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框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椽组成。春秋时的窗棂已极富变化,战国时已有十字格和斜方格窗棂。汉代留下“窗牖皆有绮春琐”的记载。从唐至宋,中国窗棂样式日益丰富。从今天留存的房屋古建筑来看,明清的窗户是最具艺术特色的。
早期门窗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玻璃。唐代以前虽然有了纸,但是那个纸还不能大面积当窗户纸用,所以古书上记载的大多都是用绫这个丝绸织品代替,可是它的成本又非常高,而且它透光性相对纸来说不是很好。没有玻璃的时候,如果窗做得过大,一刮风它会破掉,所以它就必须要加窗棂格,窗棂格的间距是要保证窗的强度。
到了明清,纸大量应用到窗户上,纸的抗拉力很好,这个应用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它的间隔可以适当地增大。北方比较寒冷,甚至有的窗户要糊两层纸,过去有句话说“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实际上它不是糊在外,它是两边都糊,在外面看好像是糊在外,因为东北经常下雪,雪如果浸入,窗户纸很快就坏掉,所以它必须两面糊。多数地方就是糊里侧,窗棂看得很清楚,由此也就产生了必要的装饰功能。
古代的窗子,大致分六类,一为板棂窗,即花格窗,由窗框和竖向排列的棂条组成,中有横棂,或二条或三条。窗背糊纸,不可开启;二为隔扇,即落地长窗,也称格子门。开门通风、采光,窗棂图案多种,至今仍采用;三是隔断,亦称屏风,妙在轻巧典丽而可移动。其窗棂精雕细刻,成为居室中的精美摆设品。四为槛窗,也称半窗。浙江东阳卢宅现存明式槛窗。五为支隔窗,多见于北方建筑,分上下两层,皆可上下开启,北京四合院中今存“井字格”支隔窗。六为遮羞窗,以装饰性窗棂来遮挡路人视线。窗上有精美的图案,古朴雅致。
门窗上的雕刻工艺,是中国工匠数千年来摸索形成的传统技艺。中国古代窗的雕刻手法分为浮雕、透雕,然后有一些攒插,一些插接,它用了很多复杂的工艺甚至注重了非常多的细节。窗棂是木雕匠人施展艺术才华的天地。徽式花窗由小木窗、飞罩和雕花窗栏组成。山西平遥古城的窗棂古朴而精致,造型独具匠心,有扇式、菱形式、六角形式与圆调式等。陕北延安的窑洞式窗棂,工艺虽简单,但朴实中见其轻巧。最妙的是苏州园林与苏州民宅的窗棂,形式多变,雕花精致,通过窗子借景,如拙政园透过漏窗可见北寺塔。而姑苏民居的窗棂则成了房舍中的精美一景。
窗子的传统构造十分考究,窗棂上雕刻有线槽和各种花纹,构成种类繁多的优美图案。在传统的房屋建筑中,常会出现一些形状不同的窗棂。如仙桃葫芦,福寿延年,石榴蝙蝠,扇状瓶形等等,极富装饰趣味,然而更多的让人在窗子中漫游移步观景,犹如在画廊中赏画。窗子绝不是为了透光和通风。一个好的窗子应当是一个好的画框。室人在面朝窗子时,首先感受到的应当是一幅优美的诗文图画,真让人难以忘怀。
窗子也是诗。古典名诗中就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中国古代门窗在传达文化上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很多文化内容它不是完全通过书本去传达,有时候可以通过生活中实用的东西,比如中国古代门窗大量的版本小说,它都有图画去反映。这个主体图案可以反映一些比如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画面,如“单刀赴会”,“三英战吕布”等。在乾隆盛世的时候,收藏风非常热,这就反映到当时的窗棂上,在上面雕了很多“博古图”,这也反映了当时的一种收藏生活。再就是常见的一些花鸟人物。这些东西一代一代通过门窗传达,它比书本更亲切。因为古代不是每个人都去上学读书的,很多人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会抱着孩子在窗户面前,说你看这就是……,他就把这个文化传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