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的大事。尤其是在现代执行计划生育的中国,独生子女的教育和成长,更可看作是家庭大事中的大事。
在城市里,通常一个祖孙三代为主的家庭呈现的结构是四二一,四位老人,一对父母供养一个孩子,在农村地区偶尔还可见到有二个小孩的家庭。在比较富裕的地区,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孩子的地位以及所受到的关注和宠爱是不容置疑的,以至有“孙皇帝”一说。所以,一般可以认为,引起我们担心的不是爱的够不够,而是会不会太过于宠爱。 不过,由于地区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别,我们至今仍然可以看到不少类似于“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寄养儿童”等“问题孩子”现象的存在,显然,这些孩子期盼的是爱,家庭的爱和社会的爱。 爱的不够和过于宠爱对于孩子的教育成长都会带来消极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算是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呢?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应该是所有家庭的追求。可是,由于对财富的理解不同,最后的结果却不尽相同。一类是把人生的财富看作是对社会,包括对家庭有用的价值,人类社会基于这样的人,或者说接班人,得于维持和发展。另一类人看到的财富就是金钱,认为金钱可以代表一切,交换一切,衡量孩子最后的出息,最后的成就,就是挣钱的多少,这样的家庭,往往是还等不到结果,亲情和孩子就已经开始分离,那些因为钱,因为财产而亲情反目打官司的演出,可说在我们今天的电视屏幕里比比皆是。 凭人性的直觉,谁都认为应该培养第一类的孩子,实际结果却出现很多第二类的家庭,这就是愿与行的背离,是个人意志不坚定,容易受社会非健康行为影响和摆布的结果,也说明孩子的教育培养是一件需要我们下很大功夫的事。 一个健康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庭完整的爱! 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失去母亲,则是失去了整个世界。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这是无数人总结出的一种无奈但合理的选择。 父亲抚养都不能取代母亲,何况爷爷奶奶!这是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养分离、隔代教育的一种定论。当然,所谓的生养分离、隔代教育往往是出于一种无奈,为生计而离家的农民工,不得不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形成“留守儿童”的一道风景线,即使在城市,也存在许多父母为工作,为事业,甚至还有不愿承受劳累而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的现象。长期以往,以致孩子的教育都由爷爷奶奶来承担的话,这种生养分离、隔代教育的后果,将会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为生养分离本身就是一种反自然的行为,违背自然必将会付出代价,这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 对隔代教育的利弊辩解,虽然有很大的分歧,不过在孩子的父母有能力的情况下,还是以父母优先为好。不是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说吗,它是告诉你作为家长,尤其是母亲,相比老师的重要性,同样,相比爷爷奶奶也是如此。 小孩只有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严父慈母教育的家庭环境中才能真正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对现实中的孩子来说,和睦的家庭关系是最好的滋养。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 孩子的教育首先应该是父母确定的。比如,什么地方不能让老人娇惯,什么地方应该让老人宠,什么时候该让孩子多与父母在一起,这应该是父母与老人事先讲好的“约法三章”。 可喜的是:“70后”这一代父母,很多已开始品尝由自己制造的“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寄养儿童”所带来的“恶果”。有他们作为前车之鉴,更年轻一代父母们已有意识地避免和孩子分离,把和孩子相处当作“早教”的一部分。在养育孩子和自己的事业形成冲突时,不少家长做出了痛苦而理性的选择。比如,有的妈妈为了陪伴幼小的孩子成长,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工作的机会;有的妈妈为了延长哺乳期,宁可放弃高收入的职位。这是家庭教育出现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在强调对孩子关爱的同时,出现了另一种声音:现在的孩子并不是爱的不够,而是给予的自由太少。 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给儿童自由的成长空间,家长不要对孩子干涉太多,我们的前辈对此观念已概括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和杜威等教育家崇尚阅读、强调在做事中学习的观点又是多么吻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就对教育所作的定义是“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这就是最后的目的。” 