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文海睿得 2011-08-21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趋势 
无忧会计网 www.51kj.com
时间:2006-12-28 14:13:00   作者:张金杰   来源:《国际贸易》2004年第11期
 

    受世界经济复苏及跨国公司整体经营利润好转等因素的影响,在经历了连续三年下降之后,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流入规模终于停止了这种下滑势头,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新态势。 


  渐行走出低谷的全球FDI 

  1.总规模终止下滑并呈增长新趋势。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球FDI流入规模在2000年达到1.4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峰后,以后的三年一直处于下滑状况。2001年减少了47%,为8180亿美元,2002年又在上年的基础上又减少17%,达到6790亿美元。2003年,又比2002年下降18%,仅为5600亿美元.在这年中,流入发达国家比2002年下降了25%,仅为3670亿美元。导致全球FDI流入规模下降的直接原因,依然是跨国并购活动的低迷,2003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规模仅为2970亿美元。由于统计方法的问题,从统计上尚难以通过并购金额计算:FDI流量,但跨国并购金额的减少还是十分清楚地反映出FDI流入总规模的下降。 

  进入2004年后,国际直接投资持续三年的下滑趋势终于开始转变,而这一趋势也首先通过跨国并购规模的增加反映出来。根据美国著名的汤姆森金融证券公司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说明,仅2004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总规模达到1762.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其中作为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中最重要的两极,发生在美国和欧盟(15国)的跨国并购规模均呈大幅度增长。由于汤姆森金融证券公司的统计数据为许多国际经济组织所采用,具有很大权威性,因此,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即全球FDI规模正在走出低迷,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势头。 

  2.跨国公司对美国的投资热情开始恢复。在国际直接投资流动中,美国_向具有枢纽性的作用,其引进外资的多寡,也历来都是反映国际直接投资形势的晴雨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吸收国和投放国,美国吸引的国际资本占全球总量的1/3,其对外投资也占全球对外投资的1/5。这种状况决定了美国引资地位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同时也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形势产生很大影响。2000年,美国作为全球最受跨国公司追捧的投资热点和跨国并购的主战场,吸收了高达3213亿美元的国际直接投资。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和并购浪潮的结束,自2000年以后流入美国的FDI便急剧减少。 

  虽然经过统计数据调整,美国依然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但到2003年FDI流入美国迅速下降,表明其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力的确大为减弱。不过,进入2004年后,流入美国的FDI显示出十分活跃的趋势。其中,仅在第一季度便吸收了151.5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第四季度54.7亿美元的2.7倍。2004年上半年,外资对美国企业的并购交易规模便比上年同期增长25.4%,达到了349.74亿美元。 

  在关注美国外资流入状况有所增加的同时,还应注意到,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正在迅速增加。从2002年起,美国便开始由FDI净流入国转为净流出国。仅在2003年﹁年中,美国对外直接投资高达1738亿美元,不仅超过2002年(1348亿美元),而且仅次于其对外投资最多的1999年(2250亿美元)。美国目前已超过前几年的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 

  3.新兴经济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投资主要热点。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发展中国家的FDI流入以年平均超过1O%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达到创纪录的2651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的:FDI流入来自发达国家。2000年后,在全球:FDI流量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仍是全球FDI流向的主流。当然,国际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区的分布从来都是不平衡的,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与2000年左右的高峰期相比,在2003年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亚洲及拉美等少数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热点。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外资流入状况,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非洲)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为全球最大新兴市场,中国仍是全球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中国继2003年吸收了530亿美元之后,2004年的FDI流入势头依然强劲。据中国官方统计,2004年1月-9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6.9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01%。由于外资纷纷涌入中国,流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外资的确受到一定的影响。尽管如此,跨国公司对这一地区的投资仍在呈现增长趋势。仅在2004年一季度,外国对东南亚直接投资增长便达到7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两倍,反映出跨国公司依然十分看好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前景。 

