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名称】中小学教育【专 题 号】G3【复印期号】2007年07期【原文出处】《中小学教师培训》(长春)2007年3期第16~18页【作者简介】杨向谊,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200031
当前,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凸显,充分开发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发挥他们在课改中的主人翁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研组无可回避地成为探讨教学问题、展开有效实践的重要阵地,其建设被提到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在此情形下,作为该团队的核心人物——教研组长的工作方式和策略需要创新,就是从单纯的执行与统筹,上升为引领和研究,进而在教研组中发挥学科教学领导的作用。
目前,教研组长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迷茫依赖型。这类组长比较听话,缺乏主见和自信,对教研组长的角色和作用意识不清,自身的教学能力虽不一定弱,但迷信权威,一切听从上级布置或同伴意见,主要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服从和落实上,一旦发生矛盾,需要领导出面,引领教研的作用比较弱,这样的教研组有时教研活动不太正常。2.沟通调适型。这类组长教学能力也许在组内并不突出,但特点是比较善解人意,沟通能力比较强,能根据组内大多数教师的意愿,开展常规教研活动,有时也向上级反映呼声,协调多方关系,化解出现的矛盾,需要时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外在资源,弥补自身指导水平的不足,组内人际关系不错,但教研活动缺乏深度和发展后劲,引领作用一般。3.自主创生型。这类组长教学能力比较强,有思想,一般不满足于开展一些常规教研活动,喜欢想方设法策划一些有特色的教研活动,对新的教学和研究信息比较敏感,关注教研的实效和教师水平的提升,引领作用比较明显,但个别会因过于主观,可能在沟通协调方面出现问题,影响教研组建设。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中,很难将一位教研组长完全归结为某种类型,需要总体上观察其思维和行动的风格及价值取向,然后做出适当的判断,这样有利于对教研组长进行适当的分类管理和有针对性的培养。总体看来,目前教研组长队伍中依赖型的为数不少,自主创生型的组长数量明显不足,大多数教研组长的工作方式和策略同课程改革、校本研修的展开需求有差距,其核心引领能力有待大幅度提高。
一、教研组长的有效工作策略
我们根据区域调研获取的总体信息,结合现场观察,结合对教研组长的案例分析,渐渐发现作为教研组长几个关键性的有效工作策略,具体如下。
1.善于在“执行”与“创新”之间寻找衔接,积极注入个人思想和研究成分
以下是一位教研组长的工作记录与反思:
——通常,教研活动中传达布置完工作后,由分管教导总结,老师们做记录。但我想,教研活动难道就是这样的?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何不做到教研活动既有上情下达,同时又留出时间给老师们交流。在一次大组教研活动中,我向大家袒露了我的想法。不料话音刚落,一向平静的会议室有些骚动,有的老师说:“没什么可交流的,浪费时间,还不如批批本子的好。”有的说:“教研活动就是组长讲,我们又能讲什么呢?”还有的干脆说:“我们不会讲,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当时,在座的分管教导并没有做任何反应。这可怎么办?在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话语中,我觉得很难收场!第二天一早,我调整了自己的安排,抽时间去听一位备课组长的课。听完课,我认真地和这位备课组长展开交流,对她这节课中几处成功的地方进行了表扬,然后,请她说说自己对这节课的想法。我们交谈得很愉快。最后,我请她将我们探讨的内容,在下次大组活动中向大伙讲讲。她听了后,有些为难。经过再三的做工作,她勉强同意了。
那次的活动,在完成必要的工作布置后,我用掌声请出了这位老师谈一谈上次听课后的感想,期间,我及时为她补充……就这样,一次有一点探讨和研究味道的教研活动在你推我助中开始了。这或许是一次转型和突破,以此为起点,日后的“主题式教研系列活动”、“关键教学事件研讨与叙事撰写活动”等纷纷应运而生。
由上面的片段不难发现,在处理好“执行”同“创新”之间的关系时,其中的关键是抓住这么几个环节:一是“确认”,即确切理解学校或教导处教学工作的内容和标准要求,不曲解甚至误解;二是“对比”,就是基于学校的工作要求,同本组的教研需求、自己的想法等作比较,建立质性联系;三是“活化”,就是找准行动抓手,使教研内容具体化、可操作;四是“提升”,即不断实践,在新的循环中总结提升,形成自己的教研风格和套路。
2.敏锐地捕捉教学中的关键“小事”,将细节合理放大,形成载体或抓手,连续驱动教研
确立合适的教研专题和内容,历来是教研组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操作环节,教研组长应该发挥实质性的引领作用。
下面是两个有关的片段:
