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教材培训材料

 昵称6125577 2011-09-04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教材培训材料

第一单元 科学是……

1、科学是……

一、问题解答

问题1: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答: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我想到了科学家进行的农业研究、航天探索、试验分析、珠峰测量、医学研究等高科技领域的研究。

问题2: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答:科学家的工作的过程可以大体分成以下几个部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问题3: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能说说科学是什么吗?

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进行的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我们经常做的象:观察小动物、拆装自己的玩具、观察太阳、星星等天体等这样的事情都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所以我们也是在进行科学研究。

二、教法分析

三年级是科学课的起始年级,孩子们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这门课程,对科学这一个新的概念不了解,也可以说很陌生,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科学这门课程,并对这门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教材在第一单元设计了《我们都是科学家》这一版块,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而第一课就是《科学是……》这个题目就是一个问题,它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科学到底是什么呢?本课教材就是按照“谈自己对科学的理解—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家的探究过程—重新认识科学”。

在学习之前,学生对于科学的理解很肤浅,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搜集一些材料,以便上课时用。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课前搜集有关科学家的一些材料,做好记录。

环节一:

与学生谈话: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

环节二:

1、交流学生搜集的有关科学家工作的资料。

2、你觉得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去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进行探究的?

环节三:

在你的生活当中,你和有没有象科学家一样的经历?

1、引导学生谈自己在生活中非常想做的事情。

2、为什么自己要做这样的事情?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科学是什么?

我们平时由于好奇心做的一些事情有些就像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所以我们也是在做科学。

环节四:制作一个会动的小人。

这是一个制作活动,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做一些其他的东西,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在玩的同时向学生讲述英国人罗杰特也在这样玩的过程中有了重要的发现,后来人们利用他的发现发明了电影。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小发现成就大科学”。

三、实验制作

制作名称:让小人动起来

制作材料:一张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白纸,彩笔、铅笔

制作过程:

1、准备一张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白纸,将白纸对折。

2、在对折的两张纸条上,分别画上大小相同、神情不一的小人。

3、把上面的一张纸条紧紧地卷在一支铅笔上。

4、左手按住纸条上部,右手拿着铅笔,让上面的纸条随铅笔不断快速地伸展、卷曲。

2、做一名小科学家

一、问题解答

通过以上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答:通过做这些小制作我们发现在让它们站立的关键是让它们保持平衡,所以关键就是把固定物放在物体的底部,以使它们的重心向下。

二、教法分析

第一课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科学,这节课就是让学生真刀真枪的体会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了。在通过学生的经历与科学家的经历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加深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是让一只纸鹦鹉站起来,借助这个活动,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寻求问题的答案,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领悟到“重物加在物体的底部,物体才可以保持平衡,而且重心越低,物体就越平稳。”这个道理。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环节一: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质疑

1、教师可以出示一个做好的纸鹦鹉,让学生观察。

2、引导学生提问题。

环节二:制作纸鹦鹉

1、让学生做一个纸鹦鹉,试试自己做的鹦鹉能不能站起来。

2、找原因,小组讨论想办法。

3、根据自己的猜想再做。

4、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

5、评价。

环节三:想办法让更多的物品站在你的指尖。

1、小组合作制作自己喜欢的物品让它在你的指尖站立。

2、展示作品。

3、说说自己的发现或者体会。

环节三:制作一个杂技小丑玩具

1、学生小组合作制作。

2、展示交流并评价。

三、实验制作

制作名称:让鹦鹉站起来。

制作准备:彩纸、剪刀、曲别针、夹子、铅笔、金属丝等

制作过程:

1、用剪刀将彩纸剪出鹦鹉的样子。

2、把曲别针夹在鹦鹉的尾部,把鹦鹉放在自己的指尖上。

3、鹦鹉在指尖上站起来了。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一、问题解答

1、墙根的青苔是不是有生命的物体?

答:墙根的青苔是有生命的物体。

2、为什么说它们是有什么生命的?

答:说它们是有生命的是因为它们都要吃东西,都需要呼吸,都能够长大,并且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能够繁殖,对刺激都有反应。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

3、下面的物体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答:水中的鲜花、种子蔬菜和水果会持续一段时间可以视为有生命的物体,白云就不属于有生命的物体。

二、教法分析

本单元在开始时就出示了 一首小诗,当我走进树林和池塘我们发现了很多有生命的物体,后面有个……就是让要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究其他的领域去发现更多有生命的物体。

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生物和无生命的非生物,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能够繁殖、长大、呼吸、需要营养、有反应等几个基本特征。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环节一:出示小诗让学生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并引导学生你能再接着往下写吗?

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知道的有生命的物体。

环节二:到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交流讨论:我们要去校园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应该注意什么?

2、分组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环节三:交流研讨

1、交流自己的发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文字、图画、列表等)

2、对比分析:为什么说它们都是有生命的?

环节四:拓展深化

1、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辨认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体,什么是没有生命的物体.