  作为拉美地区两个最大的国际投资东道国,跨国公司对巴西、墨西哥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2003年,巴西和墨西哥的FDI流入都仅为100亿美元。尽管与2000年-2001年期间的状况已不可同日而语,但能够在世界各国吸收直接投资规模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仍能达到较大的规模,可以说已实属不易。2004年,美国、欧盟的跨国公司继续加大对拉美地区的投资。最明显的是墨西哥,仅上半年其吸收的FDI总额便达到10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66亿美元增长了64%。按照墨西哥官方预计,2004年墨西哥全年吸收的:FDI总额有望达到156亿美元,基本上接近其2000年并购高峰时166亿美元的外资流入规模。 

  在巴西,其2004年上半年吸引FDI总额为40.44亿美元,其官方估计2004年全年可能达到120亿美元。 

  4.金融、物流等服务业领域依然是国际投资最为活跃的领域。在国际直接投资资金的部门流向方面,最引人关注的是金融、物流等服务领域。2004年上半年,发生在全球服务业的的跨国并购金额达到995亿美元,上年同期增长5.7%,且为制造业跨国并购金额的1.5倍。在服务领域中,最为活跃的是金融保险业。发生在全球金融保险领域的跨国并购案达到300多件,其活跃程度远高于其他领域。近年来,在美国国内银行业并购浪潮逐步推高的影响下,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银行间合纵连横的趋势也将不可避免。仅2004年上半年,资产排名第二到第四的美国大银行全都进行了资产收购兼并活动。美国银行业正通过并购迅速组建一批资产超万亿美元的银行“巨无霸”,从而将欧洲同行远远抛在后面。 

  有鉴于此,一方面,欧洲各国银行将努力规避来自美国银行业巨头的挑战,另一方面,它们也在纷纷寻找跨国合并的机会。因为,美国的银行巨鳄绝不甘心在国内的扩张,它们的战略是全球性的,欧洲银行必须通过跨国并购扩大规模,才能迎接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挑战。2004年7月,西班牙最大的Santander银行宣布了对英国第六大银行Abbey的收购计划,其交易金额约为155亿美元。如果该项并购能够最终获得批准和实施,那么,它将成为欧洲银行史上最大跨国并购案。 

  尽管中国并没有较深地卷入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以往不断增长的FDI多以新建投资为主,但在新的形势下,这一状况正在发生变化。 

  今后几年,中国可能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跨国并购市场之一,其中金融业无疑将成为外资觊觎的重点领域。2004年8月6日,汇丰银行与中国第五大银行交通银行签署合作协议,汇丰银行将以144.61亿元人民币的代价获取交通银行19.9%的股权,股权比例直逼单个外资机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的上限20%,并成为交通银行的第二大股东。该项并购是迄今为止外资金融机构人股中国商业银行的最大一宗交易。 

  除金融业外,全球跨国并购另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是物流业。近两年,欧洲运输、物流市场共发生890宗大大小小的收购、结盟的商业活动,平均每日1.22宗,是欧洲历史上物流企业跨国兼并最为活跃的时期。同时,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零售业在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并购活动,同样十分引入关注。 

  主要影响因素 

  1.国际投资环境的改善与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导致2004年国际直接投资停止下滑并有所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以美国经济为火车头的全球经济所产生的良好增长势头。按照IMF在《世界经济展望》2004年秋季报告,在2003年年中以后的一年中,世界经济达到5%,而2004年将实现近30年中最快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强劲增长为国际投资环境的改善创造了逐渐宽松的局面,使跨国公司的投资信心得到恢复。从2000年后美国对外资的吸引力的确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对美国投资机会放松关注,而是在等待新的更好的机会。往往一俟机会来临,便积极扩大投资。2003年下半年后至今,在美国经济的良好增长氛围下,流入美国的FDI止跌回升,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国际直接投资多年来的发展情况也证明,凡是美国经济增长状况良好时,美国乃至全球的FDI流入流量都将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当然,除美国外,英国、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的经济强劲增长,对于稳定国际投资形势并推动其发展,都是其中很重要的积极因素。 

