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一)

 怡爽 2011-08-02
  

编辑怡爽 文/液色迷人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一)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一)

 

与养育女孩相比,养育男孩带给父母的挑战要大得多。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早在2300多年前就这样写道:“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控制对付的。”

男孩喜欢冒险,登高、爬树等是他的强项,他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冒险”举动而伤痕累累;

男孩天生是个倔脾气,父母说东他偏往西,父母越说不可以他越是想尝试,父母越是严格控制他越叛逆;

男孩虽然事事粗心,但却有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父母的不尊重、不理解,往往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男孩很难自我控制,对诱惑的免疫力低下,外界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使他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因此,多次领教过男孩这些“伟大特性”的父母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上天让小男孩出生,难道就是为了给父母制造麻烦不成?

其实不然。喜欢“制造麻烦”,往往是男孩体内过多的荷尔蒙睾丸素在起作用。睾丸素在赋予男孩男子汉特性的同时,也会带给男孩不安定的个性——坐不住、好斗、喜欢冒险、与同伴竞争、给老师捣

乱……而这些不安定的个性,也恰恰是男孩更富探索欲、创造欲、领导欲的最直接体现。

这也就是说,只要父母引导得当、教育得当,善于将男孩的个性弊端转变为一种成功的优势,每个男孩都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卓尔不群的男子汉!

俗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用在教育男孩方面,也十分适用。如果父母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给男孩正确的引导,男孩体内过多的睾丸素就会促使这些小“捣蛋鬼”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那么,把男孩培养成了不起的男子汉,做父母的应该注意哪些日常细节呢?

本书从分析男孩的性别特征和心理特征出发,针对男孩生活、学习、理财、个性培养、能力培养以及危险禁区等多个方面,为家有男孩的家长总结了100个教育细节。每个细节中,都分析了男孩某些行为产生的原因,并给家长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概括来说,本书给家有男孩的父母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教育男孩的四原则:

男孩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男子汉的作风——

值得注意的是,让男孩从小就具有男子汉意识,父亲的作用是巨大的。无数事实证明,妈妈过多的保护和担心,会削减男孩的男子汉气概;而父亲更显严格的规则、更显宽松的约束,则会赋予男孩无与伦比的坚强与勇气,进而促使男孩更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男子汉。

家有男孩的父母都知道,男孩最不怕的就是武力胁迫,“越打越犟”是他们的长项。

因此,所有男孩父母一定要牢记这样一个教子箴言:如果你现在不和你的男孩成为朋友,那么青春期之后,他就会把你当作“敌人”!

我们所说的“富有”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父母太多的溺爱和包办,一个是钱财的充裕。

然而,父母这种让男孩过于“富有”的做法,又会给男孩带来什么呢?

父母的过度宠爱让他们变得自私而没有责任感;太多的金钱让他们只想用“奢侈消费”的方式去消耗体内过多的睾丸素,从而忘记了自己还要学习;父母的事事包办则让他们丧失了劳动的能力、应对困难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

正因如此,明智的父母从不会让自己的男孩太过“富有”,他们会把“爱”藏起来一半,他们会寻找和创造机会让男孩去体验贫穷!

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男孩的家长总会这样自我安慰:“等他长大后,他自然会懂得……”可事实却往往与家长的期望截然相反。

如果你期望一个一直都轻言放弃的男孩,长到18岁后,忽然一下变得坚强起来,这现实吗?

如果你希望一个一直都畏畏缩缩的小男孩,在20岁之后,忽然像个出色的外交家一样去交际,这可能吗?

如果你盼望你一直花钱大手大脚的儿子在25岁之后,能像理财专家那样去理财,这只能是你的一个美好梦想。

任何一个男孩,都不能只活在家长的梦想里。所以,教育男孩需要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脚踏实地地引导他去积累成功的能力和品质。

在此,希望每位阅读此书的家长,在未来的日子里,都能以自己的儿子为傲、以自己了不起的男孩为荣!

任何一个男孩,都有着神秘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有父母真正走入那个世界,才能理解他们那些不可思议的行为,才能知道你的男孩有多棒、多优秀,并为之而感到骄傲!

某位国外的教育学家在一所小学里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让所有的小学生写出“是男孩好还是女孩好,并说明理由”。结果,女孩们大多都认为女孩好,并且她们写下的理由也近乎相似:

1. 女孩闭着嘴巴嚼东西;

2. 女孩更懂礼貌;

3. 女孩的头发梳理得更漂亮;

4. 女孩不挖鼻孔;

5. 女孩没有那么多的体味;

6. 女孩安静得多;

7. 女孩不会把房间弄乱;

8. 女孩的坐相更斯文;

9. 女孩更听老师和父母的话;

10. 女孩更会关心人;

11. 女孩更有仪表风度。

而男孩们大多也为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而感到自豪,他们自豪的原因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

1. 男孩敢于坐在恐怖电影前眼皮眨都不眨一下;

2. 男孩不会总感到难为情;

3. 男孩会爬树;

4. 男孩敢骑马;

5. 男孩比女孩勇敢,不怕毛毛虫;

6. 男孩走路不扭扭捏捏;

7. 男孩为自己身上的气味而自豪;

8. 男孩不需要别人指引方向;

9. 男孩爱打抱不平;

10. 男孩做事更快,不会拖拖拉拉等上“一百年”;

11. 男孩不会像女孩那样爱哭泣。

事实上,女孩有女孩的好处,男孩有男孩的优点。不管是做试验还是搞调查,都不能因此而确定究竟是男孩好还是女孩好。但是,由此,男孩和女孩的区别就体现出来了,女孩更细心、讲卫生、懂礼貌、会关心人;而男孩却更豪爽、勇敢、胆大、具有冒险意识、讲义气。

国外一则古老的童谣说:小女孩是由什么构成的?糖果、香料和一切美好的东西;小男孩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剪刀、蜗牛和宠物小狗的尾巴。所以,有过教育男孩经验的父母都知道,与女孩相比,男孩似乎更难教育。尤其是在男孩们那些引以为豪的“特性”方面,父母往往需要付出比教育女孩更多的精力。

比如,具有冒险精神本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男孩却有一种没有任何理由就要去冒险的倾向,而且这种情况开始得很早。

一个刚刚会走路的小男孩,只要他能爬上去的地方,他就会从那里跳下去;他喜欢玩火;他会把自己藏起来,让全家人着急;他会把一切能吃不能吃的东西,统统都向嘴里塞;他还会故意惹老师和同学生气,并以此为乐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还会爱上一切富有冒险性的事物,如滑板、攀岩、滑翔、飙车等。因此,有儿童心理学家说,任何一个男孩在小时候都或多或少地受过外伤,男孩没受过伤而长大成人,只能是奇迹。

曾有一位母亲把自己带大两个儿子的经历说成是“每天都生活在提心吊胆中”。

他们每天都让人不得安宁,他们喜欢爬到家具上,再从家具上跳到床上,因此家里的床垫被他们跳出一个大洞;他们还喜欢到楼下的小花园里去爬树,甚至还学“蝙蝠侠”在树与树之间窜来窜去。有一次,他们竟然从几米高的树上摔下来,结果把腿骨摔折了,在家休养了两个月才能去上学。

事实上,大多数男孩都是这样,喜欢爬上爬下,即使因此挨过好几次摔、挨过好几次打,他们还是会对这些冒险的行为乐此不疲;喜欢搞破坏,他会把所有的屋子都搞得乱糟糟却还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喜欢打架和欺负别人,因此总需要父母为他收拾残局,不是送他去医院,就是送别人去医院……因此,父母往往会对这些调皮的男孩束手无策。

也许正因如此,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早在2300多年前就这么写道:“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控制对付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男孩、女孩同为小孩子,为什么男孩会如此难管呢?

其实,主要原因在于男孩体内的荷尔蒙睾丸素,它是雄性特征的体现。从襁褓期开始,男孩的体内就有远远大于女孩的睾丸素分泌,他们更需要一些冒险的行为去释放自己的能量。儿科医生也认为,睾丸素会使得男孩的行为不同于女孩。

另外,众多儿童心理学专家也认为,男孩爱冒风险、专断自负、斗殴竞争、争吵、自吹、喜欢出风头等倾向与睾丸素的分泌直接相关。因此,这正是男孩比女孩更不好教育的原因。

了解了男孩与女孩的不同,父母们肯定会对自己的儿子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父母们应该怎样对待儿子表现出的种种夸张而又怪异的行为呢?以下几点方法值得父母们借鉴。

中国人传统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静,总是想办法约束孩子的行动。其实,父母们应该明白,爱动、好冒险是男孩的天性,他们需要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的行动,他们依靠运动和攀爬来燃烧体内的睾丸素和促使大脑健康发展。因此,当你的宝贝儿子又在虐待他的玩具或“修理”家里的小件电器时,爸爸妈妈请不要束缚他,而是要在不干涉他的前提下尽量保护他的安全,并且相信他的能力。

6岁的虎子忽然对电很感兴趣,有一天,他竟然拿着一根小铁丝要去试接线板的插孔,看有没有电。当然,这个可怕的行为及时被妈妈发现了。但是,聪明的妈妈并没有勒令儿子马上住手,而是快速地走到孩子身边,对他说:“宝贝,你在玩什么好玩的东西?来,妈妈给你找个东西,比小铁丝更好玩。”说着,妈妈带着孩子去另外一个房间找来了一只测电笔。

孩子用测电笔去接触接线板的插孔,测电笔的灯立刻亮了,而测电笔离开插孔时,灯又熄灭了。看着这种奇怪的现象,孩子拍着手一边跳一边喊:“妈妈,真好玩,真好玩!”

这时,妈妈才认真地对儿子说:“儿子,你手里拿的这个小玩具叫测电笔,它是用来检测电线、接线板是否有电的。实际上,它不是玩具,是人们用来防止触电的工具。你知道妈妈为什么不让你用小铁丝做这个游戏吗?”

“因为电是很可怕的,它会通过小铁丝传到人的身体上,会把人电得很痛,有时甚至会把人电死呢。”

“儿子,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棒,妈妈问你,电线的外皮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对呀,塑料能够包住电,所以电线中的电才不会跑出来。你看这个测电笔,手拿的这一端不就是塑料吗?所以,它才不会使人触电呀!”

孩子听了妈妈详细的解释,很满意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明白了,谢谢你。”

也许,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家长的做法都是勒令孩子住手,然后给孩子讲电的可怕性。但这位家长却没有这样做,这正是因为她了解男孩的心理。

成长中的孩子往往好奇心很强,尤其是男孩又有很强的冒险心理,虽然这次他“试电”的行为没有得逞,但他会在爸爸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再次进行他的冒险试验,这样的结果往往会更可怕。而上面事例中的家长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让孩子通过亲手做试验了解了电的可怕性,这样,孩子不但不会再做用铁丝试电的事情,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对电表现出谨慎。

一个3岁的小男孩一直想登上一个高高的童话城堡。他太小了,妈妈告诉他你现在还不能玩这个游戏。但男孩好像没听见,还摆出了妈妈不让他玩,他就不回家的架势。

事实上,越是不现实的事情,男孩越想去尝试,这正是他们体内的睾丸素在起作用。从襁褓期开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样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欢接受他人的帮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却不能够很快地接受,他还是要坚持不断地尝试。这时,家长就应该给他足够的时间去调整心态。

妈妈看到孩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式,便陪孩子在城堡下面的椅子上坐着。一会儿,一个7岁的小姑娘玩累了,来小男孩所坐的这个椅子上休息。当小男孩的妈妈把小男孩也想去城堡上玩的想法告诉这个小姑娘时,这个小姑娘马上对小男孩说:“不可以的,你太小,上面的游戏有点危险,我小时候妈妈就没让我玩。还有,上面几乎都是我这样大的孩子,他们不会跟你玩的。”说完,小女孩又跑去玩了。小男孩似乎相信了小姑娘的话,便主动要求妈妈带他回家了。

在孩子接受自己不能去城堡玩这个事实的过程中,妈妈没有说太多的话,而是借助别的孩子的口,说出了她想说的话。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更迅速地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当孩子固执地坚持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不妨借助他的同伴的口,说出你想说的话。

邻居家的小妹妹刚走进房间,小刚就挥起手中的“金箍棒”打过去,虽然没有把小妹妹打疼,但却把她吓了一跳,小刚因此哈哈大笑。小妹妹走后,爸爸针对小刚的这种不礼貌行为,狠狠地教训了他一番。

事实上,男孩都有很强的进攻性,他们的这种进攻心理,有时是因为好玩、有时则是因为愤怒。不管是什么原因,当孩子出现无理进攻的倾向时,家长都应该及时让孩子明白,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看一些好的电视节目、给他们讲一些好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什么行为才是正确的。

另外,家长还可以把这些电视片、故事上升到价值观、道德观的高度,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让孩子用这些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家有男孩的家长们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儿子太爱管闲事,尤其爱打抱不平。比如,他看到家里的小狗在欺负小猫时,他会把小狗追得满屋乱跑;当他遇到高年级的学生欺负小学生时,他总把拳头攥得紧紧的,想跳出来为小学生讨个公道。

有些家长会对男孩的这种行为很担忧,孩子这样爱管闲事,会得罪很多人。而且有时他们的行为太莽撞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呢?