教育不是复印机,自由比什么都重要。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由,意味着首先要建立孩子自己的空间,没有空间,就谈不上自由。在孩子的自由空间中,家长给予的主要是观察、启发,而不是过多的干涉和太多的限制,笔者希望家长接受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的观点:“学习就是回忆起原已忘记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如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等等,他们不同凡响的创新思维,其实早已根植在他们的记忆仓库之中,遇到合适的机会被发现而已,不过这里的记忆程式可能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谓的记忆,显然带有一种神秘(灵魂)的色彩,甚至并不为现代科技所认同。而这些记忆的发掘,主要依靠的是自省,自我觉醒,这些必须借助有一个良好的自由空间,外力的作用主要是启发而不是灌输。 当然,你也可以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即使这样,作为一名敢于创新的科学家、发明家,没有足够的个人自由空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从孩提时培养这样的人才,无论如何得考虑到这样的问题。 近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发明家、杰出的科学家,析起原因,中国的教育是以考试分数为最终目标,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育会消灭许多像六祖惠能、爱迪生、比尔.盖茨那样的人物,当然,也会造就一些考试竞赛中的状元。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的爱,当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也就是要活得快乐,活得幸福,活得更有质量。 现行的教育体制只是预备学生将来从事社会所认同的职业,以谋生为主要的目标。它与生活的舒适有关,却与心灵的自由无关。 所以说,如果家长特别渴望孩子取得真正的好成绩,就绝不能把分数当唯一的目标。任何单纯要分数的行为都是浅薄的,都是破坏性的。您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样培养孩子的方式,就必须让孩子具备应有的自由空间,发挥孩子爱梦想,爱动手的天性。 笔者记得一次在公交车上,听到一对母子对话,小孩约4-5岁,问马路上的自行车问题,孩子虽小,思维能力很活跃,连问三个问题,当妈妈的都回答了,看来孩子对答案并不满意,第四个问题刚出口,招来的是妈妈好一顿训斥,就这样,可怜我们孩子的思想幼苗被掐断了,孩子的自由空间被强硬地限制了,这类喜好自我思考的孩子其实都是好苗子,并不是没事找事,如果长期没有自由空间,最后就会抹杀掉活跃的思考能力,我相信所有父母都能推理到未来的答案。 在孩子享受自由的环境下,家长的示范,榜样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你不想过多地干涉孩子,但心里一定又想着孩子能够成为理想中的人,那么,你就得处处做出你的好样。在一个联系非常密切的家庭中,大人的行为对孩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记得曾经看到一篇专论孩子说谎的文章,有这样的内容:只要没有诱因,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如果说某个孩子有说谎的坏毛病,这一定是他的成长环境出了什么问题;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这些内容充分地告诉你,家长的榜样,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的榜样,在培养孩子的感恩心方面尤其突出。父母对老人的态度,在社会中交往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孩子日后的一面镜子。 对孩子来说,感恩应该是父母给孩子必须上好的一堂人生必修课。让每个孩子懂得:他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每一步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大自然慷慨的赐予。对孩子来说,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就应该在自己的心中装着他人、装着社会、装着国家、装着地球,而不是一切“以我为中心”。感恩不是在家长反复的催叨下才去做的,完全应该是孩子在他的自由空间中自主的选择。这样的孩子,无需算命,今后的一生难道不历历在目吗? 物质文明的现代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安逸过度的享受也摧毁了我们曾经具有的朴素的优良传统,今天的人类已变得越来越无法适应自然环境对我们的考验。许多生命的维持,已经离不开空调、汽车、药物……。物质社会发展的副作用,在我们这一代已经开始造成了伤害,保护孩子们的未来,是不可推却的责任,而要改变这一切,必须从孩子们开始,让他们知道人生不仅有物质的要求,更有精神的要求,必须要有正确的生存理念才能完善我们的生活。 地球上的政治家和总统们无法为我们做好这件事。责任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也在每天一对一的相遇中。我们要伸出手来,用善行互相帮助,而且不再自私,忘掉厉害关系。用更多的目光关注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改变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