  2.跨国公司整体赢利状况开始改善。伴随着经济增长和许多产业的复苏,跨国公司的经营规模明显扩大,总体赢利状况显著提高。根据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最新公布的按经营额排序的“全球500强”经营状况,2003年,全球最大的500家企业的营业总额为14.9万亿美元,比新经济最高潮时2000年的14.1万亿美元还要高。在赢利方面,这500家全球最大企业经营利润总额取得了惊人增长,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8倍,达到7310亿美元。2003年“全球500强”的经营状况,是该杂志自1995年公布这一包括服务业和制造业在内企业排行榜以来最好的一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大企业赢利水平大幅度提高。在经历了两年的整体亏损后,2003年,美国最大500家企业的平均净利润增加540%。同样,1000家亚洲最大企业(主要来自日本、中国、中国香港、韩国和中国台湾),2002年的平均净利润增加了128%。赢利状况的改善不仅缓解了这些大企业的财务压力,而且使股票市场的不断走好进而推动企业股票价格的提高,为企业通过股市融资进行跨国并购,创造了十分有利资金保证。这在信息技术领域内的风险投资表现得更为明显和迅捷。,正是由于产业复苏和资本市场的趋于活跃,2004年上半年,美国仅发生在以风险投资为背景的网络信息领域的企业并购交易规模就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0%。 

  3.美日欧跨国公司实力对比继续发生变化。决定不同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它们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与竞争实力。不言而喻,由于美国、欧盟诸强和日本跨国公司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自然会体现在它们的对外投资和全球扩张能力的差异方面。10年前“全球500强”中,入榜的美国企业有151家,其总营业额占“全球500强”营业总额的29%,10年后的2004年,入榜美国企业上升至189家,相应地,总营业额所占比重也上升至39%。相形之下,日本则是“全球500强”中形势变化最大的输家,入榜的企业从当初的149家减少到82家.同样,受近年来本地区经济增长低迷、整体经营状况不佳的影响,入榜“全球500强”的欧洲企业也在减少,其中尤以法国、德国、意大利最著。 

  这些发达国家大企业实力的对比,将通过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投资反映出来。受连年经济萎靡不振的影响,日本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能力下降状况已是有目共睹,而在20世纪最后几年中投资急速扩张的一些德国大型跨国公司,如今在国际投资领域也已风光不再。相反,许多长期_向过于重视国内市场的美国企业,近年来海外投资扩张的步伐在明显加速。这一点从美国2003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流出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已显见端倪。 

  4.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环境依然处于不断改善之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制定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前往投资的积极性政策,而这种倾向近年来表现得尤为明显。自2000年后,全球为鼓励吸收FDI而出台的新政策每年都在200项左右,比1995年以前又有显著增加。仅2003年就有220项投资政策是有利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的。全球投资自由化的政策环境,为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提供了更多更有利的区位选择空间。 

  发展中国家投资地位提高 

  近年来,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变化中的﹁个重要特点,就是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提高,尤其是亚洲、拉美等一些新兴经济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更是如此。发展中国家已日益成为决定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趋势的十分重要因素。尽管以美日欧为首的发达国家依然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决定着全球投资资金的主要地区流向与部门分布。但是,发展中国家作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们的国际投资地位首先体现在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外资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2001年-2003年间,发展中国家的FDI流入状况指数年均为1.25,其中,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为1.54,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O.92。其次,发展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提高,还体现在它们的对外投资能力迅速增长方面。在过去15年中,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发达国家。目前发展中国家FDI总存量已占到全球FDI总存量的1/10,达到9000亿美元。所以,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发展前景是很值得关注的。 

  1.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能力提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新兴经济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它们的对外投资成为一股不可遏止的必然趋势。人们注意到,仅在近一两年中,作为经济增长迅速的发展中大国——印度海外直接投资日趋活跃,越来越多的印度公司正在全世界收购企业。仅2004年上半年间,著名的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便以2300万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专家信息服务公司(Expert Information Services);兰伯西(Ranbaxy)以75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法国公司;世界500强的印度石油公司正在意向收购印尼的一家石油公司,预计投资额将达4亿美元;等等。可以说,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将是决定今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力量。 

  通过对联合国贸发会议每年发布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50强数据进行比较,也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实力的变化。 

  按照海外资产排序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50强,通常总是集中在东亚及东南亚的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和拉美的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以在制造业领域投资为主。在1997年-2002年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50强的国外资产、国外雇员数量的增长幅度较大,相应地它们的平均跨国指数也明显地有所提高,表明了它们跨国化进程速度的加快。 

