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比歇夫的时间事件记录法介绍

 Sullenhu 2011-08-16
 
 

这是来自于 飞鱼的声纳 投稿,带我们认识柳比歇夫和他的时间事件记录法

event-time-log.jpg

上面的两幅图片是我过去一年来做的时间事件记录中的某几天的记录文字。从接触到这种方法以来,也就是2009年的7月31日到今天,我已经作了一年多时间的记录。那么什么是时间事件记录?很简单,就像那两幅图片上所展示的,把你今天干了什么事情写下来,不要写感想也不要写心情,只需要干巴巴的事情的描述,然后在后面写下做这一件事情大概花费了多长时间就行了。时间事件记录这种方法是一个俄罗斯人所创造的方法,当然虽然他一生都在使用这种方法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将这种方法告知别人。换句话说,这只是他个人的兴趣和方法。这个俄罗斯人的名字叫做柳比歇夫。在格拉宁所著的《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中,他向我们描述了靠着这种方法,柳比歇夫一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柳比歇夫的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多到几乎让人难以置信。他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 ,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箱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他对跳甲属的分类,研究了一生。这需要特殊的深入钻研的才能,需要对这种工作有深刻的理解,理解其价值及其说不尽的新颖之处。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 “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

那么这种时间事件记录法具体是怎样来记录的呢?下面是柳比歇夫的记录文字:

  •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 鉴定袋蛾–二十分(1.0)
  •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 –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 时二十五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
  • 分类昆虫学:鉴 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1.0)。
  •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 二十分(0.5)。
  • 路途往返–0.5。
  • 休息–剃胡子。
  • 《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 《消息报》–十分,《文学报》–二十分;阿·托尔斯泰的《吸 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 《沙皇的未婚妻》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四十五分。”

我把自己的时间事件记录和柳比歇夫的记录对比之后发现,柳比歇夫对日常的各种事情做了分类,比如,基本科研、分类昆虫学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方便最终统计在各项活动上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比如下面的柳比歇夫的统计结果:

  • 基本科研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 分类昆虫学 –二十小时五十五分
  • 附加工作 –五十小时二十五分
  • 组织工作 –五小时四十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合计 一百三十六小时四十五分

基本科研”这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包括什么内容?用在什么上了?

  1. 分类工作– 《分类法的逻辑》报告草稿 –六小时二十五分
  2. 杂事 –一小时○分
  3. 校对《达达派研究》 –三十分
  4. 数学 –十六小时四十分 45
  5. 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 –五十五分
  6. 日常参考书:生物学 –十二小时○分
  7. 学术通信 –十一小时五十五分
  8. 学术札记 –三小时二十五分
  9. 图书索引 –六小时五十五分

合计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我们还可以随便拿哪一项继续分析下去,就拿第六项 吧–日常参考书:生物学–十二小时。这十二小时花 在什么上面,一目了然,误差不超过一分钟。

  1. 陀布尔让斯基《人类的进化》,三百七十二页, 看完(共十六小时五十五分) –六小时四十五分
  2. 亚诺什·卡罗埃《动物有没有思想》, 九十一页 –二小时○分
  3. P.贝尔格的手稿 –二小时○分
  4. 聂考洛,奥斯维尔陀,十七页 –四十分
  5. 拉特纳的手稿 –一小时三十分

合计 –十二小时五十五分”

通过做这样的记录,柳比歇夫获得了精确感知时间的能力。

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作出这样推断的根据是: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一小时三十五分” 、 “一小时五十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明在冷冰冰地流逝。

正是靠着这种时间事件记录法,柳比歇夫一生取得了多项的成就。当然,这种时间事件记录法并非适合于每一个人,这因每个人的性情而有所不同,不必强求。我想,这也是柳比歇夫为什么从未将自己的这种方法告知他人的原因所在–适合自己的并不一定适合于他人。但是我想那些对这种方法感兴趣,愿意和时间做朋友的人,将这种方法逐渐融合到你的生活中,一定会让你受用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