

  福海县把养殖小区建设和青贮玉米种植作为发展畜牧业的重中之重,找到了一条打造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培育出了一批以养殖小区为依托,发展优质奶牛饲养,牲畜育肥和小畜经济杂交繁育的养殖大户、增收大户和专业小区,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这位哈萨克族小伙名叫赛力克,是福海县解特阿热勒乡的一位养殖户。2004年秋,他和妻子入住养殖小区发展养牛业。虽然刚刚起步,但他已有了20多头奶牛,每月卖奶的收入达2500元左右。这对年轻夫妇已从发展奶牛养殖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家有梧桐凤凰落。内蒙古草原兴发,上海光明乳业集团公司,新疆昆仑集团有限公司,阿尔曼乳品等一批农牧产品加工企业的落户,使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如雨后春笋般在阿勒泰草原蓬勃兴起。

  (叠加字幕:全地区已建立养殖小区105个,入住的专业户达1671户。)

  如今,阿勒泰的畜牧业已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转变,并朝着建设新疆生态效益型牧业基地的方向稳步推进。

  (叠加字幕:2005年全地区六月末牲畜存栏达528万头(只),与1955年相比翻2.31番。)  (三)

  外景主持:在国际地质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到过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就算不上是真正的有色金属专家。”我身后这个被积水淹没了近百米的大深坑,就是被中外地质专家赞誉为“地质圣坑”的可可托海三号矿坑。

  这个被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的伟晶岩脉矿坑,盛产着目前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物中的86种,其矿种之多,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富,层带之分明,开采规模之大,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

  就是这个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曾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向前苏联偿还外债做出过特殊而重要的贡献。

  作为世界级有色金属成矿带,阿勒泰已发现的矿种有94种,已探明储量的有51种。其中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3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12种,潜在的经济价值高达580亿元。

  “千周百折都过去,大干快上争朝夕”。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视察阿舍勒铜矿时的题词,也是对阿勒泰矿业开发史的真实写照和加快矿业发展寄予的厚望。

  按照“以有色金属开发为龙头,黑色金属开发上规模,扩大建材、非金属和稀有金属开发,力争黄金、宝石、油气开发新突破”的方针,阿勒泰人坚持“谁投资、谁勘探、谁受益”的原则,邀请两院院士帮助制定矿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地探资金,大胆引进风险勘探机制,使矿业开发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这座现代化的大型矿山企业就是铜金属储量达91.94万吨,年产铜精矿12.11万吨,锌精矿2.89万吨,年销售收入4.2亿元,年利税超亿元的阿舍勒铜矿。

  由福建紫金矿业等五家股东持股投资开发的阿舍勒铜矿,不但使“西部有大铜”的神话变成了现实,而且还突破了地区矿业开发体制和机制上的“瓶颈”,把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引入到阿勒泰的矿业开发中。  (叠加字幕:2004年9月阿舍勒铜矿试生产以来,已生产铜精矿2.9万吨,实现产值1.16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

  按照实施大矿业、大集团战略和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引进重组的喀拉通克铜镍矿、蒙库铁矿、科克塔勒铅锌矿、乔夏哈拉金铜铁矿等矿山企业已在亘古荒原拔地而起。西有阿舍勒,东有喀拉通克、可可托海、蒙库等,以此带动全地区矿业开发的新格局在金山大地已经形成。

  这里是新疆第一家集采矿、冶炼为一体的有色金属联合企业——喀拉通克铜镍矿。其矿山保有储量达3000万吨,其中镍金属量达17.8万吨,铜金属量达30万吨,属大型镍矿、中型铜矿。到2010年,喀拉通克铜镍矿的生产能力将达到年产1万吨镍,5万吨铜,实现年产值10亿元,年利税1亿元的规模。

  富蕴蒙库铁矿是一家以矿石开采和深加工为一体的矿山企业。其铁矿公司的年生产能力达200万吨,选冶公司的年处理原矿能力达150万吨,生产铁精粉达120万吨,球团厂年生产规模达140万吨。

  随着一大批年产值上亿元,超十亿元大中型矿山企业的崛起和富蕴、哈巴河等工业园区的兴建,实现固体矿产值占新疆“半壁江山”的目标在阿勒泰正变为现实。阿勒泰人正以全新的理念和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大气魄,全力打造着全国的“矿业特区”。