  2.国际生产网络新格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提高。目前,全球国际生产体系传统的垂直型分工正向混合型分工转变,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崭新格局。在这种新的格局中,以美欧为主的发达国家努力发展服务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视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和经营技巧,而将生产领域中的加工制造环节向以亚洲地区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同时,在全球价值链条中,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努力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承接着这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加工制造环节。但是,在价值链分解的基础上,任何企业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从事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 

  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融人某一价值链并在价值链中准确定位,完全可以获得很好的生存与发展机会。 

  而且,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它们必然寻求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去组织生产,由于劳动成本方面较大的区位差异,不仅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内的海外转移是势所必然,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介入新兴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 

  3.中国海外投资事业快速发展。作为在新国际生产网络中受益的国家,中国吸收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直接投资,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资金与技术缺口。这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但应当看到,在中国被许多跨国公司视为全球网络化生产最重要基地的时候,实际上,中国许多领域产品的生产与市场销售都是在外资控制之下。中国在国际网络生产中的地位,是以依靠引进大量外资为基础,在肯定其产生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其中的一些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有理由对中国在全球国际生产网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应意识到,受国内有限的自然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重要意义。也正是有鉴于此,中国政府越来越着力培养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并鼓励它们的海外投资。 

  自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海外企业数量和对外投资平均增长率均达50%,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仅在过去5年内,在政府积极推动并实施的“走出去”战略下,中国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连续达到数10亿美元。截至2003年底,除金融类投资外,中国企业累计海外直接投资达334亿美元。 

  考察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动因,不难发现其中既包括最为活跃的市场寻求型投资,也包括以中石油、中海油等企业为代表资源寻求型投资,而近期发生的上海电气、京东方两家公司分别在日本、韩国所进行的并购行为,其投资动机都明显属于技术获取型投资。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企业跨国经营实践的比较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证明,在对外投资发展过程中,以贸易替代、促进出口为目的的市场寻求型投资,将成为中国企业最重要对外投资类型。 

  2005年发展趋势 

  2005年国际直接投资能否在2004年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增加,当然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复苏程度,而尤其取决于美国、中国、日本等国的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前景大多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并因此看好2005年国际直接投资形势。同时,跨国公司对2005年以至今后几年的国际投资前景也普遍持乐观态度。 

  2004年2月-4月,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进行了关于跨国公司未来投资战略的调查。该调查囊括了335家跨国公司,其中包括:200家发达国家的最大跨国公司,100家发展中国家的最大跨国公司,25家中东欧转轨国家的最大跨国公司及10家海外资产最大的服务业跨国公司。这335家跨国公司2002年的资产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其中38%(7250亿美元)的资产为海外资产。这项调查结果显示,其中3/4以上的跨国公司都认为,在短期(2004年-2005年)和中期(2006年-2007年)内,全球FDI总规模将会增加。在今后几年中,这些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依然将集中在美国、英国、中国、印度、拉美等国家。 

  在美国、中国等国家经济强劲增长、投资环境改善的环境下,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确已表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但不容忽视的是,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国际直接投资出现大幅增长的因素,其中包括:美国财政政策对其经济的负面影响,德国等一些欧洲传统对外投资大国的经济疲软,石油价格的上涨对跨国公司经营利润的不利影响,全球恐怖主义的猖獗,等等。所有这些,都可能构成促使跨国公司采取比较谨慎的投资策略。 

  应该说,1998年-2000年期间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是由当时的新经济泡沫和第五次全球企业并购浪潮的特殊经济环境共同推动而成。在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在理性投资观念重新占据主流的情形下,全球FDI规模仍能稳步达到6500多亿美元水平,已殊为不易。相比于当时,2003年-2004年期间的全球FDI总规模已远高于1997年的水平,略低于1998年。这本身就表明国际直接投资已重新进入相对活跃的时期。至于那些近期很快就会产生新的投资与并购高潮到来的看法,则与现实不甚相符。因此,2005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形势将肯定继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十分活跃的态势,而其整体规模可能将稳步增加但增幅不会太大。  
 
    作者:张金杰 来源:《国际贸易》2004年第1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