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执笔人:赖文帅
【摘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要求彻底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机械的学习状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呼唤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持续发展的课堂。这对于每一位教育者来说,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课堂教学实践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有效,这是新课改对我们的殷切期盼。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能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学习的互动的摇篮,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大有益处。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以促进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和促进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为主,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努力使他们在基础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还可以促使小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我学会”变为“我会学”,提高小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生 有效性 提高 学习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价值
(一)背景
新课程改革,让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们开始对课改历程进行回顾,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教学质量焦点关注,发现由于过分强调新课改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而忽视基本方法的训练,忽视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由于过分强调探究创新,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文化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于是人们普遍开始冷静对待新课改,各地陆续提出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教学质量年(月)活动,以期望提醒老师们在新理念指导下通过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等各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开始思考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有效的数学课堂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学习很努力但是成绩却总是不令人满意的“好学生”。对这类学生而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一条不起作用的“箴言”,因为这类学生在勤奋方面已经做得无可挑剔,但其学习状况依旧让人担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我们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情况呢?答案很多,但其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掌握好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价值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 早在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 “现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高效率地处理信息以创造新的文化资源”的方法。这就要求受教育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技能之外,还要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率,在学习结果上更有成效,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会有效学习”的人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要求彻底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机械的学习状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呼唤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持续发展的课堂。这对于每一位教育者来说,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课堂教学实践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有效,这是新课改对我们的殷切期盼。
农村小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课改实施工作远未达到城市学校那样的水平。许多教师虽然由过去只关注“教”开始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由过去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开始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但是这些变化只是停留在课堂教学的表面,“教会学生学习”远未得到落实。因此,真正贯彻落实课改理念,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成为当前农村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校教师已开始重视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尝试,但对于正确的效益观、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有效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与策略等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实践,在实施推广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为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我校开展“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创造了许多有益的案例,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的教科研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这为我们选择此课题开展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的研究和实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不仅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还为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思路。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教育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主要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和提高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一)促进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
荔湾区教育局副局长鲍银霞的专著《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校本行动研究》中指出:有效学习是相对于低效和无效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加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自身得到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有效学习的产生需要内部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二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加工,内部条件涉及到学习准备、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习惯等问题;外部条件涉及的范围很广,大至社会、学校、家庭,小至班级、课堂和同伴,但就学校教育而言,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是影响学生学习最关键的外部条件。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教师的“教”,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能力水平、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以及教师人格特征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因素。
其中,她还指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所采用的有效的认知活动。它可以分为三类:1、基本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与精细加工策略等;2、支持性学习策略,指学习时间的分配和学习活动中的各种技巧等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包括学习计划与时间管理策略,预习与复习策略,听课与记笔记策略等;3、自我调控策略,也称无认知策略,主要是指学习者对其使用的基本的或支持性学习策略的监控、评价与调节。
(二)促进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有效教学起源于上个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由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争论而提出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更多地转向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其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是一种教学思想,无数的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的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由台湾扩展到大陆)。
专家们的关注,引领我们要直面教学现状,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 ,为适应未来的“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将教学推向科研的轨道,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有关概念的界定