——我发现有几位老师批改作文特别用心,写的眉批、总评真让我拍手称好。忽然,一个念头在我的脑海闪现,何不利用此机会让大家探讨探讨?于是,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我搞了一次作文批改的展示。当大家看完作文本围坐下来后,我还没说开场白,老师们已开始大发感慨:“她们批得真好!我自叹不如!”“沈老师两句总评的话怎么写得那么好?这是基本功哦!”“她们这两个班的作文篇篇都挺好的,老师平时确实是花了大力气的。”……一番感慨之后,我请两位老师谈了自己批作文的心得。她们都讲到批改作文没有固定模式,全凭一颗欣赏的心。大家又接着她们的话题对比起自己的批改情况,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果然不出所料,原本安排的一次作文批改交流观摩成了作文批改的专题研讨活动。
——由于经常听老师们的课,参与各年级的语文教研活动,我渐渐发现各备课组都在有意识地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在想方设法补充阅读篇目。由此,我想是否可以在这方面做些文章呢?于是召集各教研组长开会,把我的想法告诉大家。我的设想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和支持,原来大家都感到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却没有及时总结、归纳,有必要整理一下思路,总结出一些规律。经过商讨后,我们定出了“我阅读我快乐”的专题研究主题,并围绕专题,各年级分别制定出子课题,围绕子课题在一学期中上一堂研讨课,开展一次语文阅读活动,写出一篇经验总结。
三年级老师围绕组内的“课外阅读实效性初探”课题,上了《松鼠的尾巴》一课;四年级老师通过实践总结出不同教学时间扩大学生阅读量会取得不同的效果;二年级老师的研究课《壶盖为什么会跳》,反映了低年级课堂改革现状,学生在课内习得的基础上再阅读有关的课外读物,将课内得到的学法进行迁移运用,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各个年级的论坛形式不尽相同,或谈、或听课、或辩论……与此同步,每个备课组都自编了配套阅读材料,这为学校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打下了基础。
显然,敏感捕捉自身或同伴教学中的关键“小事”,对教研组长有效开展工作,具有奠基作用。其中需要关注几个操作:第一是“感知”,就是在众多教学现象中,及时感知某些“异常”;第二是“转换”,即把值得关注的现象转化成教学问题或经验;第三是“引申”,即把问题或经验通过拓展旁通,使其具有一定的覆盖性,进而形成带有启发性的引领问题。这些环节可以发生在某一次教研活动及时调控的过程中,也可以是对一个阶段系列教研活动的整体策划与组织。
3.主动地在同伴或上下级之间担当“润滑剂”,化解矛盾,提升组员的归宿感
——去年,安排初三备课组长的时候,我从给更年轻的教师一个机会的角度出发,安排了两位教师中较年轻的一个担任组长工作,随之而来的后遗症让我意想不到:两位教师各教各的,谁也不服谁,造成了教学中练习不统一等情况,再加上教师的个人原因,各班的成绩有了明显的差异。当时,我只看到了成绩的差异,以为只是个人原因,所以简单地从个人教学角度和那位较年轻的教师谈了一次,并未深究备课组的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是我工作过于主观,没有深入了解,致使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而对成绩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原来大家平时团结是因为在任教不同年级的时候,没有实质上的冲突,一旦任教同一年级,经验和年龄又差不多,就会有谁也不服谁的情况出现,因此对备课组长的选择需要慎重,如果选择年轻的培养对象,组长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不仅仅是任命一个组长了事。
今年,我们初三备课组有三位教师,其中两位领导兼课,所以一位全职教师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备课组长,因为办公室不在一起,他们三个平时见面机会不多,开学几个星期后,有一位教师就向我反映测验时间的安排缺少沟通。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我先找另一位兼课领导了解情况,再和三位教师交流意见,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协调,使他们在测验、练习、补课等问题上取得一致,较好地解决了沟通问题。
一个好的教研组长,应该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协调技能,这会避免给教研组建设带来不利。我们觉得,其中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换位”。就是互换角色,体验对方需求。二是“弥合”。寻找双方的公共部分,拉近距离。许多同伴之间、上下级之间发生的矛盾,在组长这种“润滑剂”的柔性作用下得到化解,进而营造出充满人性化的团队氛围。
透过教研组长的上述有效的工作策略,一定程度可以看出其在岗位工作中的思维特点:其一具有结构性,即以某一具体的观念为线索,将教研组活动作整体设计,形成创生化的动态结构;其二是整合性的,就是将理论学习、实践性的开课和专题探究等置于一项教研活动之中,彼此相融共生;其三是过程性的,策划设计的教研活动连续而相互衔接。