事实上,家长们的这种担忧是多余的。爱打抱不平是男孩一种本能的反应。每个男孩都有英雄情结,他们总是同情弱小,希望正义永远战胜邪恶;他们常常幻想自己能够身怀绝技,去与恶势力作斗争,让自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当男孩们看到邪恶势力占据上风时,或者看到有人恃强凌弱、以大欺少时,他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攥紧拳头,为正义而打架。

能够做英雄是最能够让男孩兴奋的事情,但在现实生活中,男孩的英雄梦想往往很难实现。即便如此,每个男孩的心中却都有一个鲜明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伟大的、神圣的、没有缺点的。这个形象或许来自于现实生活,或许来自于他们最热衷的漫画、动画片……

星期天,我带儿子去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儿童商店买衣服,我问儿子:“你喜欢哪一件?”

儿子似乎对买衣服并不感兴趣,他瞄了一眼货架,很干脆地说:“都不喜欢。”

“这件不好吗?你看,有一道蓝边,你不是最喜欢蓝色吗?还有一个可爱的卡通图案呢。”

这时,儿子开始漫不经心地搜索其他货架,突然,他眼前一亮,迅速上前扯出一件T恤说:“我喜欢这件,这件有奥特曼!”

我看了看那件T恤,果然有一个奥特曼图像,但这件衣服的做工很粗糙,面料也不好,是典型的劣质廉价商品。

“这件不太好,咱们换一件吧?”我试图劝说儿子,可是他一副执著的模样,我只好给他买下。

回到家,儿子就迫不及待地换上新衣服,美滋滋地找小朋友玩去了。“看,我的奥特曼!”儿子看见小朋友,马上就说。

那小朋友立即挺胸回应:“我也有奥特曼!”果然,他的鞋上也绣了一个奥特曼的图案。

从此,这件“奥特曼”衣服成了儿子的最爱,每次洗完澡后他都会迫不及待地穿上。

其实,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男孩们喜欢奥特曼简直到了入迷的地步。他们会让家长给他们买奥特曼的图书、奥特曼的VCD、奥特曼的模型;他们还常常模仿奥特曼的语言和动作;有时,他们还会发扬“奥特曼”精神,和马路旁欺负小花狗的大狗作斗争……

那么,“奥特曼”到底是什么?“奥特曼”是日本产的系列多集科幻片中的人物,为了世界的爱与和平,英雄的奥特曼兄弟屡次同怪兽作战,一次次在危难中拯救了地球和人类。因此,对于男孩来说,奥特曼是他们心中的英雄。

男孩往往都渴望自己强大,渴望自己成为英雄,但在现实面前,他们马上又意识到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弱小状态,他们希望得到安慰和激励,希望自己勇敢并被承认。当奥特曼依靠特异功能击败神秘而强大的敌人时,男孩们也在做着拯救世界的梦想。

对于男孩这种痴迷奥特曼的现象,很多家长都表现出担忧,孩子会不会因此而不爱学习?会不会因此而有暴力倾向?其实,家长们的这些担忧都是没必要的。奥特曼诠释了正义、勇敢、仗义等积极向上的精神,圆了男孩们的英雄梦想。再说,我们家长在这个年龄段的时候,不是也喜欢铁臂阿童木和花仙子吗?这些卡通形象曾经为热爱幻想的我们营造了一个天真的世界,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奥特曼也一样。

对于男孩的英雄情结,父母首先要理解他们,不嘲笑他们的弱小无力,更不能责怪他们“惹是生非”。其实,如果父母引导得当,男孩的这种英雄情结,不仅有利于他们男性气质的培养,更能使他们尽快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

5岁的健健总爱打抱不平。这天,爸爸把他从幼儿园接回家后,发现他的脖子上有几道不太明显的划痕。爸爸问他是怎么弄的,他先是不说,后来在爸爸的慢慢引导下,他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今天,他们班的一个“小霸王”乱揪一个女生的小辫子,还用彩笔在这个女生的衣服上乱画。当时正好老师不在,于是健健就控制不住自己爱打抱不平的情绪,走上去与“小霸王”较量,那几道划痕便是被那“小霸王”所赐。

听了孩子的叙述之后,爸爸没有责备他的打架行为,而是为孩子的行为拍手叫好:“好儿子,你是个打抱不平的小英雄,爸爸支持你的做法。”

“可是,你和妈妈还有老师都说,打架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健健吃惊地而又有点不好意思地对爸爸说。

“你这是英雄行为,爸爸鼓励你。但是,打架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你可以心平气和地跟那位欺负人的小朋友讲道理呀,也可以动员别的小朋友一块跟他讲道理呀。如果大家都反对他,他就不敢再欺负别的小朋友了。你说对吗?”

当孩子因为打抱不平与别人打架时,做家长的不要先忙着批评孩子的打架行为,要先表扬孩子的英勇行为,肯定孩子的打抱不平是正确的,满足孩子的英雄心理。然后再帮孩子分析,除了打架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弱小者脱离困境。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尤其是妈妈,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让孩子帮忙扔垃圾、帮妈妈拎一些轻便的购物袋……这不仅能够满足孩子的英雄心理,而且很利于孩子男子汉气质的培养。

现实生活中,英雄不一定要像奥特曼那样去拯救世界、捍卫和平、从起火的房子里救出小孩,或者把抢钱的强盗赶跑。因此,家长必须让那些渴望做英雄的男孩们明白:英雄应该具备什么品质。

振振的家长从小就教育他,真正的英雄不是打架打出来的,而是用自己正义和英勇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而振振也常用这个标准来约束自己。

放学了,振振和好朋友伟伟一起回家。刚走出校门不久,就看到一帮孩子在打架。“我们也去看看吧。”伟伟建议。

“你真是胆小鬼。”伟伟嘲笑他。旁边的孩子也跟着起哄,可是振振并没有当回事。

孩子们吓坏了,大家有的跟着喊“救命”,有的躲得远远的,没有一点主意,就是会游泳的孩子也不敢下水帮助伟伟。眼看伟伟一点点下沉,形势万分危急。

就在这时,振振看到了这一幕,他毫不迟疑地跳进河里,在关键时刻把伟伟拉上了岸。

孩子们再也不嘲笑振振是“胆小鬼”了,他也因此而成为了孩子们心目中的小英雄。

事实上,男子汉的权威就是这样树立起来的。也许有的孩子打架确实很厉害,很多孩子都怕他,但很少有孩子会认为他是英雄。而像故事中的振振一样,爱打抱不平、英勇仗义的孩子,往往会成为很多孩子心目中的英雄。

但是,家长们还应给孩子讲解一些保护自己的知识,让孩子明白,英雄并不是靠自己的蛮力一味蛮干,而是要运用自己的英勇和智慧,巧妙地让弱小者脱离困境。如遇到有人落水的情况,如果自己不会游泳也不要害怕,更不要慌,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去附近找大人。

另外,父母还要告诉这些小英雄,当英雄是光荣的,但却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实力而一味地去做英雄。如故事中的振振如果不会游泳,他再跳下水去救落水者,只能使情况越来越糟。所以,家长一定要告诉你的男孩,只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才可以去做英雄。同时,父母还要给孩子讲一些在英勇行为中,保护自己的方法。

在男孩心目中,英雄是伟大的、神圣的,因此,很多男孩都以心目中的英雄为榜样。所以,很多明智的父母抓住了孩子的这一心理,轻易地让孩子改正了缺点。

男孩睿睿很听话,但就是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赖床。每天早晨,无论妈妈怎么叫,他都装作听不见。后来,妈妈想到了一个对付儿子这种坏毛病的好办法。

原来,睿睿很喜欢奥特曼,并把奥特曼作为自己的偶像。因此,妈妈抓住了他的这种心理,每天当睿睿该起床的时候,妈妈就对他喊:“奥特曼,怪兽来了……”睿睿一下就来了精神,眯着眼睛在被窝里笑,过一会儿,便会大声回应妈妈:“我是奥特曼,你是怪兽,嗨……”便从床上爬起。

其实,每个男孩身上都会有很多缺点,如挑食、不讲卫生、不懂礼貌等。父母如果借助英雄的形象、英雄的口气去教育他们,不仅能让孩子改正缺点,而且可以让他们向更高的要求发展。

刚刚认识了一群新朋友,女孩最想知道的是:我能与哪个小伙伴成为亲密的知心朋友;而男孩迫切需要知道的却是:谁是这群孩子的头?

刚刚到了一个新的班级,女孩最关心的是:这些陌生的同学不会欺负我吧;而男孩更关心的是:谁是班主任?谁是班长?……

美国的艾里姆夫妇在名为《养育儿子》的畅销书中也曾提到:“走进男孩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在任何场合,男孩最关心的事情都是:谁是头?”

我们只能说,这是由于男孩强烈的竞争心理造成的。事实上,从妈妈受孕那一刻起,“Y”染色体已经决定了这个小婴儿体内有远远大于女婴的睾丸素,在妈妈的肚子里,这些睾丸素便赋予了男孩不同于女孩的天性——冒险、争吵、自吹、争斗等。因此,强烈的竞争欲望是每个男孩的天性。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每个男人都有当头的欲望,每到一个新的领域,男人之所以关心“谁是头”,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个新领域的规则是什么,当“头”有什么具体的条件,然后与自己已有的条件对比,确定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现在的“头”去竞争。

因此,对于成年男人来讲,这种天生的特性会演化成不断进取的力量。但对于男孩来说,却并非如此。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男孩不断进取的天性或者会消失,或者会促使孩子走向相反的方向。

男孩没有好好学习,但又想考个好成绩,于是他“买通”了坐在他旁边的同学,让他把写上答案的小纸条给自己传过来。

男孩竞选班长失败了,于是,在回家的路上,他找了几个“哥们儿”把他的竞争对手狠狠“扁”了一通。

其实,这些男孩就把竞争心理用“偏”了,而现实中,这种用“偏”、没用在“正道”上的现象绝对不在少数。那责任怪谁呢?答案是:责任在家长。

如果家长告诉男孩,有竞争心理是对的,但一定要正当竞争,长大后,孩子就会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相反,如果家长鼓励孩子的不正当竞争,孩子就会延着“弯路”成长——现在他就考试作弊、拉帮结伙,长大以后,他可能还会做出更离谱、更可怕的事情来。

竞争是男人的天性,一位研究行为哲学的专家曾说:“一场比赛结束后,你看到一个被打败的男人在真诚地向对手祝贺,其实在这背后,这个男人想的是下一次如何把他打败。”

所以,家长们不用担心男孩这种过强的竞争心理,性别赋予他们巨大的能量,这是男孩的优势所在。因此,当你试图想通过你的“高招”,对男孩进行重新“编程”时,你不如这样做:告诉你的男孩要遵守竞争的规则——公平、公正、正当,然后就放手让他去争吧,这样将更有利于这个小男子汉的成长!

当你的男孩“竞争的苗头”开始向外冒时,爸爸妈妈不要着急,更不用慌张。如果你巧妙地利用这个小家伙的这种心理,你会惊奇地发现:教育男孩,原来就这么简单!

在丁丁家有一个习惯,每到周末,小男子汉丁丁就成了家庭的“监督员”。但是这个监督员与一般的监督员不同,丁丁不监督人们的坏行为,而是监督、搜集爸爸妈妈的好习惯。

又是一个星期天,丁丁的监督工作开始了,他满屋转悠,搜寻着爸爸妈妈的好习惯。

妈妈在做饭,丁丁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后面,一会儿择菜,一会儿帮妈妈收垃圾,忙得不亦乐乎。妈妈要炒菜了,厨房里油烟太大,于是妈妈对丁丁说:“丁丁,厨房里油烟太大,去客厅里寻找爸爸的好习惯吧!”

丁丁又来到客厅里,爸爸正在看电视,他拿起一根烟,刚想打着火机,看到丁丁过来了,便把烟放到了烟盒里。

晚饭后收拾好厨房,妈妈爸爸刚坐到沙发上,丁丁就过来了,很严肃地说:“爸爸,妈妈,我发现你们的好习惯了。”

“妈妈很勇敢,不怕油烟;爸爸很乖,今天没有吸烟。”说完,丁丁又想了想说,“你们俩还有两个共同的好习惯,一是不咬手指甲;二是吃饭不溜达!”