1、有效:有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有效学习研究:有效学习是相对于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的加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获得自身发展的过程。
本课题力图在新课程理念下,以农村小学实际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学法指导为手段,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设计,探讨有效学习的理念和实施指导策略,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元认知理论。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调节与反馈。研究表明,元认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多种认知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重视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注重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人的潜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学习中心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教学观念。现代有效学习的“学习中心论”不仅是对教学实践固有的“缘学有教、应学而教、因学论教、教为促学”的教与学、教师与师生关系的正本清源,而且是教学实践适应未来“信息社会”与“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而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展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自我学习、自控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为适应未来的“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构主义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4、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6、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 ;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全面健康成长。
2、通过应用研究,探索一套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学校管理策略及其应用模式。
3、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在科学观的指导下,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
4、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将教学推向科研的轨道,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5、探索教学管理精细化机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有效管理。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数学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1、对小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状况分析
(1)课堂学习过程分析
表1
调查内容 |
情况反映 |
百分比(%) |
|
听课情况 |
上课时,我基本上能够抓住老师的讲课思路。 |
1、能够 |
51.5 |
2、有时能 |
35.8 |
||
3、很少 |
12.7 |
||
在课堂学习时间里,你的投入程度 |
1、能全神贯注地投入教师教学的全过程 |
38.3 |
|
2、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投入 |
44.3 |
||
3、有一半左右时间不投入 |
17.4 |
||
提问情况 |
学习时,我能够经常问“为什么”的问题 |
1、是 |
12.6 |
2、有时能够 |
48.2 |
||
3、很少 |
39.2 |
||
课堂上遇到困难或不会的问题时,你首先考虑的是 |
1、当堂请教老师和同学 |
23.5 |
|
2、回家问家长 |
10.2 |
||
3、课后请教老师或同学 |
38.5 |
||
4、自己解决 |
21.6 |
||
5、谁也不问,放弃不答 |
6.2 |
||
回答问题 |
课上,老师提问时,你的态度 |
1、听老师和同学说 |
23.2 |
2、经常主动举手,争取老师叫我 |
42.5 |
||
3、一般的举手示意,老师叫不叫我都行 |
30.1 |
||
4、从来不举手要求回答问题 |
4.2 |
||
小组讨论 |
小组讨论时,你的态度 |
1、积极参与 |
64.8 |
2、听别人讨论,自己不想说 |
27.4 |
||
3、不愿参与 |
7.8 |
从表1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
(2)自我学习情况分析
表2
调查内容 |
情况反映 |
百分比(%) |
|
课前预习情况 |
对数学学习我一般能够预习 |
1、是 |
24.7 |
2、有时是 |
68.7 |
||
3、不是 |
6.6 |
||
课后复习情况 |
对当天的功课一般能够在当天或第二天复习 |
1、是 |
35.2 |
2、有时能够 |
54.2 |
||
3、不能够 |
10.6 |
||
复习记忆方法 |
复习时,我能够把知识进行整理,画成各种图表 |
1、是 |
9.9 |
2、有时能够 |
44.6 |
||
3、不能 |
45.5 |
||
我运用了提纲、图表、比较、歌诀、形象联想、谐音等记忆方法 |
1、大多运用过 |
15.9 |
|
2、运用过一些 |
43.6 |
||
3、很少运用 |
40.4 |
从表2可以看出:能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只有24.7%和35.2%,学生还没有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往往认为数学不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与教师的教学意识有关,平时很少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和复习要求。学生对如何选择恰当的复习和记忆方法把握不足,对学习中的“方法”处于迷茫状态,说明还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3)学习兴趣态度分析
表3
调查内容 |
情况反映 |
百分比(%) |
|
对数学课的喜欢程度 |
1、喜欢 |
88.2 |
|
2、一般 |
10.6 |
||
3、不喜欢 |
1.2 |
||
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 |
最 喜 欢 |
1、老师讲,学生听 |
14.2 |
2、老师提问,学生思考 |
33.1 |
||
3、自己看书,发现问题 |
8.4 |
||
4、小组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
16.9 |
||
5、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完成后交流汇报 |
4.5 |
||
6、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及小竞赛 |
22.7 |
||
不 喜 欢 |
1、老师讲,学生听 |
35.6 |
|
2、老师提问,学生思考 |
12.4 |
||
3、自己看书,发现问题 |
15.1 |
||
4、小组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
12.4 |
||
5、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完成后交流汇报 |
22.0 |
||
6、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及小竞赛 |
12.5 |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课比较喜欢,这是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总体看来,学生喜欢“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及小竞赛”这样的课型,不喜欢“老师讲,学生听”、“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完成后交流汇报”这样的课型,但在各年级段有所差距。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有很大影响。学生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学习方式上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一般希望课堂上能够生动活泼地学习。但是限于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够,小组合作意识不强。
2、影响小学生数学有效学习的主要因素分析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而是主动探求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怎样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呢?这就需要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探明数学学习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数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动机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任何一种学习都是有意识的行动,需要内部动力系统去激励和推动,这种动力系统就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是数学学习的动力。
Ⅰ、学习动机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虽然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够强,但他们的学习活动仍然是在动机推动下进行的。一般说来,学生的学习目标越明确,学习动机越强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就越强,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也就越多,就更容易取得好成绩。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并不十分突出,而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动机越强烈,就越能自觉自愿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学习中刻苦努力,认真学习,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结果自然也就比较令人满意。
