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书琐记 步入新雪 寒假二十多天,许多书和杂志都只开了个头,或者读到一半,尚未圆工。像周国平先生的《守望的距离》啦,章斯亚老师的《做一个现代教师》啦,《森林报》啦,《智慧书》啦,2011年第2期的《小学语文教师》啦,等等。因为我有个“坏”习惯,读书不喜欢“从一而终”,而喜欢不同的时间读不同的书,或者这本书读个十几页,再换下一本看上一两篇,如此往复,乐不思蜀。就像吃菜,再美味可口的佳肴一日三餐雷打不动,也会厌烦,总要萝卜青菜鸡鸭鱼肉调剂着吃,才能品出个中真味。 当然也有在假期里认真读过两遍以上的书,其中之一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看到这里相信没有几个人不哑然失笑吧,写了这么长长的一大串书名,竟然是四年级小学生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是的,这本教科书我不但通读了两遍,而且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按两种不同的方式读的。第一遍是从第1页到第186页,一字不落地按顺序读下来,并根据课后生字表和每一单元后面的“词语盘点”在课文中圈出生字,画出词语。第二遍则是按导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日积月累、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后习题等分块归类读的,并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做了批注。越说越觉得自己真像一个现代版的愚公,可人家愚公移的可是名副其实的大山呀,语文书这样读真是贻笑大方了。但是两遍通读下来还是颇有收获的。近七八年来,我是第一次接触语文书,新课标的语文实验教科书跟我当年教语文时的教材相比真是大不一样了。上学期的语文教学我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也没把语文教材太当回事。是啊,有什么大不了的,难道有这么多年读书经历的我连这样一本小学第二学段的教材也读不懂吗?可是事与愿违,经常是上得我一愣一愣的,怎么语文园地跟以前的基础训练差别这么大呀,这么点内容,分那么多课时,怎么教?怎么教材附录中的生字表有两种,词语表却不见踪影了?略读课文后面连练习题都没有,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才能把握好教学的尺度呀?第八单元好不容易上完了怎么紧接着又有八篇课文等着我们啃呀?……真是说起来都脸红。这学期就不一样了,我可是有备而来的。如果把语文教材比做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的话,现在的我不仅认识了这棵树的真面目,而且对树上的每一个分枝,枝条上的每一枚果子,甚至每一片叶子,都了如指掌。我不再茫无头绪地领着孩子们在知识的大树上盲目地攀爬,而是每爬一步都对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当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不能算是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假期里,我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网上商城订购了人教版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语文教科书。我这个现代版的愚公,还刚刚起步,要移的山可多着呢! 第二本是我国当代著名童话作家孙幼军老先生写的《小猪唏哩呼噜》,一百五十多页的一本书,整整读了三遍,平均每天读二十多页,而且是大声朗读。为啥呢?为的是家里这位刚满六岁的“小淘气”呗!这本书写得实在是太有趣了,常常是我自己读着读着,就扑哧一声笑出来了。就连大清早赖在被窝里假装熟睡的孩子他爸也经常按捺不住地笑出声来,他可是个不苟言笑的四十岁的大男人呀!而这应该就是优秀童话的魅力所在吧!我家这个小淘气就更不用说了,连正在热播的《喜洋洋与灰太狼》都忘了看,只管目不转睛地盯着书上的彩色图画,竖起耳朵捕捉着从妈妈嘴里钻出来的每一个字。当妈妈的稍微偷一下懒,歇一口气,停顿一会儿,他就严肃地盯着你,简短地下着“命令”:“妈妈,讲!”好像多说一个字都会害他最心爱的唏哩呼噜少做一件好玩的事儿似的。每天读得口干舌燥的,一大本厚厚的书总算读完了,心里想着“苦日子”终于到头了,正暗自高兴呢,“妈妈,我还要听,从第一页讲。”你就不得不从头再来了。两遍下来,该听厌了吧?“妈妈,再讲一遍!”你就乖乖地又从头开始吧,谁让你们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呢?亲子共读,真是又让人欢喜又累人哪! 由此,我想到了师生共读。上学期一开学,我就从家里拎来了六十多本《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选萃》,并从当当网订购了《爱的教育》、《草房子》、《昆虫记》、《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等三四十本书供孩子们阅读,因为村小里可供学生阅读的图书实在是少得可怜。我还规定了中午12:00—12:40为读书时间,即使是在期末复习迎考的繁忙阶段也从没有占为他用过。有一部分学生的读书兴趣已经培养起来了,据家长说,在家一有空就读书,真正是沉迷到书的世界里去了。但也有部分学生一天借一本书,换书换得跟走马灯似的。一目十行是不太可能的,没这个能耐。读书囫囵吞枣、如蜻蜓点水般应景式地翻一翻,证明自己是读过书了,以此来给老师一个交代这才是事实。这部分学生把读书当作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不得不完成,又不想去做,只有草草应付、敷衍了事,对读书没有真正的兴趣。而我也一时苦于无计应对。也许,今年需要换种读书方法,不该像去年一样与学生井水不犯河水,各读各的书,而应该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和学生一起读一读孩子们的书,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知道怎样给不同性格爱好和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推荐既适合他们读又能把他们的心牢牢抓住的书,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试想如果给我六岁的小宝宝念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他会这么磨人地要你一读再读吗?也许他会下另一项“命令”:“妈,停,给我开《喜羊羊与灰太狼》。”因此,专家推荐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只能作为参考,真正要找到适合不同学生口味的书籍,让每个孩子都不由自主地爱上阅读,只能靠既了解自己的学生又通读过孩子们的书的语文老师们。 悟到这一点的我,手头的一本《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正要收工。每天读书时间,读到精彩处,我都会自言自语地说:“真是太好看了!”或者露出眉飞色舞、心满意足的表情。这几天已经有好几个学生下课时来“关心”过这本书了。再等一等。看,连对书向来都是心不在焉的小凯也来了,这可是个好时机。 “小凯,你也想看?” “嗯。”他的视线专注在我书上翻开的这一页,连头都来不及抬。 “等我看完了,第一个给你!” 2011.2月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