每个男孩都有当“头”的欲望,而且一旦他们当了“头”,就会全心全力地把工作做好。我们不得不佩服丁丁家长的聪明和用心良苦。说他们聪明,是因为他们很准确地把握了男孩的这一心理,并巧妙地把它运用在了教育儿子的实际中;而说他们用心良苦则在于,他们没让孩子监督自己的缺点,而让孩子从小就仔细观察自己的言行,进而让他早早便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在生活中,父母满足男孩当头的欲望,更能促使这个小男子汉成长。比如,找一周的时间,让孩子“当家”,之后他肯定能体会到“柴米油盐贵”;让孩子当监督员,负责纠正全家人的坏习惯,他自己的坏习惯肯定很容易改正。

另外,家长还可以用语言满足孩子当头的欲望,如常常问儿子“小监督员,我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吗?”“小监督员,你对这个事情怎么看,你有什么意见?”……虽然有时孩子的意见未必合理,你也不一定采纳,但是你会发现,因为这几句话,儿子往往会高兴上一天,他对生活的积极性也会陡然升高。

也许你的儿子现在还很小,但是,他却经常会对你讲起他的目标、他想赢过谁以及他所取得的成绩。这时,你千万不能胡乱搪塞他,因为孩子在这一方面的感觉是很敏锐的;另外,万万不可打击孩子,因为这样做会使你的男孩很受伤。

“爸爸,告诉你个好消息,我这次考试终于超过小明,前进了三名。”快乐无比的小男孩兴奋地对爸爸说。

“你看,一问你班级的排名,你的声音就小了吧。前进三名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这么高兴吗?快去做作业,争取下次考第一。”爸爸不耐烦地对儿子说。

男孩普遍有强烈的竞争心理,当他们真正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时,他们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而对于男孩来说,成就感是促进他们充分发展潜能的重要动力之一。

如果男孩的这种欲望被家长忽略,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同,或者家长不但没有认同,反而从某一角度打击他们,这时,男孩就会缺乏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潜能就很难再被激发,甚至他们的人格也会因此受到伤害。

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儿子一样,虽然已经超过了自己心中的那个目标,但爸爸却拿班级排名来刺激他,使他的成就感得不到满足。因此,下次考试后,这位爸爸肯定会失望,因为一个成就感得不到认同的男孩,很难再继续去努力。

所以,告诫天下的父母,请倾听男孩的心声吧,尊重并认同他的成就感。男孩需要你帮他建立起关于成就、胜利、赢、竞争等词汇的健康概念。

王猛的房间总是乱糟糟的。妈妈建议他收拾一下,他说:“我不喜欢收拾屋子。”

过了一会儿,妈妈想出了一个妙招:“这样好不好,我们来一场比赛怎么样?我来打扫厨房,你打扫自己的房间,我敢肯定,我一定是干得又快又好的那一个。”

“我才不信呢,我一定干得比你好。”小男子汉被激“怒”了,说着便马上行动起来。

有时,儿子不听话,做父母的不妨“激”他一下。小男子汉往往最受不了别人“激”他,只要父母认识到这一点,并时刻开动脑筋,这些小男子汉就会乖乖地去做你想让他们去做的事情。

但是,父母们也应注意,不可过多、过分地去“激”他们。不然,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认同了你的观点,真的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他们便会“破罐破摔”,不再去努力。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教育他们的儿子:“哭什么哭,女孩才总是哭哭啼啼的呢!”“有什么好哭的,像个女孩子一样!”……

在接受家庭教育方面,男孩有时是很可怜的。因为是男孩,他们被剥夺了哭泣的权力;因为是男孩,他们必须坚强;因为是男孩,他们的情绪往往被家长忽视……所以有人说,做男人是可悲的,即使在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要承担比女孩大得多的压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对于男孩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情绪常常会发泄不出来。情绪不能正常发泄时,人便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有儿童心理学家说:“在孩提时代,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抑郁。”

大多数的家长也许会怀疑这个观点,他们甚至会反驳这个观点,我的男孩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但是,你是否注意到男孩的异常行为了呢?

一位研究儿童行为学的专家表示:如果一个5岁的男孩感到心情抑郁,他会显出懒散嗜睡的症状。他可能会在早晨不想起床,他可能在屋里闷闷不乐地走来走去,他可能会对原先使他兴奋的东西不感兴趣。还有一种特别重要的症状就是,他会公开表示出愤怒、敌意,他可能会突然对周围的人和东西痛斥、猛击。

如此说来,男孩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他们表面看起来大大咧咧,其实他们的内心也有很多秘密;他们表面看起来坚强,其实他们的内心很容易受伤;在别人看来,用手击墙是一种很傻的行为,但他们却认为这是最爽的一种发泄方式。

12岁的石磊没有上初中就辍学了。他非常自卑,害怕见陌生人,脾气古怪、暴躁,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并常常以自杀威胁家长。

原来,石磊曾经是一个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在他上五年级时,班级评选班干部,他满心欢喜地以为能当选,结果老师没选他,反而选了比他差的同学。

这件事对他打击特别大,他放学回家后一句话都没说,直接躲到了屋里。第二天,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妈妈,并且反反复复说了好几遍。但当时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谁也没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

从这以后,石磊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沉默寡言,对所有的事都提不起兴趣,不爱上学,也不喜欢参加班级和课外活动,甚至在街上看见同学和老师他都会立刻绕着走。

然而,石磊的这种异常行为还是没有引起父母的注意……最后,等父母发现孩子的变化时,他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是的,有时候男孩就是这么脆弱。他们也会迷路,而且他们不像女孩,发现自己错了便会马上回头,他们有一股一路走下去就是不回头的“倔劲儿”。因此,他们有时更需要家长的关注,需要家长在适当的时候为他们确定航标、指引方向。

我们有理由相信,石磊本来可以成长为一个可爱的少年,他只是在一个人生的岔路口迷了路。但是,由于家长的疏忽,却造成了他性格转变。

与女孩相比,男孩不善言辞,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更容易暴躁、发火……但正因如此,男孩才更需要父母的关注,尤其是在他情绪变化的时候。

很多家长都会以“家有男孩”而自豪,因为男孩胆大、好胜、勇敢、坚强,是家里的小小男子汉。但家长也应注意到,一旦男子汉脆弱起来,由于他情绪表达方式的特殊性,他更需要你的帮忙。

妈妈看着儿子咬牙切齿的样子,赶忙放下手中的家务,安慰儿子:“告诉妈妈,老师怎么惹你生气了?”

“老师让我读课文,有一个多音字,我没注意读错了,老师当众指出了我的错误,同学们都笑我。男子汉被全班同学笑,我多没面子呀。”轩轩故意挺挺胸,做出一副男子汉的样子。

妈妈刚想好好劝慰一下儿子,这时电话铃声响起了,轩轩马上就恢复了以前的顽皮状态,装作很成熟的样子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去赴一个约会,晚饭前准时回来。”说着就向门外走。但刚走到门口,轩轩又跑了回来,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妈妈,谢谢你听我说话,我没事的。”说完便跑出了门外。

男孩也会遇到困难、男孩也有情绪失落的时候、男孩也会伤心,在这些情况下,他们需要发泄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们大多需要一个倾听者。而对于还没有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家长往往是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

男孩往往都是这样,不开心的事情憋在心里,就会憋出更严重的事情来。然而,如果他们能够顺利地把这件事情说出来,他们会马上把那些不高兴的事情忘记,如事例中的小男孩轩轩,也许他和小伙伴约会回来之后,就已经把挨老师批评这件事情忘记了。因此,做家长的应及时发现男孩情绪的变化,当你感觉孩子的情绪有异样时,就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孩子把心事说出来。

另外,家长也应注意,如果男孩的诉说内容有偏激的倾向,切记不要在当时就指出孩子的错误,这样会让他感到更加无助,或是加重他的反叛心理。家长可以等孩子平静后,在孩子很高兴的情况下,再帮孩子分析他的错误观点,并帮他提出改正的建议。

男孩对家长、老师不满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时,就会大声喊叫、发脾气,甚至砸东西。这时,如果家长训斥他,孩子发怒的劲头往往会越来越大。

事实上,由于体内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愤怒,更需要发泄。而男孩不会像女孩一样,能用语言表达出“我生气了”、“我很难过”等情绪,他们往往更愿意用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因此,摔东西对男孩来说是很正常的行为,他们高兴时、愤怒时,都会用周围的东西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且男孩在非常高兴的时候偶尔也会出现这种行为。这是小男子汉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这些异常行为都是他们体内的睾丸素在“捣鬼”。

男孩在2~5岁这一阶段,易怒的特征会越来越明显。这时,家长不可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进行强行压制,否则很可能会破坏孩子一生的性格。

一次,明明的数学成绩没有及格,回家之后,他就把自己关在屋里,用拳头狠狠地击墙,他的手为此也受了伤。后来,爸爸给他做了一个沙袋,于是以后明明在不高兴的时候,就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出色的拳击手,用沙袋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明明爸爸的做法真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给儿子一个沙袋,既能防止他受伤,又能使他的不良情绪顺利发泄出来。当然,条件不允许的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沙发垫、枕头等,让他捶打发泄情绪。

但是,仅仅让孩子发泄情绪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当孩子的情绪稍微稳定后,家长应告诉他,什么才是更好的表达方式;并告诉你的小男子汉,他有能力、有责任也有时间去调整自己的情绪。

哭,对于男孩来讲是非常正常的行为。男孩比女孩哭的少,是因为男孩不愿意,或者说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妈妈病了,女孩会用自己温柔的语言来抚慰妈妈,而男孩却宁愿给妈妈倒杯水或拿个药片。

但是,当男孩哭的时候,往往也是他情感最脆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这时,家长错误的做法就是呵斥孩子:“你哭什么哭,哪里还像个男子汉?完全是个小姑娘!”

其实,与女孩相比,男孩的目的性很强。他向家长哭诉,并不是像女孩一样,只是想获得安慰,他更倾向于寻找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当你的小男子汉哭泣的时候,恰恰是他最需要你帮助的时候。

男孩好像总是那么精力充沛、一刻都不想停下来:上房揭瓦、下河摸鱼、爬树、满院子追逐、欺负女生、与小伙伴打架……因此,有些家长经常不由自主地叹气:养个男孩真麻烦,他好像时时刻刻都在给你惹事。

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位儿童专家曾对4000多名男性小学生进行统计,其中在学校被称为“问题男孩”的竟然占到70%以上。其中除了学习问题之外,更多的就是行为个性给他们带来的麻烦。

也就是说,这些“问题男孩”的家长将时刻面临着这些事情:被老师“请”到学校、和孩子一块接受老师的“教育”、为孩子的某些行为向老师道歉……在多数情况下,被“请”去学校的家长都会感到羞耻,回到家后他们便会对这些“问题男孩”大上“教育课”,或是直接用拳头与孩子说话。然而,却很少有家长从源头上分析,我的男孩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他总是出现“问题”?为什么他的精力总也用不完?

其实,我们并不能完全责备这些精力充沛的男孩,他们总是出现“问题”是有原因的。由于体内大量睾丸素的存在,男孩每天需要更多的课外活动。但是,老师们为了防止孩子们发生意外,往往采取限制学生行动的做法,校外活动自不必说,甚至在学校操场的活动对男孩来说也是一种奢侈。

那么,男孩过剩的精力用来干什么了呢?用家长的话说便是“做小动作、与老师顶嘴、欺负女生、为一点小事就打架……”也正因如此,很多男孩都被贴上了“不听话”的标签。

今天,我们班投票选举中队长,我胜券在握,因为我能感觉到,大多数同学在写选票时都在冲我微笑,这足以证明我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

然而,老师把所有的选票都看了一遍后,并没有唱票,而是直接宣布选举结果,而中队长恰恰是老师喜欢的一个女生。

我听后非常生气,要求老师唱票,但老师反而对我说:“老师有权决定谁来做班干部。”后来,老师还跟我讲了不选我的原因:“你上课不遵守纪律,频繁提问,甚至离开座位跟老师争论,这么不听话的学生怎么能当中队长呢?”

老师一般都会认为男孩淘气、不听话,有时甚至连家长也这样认为,因此家长和老师一致用他们的标准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让他们听话。然而,家长们却不知道,孩子们在背地里都称那些“特别听话”的小男孩为“小姑娘”。家长们可以认真想一想,如果一个小男孩因为过分听你的话,而天天被他的小伙伴歧视、被他的小伙伴称为“小姑娘”,这对孩子的成长将会多么不利。

爱玩、顽皮、淘气本是男孩的天性,学校不能给男孩提供释放精力的机会,如果在家里,家长再要求他“停下来”、“安静”、“学习去”……那男孩与女孩的区别又是什么呢?换言之,如果男孩的行为表现同女孩一致,那性别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很形象地表达了男孩的困惑:“现在,家庭和学校教育都存在一个这样的问题,给男孩、女孩穿一样的鞋,却期望他们走出不同的路,这是完全不现实的。”

因此,当老师再度把你“请”到学校时,家长也应该扪心自问:你的男孩的精力得到释放了吗?如果学校没有给男孩提供这样的机会,你又是怎么做的呢?是对男孩表示理解和支持了,还是刻意忽略,再度让男孩把宝贵的课余时间用到学书法、练钢琴上去了呢?

如果你的男孩是老师口中的“问题男孩”,家长千万不要对孩子发怒,更不能对孩子拳脚相加,这样只会使你的男孩问题越来越多。其实,只要家长引导有方,“问题男孩”也会成为让你欣赏的男子汉。

男孩的淘气行为往往是他好奇的表现,一旦好奇心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这种行为失去兴趣,他的这种淘气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但是,如果父母一定要管束他,他的好奇心不仅不会消失,相反还会越来越强烈。结果,他的淘气行为就会在父母的管束下越来越变本加厉。

小君突然对玩水很感兴趣,妈妈让他洗手,他却用手堵住水龙头的出水口,让流出的水溅得到处都是;小区的保洁人员正在给草坪浇水,他却时不时地跑去捣乱;越是下雨天,妈妈越怕他感冒,他越是往外面跑,并且在雨中玩得不亦乐乎……

后来,妈妈想了个办法,下雨时,不再控制小君这个爱玩水的“小猴子”,而是为他准备好小雨衣、小雨鞋,让他去水中玩个痛快。没想到,让他玩过几次之后,他竟然就对玩水失去了兴趣。

当男孩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他们的兴趣点自然就会转移到别的地方。相反,如果小君的妈妈想方设法对他的好奇心围追堵截,小君这种爱玩水的情况就会延续更长的时间。

齐齐是个精力充沛的孩子,他总是能玩出很多花样,把小女生的芭比娃娃偷出来当武器、玩海盗游戏、跟小朋友抢积木、拆家里的闹钟……他的顽皮让爸爸妈妈伤透了脑筋,这不,因为听到同学说了一句他的坏话,他竟把人家刚买的文具盒故意弄坏了。

把人家刚买的文具盒弄坏,当然要赔人家一个新的。但是,齐齐只是个二年级的小孩子,他怎么会有钱呢?对于这件事情,在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齐齐的父母是这样处理的:先帮孩子把文具盒买了还给人家,但买文具盒的钱要一点点地从齐齐的零用钱里扣回来。

虽然男孩有调皮、爱玩、爱捣乱等特性,家长也不能对孩子一味地迁就。当男孩闯祸后,如果父母每次都为他承担责任、为他解决问题,男孩就会没有一点内疚感,会把父母为他所做的这一切当作理所应当的事情。而且,一旦父母没有把事情帮他处理好,或者没有能力再为孩子处理,这时,孩子就会埋怨家长,甚至会憎恨家长。

对待孩子闯祸后应该承担的责任,家长们要切记,为了让你的男孩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你一定要从小给孩子灌输“自己闯的祸,自己负责”这一原则,并把它认真执行起来。

男孩爱冒险的特性经常让家长们做噩梦。家长们常常在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永远让孩子系上安全带,保证他们的安全呢?