Ⅱ、学习兴趣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学习兴趣是学习内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数学是一项需要深入思考、积极思维的学习学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兴趣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习,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开动脑筋去寻求数学问题的解决。这对数学学习非常有利,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和令人满意的学习成绩。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他就会把数学学习当成一个令人痛苦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也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佳。因此,兴趣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动力,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的内容和数学思维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会长久,在数学学习中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因此,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自我意识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除了以上谈到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密切关系外,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影响着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自我意识包括小学生对自己的稳定的、综合的认识,以及学习中的自信、自我监控等。
Ⅰ、自我概念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自我概念就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相当稳定的、综合的对于自己的认识。小学生自我评价受他人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要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正确认识到学习的落后与失败不能反映能力的低下,通过刻苦的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Ⅱ、 自信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习方法、能力的差别,对数学学习有的同学能轻轻松松地获得好成绩,在学习中体验到面对挑战,证实自己能力的成功感;但也有的同学努了力而成效不佳,就容易失去信心,反过来影响数学学习。
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树立自信,具有数学学习自信的学生,就会对数学充满兴趣,能够在数学学习和解题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和满足。
Ⅲ 、自我监控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数学自我监控能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数学自我监控能力,是指学生为了保证数学学习的高效和成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验调节、管理,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能力。因为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所以小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还很弱,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如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一定程度的检查和改正,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3)环境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好成绩,而不良的外部环境则会破坏学生的学习活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都十分重要的。
Ⅰ、家庭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家庭功能是作为除学校以外影响学生学习的最突出的环境因素,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加强或抵消的作用。”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身上和家庭学习环境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以及父母的文化程度、素质直接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和对学习的辅导、指导。安静和谐的良好学习环境,为孩子的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而整日吵吵嚷嚷,不得安宁的家庭环境,既影响孩子的学习时间和效率,也影响学习情绪,从而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Ⅱ、学校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学生是在学校中进行学习的,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影响。一个好的学校,拥有优秀的教师,具备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一个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不仅能把数学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且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数学学习的好成绩。反之,就会厌烦,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学习失败。
班级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氛围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探索小学生数学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
有效学习是针对无效学习和低效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恰当的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的加工,在一定时间内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自身获得发展的过程。本文是将“有效学习”置于达成学校教育目标这一基本原则下提出的,因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指向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才有可能被称之为是“有效”的。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有效学习的发生需要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两者缺一不可,其中外部条件通过内部条件发挥作用。
(1)有效学习发生的内部条件
有效学习发生的内部条件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要有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和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是学生应当具备现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准备和经验基础。
(2)有效学习发生的外部条件
学生的学习作为一种结果是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学习的外部条件,其含义极为广泛,大至社会、学校、家庭,小至班级、课堂和同伴。家庭的教养方式、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方式、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特点等都是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但就学校教育而言,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教师的“教”,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能力水平、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以及教师的人格特征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教”是有效学习发生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具体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促进学生成人与成才的强大动力。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是以对学生进行感情投入的方式促进学习主动学习的。另外,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其掌握程度、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性条件,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如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具体学科教学能力等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4、小学生数学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
(1)凸显主体性——在主体性学习活动中生成策略
学生在压抑的、被动的、消极的、依赖的、强迫的学习活动中,因为学习活动本身缺乏“策略性”,而很难获得学习策略的发展。学生在主动的、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找点子”,同时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就感、理智感、美感等,学习不光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获得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体验、学习探究愿望等的发展,也即获得我们所说的“学习策略”。
(2)选择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形成不同的学习策略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循规蹈矩”地学习,虽然“刻苦”,但学习质量不高。有的学生学习方式很灵活,学得“轻松”又有质量。这就是学习策略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经验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形成不同的学习策略。学生自小学习方式积极而主动、丰富而灵活,学习策略就会发展得丰富而有效。
(3)灵动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学习策略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生的“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制于教师的“教”。我们随便问问学生“收获最大的学习活动是什么”听到的回答绝大多数还是“听老师讲课”。这其中的问题在于,教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就缺乏对自主学习的深刻体验和感受。如果采用灵活的、多样的,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或许学生就会感到“自己学”最重要。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尖子”学生大多认为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主要归功于“自己”,可能就是学生自己学习更主动、更积极、更个性化的缘故。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语
