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3大利用公告手法 揭秘主力炒作线路

 lqhs 2011-08-20

  股海无涯,水深得很。股市,就像一个只有深谙规则的人才能玩转的大型网络游戏。信息繁多但有效的甚少,琳琅满目却又无从下手,或许这正是大部分投资者的现状。在信息不对称的当下,投资者只能从仅有的公告和盘面中,去了解上市公司或者K线后面的资金想要告诉我们的所谓故事。

  然而故事终究是故事,真实性总是有限的。有多少信批乱象被媒体拆穿,还有多少如紫鑫药业(002118)这种全方位造假的夸张案例?

  也许大度的背后隐藏着贪婪的红眼,也许颦笑间和颜悦色的阴影下正上演着刀光剑影,所以我们应该深入地理解游戏规则,从而洞悉市场表象背后的真相。

  1

  暗渡陈仓之明增暗降

  主角:王亚伟

  如果要论谁最懂得利用公告,“一哥”王亚伟当拔头筹。作为长期暴露在市场聚光灯下的名人,其举手投足都会招来市场的关注和谈论。然而,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众目睽睽”的环境中,王亚伟依然能够在聚光灯照不到的阴影下,利用市场的盲点来巧妙布局,而当投资者有所悟时,或许已经是几个月后的事了。

  “押宝”重组股,历来都是王亚伟的拿手活。资料显示,在中航电子(600372)前身ST昌河停牌之际王亚伟旗下的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共计持仓901.15万股,去年9月20日该股复牌当日,168.82%的涨幅着实让王亚伟赚了个饱。然而这还不能完全展现王亚伟的非凡手段。

  复牌首日暴涨后,ST昌河又连拉4个涨停板,股价再涨近22%,那几天的龙虎榜中买入的机构席位最为惹眼。果不其然,公司三季报显示,截至2010年9月30日,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的持仓数非但没减,还反而增至1134.53万股,也就在该股复牌后短短6个交易日内,王亚伟再度加仓了233.38万股。

  王亚伟不减反增的持仓量,立马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很多人并由此得出了王亚伟坚守并看多的论点,当时媒体的长枪短炮也对此起到了放大作用,而这一切正是王亚伟希望看到的。

  “一哥”王亚伟还在场内,市场是信了,但王亚伟却不这么认为。2010年年报显示,去年第四季度,王亚伟掌舵的华夏大盘的持仓量已然从802.66万股降至400万股,而华夏策略甚至已经从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消失。当然,华夏大盘最终也在今年一季报中失去了踪影。

  短短6个交易日的增仓,就换来1个季度的从容套现时间,对于定期报告的运用,王亚伟算是精到家了。但这并不是孤例。

  电科院(300215)在上市之初因王亚伟的捧场而星光熠熠。资料显示,华夏大盘及华夏策略于该股上市之时合计获配46万股,而7月27日的中报显示,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分别于二级市场各自加仓了56.99万股和7万股,向市场透露出看好的信号。
                                                                                           

  由于王亚伟加仓和10转10的刺激,电科院于7月27日中报当天以涨停板报收。不过蹊跷的是,7月27日的龙虎榜显示,有两家机构现身卖出席位中,从卖出金额来算,两家机构分别抛出约20万股和10万股,由于流通股东中持有20万股以上的基金只有华夏大盘,显然王亚伟是再次施展了其利用定期报告遁形的绝招。

  2

  声东击西之解除警报

  主角:双良节能

  靠可转债募资的上市公司,最不愿意看到的,或许便是回售被触发。

  资料显示,双良节能(600481)在2010年5月发行了规模为7.2亿元的可转债,结合当时市场的表现,该转债转股价确定为21.11元/股,随后于2010年11月进入了转股期。而在今年实施了2010年10派3的利润分配方案之后,转股价被下调至20.81元/股,不过这对于股价走弱的双良节能来说,显然仍然算是比较高的。
                                                                                               

  自双良节能进入转股期以来,股价遭遇暴跌,从20元上方一路下挫,甚至一度跌破12元,由此也自然引发了一场回售危机。

  按照规定,如果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当期转股价格的70%时,双良转债持有人有权将其持有的可转债全部或部分按面值的103%(含当期利息)回售给上市公司。按此来算,分配方案之前的分水岭为14.78元,分配方案之后则为14.57元。

  从盘面看,5月23日双良节能收盘价低于14.78元便拉响了回售的警报,由于大市疲软,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24个交易日,眼看回售的时限是越来越近了,双良节能这个时候总算迎来了利好消息。

  6月28日,双良节能发布公告称,公司获得印度爱沙电力(佳凯德)有限公司佳凯德热电阿项目3*600兆瓦空冷凝汽器机组的合同,合同总额9280万美元;紧接着在7月6日,双良节能再发公告称公司签订新疆准东五彩湾发电厂主机间接空冷岛设备和新疆东方希望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直接空冷凝汽器的买卖合同,合同总金额为1.23亿元。

  翻开双良节能的历史不难发现,双良节能在这两份合同之前几乎没有签订过大的合同。再来看看上述两个合同的签订时间,分别为6月9日和6月30日,也就是说两个合同的公告时间分别推迟了19天和6天,因此也难怪双良节能当时一度背上了信披延时的质疑,不过也正是这两个合同的刺激,公司股价终于在6月27日再次站上14.57元,打破了“连续性”,成功解除了回售警报。

  利用大单的利好刺激,解除回售警报,相比背上信披延迟的市场质疑,可以说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就是双良节能的决策。只不过,由于行情不济,如今双良节能于7月22日再度陷入“倒计时”中,算来又已经连续20个交易日了。那么,双良节能在8月15日宣布签订1.16亿元的合同,是故伎重施吗?

  3

  迂回前进之规避要约

  主角:中发系

  “中发系”在入主中发科技(600520)的前身三佳科技时,可谓是费尽了周折。
                                                                                    

  让我们梳理下“中发系”的入主。

  2009年6月3日前,三佳科技的控股股东三佳集团的股权结构为,铜陵控股47.62%、北京华商42.38%、安徽全柴10%。当日,中发电气接手北京华商42.38%股权,开始打造入主之路,当时三佳集团持有三佳科技39.73%的股权。

  2009年9月25日,安徽全柴将手中10%的股权以241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江苏常开。

  2010年1月、3月、7月和8月,三佳集团疯狂减持三佳科技,持股比例由39.73%迅速下降至27.05%。

  2011年2月12日,江苏常开又将其10%的股权转让给中发控股,当时铜陵控股和中发电气均放弃了此次股权转让的优先购买权。由于中发电气和中发控股为一致行动人,两者合计持有三佳集团52.38%的股权,“中发系”由此控制了三佳集团。

  2011年6月10日,三佳科技更名为中发科技。

  2011年7月8日,铜陵控股持有的三佳集团47.62%股权,被中发电气以25259万元竞得,由此三佳集团尽归“中发系”所有。

  看到这里,投资者不禁要问,当初为什么不是中发电气直接受让安徽全柴那10%的股权?江苏常开在中间横插一足用意何在?

  原来根据证券法和证监会相关规定,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收购人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时,继续增持股份的,应当采取要约方式进行,发出全面要约或者部分要约。

  显然当三佳集团持有三佳科技的股份比例超过30%时,如果三佳集团的实际控制人进一步增持,就将面临对三佳科技的要约收购。大致测算,如果在2009年“中发系”触发要约,收购至少需要10亿元的巨资,而实际上中发控股当时仅支付了2730万元就使“中发系”控股了三佳集团,迂回战术可谓是用心良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