  “阿尔泰山七十二条沟,沟沟有黄金”。黄金曾是阿勒泰矿业的亮点,但滥采滥挖也曾造成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痛定思痛后,阿勒泰人响亮地提出了不但要有“金山银水”,更要有“青山绿水”的口号,并且果断地制止和治理了滥采滥挖现象,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为子孙后代保住了这片青山绿水。  (叠加字幕:2004年,全地区矿业总产值达7.8亿元。2005年预计可达15亿元,与1955年相比翻103番。)

  (四)

  外景主持:“天生丽质难自弃,养在深闺人未识”。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吹醒了喀纳斯这个幽居深山的“睡美人”,而且还使她一举成为“中国一绝、世界一流”的旅游景区。

  喀纳斯这个被国内外旅游专家称之为“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自然景观”,被中外游客赞誉为“中国的后花园”、“东方瑞士”的人类净土,是新疆和全国旅游资源的精品,具有世界级旅游胜地的品位。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关于“统一规划,严格管理,永葆喀纳斯的自然品位”的指示精神,阿勒泰人举全区之力,精心打造了喀纳斯这张国家级旅游精品品牌,一举获得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景区”、“全国旅游文明风景示范点”、“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森林公园”、“国家人与生态自然保护圈成员”、“中国第八个摄影家创作基地”等多项桂冠和殊荣。

  为了切实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永葆喀纳斯的自然品位”,阿勒泰人以宽广的胸怀和超前的意识,引进了大西部旅游公司、温州商会等知名旅游企业和战略投资商,在离喀纳斯湖区30公里的贾登峪建立了这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人景合一”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综合接待基地。

  进入新世纪以来,喀纳斯景区基础设施和经营设施建设的投入已达10亿多元。重点建设了布尔津至喀纳斯等3条旅游公路,架设了110千伏输变电路,开通了卫星电话,移动电话,使喀纳斯景区的生态环境和综合接待能力不断得以改善和提高。

  以喀纳斯为龙头的旅游业的兴起,不仅拉动了地区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而且还使久居深山的蒙古族图瓦人和当地的哈萨克族农牧民思想得到了解放,观念得到了更新,生活得到了改善。

  这位身怀绝技、吹着自制乐器的老人名叫额尔德什,是土生土长的喀纳斯人。喀纳斯旅游业的兴起,不仅使他和村里的乡亲们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而且还使这位民间艺人和他手中的“苏尔”乐器走出了深山,走向了世界,成为中华民族乐坛的一朵奇葩。

  山花烂漫、层林尽染的阿勒泰是绚丽多彩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阿勒泰同样也是分外妖娆的。

  作为人类滑雪发祥地之一的阿勒泰,通过举办“国际冰雪旅游艺术节”、“冰雪风情游”、建设滑雪场等冬季旅游设施和项目,不但告别了冬季封闭沉寂的历史,实现了四季旅游,而且正朝着“东有哈尔滨,西有阿勒泰”的全国冬季旅游新格局目标迈进。

  按照自治区实施大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阿勒泰人邀请同济、清华等国内知名院校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帮助制定、编修了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以喀纳斯湖为龙头,以各县(市)特色景点为补充,以国道216线、217线为连接,众星捧月”的大旅游格局。

  山川秀美的阿勒泰处处是景,后来居上的旅游业正渐入佳境,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开始造福阿勒泰各族人民。  (叠加字幕:2004年全地区接待国内外游客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亿元。2005年预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亿元.)  (五)

  外景主持:“金山南面大河流,河曲盘桓赏素秋”。元朝“长春真人”丘处机诗中所说的大河,就是我身边这条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巍峨的阿尔泰山孕育了56条大小河流,她们一路欢歌汇集成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吉木乃山溪三大水系,水能蕴藏量高达475万千瓦,使阿勒泰成为新疆重要的水能基地。

  被称为“软黄金”的水能,是阿勒泰厚积薄发的一大优势。“635”、峡口、齐背岭、萨尔托海等一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成使用,使阿勒泰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得到了提高。

  哈巴河、布尔津、福海大型灌区,吉木乃喷灌设施以及通克、吐鲁库勒等水土开发项目和饲草料基地的完工,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叠加字幕:目前全地区灌溉面积已达344万亩,是解放初期的近30倍)

  这里是青河县萨尔托海引水枢纽,它的建成不仅增加了3.5万亩的灌溉良田,而且使一大批定居后的哈萨克族牧民成为农牧结合的新式牧民,他们在这大河良田里看到的是新的希望。