(4)有效的学习指导——促进学习策略的丰富和精进
如果说教师靠教学方式改革去追求学生学习策略“自然地”发展的话,那么,加强学习指导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应该说当前绝大多数教师都有学习指导意识,最突出的是“学法指导”意识。但是同样是开展学习指导工作,教师之间在有效性上是有显著差异的。事实上,我们发现优秀教师都是优秀的学习指导工作者。他们“分析学情、鼓励学生、组织学生活动、开展个别辅导”等成效显著。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很“适用”,也很“实用”,关键在于他们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也就是促进了学生学习策略的丰富和精进。
(5)善于自我反思——学习策略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自我反思”是影响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方法灵活多样的学生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利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总是想“我为什么学会了?我为什么没有学会?其他同学是怎样学的?我下一步应当怎么办?”等等。如果您问成绩好的学生“怎样才能学好”,他们的答案肯定丰富多彩。而问学习困难学生,他们大多无言以答。这是学生学习反思水平的差异。
(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的;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
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无论怎样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我们教师永远的追求。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现在我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重确教学目的:为学生发展而教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乐学。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如果学生没有意愿,教师花再多的工夫也是枉然,正如西方一句俗语所言:“你只能牵马到水边,但不能保证它一定饮水”,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普遍关注的一大课题。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策略很多,归结起来实质不外两个字,那就是要“吸引”学生:
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教学生记大月、小月时,可让学生拍手朗读儿歌“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设疑问难,激发兴趣。新课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况,新颖的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手段,教师系统、准确、抑扬顿挫地讲解等都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就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对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意向,引起学生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成功体验,稳定兴趣。“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如学生完整、准确、精练地回答问题时,发表新颖独特的见解时,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时,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
巧设练习,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能转化,而且可以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设计练习题力求做到分层练习,形式多样,讲求实效。
直观教学,利用直观教学启迪兴趣。
(2) 注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
学生学习数学就要进行思考,启迪思维、发展智能,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一节数学课,在滚滚而来的改革浪潮中,该坚守的是什么?应该是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师不仅要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积极地参与外显的活动,更要关注他们通过观察、分类、抽象、概括、推理与交流等思维等环节实现“外显”与“内隐”的结合。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例如:“认识几时几分”一课要求学生学会看钟面数字上。我在教完新课内容时,本以为已大功告成,却没想一个学生在小组活动完成练习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那如果分针不指在数字上,它指在两个数字中间了怎么办?”多么好的问题呀!这就是课堂上的“生成”,那么这时,教师该怎么做?是告诉学生“你们只要会看分针指在数字上的就行了吗?”不!孩子太棒了!教师应该把它作为一项宝贵的教学资源来接受。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玩钟面模型,学生时而探索,时而合作交流,终于明白了:不管分针是否刚好指在数字上,只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这样学生又一次体验到了提到好的问题与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鼓励。
(3)注重反思,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许多数学家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一个人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需要一种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这种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滋长起来的,而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教师设计教学不能局限于引领学生经历知识探究发现过程,更要注重设计组织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在教学中,可以主动的对探究方法进行调整、评价和反思,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在学习“平行线的知识”时,老师提出:根据学习垂线的过程,你打算怎样研究平行线呢?学生提出“从身边找实例、在纸上画一画、用小棍摆一摆”等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就通过在纸上画一画、摆一摆展示出自己初步认识的平行线。又通过在长方体上摆小棍,突破了“在同一平面上”这一难点,自主地完成对平行线的认识过程。
通过研究发现,反思学习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同时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反思活动还培养了学生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学生主动评价、调整自己的能力不断增强,最终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4)重设课堂氛围:愉悦、宽松、民主
教师要善于创设给人以实感的教学情境,这种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像生活在最适宜的气温下一样心旷神怡、情绪高涨。通过有效的调控,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课堂气氛之中,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Ⅰ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蹲下来,做学生的朋友。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更主要的是通过心灵进行平等的沟通。比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用这样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1)老师也有个想法,可以说一说吗?(2)老师也听明白了,你的意思是……(3)你愿意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想的吗?(4)谢谢你,教给我们这个好方法。(5)老师不太明白你的意思,你愿意再说一遍吗?在这种状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围,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教师应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基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想、去问、去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师生互尊、和谐,不轻易否定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使学生能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久而久之,课堂中学生爱发言的多了,参与活动、讨论的人多了,学习劲头足了,实现了课堂上互动共鸣,课堂氛围真正达到了愉悦和谐。
Ⅱ 科学、机智地评价学生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学中,即使学生答不对问题,教师也不需全盘否定,而是要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体验进步。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课堂上的评价要因人而异,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平静。对于智力发展较迟缓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要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教师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赞美,来温暖学生渴求得到认可和理解的心。对于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不要轻易表扬,要通过评价来拓展他们的学习思路,并帮助他们提升学习经验。
评价不仅仅是一种判断、一种认可、一种检验,也是一种引领、一种开启、一种拓展。如“你真会观察,能不能从侧面进行观察,发现什么呢?”“你真会动脑,是否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呢?”……这样来打开学生运用语言、开动脑筋的思路,总结感悟和思考收获,从而让学生们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