二、培训的内容与方式架构
根据角色与功能特点,教研组长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通识通法学习和具体学科引领技能的扎根性学习两大方面。通识通法学习的作用是让学员在了解有关背景信息的同时,接受一点现代课程教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滋养,提升思考境界,其具体的实施由区域教师进修机构专职教师负责。具体学科引领技能的扎根性学习依据实际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环节,将有关的技能和技术培训嵌入其中编排,形成与学校实际工作进程和需求同步,又突出主要技能方法学习的学习内容。这部分内容又可大致分解为“实务技能类”和“综合运用类”两个相对恒定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又随学校的教学任务重点,灵活地以具体的学习专题切入,这一方面的培训主要是由相关教研员负责。具体如下表。
为了体现专项培训的特点,在选择具体培训素材时,要注意借鉴和吸收其他专业的有益做法,如团队学习文化建设中的员工沟通与交流技巧 (如“左手栏”的运用、“群体深度会谈”技能等)。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研组长需要更多的实用岗位技能和知识,需要我们做出不断的调整和更新,将这些内容予以筛选和整理,逐步建立较为系统的教研组长专业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在培训的主要方式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
1.立足于需求分析的菜单式培训。该培训主要是组织者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发布培训内容菜单供受训者选择或讨论,通过网上的多向互动沟通,然后对菜单做修改调整,确立本学科更加具体的学习专题。然后由培训者设计出培训方案,展开实施,最后完成学习任务的鉴定。
2.理论与实践相融的“循环”式培训。这一培训的设计,依据具体培训专题的需要,确立课程总纲、目标、课时划分和预计成果,并且通过任务驱动的途径,在几个不同学习阶段安排若干项任务,对每项任务的成果、完成过程和活动形式都作明确描述,然后分别展开集中授课和现场实践两个循环学习。
3.基于诊断改进的跟进式培训。在教研组长的培训过程中,有一些培训专题具有生成性,需要培训者及时做出诊断,并设计出跟进的培训活动及时插入,直至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这种带有“矫正纠偏”特点的跟进式培训,更具针对性,能比较有效地改善教研组长专业发展中的一些行为偏差,其成效取决于组织策划者的敏锐观察和瞬时诊断能力。
4.蕴涵智慧分享的案例分类研讨。在教研组长的培养中,案例学习不失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它可以激活组长工作经历中的隐性知识,在与同伴的对比中产生共鸣,从而使那些处在休眠状态而无意识的东西逐渐变得有意识和清晰化。组织撰写自己岗位上的成长故事(即工作志),然后按照“角色转换和定位”、“如何交流和沟通”、“如何引领和协调”、“怎样开展教学专题研究”等专题,将这些故事予以适当分类,大家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参与不同专题的案例交流,现身说法,借鉴模仿,释疑解困,促进实践性智慧的传播、分享和创新。之后将这些案例加工修改并配以插入性点评,汇集成册,进一步作为教研组长的培训资源。
{G3R703.jpg}
【参考文献】 |
[1] 胡惠闵.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学校教研组[J].全球教育展望.2005(7):21-25. [2] 李政涛.“教研组文化”的当代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06(8):21-23. [3] 杜俭等.在磨砺中提升教学领导力——来自学校教研组长的手记[Z].2006.3. [4] 蒋海棠,夏惠贤.论英国中小学教研组长的专业标准[J].全球教育展望.2005(1):77-79. [5] 上海市徐汇区“中小学教研组长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项目组.中小学教研组长的工作现状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5(7):76-77.75. [6] 王洁,顾泠沅.学校教研活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上海市“八区联动”校本教研专题调研之一[EB/OL]. http://202.97.254.98/xjbxxwl/wwwnrbk/iwpc/print. php? ID=3267&CID=209. [7] 王洁,顾泠沅.学校教研活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上海市“八区联动”校本教研专题调研之二[EB/O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