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纪念馆光彩照后人

 润明居士 2011-08-29
朱熹纪念馆光彩照后人
 
河源日报    李成东


集纪念、祭祀与朱熹文化展于一体的朱熹纪念馆。


当地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朱熹纪念馆,进行历史传统教育。

        走进东源县黄村镇邬洞村朱屋的朱熹纪念馆(朱熹文化室),吟读朱熹撰写的《朱文公家训》和《朱柏庐治家格言》,一句句至理名言如沐春风,让人心旷神怡,深受教益。

        据《碑记》记载,邬洞村朱熹后裔宝英公次子珍公十世孙荣天公于明朝万历年间,从长乐高竹园(今五华县华城镇高竹园村)迁居于黄村镇邬洞村开基立业。其后裔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遵循朱子遗训,发扬朱子传统美德,崇文重教,家族兴旺发达。时年82岁的朱子后裔朱培中称,荣天公在此开基立业以来,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当中有不少裔孙迁居江西、广西等地,每年都有来自各地的宗亲前来寻根祭祖。

        荣天公裔孙遵循文公留下的遗训“设立烝尝以祭祖先,创建祖祠以追远,修谱志以垂后”,饮水思源,尊祖敬宗,于清光绪年间兴建朱文公祠。为使文公祠更好地发挥纪念先祖、教育后人的作用,2002年秋,在广东“东江朱子纪念馆”的支持与帮助下,荣天公裔孙捐款近20万元将文公祠建成集纪念、祭祀与朱熹文化展于一体的朱熹纪念馆。

        据介绍,朱熹文化展的设计和内容,是根据广东“东江朱子纪念馆”的朱子文化展复制而成的,分为朱子文化室、朱子遗墨室、苦学图室、二十四孝图室、公民道德格言室和社会公德室。朱子文化室的内容是革命导师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论述、历代朝廷对朱熹的诏赐封赠、古代名贤学者评朱熹、朱子遗迹、朱子诗词、朱子格言、朱子家训、朱子联语、朱子联谱、朱子研究大事记和朱子思想当今价值等内容,比较简略地介绍了朱子和朱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研究成果。朱熹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著的书法家。朱子遗墨反映他一生临池不辍,造诣日精,有“汉魏风骨”、“韵度润逸”之誉的书法艺术水平。苦学图共25幅,每一幅都是一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从不同侧面,刻画出古人和今人勤学苦练、苦学成才的精神。二十四孝图室中的“二十四孝”用图画的形式讲述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以孝敬老人、赡养父母为代表的优良习俗和故事。

        同时,纪念馆还编印了《苦学成才小故事》和《二十四孝小故事》。《苦学成才小故事》从《三字经》、《新三字经》、《孔子家教》等内容中挑选出25位名人志士勤学苦练、苦学成才的事迹与精神,勉励子孙慎记朱子“为学读书,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意思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踏实而不取巧)的求学精神与态度。《二十四孝小故事》则是收集了24位历史名人孝顺父母、尊老爱老的故事,教育子孙弘扬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与风尚,故事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

        据介绍,朱熹纪念馆不但成了朱子后裔教育子孙后代弘扬祖德的教育基地,而且成了当地学校对学生进行历史传统教育的一个阵地。朱氏后裔更是继承发扬祖宗美德,致富思源,爱国爱乡,热心支持家乡各项事业建设,造福乡梓。如其裔孙朱莲辉捐资80万元在村中建起一幢主体三层(共12套)、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楼房,用于解决村中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在当地传为美谈。

■历史

历代朝廷对朱熹的诏赐封赠

    1209年,宋嘉定二年,宁宗皇帝诏赐朱子“遗表恩泽”匾,追谥曰“文”,故后人尊称他为朱文公;
    1227年,宋宝庆三年正月,宝庆皇帝赠朱子太师,追封为信国公;
    1230年,宋绍定三年九月,绍定皇帝改封朱子为徽国公;
    1241年,宋淳元年正月,理宗皇帝诏朱子从祀孔庙;
    1269年,宋咸淳五年,诏赐“文公阙里”于婺源;
    1335年,元世祖至元元年,奉旨于婺源建立徽国文公庙;
    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改封朱子太师徽国公为齐国公;
    1370年,明洪武三年五月,诏定天下四书五经,诏从朱氏传注,并追封文公为徽国公;
    明景泰皇帝钦赠朱熹“德行仁熟,理明义精,布诸方策,启我后人”;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诏先儒朱子改称先贤,位在汉唐诸儒之上;
    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对朱子赐御书“大儒世泽”四字,对联“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其传”悬于祠;
    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诏升朱子入孔庙(即文庙)大成殿配祀孔夫子,位列十哲之次;
    自元朝以后,文公的理学成为官方的哲学,科举考试都采用朱子注释的《四书五经》作为标准答案;
    从公元1455年,明景泰元年至民国初年,建安朱氏近500年来,历代朝廷钦授朱子裔孙为翰林五经博士,主持文公祭祀,永远世袭,成为被国家承认、举世瞩目的文化贵族。

■链接

理学大师——朱熹


朱熹画像(资料照片)

         朱熹(1130—1200年),南宋人,生于尤溪县,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这些地方皆属福建,福建因此成为著名的考亭学派的发源地,全世界朱子后裔繁衍的根基和源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1209年,宋嘉定二年,宁宗皇帝诏赐朱子“遗表恩泽”匾,追谥曰“文”,故后人尊称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书院、岳麓书院、武夷书院、紫阳书院等27所教育基地,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延伸

朱家训言


朱熹纪念馆内陈列的朱子遗墨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也。慎易谈人之所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极横逆;勿非礼而以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学;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

 ——摘自《朱文公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摘自《朱柏庐治家格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