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三公”公开既要质疑也应鼓励

 chen---5 2011-08-03
对“三公”公开既要质疑也应鼓励

文/魏英杰

今年初国务院决定,将于6月向社会公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至今为止,已有数十个中央部委实现公开,但仍有一些部委尚未公布。

虽说晒出“三公”经费的中央部门已超过八成,不过社会上对此既有叫好声,也有质疑声。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于,一些部门公开的数据过于简略,让人看不懂。此外,有的部门不无走形式、应付了事之嫌,从数据本身就可看出其中掺杂不少“水分”。

舆论的种种质疑,当有益于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既然要公开,一方面是要如实反映部门相关预决算情况,另一方面是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让人看得明白。也就是说,三公经费公开既要符合专业要求,也应顾及公众需求。账本原来就不好懂,如果相关部门还刻意不让人看明白,那么这一财政公开举措的社会效果,难免大打折扣。

话要说回来,“丑媳妇”难免要见“公婆”,而“婆媳”初次见面,不妨抱以宽容互谅态度。固然有的部门可能存在应付了事的心态,但应当说,只要踏出这一步,最终“假戏”也会“真做”。一旦公开成为常态,数据真实程度以及报表清晰明白与否,都可以在公开过程中慢慢获得解决。因此,公众也应有足够耐心,在作出必要批评的同时,允许有关部门逐渐适应“三公”经费公开的“阳光”照射。

“三公”经费公开是财政公开的关键一环,而财政公开则是行政公开的重要表现。在部门预算公开化问题上,国内已经走过一段漫长艰难的道路。曾几何时,部门预算还被视作机密,普通老百姓不得与闻。直至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预算公开化这块坚冰才算被撬动开来。《条例》实施不久,深圳成为内陆第一个向普通公民公开财政预算的政府。而从去年开始,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中央部委才首次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

回想起来,预算公开化的脚步虽然不快,却是一步一个脚印,一路向前。而今年中央部委普遍公开“三公”经费,恰可视作一个具有标志性的转折点。这表明,中央部委的预算公开化改革已经取得关键性突破,从今以后恐怕不会有哪个部门敢于拒绝公开,走上回头路。在这情况下,对于那些表面公开而又心存幻想的部门,当然应给予公开批评,但对于“三公”经费公开这一举措本身,则应给予更多鼓励。

质疑不是为了“一棍子打死”,鼓励也是为了推动进步。所以,相关部门不能因为看到网上气势汹汹的批评而退回脚步,而公众在批评那些不公开、乱公开的部门时,也不妨给那些真正落实公开措施的部门一些掌声。鲜花鼓舞人心,臭鸡蛋催人警醒,二者对推动改革均有所助益。关键是要记住,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如果什么事情一冒头,就因为存在不足而被人们全盘否定,那么政府部门可能啥事情也做不了。

政府预算的公开与监督,这才刚起了个头。只要政府部门有推动预算公开化的诚意,人们何妨心怀乐观与善意,给相关改革留出加以完善的时间表。

2011年8月1日
《新民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