暑假里,超市里的自行车正好特价,爸爸便给儿子小强买了一辆。没想到,自行车刚搬回家,这小家伙便急着要去学,爸爸怕他年龄太小,掌握不好自行车,就以天气太热为理由拒绝了他。

男孩表面上听了爸爸的话,但等到中午,爸妈都在午休时,他便偷偷地自己下楼,把自行车从车库里推出来,在烈日下开始练习骑自行车。

由于怕把自己摔得太痛,这个聪明的男孩在刚刚修剪后的草坪上练习骑车。就这样,在不停的练习下,小强终于能够“骑”着(屁股并没有坐在车座上)自行车缓缓前进了。

正在小强欣喜时,忽然迎面有一棵小树,还没学会拐弯的小强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由于行驶速度很缓慢,自行车只是慢慢向下倒去,聪明的小强也顺势把自行车一扔,自己跳下了车。尽管差点摔倒,但他仍然自言自语地嚷了起来:“真刺激,还想再来一次!”

但由于天气太热了,小强只好上了楼。刚刚进门,爸妈都在客厅里等他,小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时,爸爸笑着对他说:“没摔着吧?我和你妈妈看了一中午自行车特技表演,我们的心都要跳出来了。好了,你没事就好,快去洗澡吧!”

“爸爸小时候也这样,别人越不想让我去做的事情,我越想去做,并且不喜欢别人的帮助。我知道,如果我强迫你不去学自行车,你会吃不香、睡不着的。”爸爸很平静地说。

正如小强爸爸所说的那样,男孩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即使有时在家长的威胁下没有去做,但在家长不注意的时候,他们仍然会偷偷去做。所以,父母保证男孩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你的控制范围内,大胆让男孩去尝试。

“你说这孩子奇怪不奇怪,他竟然问我月亮是谁生的,你说这问题让我怎么回答?我要回答他一个问题吧,他还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没完没了,真是个麻烦的‘小问号’。”

“我家儿子纯粹是个‘破坏大王’,刚给他买了个电动小汽车,可没两天却被他拆成一堆零件;他还会把小闹钟、收音机大卸八块;有一次,他竟然把镜子打破了,事后还努力地用胶水粘,想‘破镜重圆’……”

以上是家长们说起自家的男孩时,经常会说到的一些话。是的,每家的小男孩都不“老实”,他们总会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感兴趣,喜欢寻根问底;他们总会改造自己的玩具,把它们改造成具有特殊功能的“超能玩具”;他们还喜欢拆开收音机,看是谁躲在这小匣子里说话、唱歌……其实,这些都是男孩探索心理的表现。

与女孩相比,男孩的好奇心更为强烈一些。同样是玩变形金刚,女孩可能会给玩具安排一个动人的故事,而男孩却可能把它拆得七零八落。因为男孩希望知道这个玩具更多的用途,以及它是如何起作用的,而且,他们还希望自己能找到多种有创意的玩法。如果他们对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就会理所应当地把玩具拆开来看个究竟。这看似破坏的举动,其实显示着男孩的某种独特能力——曾经有调查表明,在拼图和组装其他三维物体方面,男孩的速度比女孩快2倍,犯的错误比女孩少一半。

另外,这还与男孩某些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男孩的发育,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比女孩要慢一些,而且在形成责任感、义务感等心理品质方面表现得较差。所以,男孩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当他强烈想知道“小闹钟是如何工作的”时,虽然他也知道父母会反对他的这种做法,但在强烈的好奇心和并不是很强大的责任感的稍微“斗争”下,他就会很轻易地选择满足好奇心——把小闹钟拆开看个究竟。

此外男孩往往有一定的“破坏性”,但有时,他的“破坏性”并不是纯粹的破坏。他会将一个小女生好不容易搭造的积木“宫殿”一举摧毁,但是尔后他又会盖起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来补偿那位女孩;他把爸爸的闹钟拆得一塌糊涂,然而不一会儿,他却又奇迹般地把它重新装好,还修好了其中的小毛病……因此,家长们应该意识到,在男孩这些破坏力的背后,往往会隐藏着呼之欲出的天赋。因此,用强制方法压制男孩的“破坏性”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表示,男孩的“破坏性”有些是因好奇而破坏,也有一些是故意破坏。因此,家长要因孩子的“破坏”动机对他们区别对待。

对于男孩的探索精神,家长应先给予肯定,然后也要教育孩子要爱惜物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但是,有些孩子拆毁、摔砸物品,纯属破坏行为,如砸椅子、故意摔碗等。对此,家长切不可姑息,要在弄明白孩子破坏物品的原因后,让他们自己承担这种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如用自己的零用钱修理、购买新物品等。

家里的男孩是“破坏大王”,喜欢刨根到底地问问题、喜欢拆东西、喜欢搞破坏行动……做家长的不要着急。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能够把孩子的这种带有探索性的“破坏行为”引向正路,任何一个男孩长大后,都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看到桌子上瓶瓶罐罐里的墨汁,蔡智忠玩兴大起。他拿毛笔沾满红墨汁,东寻西找“作画”的地方。最后,他选择了客厅通往书房的墙壁作为画板。片刻之间,一个个小圈圈组成的小人跃然墙上。

父亲回来后看到了蔡智忠的大作,不由得火冒三丈。他追着儿子,看样子要大打出手。然而,父亲后来并没有这么做,他只是骂了蔡智忠两句,然后居然给他买了一块小黑板和一些画笔。

蔡智忠喜出望外,从此,这块小黑板成了他艺术想象力自由驰骋的天地。

如果蔡智忠的父亲没有给儿子买小黑板和粉笔,而是给他一顿打骂,那也许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就会因此而夭折。因此,每一位家长都要正确地对待男孩的“破坏能力”,千万不能让天才消失在自己的棍棒下。

男孩往往都会这样,你理解他、尊重他,他就听你的话,从而用正确的方法、手段去探索事物。

因此,对待男孩的“破坏性”,家长应客观地分析其动机,在尊重、鼓励其探索能力的前提下,把孩子的“破坏性”引向正途。

男孩的“破坏性”背后隐藏着很多天赋:探索能力、创造才能、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因此,做父母的千万不可小瞧孩子的“破坏行为”,如果家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一定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能。

男子汉小波从小不喜欢汽车、手枪等男孩标志性的玩具,而单单对玩积木着迷。他会把别的同学盖的“大楼”推倒,而后再帮人家设计一座“宫殿”;他会把爸爸的小皮箱挖个洞,给他的小白兔当卧室……

针对儿子的这种破坏行为,小波爸爸没有过分地批评孩子,而是一点点地把孩子的爱好引向了正路,比如,经常有意识地带儿子去参观各种风格的建筑;给他买图片书;跟他一起做搭积木游戏,并比赛看谁搭得又快又别具风格……这些正是小波所喜欢的,在爸爸的支持和引导下,小波渐渐地对那些“小房子”着了迷。从此,研究“小房子”便成了他的业余爱好。

更让爸爸欣喜的是:在一次儿童比赛中,小波自己设计的建筑竟然获得了特等奖。并且,由此开始,小波有了自己的理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名出色的建筑师。

父母仅仅不打击孩子的“破坏”行为还是远远不够的,孩子毕竟还小,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才能和天赋。再加上男孩的自控能力比较差,遇到一点困难,便会打“退堂鼓”,如把小闹钟拆开了,但装了一会儿没有装上便不管了。因此,家长们要采取积极的手段,把孩子“破坏性”背后的天赋引导出来。

提到男孩的学习成绩,很多家有男孩的家长都深有体会,他们往往十分坦然地说:“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男孩的学习成绩都会比女孩差,但没有关系,大约到了高中,男孩的成绩便会突飞猛进地追赶上来。

现在,很多国家的心理学专家都有这样的一个疑问:为什么男孩的学习成绩不如女孩?针对这一问题,美国学者的最新研究表明,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女孩对于有时限的任务和定时考试更加擅长,而男孩恰恰对这些很反感。

美国某大学的一位教授对8000名2~90岁美国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任何年龄组的男女智商差别都很小,但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女性的表现更优秀,特别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很多课堂活动,包括考试,都直接或间接与把握速度有关——女性在这方面表现更好,因此这也决定了小女孩的成绩往往要比小男孩要好一些。

美国的学生如此,中国的孩子也是这样。除此之外,以下因素也决定了男孩的成绩要差一些。

1. 男孩与女孩的大脑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女孩的大脑相比较,男孩的大脑更多地依赖于空间机械刺激,他们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但是,现在的教育方式却以语言刺激为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男孩上课时便会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出现了上课走神和“如坐针毡”的现象。这也是男孩学习成绩普遍不好的主要原因。

2. 现行教育模式限制了男孩成长。事实上,从一上学起,男孩的读写能力发展就比女孩晚两年,可老师和家长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比如,上课时,老师要求男孩和女孩都必须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听上45分钟的课。对于女孩来说,她们更喜欢这种安静的学习方式,而男孩则喜欢蹦蹦跳跳、通过自己探索去学东西。这些都决定了男孩的学习成绩要比女孩差。

3. 老师们对男孩的态度也将决定他的成绩。由于体内的睾丸素在“捣鬼”,爱玩、调皮、捣乱等不好的形容词成了男孩的专利。一般情况下,老师们都会更喜欢听话而又懂礼貌的女孩。因此,班长、课代表、小队长、大队长等班干部成员几乎成了小小“娘子军”,这也是影响男孩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男孩自身的生理特点和学校方面的因素之外,家长对男孩的某些态度和行为,也会影响男孩的学习成绩。

航航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是整个家庭的“小太阳”。有一次,航航不想去上学了,便对奶奶说自己不舒服。奶奶听后,不但没有催他去上学,反而对他爱护有加,给他买好吃的,让他看他最喜欢的动画片。从此以后,航航经常找理由不去上学,学习成绩自然是全班最差的一个。

有一次,小辉因成绩没考好特别沮丧,做房地产起家的爸爸这样安慰他:考好考不好有什么关系,你爸没有文化,照样住大房子、开好车。没事,儿子,等你再上几年学就不去学校受罪了,跟爸一块混。

舟舟的父母开了一个小商店,每天晚上,舟舟的父母忙于打麻将,便让舟舟在麻将声和谈笑声中一边帮忙看店,一边写作业。

男孩在学习方面本来就处于劣势地位,如果家长再用以上等不合理方式教育孩子,孩子能够学习好简直可以称作奇迹。因此,家长要想男孩学习成绩好,自己必须先摆正对待学习的态度,在不宠、不骄孩子的基础上,为他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榜样,家长优秀,孩子自然也会优秀。下面的几种方法,也可以帮你把男孩慢慢引导到学习的“正规跑道”上来,使他的学习成绩一路上升。

旺旺放学一回到家就愁眉苦脸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背书,没时间吃晚饭了,你和爸爸不用等我了。”说着便回到自己的房间。

妈妈听了孩子怪异的语言,也跟着孩子走进他的房间,问清楚了原因。

原来,今天晚上老师要求背会一篇很长的课文,旺旺觉得任务很重,便想把所有时间都利用起来,把课文背完。

妈妈看着这个笨笨的小伙子,怜爱地摸着他的头说:“好儿子,你不用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背书,妈妈告诉你个好办法,绝对能够保证你在明天上课之前把这篇课文全部背会。”

“当然是真的了。你看,这篇文章看起来很长,其实就三个段落。现在离吃饭还有一个多小时,第一段这样短,你能用晚饭前这段时间把它背过吗?”