  呼世哈仁村曾是青河县有名的贫困村。2003年萨尔托海引水枢纽之一的南岸大渠竣工后,全村40多户哈萨克族牧民耕种了2000多亩的农田,实行农牧结合。仅仅两年,全村人均收入就翻了一番,达到3000元以上,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阿勒泰水能资源丰富,发展水电潜力巨大。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全地区已建立各类水电站36座,装机容量达12.6万千瓦。这一座座水电站就像一道道飞旋的彩虹,给阿勒泰各族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幸福。

  总装积容量达2.5万千瓦的哈巴河山口水电厂,是一个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抗旱、灌溉等综合功能的水利水电工程。1997年水电厂投产发电以来,其发电量不但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着,而且还有效地控制着下游近50万亩农田的灌溉,成为当地农牧民旱涝保收的富民工程。

  (叠加字幕:山口水电厂已完成发电量5亿多千瓦时。)

  阿勒泰有着“塞外渔乡”的美称。以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湖为主的大小河流湖泊,孕育了二十多种冷水鱼。这些令人赞叹不已的珍贵冷水鱼是大自然赐于阿勒泰人的珍品,也是阿勒泰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为保护和开发额尔齐斯河特有的经济鱼类,国家启动了多项冷水鱼繁育科研项目。阿勒泰市和福海县的科研人员还突破一道道技术难关,实现了对贝加尔雅罗鱼、白斑狗鱼、河鲈、湖拟鲤等土著鱼类的人工繁育。其中乌伦古湖鱼类及水产品,还荣获了国家“绿色产品”认证标识。

  这座占地面积300多亩的阿勒泰市水产科技示范园,是国家投资700多万元兴建的。目前,科技园已向额尔齐斯河等水域投放了近300万尾的名贵冷水鱼苗,同时还向内陆一些省区推广出售了大批的冷水鱼苗。

  加快以水电为主的电源建设,努力把阿勒泰建成新疆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区、水电基地和调峰电源基地,已成为地区水能建设和发展的又一宏伟目标。

  (六)

  外景主持:四门洞开商贾来,百年口岸焕生机。这里是位于中哈边界的国家一类口岸--吉木乃口岸。眼前这繁忙的景象告诉人们,吉木乃口岸在新疆对外开放和东联西出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吉木乃口岸,是一个有着百年通商史的老口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的进出口额曾位居新疆四大陆路口岸之首。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曾一度沉寂了近30年。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1992年吉木乃口岸恢复通关,2002年正式向第三国开放。再度辉煌的吉木乃口岸,又成为中国西部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

  在阿勒泰长达1175公里的边境线上,分布着红山嘴、塔克什肯,吉木乃,阿黑吐别克四个开放的口岸,她们如同孔雀开屏光彩夺目,使阿勒泰成为全国拥有口岸最多的地区。  (叠加字幕:1991年至2004年全地区已累计完成进出口额49345万美元。)

  国道216线、217线大动脉的贯通,阿勒泰至乌鲁木齐、伊宁航线的开辟,固定电话、移动通信、互联网的普及,正逐步缩小着阿勒泰与内陆、与世界的距离。告别“袋底”历史的阿勒泰,已成为我国“东联西出”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

  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是实现地区经济大干快上,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畜牧、矿产、旅游、水能四大支柱产业的领军作用,正加快推进着阿勒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枯燥的数字虽然令人乏味,但用它来证明我们的成就时也会成为美丽的诗行。2004年全地区生产总值达52.59亿元,与1955年相比增长49倍。地方财政收入达2.38亿元,增长42倍。全社会地方固定资产投资25.24亿元,比1970年增长636倍。农牧民人均收入3228元,比1958年增长49倍。2005年预计全地区生产总值达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2.7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4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3528元。(图表叠加字幕)

  (七)

  外景主持:贫困之时思温饱,富裕之后盼文明。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阿勒泰各族人民已从追求单一的物质生活,转向了追求健康、和谐、文明的精神文化生活。

  科学昌明,教育腾飞。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阿勒泰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草原牧民的子女已告别了“马背小学”,走进了宽敞明亮的全日制寄宿学校,享受着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义务教育。地、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立,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普及,使城乡医疗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各族干部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广播电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使草原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因文化而有生命。随着一座座高楼的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的横贯东西,一个个新兴城镇的诞生,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正方兴未艾、如火如荼。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通过不断树立和表彰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和凝聚人心,金山大地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的时代主旋律。

  五十年风雨历程,五十年沧桑巨变。阿勒泰五十年的辉煌成就是国家和自治区亲切关怀、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结果,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文明的阿勒泰,是阿勒泰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共同愿望。今日的阿勒泰正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啊,美丽富饶的阿勒泰,充满希望的阿勒泰!   阿勒泰电视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