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悟道学习 2011-08-21

《伤寒论》首此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汇集整理(公元300年前后),又经宋·林亿奉朝廷之命组织整理,最后到清乾隆期间,吴谦奉谕旨编著《医宗金鉴》,而《伤寒杂病论》列其榜首,该次整理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人数超过百余人,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整理订正《伤寒论杂病》工程。正如吴谦所说:“世远残阙,多编次传写之误。今博集诸家注释,采其精粹,正其错,删其驳杂,补其阙漏,发其余蕴,于以行之天下,则大法微言,益昭诸万世矣!”



一、该版本的特色:



1、与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比较,《医宗金鉴》将后者的“卷一·辨脉法平脉法”移至书后卷十六。将卷二的“辨痉湿暍病脉证”移到书后卷十三。从而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桂枝汤系列列为卷一,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麻黄汤系列列为卷二,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大青龙汤系列列为卷三,这样编排次第,突出了《伤寒论》三阳三阴的理论总框架,既可使读者在开卷时开门见山,避开了难读难懂的内容,从而直接切入与临床直接相关的实质性内容,玩味日久藉以掌握其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应对临床。





2、在各篇之首提示本篇之纲领。各道方剂之后附以方解,对各段经文加注及集注,便于学习及理解。





3、校对订正了《伤寒论》在长期传抄过程中所形成的错误。





二、本电子版的原始文档下载于[中医e百]网站,然后用word重新作如下编辑整理:①增加目录、分别字体字号。②某些存疑内容与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第一版《医宗金鉴》正版出版物进行互校。发现原始文档与该出版物有某些出入,例如在方剂的剂量方面,有时存在“二两”与“三两”之间的差异。③顺便纠正了原始文档中的录入及排版错误。




但因卷帙繁浩,本文档在整理过程中并未能对原始文档全面精校,相信遗留错误尚存不少,读者们在使用时若发现问题,尤其是使用其中方剂的剂量时,当以正式出版物为准。草草整理推出,不求精善,但求快速,以应当前学习使用《伤寒论》的需要。





三、原始文档所存在的录入疏漏甚多,如缺少所有“硬”字、“衄”字,但凡所见之处,随手补入,但缺漏之处尚存多多。字库中缺少的字则拼凑为格式:“□(讠严)”。留存问题就留待后人圆满吧。



顺便介绍古文注音常识。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就用“音切”的方法注音,如强,群养切”,意思就是用“群”字的声母“q去拼“养”字的韵母“iang。在每一卷的末尾都有一个【音切】表,为本卷所出现的难字注音。

在读音方面:“项背强几几”,应当读作“shu”,不读“ji”。“shu”是另外一个字,但是与“几”的外观非常接近,故多被忽视而弄混了。是借用短羽鸟飞行时颈部状态,来形容伤寒后颈部转侧僵硬不便的感觉。但现在字库中缺少□(shu)字,整理者没有在所有出现该字处加注,请阅读时注意辨别。




四、当前在全国范围所掀起的中医热,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为社会现实所迫,这必将对中医今后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影响。由于西医的先天缺陷,庸医的后天不足,导致了无数国民长期陷入疾病的泥潭无法自拔,也迫使了明智之士将目光投向了炎黄文化的瑰宝《伤寒杂病论》,但苦于缺乏锲入门径。而这部工具书无异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既方便初学锲入,也适合临床提高。所谓雅俗共赏,新老皆宜。





五、关于使用方法方面的问题:





1、法贵精专,否则将散漫无归。以整理者的经验,建议初学先精读太阳病的卷一桂枝汤、卷二麻黄汤,这两道方可对比着读,并注意辨别桂枝证与麻黄证的辩证要点与区别,及调和荣卫的理趣,由此得太阳表证理趣。次读卷五少阳病小柴胡汤,得半表半里理趣;次卷四阳明病,再次读卷六太阴病理中丸、卷七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四逆汤,分别得中焦下焦里证理趣;然后卷八厥阴病的当归四逆汤,再后卷九辨合病并病。对各卷内容若有精力,亦可缓缓通读,否则暂时束之高阁亦可。这样精读几个重点内容,《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总框架体系就已经有了一点基础,且不会有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之弊。





2、理论结合实践,读书结合临床,细嚼慢咽:先将桂枝汤、麻黄汤辨证要点玩味记熟,在临床对比使用,使用的对象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亲朋好友。临床熟悉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反复耐心地进行,才能有所把握。若能成功运用几次,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当然上条所述次序也可以据自身情况作适当调整。而全部完成上述过程,可能需要三四年的时间。当前中医科班教育的失败,就是因为仅注重知识的记忆积累而远离了临床,而临床则是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与运用的能力,而紧扣临床的自学在培养能力方面,绝不比学院科班教育差。





3、系统法与渗入法——“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正规教学,是用系统法,也就是循照章节次第推进。而业余学习则须用渗入法,即打破章节次第,紧扣重点,结合临床,各个击破。其优点是重点突出,又能紧密结合临床,故成功的可能更大。所谓的方法,就是掌握工具,也就是说先得“学会学习与实践”。





版权声明:为方便诸多同仁获仲景师之垂教,而本电子版公诸于众,余不保留任何版权,任何人无须征得余之同意,即可转送、打印、复印、编辑、广为发行,以弘扬华夏之医学瑰宝,广传仲景之仁术,挽国医于沦丧,启万民于蒙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