“第二段虽然有点长,但是你完全可以用晚饭后到睡觉这段时间把它背过。至于第三段,你也完全可以利用早晨的一点时间把它背好。明天上课之前,你再把全篇课文复习一下,我相信,你绝对是背得最流利的一个。”

男孩往往更喜欢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事物,所以他们对枯燥的学习并不感兴趣。而且,有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做事之前,男孩在做计划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尤其当他们面对沉重的学习任务时,他们更不知道如何入手。所以,在这个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家长帮他们把学习任务分解成小块,让他们一点点去完成。

对于自控能力比较差的男孩,家长要帮助孩子做一个不是很长的学习计划,如周计划、月计划等。

另外,家长要严格监督男孩学习计划的落实。在这一点上,一位爸爸做得特别出色。

男孩的学习成绩很差,老师帮他做了学习计划,但他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计划形同废纸。但是,当男孩的爸爸插手管理孩子的学习后,男孩竟然很轻易地把学习计划坚持了下来。

男孩的爸爸不好意思地说:“我以前戒过烟,我只是用了心理学戒烟的一个方法。“

原来,在心理学上,常用一个奇怪的方法戒烟,即向家人或朋友公开宣布:“我要戒烟了!”这样做,会起到一种强迫约束效果。当戒烟人忍不住又想吸烟时,马上就会想到:别人都知道我戒烟了,我再吸烟,别人准会笑话我太没出息或意志薄弱。因此,他们往往会坚持一点、再坚持一点,直到烟瘾消失。

男孩的爸爸对待孩子的学习计划也是这样做的,他先把儿子的学习计划在家庭会议上公布,然后又把这个计划告诉了男孩的所有老师和与男孩要好的一些同学。正如这位爸爸所料,男孩在“舆论”和“面子”的压力下,只好把学习计划坚持到底。

男孩往往更爱“面子”,他们很看重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不仅仅是学习计划,男孩的一切计划,如读书计划、改正坏习惯计划等,家长都可以把它们公之于众。在众人的注目下,男孩的进取心、表现欲等都会很大程度地被激发出来。

在美国,有一所奇怪的学校,它里面没有“问题”孩子,连那些爱捣乱的男孩也很听话。而且,这所学校的学生不管成绩好坏,从来没有出现过中途辍学的现象。

这所学校的校长表示,他们的秘密就是,在男孩陷入麻烦之前抓住他们的心。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擅长发现男孩的兴趣点,并利用这个兴趣点把他们留在校园里,直到毕业。有一次,15个男孩面临辍学。他们不喜欢学习,也不喜欢运动,但是,老师帮他们弄了个录音棚,他们很感兴趣,于是这便成了他们做一切事情的精神动力。

除此之外,老师们几乎对学生做了所有尝试:跳舞、下棋、打篮球、水养栽培、机器人制作……他们做这一切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总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取得成功。

父母们完全可以借鉴这所学校的做法,当你的男孩在学习方面失去信心时,你不妨帮孩子把注意力转移一下,教他下下棋、打打篮球等。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兴趣,他做一切事情都会充满激情。而接下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让你的男孩相信,他一定会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男孩往往就是这样,他渴望得到认可,他希望听到“你是重要的”、“你会成功”……所以,家长与其整天对孩子讲,“如果”、“当”你考上大学将如何如何,不如用事实让你的男孩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大多数男孩都是地地道道的“冒险专家”、是纯粹的“小破坏王”,他们有英雄情结、有攻击性、有表现欲、爱出风头。因此,在我们的印象中,男孩永远都风风火火、充满热情地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常常也会接触到很多“另类”男孩,他们有的胆小、有的冷漠、有的孤独——

焕焕是个男孩,但他从小就跟一般的男孩不太一样:6岁的时候还不敢一个人睡觉;7岁的时候还不敢坐转椅、滑滑梯;9岁的时候还不敢主动跟人打招呼,说话的时候也是羞羞答答的;13岁的时候,妈妈叫他学自行车,他居然还吓得哭鼻子。

小力似乎缺少同情心。有一次,小力的妈妈病了,小力没有说一句问候的话,吃完饭后就早早睡觉了。妈妈因此很伤心,觉得小力是铁石心肠。

上五年级的小健学习成绩很优异,但令家长奇怪的是,他从来不与女生说话,而且与男生也来往很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没有朋友,我很孤独”。

家长都十分担心,这些男孩的个性与一般的男孩如此不同,这正常吗?

先来看胆小的焕焕,他看起来比女孩还要胆小,因此他的父母有些担心,焕焕是不是患了什么疾病?其实,如果父母了解人类性格特征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就不会如此担心了。

对于男孩而言,胆小并不意味着内心的绝对软弱。一位妈妈曾这样谈到自己的男孩:“儿子平时看起来有点‘窝囊’,可是在一个暑假,他和同学打起背包到内蒙徒步旅行,走了三天,还拍了录像。”这个男孩找到了自己释放能量的突破口,也以行动消除了妈妈的疑虑。因此,家长们没有必要为男孩的胆小而过分担忧。很多看似胆小的男孩,往往是因为他还没有发现真正让他感兴趣的事。

再看看被称为铁石心肠的小力。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男孩表达感情的方式,他们很少直接用哭泣、言语来表达感情,而是通过一定的实际行为表露。像小力的妈妈病了,小力虽然“没有说一句问候的话”,但却“早早睡觉了”,这其实就是给妈妈一个安慰的信号,表示妈妈可以安心休息,自己长大了,不用妈妈操心了。

因此,小力的妈妈显然误读了儿子的情感表达。小力并非没有同情心,他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或者怕自己的表达方式不被认同。这时,爸爸就应该告诉他:“看,妈妈病了,你讲个故事安慰一下妈妈好吗?”这样,再遇到这种情况,孩子就知道怎样去做了。

最后是孤独的小健。按说男孩刚刚十几岁,正好是与小伙伴一块玩耍的年龄,然而小健却表现得如此不合群,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很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原因。

教育学家认为,孩子不合群,往往是由家庭因素引起的。父母感情不和或者家庭遭受挫折、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父母不允许孩子串门等,都会使孩子不合群。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尽早发现孩子的这一现象,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孩子很快就会融入到小伙伴中间去。

面对自己“与众不同”的男孩,家长不可表现出异样,切不可用“你怎么就不像个男孩”、“别整天跟个女孩一样”等语言来刺激他们,这样只会使他们感到更加无助。

面对这样的男孩,家长应该做的是:耐心地引导、真诚地帮助,把他们身上的男子汉因素激发出来。

虽然“胆小并不意味着内心软弱”,但男孩只有勇敢起来,才会更加有男子汉气质。所以,胆小男孩的父母,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勇气。

为了使儿子变得胆大起来,我经常带他去参加体育锻炼,并有意加入一些训练勇气的项目,如练习碰撞、玩勇敢者游戏。孩子很喜欢在游戏里和我较量,在较量中孩子不但增长了力气,而且学会了保护自己。

当然,孩子也有不小心受伤的时候。一次,儿子在玩滑梯时,不小心把膝盖磨掉了一层皮。当时,儿子抱着膝盖,眼泪马上就要掉下来,我没有大惊小怪,而是一边帮他处理伤口,一边对他说:“你是大孩子了,受点小伤就哭鼻子,会被别的小朋友耻笑的。如果你是勇敢、坚强的孩子,就对爸爸笑一笑。”儿子含着眼泪笑了起来。

我的态度对儿子起了很大的作用,从那以后,儿子受一点小伤不再告诉我,甚至他自己还学会了包扎伤口。

当男孩的勇气一点点增加时,他的胆子就会一点点大起来。而且,随着孩子勇气的增加,他会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有男子汉气质。

既然男孩喜欢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关爱,家长不妨创造机会,有意识地让男孩表达自己。例如对男孩说“花儿渴了,想喝水”,男孩就会主动去浇花,表达对花儿的爱护。

一个冷漠的小男孩在妈妈的耐心教育下,终于有了很大进步。一次,幼儿园举行晚会,小朋友们拿着盘子排起队,去拿好吃的蛋糕。妈妈看见儿子拿了两个盘子,就问:“你想吃两份吗?”

小男孩回答说:“我想给莉莉带一份。”妈妈回过头,看见幼儿园新来的小朋友莉莉正孤单地坐在角落里,显得郁郁寡欢。

妈妈对小男孩的表现感到惊喜,她不失时机地表扬了儿子。妈妈发现,爱心让儿子越来越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家长不仅要使男孩明白“爱”的真谛,还要鼓励男孩把那些隐蔽的情绪表达出来。被承认和肯定有助于男孩形成健康的心理。

没有朋友的童年是不幸的。对于这一代独生子女来说,他们孤独的心理比任何一代人都强烈,他们求友的欲望也比任何一代人都迫切。

儿子上幼儿园后,我才发现他不合群。但是,我没有刻意地对儿子说,“你应该去交朋友”、“你应该……”,而是引导他无意识地走进家庭的圈子、小伙伴的圈子。因此,在家我是家庭气氛的调动者,我主动与儿子做游戏、沟通……在孩子的小伙伴圈里,我是“孩子王叔叔”,我会跟他们一块玩警察抓小偷,一块讨论奥特曼……

开始时,因为有我的参与,儿子很乐意与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但同龄人毕竟共同语言多,他们往往会玩着玩着就把我这个“孩子王叔叔”忘掉……儿子就在一次次游戏中、一次次交谈中融进了他的小伙伴圈里。

当你的男孩表现出孤独时,这是他最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刻,因为此时他会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他。如果父母这时不对他表现出过多关注的话,他往往会在孤独中越陷越深。

作为父亲,你需要以身作则,为男孩做出人生的榜样;你还需要在潜移默化间,将男子汉的气概传输给你的男孩……

作为母亲,你不仅要给予孩子爱,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你既要牵着他的手,不断引导他,还要在适当的时刻放开你的手,给男孩更多自由、自立的机会……

男孩们更喜欢什么样的父母?如何才能做好男孩的父母?如何增进父母与男孩之间的感情?

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在婴儿期和学步期,年幼的男孩沐浴在母亲女性的温柔怀抱中。那时父爱是重要的,但母爱是首要的。但是,再过3~5年,小男孩便开始故意和妈妈拉开距离,而努力去建立一种男性身份。

一个刚刚读小学一年级的小男孩,常常有意识地模仿爸爸的男性风格特点。在一家人乘车外出时,小男孩经常会热情地招呼爸爸:“爸爸,快来,我们男的坐前排,女的坐后排。”

事例中,这个小男孩就是想让别人知道:他是像爸爸一样的一个“家伙”。这就是他在刻意地模仿爸爸的动作行为和男性风格。

其实,对于男孩来讲,父亲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一位老板曾这样表述他选择男性雇员的标准:“我注意的首先是那个人和他父亲的关系。只要他得到过他父亲的爱、尊重他的权威,那他就有可能成为一名很好的雇员。”他还补充说:“我不会雇佣一位反抗自己父亲的年轻人。他在我这里也会惹麻烦的。”

这位老板的选人标准也许有失偏颇,但却反映出了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道理:父亲所给予儿子的健全的男性作风模式,无疑是其在今后能够顺利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剂。

在父亲角色缺失的情况下,男孩的损失要大于女孩。很多社会学家甚至认为,男孩80%的时间和母亲在一起,他们长大以后不知道怎样做男人。男人不知道怎样做男人,就会越来越像个长不大的大孩子。

某位感情纤敏的女作家,她的多愁善感也传染给了与之形影相随的儿子。儿子6岁不敢走夜路,关了灯不敢入睡,喜欢积木及小猫钓鱼之类的女孩常玩的玩具,喜欢奶声奶气地认母亲的好友做“干妈”,喜欢穿花衣服,他甚至不喜欢“野小子”们的游戏:爬树、堆沙、玩泥巴……女作家忧愁起来,她说:“他哪像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呢?”

这位女作家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男孩不像男孩,便会引发很多问题:遭同龄人欺负、“娘娘腔”、同性恋……很多儿童心理学专家曾明确地指出,就问题男孩而言,关键在于父亲的不参与和不关心,其结果是母亲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填补空位。由此可见,父爱对男孩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既然父亲对男孩的影响如此巨大,那么,做父亲的该如何用自己的爱培养出了不起的男子汉呢?

一个人非常喜欢喝酒,每天下班后,他都要到附近的酒馆喝几杯,经常喝到半夜才醉醺醺地回家。

有一天,天空下起鹅毛大雪,积雪把路铺了厚厚的一层。下班后,他和往常一样向酒馆走去,走着走着,他听到后面发出奇怪的声音。他回头一看,原来是放学的儿子。

儿子正顺着父亲的脚印走过来,他的小脸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爸爸你看,我正在踩着你的脚印呢!这多有趣!”

儿子的话让父亲心头一震,他立刻意识到:“如果我去酒馆,儿子顺着我的路走,也会找到酒馆的。”

父亲马上改变了行走的路线,向家的方向走去。从那以后,他改掉了喝酒的习惯,再也没有去酒馆。

父亲可能没有意识到,你的男孩就像一个永不停息的小雷达,正在专注地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并模仿各种被你忽略的琐碎细节。

身教重于言传。父亲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会被男孩收入眼中、心中。如果父亲自己行为不端,又怎么要求孩子不出差错?

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要想把儿子培养成合格的男子汉,作为父亲首先就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父亲应该意识到,自己就是男孩的摹版,如果希望“复制”出让人惊叹的效果,就必须把自己刻画得精细些。

作为父亲,你在生活中努力扮演着榜样的角色,同时,你还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那些优秀的成功人士一样,具备一切优秀的品质:诚实、乐观、积极向上、有头脑、有能力……

但是,父亲的这些“希望”并不是很轻易就能够实现的。对于父亲而言,“身教言传”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最适合小男孩的教育手段。要知道,男孩是“尚在接受培训的男人”,他们出于本能的行为习惯需要父亲的“循循善诱”。同时,与男孩交流,用语言把调皮、不懂事的男孩教育好,也是一门深奥的艺术。

小志开始住校了,父亲和他约定,每个月月初给他寄500元钱作为一个月的生活费。

小志还是头一次掌管这么多钱。最初的一个月,他完全没有节约的观念,三天两头跟同学朋友在餐馆挥霍。结果一个月还没有过完,他的口袋里就所剩无几了。小志没有办法,只好向父亲求援。父亲容忍了他的做法,提前把第二个月的生活费寄了过来。

然而小志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第二个月刚过了一半,他就“预支”了第三个月的钱,然后在第三个月开始不久就捉襟见肘。于是小志只好打电话回家:“爸爸,我饿坏了。能把下个月的生活费给我吗?”