Ⅲ 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民主、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因此,教师要始终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快乐”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学生有疑就问,让学生个性张扬、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发展。例如:在上“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中,我不是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什么样的图形就是角,而是让学生先从主体图上去感知角的存在,在让学生自由讨论:你心目中的角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不能根据自己对角的初步认知用学具设计出一个角吗?你还能用纸折叠一个角吗?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和学生不拘一格的动作表演,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参与了动手实践,接着在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做的角,紧接着让学生试着画角,再和全班小朋友一起归纳角的画法。整个一课堂,同学们都是在民主求真的情境中去获取知识的养分的。同时其间的小游戏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课堂的乐趣无穷,从而对数学的求知欲望也大大加强了。
实践证明,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合作交往的良好课堂气氛,对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培养创造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重组教学内容:教材与学生经验结合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寻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与儿童思维规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挑选出难的、重要的或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讲授。凡是学生自己能学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去探究,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四册“解决问题”一节时,让学生在课前与父母一起去超市了解商品的种类、价格,并体验购买东西时如何算帐。上课时,为学生创设一个小超市的情景,让学生自由选购,自己算帐。学生不仅学会了混合运算,也调动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1月)
1、成立课题组,学习理论,搜集情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分工,建立课题研究的制度和保障系统。
3、研究、梳理学校原先开展的相关研究活动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并进行筛选和调整。
4、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及相关的准备工作,制定课题研究的行动计划。
第二阶段:启动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1月)
1、研究方案的设计及论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计划。
2、每两周举行一次专题会,开展相关科研活动。
3、开展有关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学习。让课题组老师了解课题的基本目标与内容,奠定创造性地参与课题研究的思想和行动基础,做好课题全面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2月——2008年10月)
将课题研究方案付诸实施,并及时评价,研讨,不断修正和调整,形成研究案例、论文和课题报告的初稿。
1、理论学习,拓宽研究视野。
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一直都是国内外教育界所关注的课题。我们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角度,了解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如建构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等,撰写读书笔记,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指导自己的实际研究工作。
2、对学生有效学习产生的有效条件的研究。
有效学习的产生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一是学生原有的经验是影响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二是学生要有主动的学习加工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问题。
外部条件:影响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很多,大至社会、学校、家庭,小至班级、课堂和同伴。家庭的教养方式、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方式、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特点等都是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但就学校教育而言,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教师的“教”,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能力水平、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以及教师人格特征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3、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
从理论层面的研究情况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优化学校和课堂管理;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促进学习的迁移等。
从实践层面的研究情况看,一方面是教育实践工作者把有效学习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的探索,另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从经验出发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这些对理论的应用或经验的积累又因学习领域的不同和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从教育层面来看,各部门要在“学会尊重,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以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为本,营造“尊师、乐学、勤奋、善思”的学习氛围,并形成良好的学风建设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机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教学层面来看,教师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教学准备策略(“怎样进行高效备课”、“怎样达到最佳教学设计效果”)、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和个体差异,领悟和体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发展性评价),要对新课程理念有进一步的提高、认识和做法。
4、对学生自身有效学习策略的研究。
主要是树立典型,介绍经验,以点带面,解决学生愿不愿学(学习兴趣、动机等)、能不能学(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等)、会不会学(学习方式、方法、策略等)和乐不乐学(学习情感、态度等)问题。
5、两周一次进行研讨交流和反思,每学期末初步归纳出与课题相吻合的不同研究形式和活动样式,并梳理和提炼出阶段性研究案例及论文。
6、每学期开学初,对前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全面反思和研讨,对研究目标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并及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以便高质量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11月——2008年12月)
进行全面的研究总结,鉴定研究成果。
1、对课题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梳理研究成果,广泛征求专家、同行和本校教职工的意见,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完成相关研究的论文、案例与经验总结文章;汇编教师学习与研究的成果集。
3、组织现场展示活动,申请结题验收,提升全体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八、实践后的反思与思考
《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的探究促进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教师教的方式变了。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图解”,“情境”,“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在备课上,改变了过去“课前复习、讲授新课、布置作业”等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而是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研究生活实际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精心预设学生的活动;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生活数学问题;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有效引导,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在课后,教师引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收集信息,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2、学生学习方式变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前他们可以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写预习提纲,列出不懂或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到互联网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信息。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争论研究,表演操作。
3、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1)撰写了质量较高的论文7篇和考察报告1份
(2)撰写了质量较高的研究和教学反思4篇
回顾一段来的工作,我们感到,在课题指导组、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的研究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制定下一步工作的计划,使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下去,努力提高我校教育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