“孩子,饿着吧。”这一次,爸爸很干脆地拒绝了,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生活真是太奇妙了。在那之后只有50元钱的半个月里,小志绞尽脑汁节衣缩食,居然也熬过来了。从那以后,小志学会了精打细算……

也许小志的父亲并不在乎儿子一个月多花几百元的生活费;也许小志的父亲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做儿子“勤俭节约”的榜

样……但是,任何一种可能都没有他的那句话——“孩子,饿着吧”所起的作用大。这句话让小志学到了很多:节约、做事有计划、自立……或许还有更多。

由此可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对男孩的教育才是最有效果的。

男孩总有一些让父亲气得怒火冲天的办法。他会把最好的雨具扔到一边,而自己却在淋雨的过程中玩得不亦乐乎;他会把眼镜弄丢,把照相机掉在地上;他常常会扮演冒失鬼、不负责任、调皮捣蛋的角色……

面对这些情况,父亲不应该有太多抱怨,因为你也做过男孩,也曾经使自己的父亲气得发疯过,所以你最好的选择就是:对小“捣蛋鬼”宽容一点。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培养孩子的信条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老师很生气,把达·芬奇的父亲请到学校,让他好好教育调皮的儿子。

回到家后,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达·芬奇画得很好,并决定培养他在绘画这方面的能力。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如果彼特罗先生从儿子的学校回来之后,不是鼓励儿子,而是“赏”儿子一顿打骂,也许一位天才的画家就会这样消失。

因此,那些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不上进、不成才的父亲,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我们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我们是不是不能容忍孩子的一点点错误呢?其实,男孩并不是不懂事,当他做错事情时,你没有批评他,反而原谅他、鼓励他,他往往会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以回报你的宽容。

但是,父亲也应注意,对孩子的宽容要有一个“度”,要在孩子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基础上宽容他。如果对孩子所有的错误都一味宽容,那便成了“纵容”孩子犯错误,从而使教育的结果事与愿违。

孩子在人世间认识的第一个人是妈妈;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生病时最依恋的是妈妈;夜晚睡觉时寻找的是妈妈;放学回家,问的第一句话是:“我妈妈呢?”因此,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对自己的母亲特别依恋。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妈妈过于对男孩精心照顾时,男孩往往会因为对母亲的过度依恋,其“阳刚之气”渐渐消失。

一个男孩经常对妈妈说:“我们班上的女生经常把我的书包扔出教室,还打我的头,我也不敢吭声,你去帮我出气吧!”

一个男孩经常对妈妈说:“妈妈你陪我去上学吧。小朋友们总是欺负我,我怕!”

是什么原因让越来越多的男孩开始变得唯唯诺诺,甚至胆小怕事了呢?

首先,我们不得不把矛头指向任劳任怨的妈妈。有人说,现在妈妈对孩子的爱就像鸡妈妈溺爱它的小鸡一样,小鸡饿了,鸡妈妈给它们找食吃;风雨天,鸡妈妈用自己的翅膀为小鸡遮风避雨;当面临外敌入侵(如狗、老鹰等欺负自己的小鸡)时,鸡妈妈会主动出击……

其实,影响男孩男子汉气概的因素,除了这种“鸡妈妈”类型的妈妈外,还有“代办型”和“满足型”两种妈妈。

1. 代办型妈妈。

一所学校通知学生打扫卫生,只见妈妈们拿着扫帚、抹布和铁锹,成群结队来到学校。当有人问一位男孩的妈妈:“你孩子在家做家务吗?”那位妈妈毫不含糊地回答:“疼还疼不过来呢,还让他做家务?”

是的,不用说让孩子做家务,即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又有多少孩子在自己做呢?

每天,他们的书包,妈妈代替收拾;他们的铅笔,妈妈代替削尖;他们的钢笔,妈妈代替灌水;老师告诉他们的事,妈妈全替孩子想着。然而,孩子们又是如何看待妈妈的这种代办行为呢?

一天,一位二年级班主任批评几个没带齐学习用具的学生,几个孩子都埋怨起来。这个说:“都怪妈妈没给我装上!”那个叫:“都怪妈妈没给我收拾好!”

代办,除了给孩子带来懒惰与无能、给家长带来悲哀和失望之外,究竟还带来了什么呢?

2. 满足型妈妈。

一个北京的小男孩,妈妈在国外工作,把他寄养在朋友家里,每月给他寄两三千元零用钱。他平时不常写作业,谁帮他做一道数学题,他就给谁五毛钱;谁给他写一次语文作业,他给谁一块钱。

远在国外的母亲好像觉得,用钱可以表达自己不能关心帮助孩子的歉意,却不知道,无度地给孩子钱,是在害孩子。

母狮对幼狮关爱有加,但是并不过分娇纵。幼狮刚开始蹒跚学步,母狮便让它体验生命中迈向自立的第一步——觅食。幼狮哭也好,哀求也好,母狮就是不将食物给它,还“残忍”地将它推出门外。于是,看到依赖父母行不通的幼狮便鼓足勇气、执著地爬起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最终学会了生存。也正是如此,狮子的勇猛特性才得以形成。

动物要学会自己觅食才能在弱肉强食的动物界生存下去,孩子要经历自己独立处事才能长大成人。一位哲人说过:“经过什么样的洗礼,就能造就什么样的灵魂。”因此,妈妈们,请大胆地撒开你们的双手,让孩子尽快自强自立起来吧!

儿子4岁的时候有一次生病发烧,这位母亲带他去打针。针刚扎进屁股,儿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母亲见儿子哭得小肩膀直打颤,自己也忍不住哭起来。儿子看到妈妈哭了,立刻停止了哭泣,揉着眼睛问妈妈:“又没扎你,你哭什么?”

闻听此言,儿子转而显出一副无奈的样子:“嗨!你们女人太胆小。算了吧,以后你甭进去了,我一个人进去!”

第二天,儿子壮着胆独自走到护士面前,大声说:“你扎吧,我是警察!”妈妈和护士都被这个小小男子汉逗笑了。

这位妈妈便是研究儿童心理和行为的专家、青少年的知心姐姐——卢勤。卢勤一直主张,母亲对儿子的肯定,最能激发男孩的潜力。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儿子就可以创造奇迹,这种动力能使一个幼小的男孩成为勇敢的男子汉。

要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男子汉,当妈妈的不妨表现得弱一些,给孩子提供显示本事的机会。如果母亲过于能干、刚强,就会使孩子没有施展自己本领的天地,他会变得软弱;相反,如果母亲表现得柔弱一些,会令男孩坚强起来,意识到自己有保护弱者、保护母亲的责任。

爸爸出差了,妈妈独自照料儿子。妈妈胆子小,她家楼上有人养了一条大狗,每次上楼,狗一叫,妈妈就会吓得直哆嗦。爸爸出差之后,妈妈对儿子说:“这回惨了,你爸走了,我连楼都不敢上了。你要保护妈妈,一切全靠你了!”儿子拍着胸脯说:“别怕,妈妈,我来保护你!”

于是,爸爸不在家的日子,每次上楼,儿子走前面,妈妈跟在后面。大狗一叫,儿子虽然也害怕,却壮着胆子对妈妈说:“别怕,有我呢!跟我走!”从此以后,不论在任何场合,儿子都争着保护妈妈。

在生活中遇到我确实不擅处理的事情或问题时,我便对儿子说:“一切全靠你了!”他在爽快答应的同时,总会流露出一种作为男子汉帮助母亲、保护女性的自豪与得意。现在,家里像修电器、搬东西等技术活和力气活基本上都是儿子的事。

的确如此,妈妈把儿子当成男子汉来培养,他就会变成令妈妈满意的男子汉;相反,如果妈妈一直把儿子看成小孩子,即使儿子已经长到了10岁、20岁,他在心底还是希望妈妈关心他、保护他,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小孩子。

也许,男孩都抓住了“妈妈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温柔的”这一特性,他们往往更喜欢向母亲挑衅。比如,妈妈越是温柔地对男孩说:“儿子,别哭了!”他往往会哭得更起劲。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妈妈对儿子发出的温柔警告——“儿子,别这样做”,对于男孩的一些恶劣行为,如调皮、爱玩、好斗等,是完全不起作用的。因此在这时,管教男孩,有规则是必要的,而权威才是关键。

超市里,一位女顾客和她5岁的儿子都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原来,小男孩要妈妈给他买一个很高档的文具盒,在妈妈表示拒绝时便发起火来,并且赖在文具盒旁边不肯走。这时,这位妈妈不顾别人有没有听见,弯下身子,耐心地说服儿子。

“我本来准备给你买你想要的东西,”那位妈妈平静地说,“但是现在我不买了,因为我不能对你的这种哭闹进行奖励。”

但是小男孩还是不听话,他依然鼓着鼻子,嘴里嘟嘟哝哝着,这逼得母亲说出她最不想说的话:“你知道我们回家以后会发生什么吗?”

男孩在生人面前向母亲的权威挑战,使她处于一种不利的境地。尽管这样的情景使人很窘迫,但聪明的母亲仍然保持沉着镇定。与此同时,她还向孩子清楚地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家里的规矩在这个超市照样执行。在一个闹事的孩子面前,她保持了她做母亲的权威。

对父母来讲,权威的尺度是最难把握的,因为把握不当,便会使教育走上极端——对孩子过于严厉,会压制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过于宽容,又会使孩子变得软弱无力。因此,每一位家长都要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总结出适合你的男孩的权威“尺度”。

我们都知道,男孩和女孩的行为、性格存在很大的差异,就连玩耍的方式也不同——男孩喜欢汽车、手枪,喜欢冲锋陷阵、攻城掠寨;女孩则钟情洋娃娃、小餐具,喜欢玩过家家。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性别行为特征是天生的,不用父母教,男孩长大后自然就会有一种男子汉气概。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周围许许多多的事实都否定了这些家长的这一看法。

新学期刚刚开学,某学校转来了一位“特殊”的男孩。说他“特殊”,是因为他的行为和个性特像女生,而且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转学了。

这个小男孩叫鑫鑫。鑫鑫刚刚出生时,他的父母就梦想着要个女孩,于是他们便把鑫鑫当成女孩来养,给他梳小辫、让他穿小花裙……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鑫鑫养成了一些女孩的习性,如说话细声细气、走路扭屁股等。

但是,当鑫鑫上学后,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小学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常常嘲笑他,叫他“娘娘腔”,他坚决不愿去学校,结果转了两次学;上初中后,同学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宝哥哥”,不但男生不喜欢他,连班上的女生也不喜欢他。鑫鑫受不了这种环境,又不去上学,于是不得不进行第三次转学。

鑫鑫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完全是由他父母错误的性别教育导致的。虽然在妈妈受孕之日起,“Y”染色体已经决定了男孩的性别,虽然体内过多的睾丸素使男孩有着不同于女孩的行为特征,但父母后天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却决定了这个小男孩长大之后是“娘娘腔”,还是性格刚毅的男子汉。

也许孩子还小的父母意识不到,错误的性别教育对男孩来讲,简直就是噩梦。在这种性别教育中长大的男孩,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性别定位,这种定位不仅会使男孩变成“娘娘腔”,而且即便是男孩成人结婚后,他也会因为这种错误的性别定位而缺少能力、责任感、使命感等男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一位婚姻学专家曾说过:“在离婚的家庭中,妻子认为丈夫缺少责任感以及男子汉气概的占40%以上。”由此可见,错误的性别教育对一个男人的伤害将会有多大。

生活中,也许家长对孩子错误的性别教育并不普遍,但有一种情况却往往会被家有儿子的家长们所忽视——家教的“性别缺失”。这也就是说,在家庭中,整天围着男孩转的都是一些女性,如妈妈、女保姆、奶奶、姥姥等,这同样也是男孩产生性别错位的一个主要原因。

目前的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上还停留在“母系氏族”阶段,孩子的教育多是母亲一统天下,而父亲顶多扮演一个笨手笨脚、可有可无的角色。而父亲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2个小时的男孩,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

男孩虽然长得比女孩高大,但不正确的性别教育,却会让他们变成”弱势群体”,变成任人宰割的“娘娘腔”。因此,家长一定要对男孩的性别教育给予足够重视。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关心和重视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但是,他们往往会忽视对小孩子的性别教育。专家指出:“性别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基础,是孩子对自身了解的启蒙,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所以,从小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男孩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后就开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是在青春期之后。至于6~12岁的小学阶段,男孩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社会知识和兴趣的培养上,这个阶段则属于他们性别意识的潜伏期。所以,在男孩3~6岁时对其进行性别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

父爱是高山,母爱如大海。母亲用自己的爱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宽阔的胸怀;父亲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因此,对于男孩的教育来说,只有父母配合,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到阴阳互补、阴阳平衡,才能防止男孩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

具体来说,男婴由父亲带着嬉戏,如鼓励其走以至跑、教其滚翻、玩攀登架等,对其动作发展大有益处。另外,父亲一般对外界事物有较大的兴趣,动手能力较强,这对激发男孩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据有关机构调查表明,如果有一个好的父亲,则男孩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就会比较高,在人际关系上会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较强。因此,父亲必须“亲临”教育第一线,为你的男子汉做出“性别”榜样,这将有利于培养男孩的人格魅力和自主能力,使你的小男子汉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和未来社会。

7岁的磊磊出门从来不用妈妈费心,磊磊的妈妈从来不会像别的妈妈一样冲着顽皮的孩子大喊:“慢点,看车!”有时,反倒是小磊磊像小大人一样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领着你。”生怕妈妈迷路和发生危险的样子;每次妈妈带磊磊去逛超市时,磊磊都会为妈妈拿购物篮,出来时还会帮妈妈拎东西。

看着磊磊小小年纪就这样“绅士”,邻居们都问磊磊妈妈:“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每当这时,磊磊妈妈就会很自豪地说:“我有一套‘打造小男子汉方案’。其实,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你要学会在小男子汉面前‘示弱’。比如,每次出门的时候,我会告诉磊磊:‘妈妈不认识回来的路,你回来时要给妈妈带路呀’;去购物时,我就会对他说:‘妈妈力气很小,拿不动了’,他就会主动过来帮忙……时间长了,这些男子汉的行为就成了他的习惯。”

男孩往往是“吃软不吃硬”,你对他施加武力,也许他会害怕,但他从心底并不会服你;但如果你向他“示弱”,他便会真心实意地听你的话。聪明的磊磊妈妈正是抓住了男孩的这一心理,从而把儿子打造成了很有“男人味”的“小绅士”。

另外,父母们应该明白这一点,男孩一般对暗示没有反应。一位妈妈说:“男孩都属于油瓶倒了都不去扶的类型,因此,你不要指望,你吩咐他去阳台转两圈,他就会把晾干的衣服拿进屋里。”所以,如果你想把儿子培养成男子汉,你最好告诉他应该具体做什么。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男孩,父母的手段也不尽相同。

豪豪的妈妈每天下班回到家后,都累得直想往床上躺,可她的宝贝儿子还一直“纠缠”着要和妈妈做游戏。这时,豪豪妈妈便给儿子讲道理,但看着儿子迷惑的大眼睛,妈妈忽然意识到,在四五岁这个阶段,让儿子明白父母的辛苦是不太现实的。于是,她改变了策略,当儿子再“纠缠”她时,她会轻轻对儿子说:“妈妈累了,能把你的肩膀借给妈妈靠一靠吗?”

豪豪并不知所以然,但他觉得很有意思,就把头歪到一边,小小的肩膀向妈妈凑过来,还认真地说:“妈妈,是不是靠在我的肩膀上就不累了?”

妈妈趁热打铁说“是啊!你是男子汉,长大了要保护妈妈和爸爸呀。”豪豪咧开嘴巴笑了。

男孩都有保护别人的欲望,尤其是保护女人,如妈妈、奶奶等。所以,妈妈一定要抓住儿子的这一心理,并恰当地运用自己的女性角色,给儿子机会,让他做你的“保护神”。

前面我们已经多次提到过,男孩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他们很不听话,很叛逆,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家长越让他向东走,他却偏偏向西走。

但是,如果家长告诉他,“你来决定这件事”,男孩听到这样的话往往会很感动。自己做决定,这是最让男孩引以为傲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男孩认为,父母让他自己决定一些事情,是父母对他能力的认可,是父母对他莫大的信任,因此,没有男孩愿意辜负这种信任。于是,这种信任便转化为了男孩努力做好这些事情的巨大动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父母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他们几乎从不对孩子说“你来决定这样事”,尤其是对那些他们认为很难管教的男孩。因为在家长的观念里,他们往往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决定事情的能力”、“让男孩决定自己的事情,他很可能会变坏”……于是,中国的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事情,从“吃、穿、住、行”到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

其实,家长因为“孩子小”、“男孩会变坏”……而剥夺孩子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力,这种做法纯粹是家长在杞人忧天。儿童心理学家表示,如果能够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爱,男孩会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独立。

事实也正如此,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面对困难的时候,6个月大的男婴已经开始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女婴却通常借助哭泣等手段。当然,这些不同只是性别上的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男性更喜欢实践,喜欢尝试与竞争,他们喜欢在这些过程中的思维与创造的乐趣。

小勇和爸爸一块在公园玩,忽然,他很想爬上旁边的那棵苹果树,于是他向爸爸请示。爸爸看了看那棵树,对儿子说:“去吧!”说完继续低头看自己的报纸。等儿子朝那棵树走去时,爸爸开始用心地观察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只见小勇在树下仔细地看了一会儿,便有点笨拙地慢慢向上爬,好不容易爬上树的主干,他却用脚去踩一条很细的枝干。眼看那条枝干就要被踩断,爸爸的心快要提到了嗓子眼了,刚想跑过去接住将要从树上摔下来的儿子,没想到,这“小家伙”却忽然对那条细枝干失去了兴趣,继续向主干上爬……

小勇玩累了,兴高采烈地跑到爸爸身边。这时,爸爸收好报纸,一本正经地问儿子:“儿子,你在爬树之前,在树下看了半天,是不是在看树上有没有苹果呀?”

“不是,爸爸,我在考察‘地形’,看看这棵树从哪个角度最容易爬上去。”小勇很认真地说。

“你刚才是不是差点把那条小细枝干踩断,从树上掉下来呀?”爸爸用开玩笑的口气说。

“哎呀,爸爸,我只是想试试那条枝干结不结实,我才不会真去踩它呢。”小勇有点自豪地说。

“你小子很聪明呀,知道故弄玄虚了!”爸爸高兴地摸着小勇的头说。

小勇虽然并不知道故弄玄虚是什么意思,但从爸爸的表情中他读出了很大的肯定。

任何一个男孩都是很聪明的,虽然他们有一种没有任何理由就会去冒险的特性,但他们在冒险之前还是会对事情做一定的分析。看,小勇爬树的例子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

小勇在爬树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观察,还获得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可能有关力学、生物学,等等。而家长的态度则关系到男孩能否顺利获得这些知识,如果因为担心而加以阻拦,那么这个男孩就丧失了这次机会。反之,如果男孩真的会掉下来,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男孩自己的选择,他将知道下次如何才能避免掉下来。

爸爸妈妈们,想让你们的男子汉独立,就请放开你们的手吧!找一些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试过几次你们便会发现,“你来决定这件事”具有神奇的力量,你们的男孩收获的将不仅仅是自由。

小杨杨告诉爸爸,他要一个人到外面去。爸爸没有阻止他,让他自己走出了家门。但爸爸还是担心儿子,于是他放缓脚步,尾随孩子出门。

杨杨爸爸发现,儿子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莽撞,他已经能够在确认安全之后穿越马路。从此以后,杨杨爸爸便开始了“独自旅行”教育,在儿子一年级的时候,就告诉他“有想去的地方都可以去,只是问路时,找穿警服的人最安全”,还鼓励儿子“回来时,要走与去时不同的路”。

经过这些教育,杨杨小学四年级时就能自己买车票、订饭店,独自一人出去旅行了。

每个男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他认为很新鲜的事物都跃跃欲试。然而,家长都是怎样对待孩子的这种好奇心的呢?每种不同的态度所产生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男孩:“我家的孩子这么大了,自己都不会做饭,我要是不在家,他只能饿着。”而另一些家长却骄傲地说:“我们家孩子很懂事,他什么都会做,就算我出差半年,他也会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这时,不用深入解释,想必家长们也应该明白了。前一种父母往往是对孩子“最不放心”的父母,他们的事事包办让孩子养成了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坏习惯;而后一种父母往往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他们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尝试的喜悦,并坚信孩子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小男子汉最容易被这些话所打动:

一个小男孩起床后,开始叠自己的被子,但动作很慢,家长看到了,便抢过来帮他叠。从此,男孩就把叠被子看作一件很难的事情。

一个小男孩刚开始学说话,但学得很慢,这时,妈妈在一旁便急不可待地代言。从此,这个小男孩就对说话产生了畏惧心理。

男孩也有一定的弱点,他们的发育要比女孩缓慢,他们学会爬行、站立和走路都要比女孩晚;男孩的细微动作协调能力差,因此他们需要有耐心才能把被子叠好;男孩的语言能力相对女孩要差一些,学说话得慢慢来。但是,不了解这些的父母往往会把事情搞得很糟,就如我们上面所列举的事例一样。

家长们需要知道:由于小男子汉存在一定的弱点,再加上他们生理的各项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没有成熟,所以他们需要家长的帮助,但这种帮助仅仅是帮助而已,并不是一切代办。伟大的儿童行为学专家蒙台梭利所说的“Help me to do by myself”,表明了孩子的心声,意即“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是的,父母的帮助能使孩子少走很多弯路,而孩子自身的实践才是他成长的根本。

对于男孩来讲,他们的思维里充满了奇奇怪怪的东西,他们经常会表现出一些很奇怪的行为:

面对男孩这些奇怪的行为,家长们不应该制止,而应该去鼓励。因为好奇可激发探索的兴趣,而探索是创造发明的开端。对于男孩来说,他们更富有个性,喜欢张扬与众不同的做事方法,而这种与众不同就是创造。所以,不要说你的男孩的行为怪,要知道,那才是他真正的智慧!

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会成为天才。但是,天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呢?专家告诉我们:“肯定的态度”能使孩子尽快成才。

事实也的确如此,尤其是对那些表现欲、成就欲都很强烈的男孩来讲,足够的肯定能使他们更加自信,从而把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孩子一次成绩没考好,家长就冲孩子大喊大叫:“你真是个笨蛋,竟然才考这么一点分数。”

孩子失败了,家长没有安慰孩子,反而挖苦孩子:“看,让你不听我的话,失败了吧?”

我们都知道,家长之所以这样说,都是出于好心,或是望子成龙、或是恨铁不成钢……但是,家长却有些太过功利了,他们往往忽视了儿子听了这样的话会怎么想,又会怎样做。

其实,任何一个男孩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他们喜欢争强好胜、喜欢追求卓越,在他们的脑子里时常会蹦出这些思想:

如果一个男孩的头脑中一直充满着这些思想,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个男孩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并且会更易走向辉煌。但是,太多消极的话语、太多的打击、太多的功利思想,却会让他们吃不消,这些沉重的思想包袱往往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最终促使他们放弃了追求更高成就的欲望……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最终会事与愿违。

因此,做父母的应该想想了,你有经常肯定过你的男孩吗?你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语言和行为,是不是伤害了你的男孩呢?

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甚至连成人也是如此。面对可爱、努力而又优秀的儿子,我们做父母的为什么还要吝惜那一句肯定的话语、那一个赞赏的眼神呢?

一天,森森读完了一本有些艰涩难懂的书,他非常高兴,不由得高声唱起歌来。

“森森,你又在嚷什么!”爸爸皱起眉头说:“读完一本书是很平常的事,你用不着那样高兴。”

“可是爸爸,这本书太令我愉快了,它那么难懂,可我居然把它看完了!”森森抬起头对爸爸说,他很想得到爸爸的肯定。

“哼,你以为只有你才有这个本事吗?你以为我会表扬你吗?你太骄傲自大了!”爸爸说完这些转身离开了。

消极评价对孩子的伤害就是这么大,它会毁掉孩子的自信、乐观,将懦弱与自卑灌输进孩子幼小而脆弱的心灵。

家长对孩子进行适时的肯定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肯定使孩子确认了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惊喜,他的下一次努力就会更加信心十足。当成就感被一步步提升时,孩子的潜力也会被一点点挖掘出来。

有一天,母亲留下他及他的妹妹莎莉在家。他发现家里有几瓶颜料,就用来为妹妹画肖像,因而把客厅里弄得又脏又乱。母亲回来后,她没有提到客厅是如何的脏乱,而是很真诚地赞赏说:“哇!这是莎莉啊!你画得真像!”并亲吻他以示奖励。韦本文说:“那天母亲的亲吻就使我成了个画家。”

人性最奥妙的地方之一,就是渴求赞赏。每一个人都会在得到赞赏时,开心乐意地做更多的事情。当别人称赞我们做得好时,我们会想做得更好。对于孩子,尤其是男孩来说,更是如此。

一个小男孩从来不整理自己的房间,有一天,他心血来潮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得很干净。他的爸爸来到他的房间,惊奇地对他说:“哇!这床一定会使军营里最严格的教官也喜欢。西点军校的教官也要给它颁发合格证书……”

小男孩听了爸爸的话,先是一惊,接着他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去帮你取信吧!”把信取过来后,他仍然很兴奋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去剪草坪!”要知道,要是在以前的话,剪草坪这种工作,爸爸给他报酬他都不会去做的。剪完草坪后,男孩还保持着刚才的热情,跑到爸爸身边说:“爸爸,我还能帮你做些什么?”……

这位爸爸只是给了他的男孩应得的赞赏,却使这个小男孩犹如活在天堂一般,突然间感到世上所有事物都是那么美好。由此可见,赞赏的效果有多大。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要有四句积极的话,才能弥补一句消极的话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赞赏是最省力而又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世上不存在没有优点的孩子,只要家长愿意去寻求,必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他们值得赞赏的地方。

男孩是需要肯定的。当男孩遭受挫折时,家长肯定的眼神、肯定的话语、肯定的动作,就是他们有效的强心剂。

越越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一次体育考试中,他却考了最后一名。

越越难过极了,他从来没受到过这样的打击。很长时间过去了,他还没从这次失败中走出来。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其中的原因?”爸爸说,“你比其他同学年纪小啊,他们的腿都比你长很多。”

爸爸继续说:“我问过你的体育老师,他说你是同龄孩子中跑得最好的,这场比赛对你不公平。等你个子再高一点的时候,你一定跑得比他们快。”

相信越越爸爸的话会使越越很快从失败中走出来。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的自信和自卑感往往会受到家长的影响——男孩受到的表扬越多,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就会产生很强的自信;相反,受到的表扬越少,男孩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就越低,从而越来越不相信自己。

所以,当男孩受到挫折时,家长应该给予积极的回馈,帮助他总结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并加以鼓励。责备和打骂只会加重孩子挫败感的体验,使他越来越自卑。

常听一些年长的人说,生儿子最亏了,这些没良心的东西往往会“娶了媳妇忘了娘”。虽说男孩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也不至于长大之后就感情全失,从此便忘记生他、养他的双亲。

然而,仔细观察周围的人群,我们会发现,很多男孩长大之后,确实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会疏远很多。一对年岁已高的夫妇说起自己的独生儿子,就满腹伤心:“我们不求儿子特意来看望我们一次,我们只是希望节假日他能回家看看。但现在,我们能够接到他的一个电话就已经算是奢望了!”

每个人听到这些伤心的诉说,肯定已经在心里暗骂这样的男孩或者是男人没有良心。但是,我们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平息一下愤怒的心,仔细思考一下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男人都会感情冷漠、“娶了媳妇忘了娘”?这些男人在小的时候与父母的感情如何呢?在这些男人小的时候,他的父母是否曾想过要采取措施,来进一步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呢?

不要小看这些问题,这是男人感情冷漠的根本原因和关键所在。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感情冷漠,而那些“娶了媳妇忘了娘”,甚至还没娶媳妇就把父母忘了的男人,往往在小时候就与父母关系不好。他们的父母不但没有想过要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而且有时孩子表现出对他们的爱,他们往往也会不屑一顾。

母亲节这一天,老师给孩子们留了一个作业:回家给妈妈一个吻,或说声“妈妈,您辛苦了”,或者给妈妈倒杯水……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不善言辞的小男孩华华选择了倒杯水给妈妈喝。放学回到家后,他早早地把饮水机打开,水开后接了满满一杯水。他生怕妈妈回来他听不到,便坐在客厅里一直等妈妈。

妈妈终于回来了,华华赶紧跑过去把水端给妈妈:“妈妈,你喝口水吧!”但是,妈妈好像并没有在意孩子的这一动作,表情很平静地对儿子说:“放那吧,妈妈不渴,快去写作业吧。”说完便开始忙自己的家务。

我们可以猜想到,小男孩华华肯定是特别沮丧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孩子本来是怀着极其兴奋而又期盼的心情给妈妈递上这杯水,也许这个场景在孩子的大脑中已经重演了很多次,他期望对妈妈的这种爱能得到妈妈的认同和称赞,他期望妈妈在接过水的那一刻拥抱他一下,或者说一句“孩子,你长大了”,甚至哪怕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让他感到满足。然而,妈妈却对这杯水、对孩子的这一动作无动于衷。那么,华华以后还会轻易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吗?

其实,在小学阶段,每逢母亲节、父亲节等特殊节日,老师们都会留一些像给妈妈倒杯水、给爸爸捶捶背这样的特殊作业。据小学的老师介绍,有华华这样遭遇的孩子并不在少数。而且,有些孩子甚至更加悲惨,爸爸妈妈在发现孩子的特殊表现之后,先是愣了半天,而后又神秘地对孩子说:“说吧,今天在学校又闯什么祸了?”或者“说吧,又想让我给你买什么东西。”

男孩的冷漠就是这样造成的。本来他们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某个特殊的日子里,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好不容易把自己的情感大门打开。然而,父母的无动于衷,甚至是讽刺、猜疑,却让男孩的情感大门迅速地关上,而且很有可能是长久地关上。

当你的儿子向你表达他的“爱”时,请不要忽略,更不要嘲笑、打击他,那样只能让他变得更加冷漠。

父母与男孩之间的感情是在生活的小事中一点点加深的,只要父母用心去引导、去培养,男孩会比女孩更“贴心”。

心理学家说,沟通是了解孩子心理的最有效方式,有效的沟通更是父母增进与孩子之间感情的最好方式。然而,提到与孩子沟通,尤其是与男孩沟通,很多父母都会皱起眉头说:“沟通看起来容易,但大人们整天忙工作,孩子整天忙学习,哪有时间沟通呀?再说了,大人和小孩沟通什么呀,有时连话题也找不到!”

的确,“时间”和“话题”是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最大障碍,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很多父母与儿子沟通得很好。

虽然我工作很忙,但我每周至少安排出一次时间来与孩子“约会”。与儿子“约会”时,我也会回到与儿子同样大的年龄,与他一起玩、一起疯……每次“约会”之后,我都觉得与儿子之间的感情加深了一步。

孩子追星,我“追”孩子。我知道孩子喜欢周杰伦,有时间我就会与孩子探讨:“周董最近又出什么新歌了,听说又拍新电影了?”每次与孩子的沟通都很愉快。孩子也经常对我说:“妈妈,你是一个时尚的妈妈。”因此,孩子的心里话都愿意讲给我听。

与你的儿子愉快地沟通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没有时间”、“没有话题”……只是父母为自己的懒惰和不用心所找的理由。因此,想与儿子感情更深一步的父母们,请与孩子尽情沟通吧!

遇到困难时,男孩与女孩的表现是大不相同的。在困难面前,大多数的女孩都会哭泣着投入父母的怀抱,等待父母为她们解决问题;而男孩则更多地会思考如何去战胜困难。虽然男孩和女孩的思维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孩子遇到困难,往往是他们最难过的时刻。

因此,当男孩真正遇到“难关”时,父母的陪伴和鼓励就会成为他惟一的精神动力。

一个屡屡受挫的小男孩说:“当全世界都放弃了我,连我自己都要放弃自己的时候,父母还一直陪在我身边鼓励我,那一刻我就有一个想法:‘为了我的父母,我也绝不放弃自己。’”

每位做父母的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让父母的爱默默地陪在他身边,既能让孩子重获斗志,又是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感情的好方法。

一位小有成就的企业家在提起他最难忘的一件事时说:“和父亲一块游泳的那件事,令我终身难忘。”这时,他总会跟人讲起他小时候的这段往事:

我们家旁边不远处有一个池塘,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父亲学游泳。6岁那年,有一天,父亲拿了个游泳圈,对我说:“来,我们横渡这条池塘。我也没有游过这么远,我们父子俩来个比赛,怎么样?”说实话,当时我很害怕,但一想到能与父亲一起挑战,我就莫名地兴奋,于是我很爽快地答应了。

但是,当我们游到大约池塘中间的位置时,我便感觉浑身乏力,身子直往下沉,我看得出,父亲的动作也不像刚才那样轻松了。我们父子对望了一眼,父亲用尽量放松的语气对我说:“加油!”我也点了点头回应父亲。我知道,我们都没有退路了,于是我埋头向前游几下,抬头吸一口气,再向前游。最后我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终于,在我和父亲的相互鼓励中,我们都游到了彼岸。

爬上岸后,我和父亲击了一下掌庆祝成功,然后就都瘫软在了池塘边的草地上……从那一天起,我再也没反抗过父亲。

挑战对于男孩来讲本就是一件乐事,父母与男孩一块挑战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不论结果如何,在挑战的过程中,亲子之间的互动、相互的鼓励,都会给男孩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对于上面提到的这位企业家来说,也许难忘的并不是游泳这件事,而是他与父亲一块躺在池塘边草地上的那种感觉。那时,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就不仅仅是父子,还是朋友……从而,父子之间便有了尊重、体谅、信任,以及更多更多……

当小男孩慢慢长大后,他们渐渐也会有自己的“秘密”。虽然男孩不会像女孩那样,有自己亲密的“小姐妹”,可以互诉心里话,但男孩却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会把“秘密”写进日记里。但也正因如此,男孩们新的烦恼又开始了——

小超走在上学的路上,忽然想起昨天晚上忘记把作业本放进书包里了,于是急忙往家跑。当他掏出钥匙打开家门,看到妈妈正从自己房间里走出来,脸上带着不自然的表情。小超走进房间去拿作业本,一推门就愣住了,他看到自己书桌的几个抽屉全部敞开着,自己的日记本、从小收藏的各种玩具手枪、同学们送的生日礼物乱七八糟地堆在桌子上。

没想到妈妈却比他还生气:“怎么了?我当妈妈的看看儿子的东西还有错吗?”

“小孩子有什么允许不允许?别忘了我是你妈妈,好了,快去上学吧!”妈妈毫不在乎地对小超说。

生活中,这种家长不尊重孩子隐私的现象并不在少数。在大人看来,这些都是些小事,“连生命都是我给的,何况你抽屉里的东西、你的日记本!”可对孩子来说,大人的这些行为,都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尊重,而且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其实,在大多数孩子的“秘密”中,很少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更多的是孩子的一些思考和一些心里话。

心理学家表示,儿童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孩子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智商高,主意多。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孩子头”,他常常会编造出一些“小秘密”,以吸引同龄的伙伴。而少年期的孩子有秘密,则说明他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善思考,有独立见解,自尊心也在增强。尤其对于男孩来说,他们当“头”的欲望、成就的欲望、自尊心等,都要比女孩更强烈一些。所以,父母应该允许他有“秘密”,并为他有“秘密”高兴才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父母对男孩隐私的不当处理,酿成了很多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悲剧:

因为父母不尊重他的隐私并误解他,小男子汉便开始怀疑人存在的价值,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只有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世界”,才能让你的小男子汉快乐成长。

当你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尊重孩子时,孩子也同样会尊重你,从而把你当成他的好朋友。当他们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时候,才有可能主动向你谈起。所以,父母应该知道:你越尊重孩子的隐私,你与孩子的距离也就越近。

孩子的隐私,父母应该尊重。同样,小男子汉的人格、自尊心、求知欲望、探索欲望……父母也应该尊重。家长只有与小男子汉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小男子汉身上所包含的巨大能量,才能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才能更有利于你的小男子汉健康、快乐、速度地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男孩对你不再那样亲近,做父母的不要担心;小男子汉有了“秘密”,做父母的也不要着急……用你尊重的态度去赢得孩子的信任吧!只有你尊重孩子,孩子才会更尊重你;也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国有句俗话,叫“出门教子”,意思是说,在外面、当着外人的面教育孩子。这种教育方法科学吗?

很多家长从来不给孩子留面子,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训斥、指责孩子;也有很多家长常常当着别人的面,唠叨孩子曾经做过的错事,使他感到难堪。

其实,这种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的错误。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尤其是男孩的自尊心普遍更为强烈一些,如果家长常在孩子的同伴面前或外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责骂惩罚孩子,使孩子在同伴中抬不起头、没有地位,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会大大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憎恨、敌对和紧张情绪,促使孩子养成报复、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除了不要当众教训孩子之外,家长还要时刻都记得:小男子汉脆弱的自尊心需要你时刻保护。

一个不足10岁的小男孩放学后独自到一片树林里玩耍。天黑了,这个孩子还没有走出树林,他怕遭到野兽袭击,就爬到一棵大树上躲了起来。父亲见孩子很晚还没回家,就沿孩子放学回家的路去寻找,在一片树林里,借着天空那微弱的星光,父亲隐约看见儿子正躲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父亲没有马上喊儿子下来,而是假装没有看见,吹着口哨在离儿子藏身的大树不远处溜达。儿子听到父亲的口哨声好像遇到了救星,马上从大树上溜下来,吃惊地问:“爸爸,你怎么知道我在这片树林里呢?”

“我是独自散步,没想到正碰上你在树上玩耍呢。走,我们一起回家吧!”父亲若无其事地说。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父亲。男孩放学后因为贪玩而忘了回家,父亲本应该责备他,但这位父亲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掩盖了孩子的恐惧心理,维护了孩子的自尊。

人们常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自尊心、自信心是小男子汉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上的基石,也是他们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家长经常有意或者无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和摧残,就会失去向善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因此,不管什么情况下伤害或者诋毁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愚蠢行为。

孩子年龄再小,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很多教育专家也认为,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没有尊重,就谈不上教育。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孩子尤其是男孩往往不喜欢那些动辄便打骂他的父母,而喜欢那些尊重他的人格、但又不失权威的父母。

一个男孩要参加同学的生日Party,他的家长考虑了一会对他说:“你知道家里的作息时间是晚上10时熄灯,你如果10时前能回家,是可以去的。”

这类父母是最明智的,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他有权利决定去参加同学的生日Party。但从孩子的安全因素等方面考虑,家长的这种回答又不会使孩子超出纪律约束的范围。

好动、贪玩、好奇等是男孩的天性,然而有些家长却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其他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物,尤其是“玩”,都是“旁门左道”。

一个刚刚上小学的男孩说:“爸爸妈妈一天到晚就是让我学习、学习,现在,一听到‘学习’两个字,我就会头痛。”

事实也证明,家长一刻不停地让孩子学习,只会使孩子的抵触情绪超过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孩子厌学。

一位优秀的留美博士回忆他的成长历程时说,是母亲的恰当教育才使他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因为她的母亲从他小时候就对他说:“你是一个有能力的孩子,上学以后,拿出70%的精力认真学习,学出样来;拿出30%的精力好好玩儿,玩出水平来,你就是一个好学生。”

长期被绳子束缚着的鸟儿永远也飞不高,尊重孩子,就要给他一片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家长不要总是把孩子拴起来学习,解开绳索,孩子才能既快乐地学习,又快乐地成长。

一个小男孩,在商店里注视了一辆带铁轨的玩具小火车很久后,告诉他的爸爸他很喜欢这辆火车,爸爸对他说:“这火车太贵了,爸爸没那么多钱买,我们到别处去看看好吗?”孩子想了想说:“那好吧,不过我不想去看别的车了。爸爸,等你有了钱再帮我买,好不好?”说着跟爸爸走开了。

周围人都对这个懂事的小孩赞不绝口,有人问他的爸爸:“你是如何让孩子这么懂事的呢?”

这位爸爸的回答很简单:“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之间就相互尊重,孩子对的,我尊重他的意见;孩子错了,我决不会迁就他,会找理由说服他,要求他也尊重我,这是习惯。”

多好的习惯!这习惯使孩子从小就学会了讲道理。反过来,如果不尊重孩子,不管孩子提的要求合不合理,都一味地肯定、或一味地否定,那么,孩子长大后不是变得蛮横无理,就是变得畏首畏尾、胆小如鼠。所以只有父母真正做到尊重孩子,但又不迁就孩子,才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