2、说出你的理由。

总结。

2、校园里的植物

一、问题解答

1、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的生长环境,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棕榈树生长在操场边,阳光照射充足的地方;浮萍生长在水塘里,有水的地方;种在花盆的橡皮树和在沙土中的仙人掌;在墙壁上爬的爬山虎。

2、植物的叶序

植物的叶子的生长形式叫做叶序,植物的叶序共有四种方式:对生、互生、轮生和簇生。

3、花的形状

花的形状又叫做花序,花序的种类很多:总状花序、穗状花序、柔荑花序、伞房花序、头状花序、圆锥花序、伞形花序和聚伞花序。

4、你观察到的这些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我们观察到的这些植物中它们都有根、茎、叶、花和果实,它们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都能够长大,都要呼吸都能够繁殖、能对刺激有一定的反应。

5、你认识这些植物的名字吗?试着给它们分类。

答:它们分别是苦瓜、桦树、椰子树、苹果树、玉米、仙人掌、蒲公英、荷花、水稻。让学生进行分类时我们要注意不要给学生固定一定的分类方法,让学生自己制定分类标准,比如按照水生陆生来分,可以分成:荷花为一类属于生活在水中的,其余的为一类属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也可以按照草本木本一年生或多年生等来分。

二、教法分析

本课在了解了有生命的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进行研究。这节植物的开篇课是全套教材植物部分的总结,从“观察植物的生长特点”到“观察植物的某一部位”,本课的半拍始终围绕这位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有整体到局部德比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整体认识校园植物。

1、你认识我们学校里的什么植物?

2、这些植物在什么地方,我们去观察它,需要注意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名称、生长环境、生长特点、高矮排队等)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跟随指导。

4、汇报交流。

环节三:从局部认识植物

1、激发学生再去观察的兴趣,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位去观察,比如:树皮、树叶、花等。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去观察?

3、交流讨论,互相补充提出更好地建议。

4、二次观察。

5、交流发现。

环节四: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并给植物分类。

1、出示图片,你认识这些图片上的植物吗?你还认识什么植物?

2、给植物分类。

总结

3、校园里的小动物

一、问题解答

1、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答:蜗牛的“脚”(腹足)是身体最大的一部分,脚底部的肌肉前后做波浪状的收缩和蠕动时,就使蜗牛缓缓地、轻柔地滑向前去,蜗牛的足上有一种叫“足腺”的腺体,会产生黏液,在蜗牛移动后会在身后留下一道黏液。

2、蜗牛吃什么?

蜗牛用齿舌刮取菜叶、果树的叶片和嫩芽来充饥。

3、蜗牛对刺激有什么反应?

答:在蜗牛的面前放上白醋、酒等刺激物,它会收缩起触角。

4、你观察到的小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我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小动物都能够繁殖、能够长大、能够呼吸、吃东西并且能够运动。

5、自己定标准给它们分类,你能有几种分类的方法?

答:可以引导学生从它们生活的环境、外型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去进行分类。

二、教法分析

本课和前一课同为生物单元,过程和情感价值观目标基本相似,本课是选择了蜗牛和蚂蚁进行观察,其实这个是可选的,我们也可以选择在我们这里比较好寻找的其它的小动物比如蚯蚓、鱼等,来进行观察。

方法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而且对于学生来说科学课是很生疏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的教学要尽量地让学生更多地掌握方法,向这节课就更重视了对学生的方法培养。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环节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研究兴趣,导入新课。

环节二: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1、观察蜗牛、蚂蚁、鱼等小动物。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探究蜗牛、蚂蚁、鱼的不同方面的特点。如:活动方式、样子、它的食物、反应等,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更新的想法。并渗透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教育。

2、交流发现。鼓励其他小组质疑或互相补充。

环节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或者进行补充。

2、小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环节四:拓展活动

给常见的小动物分类。这个环节一定要注意分类的方法以及分类的依据。

4、动物植物人

一、问题解答

1、兔子和萝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不同之处:它们的外形、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不同,兔子能够运动,而萝卜不能运动。

相同之处:它们都能长大,都要进行呼吸,都需要阳光、空气、水、空间。

2、人和黑猩猩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答:人和黑猩猩的相同之处:都能够吃东西,都能够繁殖后代和发育,都会死亡,都要呼吸,都需要水分、都会长大,对事物有一定的反应,都有新陈代谢,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需要一定的空间。

人和黑猩猩的不同之处:人会用语言交流,人的大脑发达,人会思考,有思维,会发明创造,最根本的是人会劳动。

3、动物、植物和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答:动物、植物和人都是有生命的,都需要空气、阳光、水分和一定的空间。

动物和植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是否能够运动,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思维、是否会劳动,能否用语言交流。

用圈图的方式来表示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关系。

有生命的物体

植物

动物

二、教法分析

本课的教学只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二是分析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环节一:比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和不同

(一)、比较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图片,让学生小组讨论。

2、交流小组内的想法。

3、归纳它们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二)、小组内比较其它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

(三)、根据大家的讨论,画出集合图。

环节二:比较人和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然后在交流讨论并画出集合图或者用课本上的表格。

环节三:比较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相同和不同

学生自己可以根据刚才的学习进行归纳。

环节四:拓展活动:

画出动物、植物和人的集合图。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

1、生命离不开水

一、问题解答

问题1:关于水,你都知道些什么?

答:水是动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所有生物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脸洗手、能浇花、能养鱼… …总之,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离不开水。

问题2:胡萝卜和土豆那个含水多?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你的想法?

答:用挤水的方法,还可以用晒干后称重量、微波炉烘干后称重量、腌制后看出水的多少等方法。

二、教法分析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

建议教学环节如下:

环节一:师朗读小诗导入,让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揭示课题:"生命之源—— "

环节二:生命离不开水。

( 1 )师生讨论:关于水,你都知道些什么?

( 2 )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环节三:了解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人、动植物体内都有水,那么,我们人体内究竟有多少水呢?你们猜猜看。教师边讲解边画图:人体内有65%的水(画圆),就是扇形面积部分,我们把它涂上蓝色。对照书中各种食物的百分数,请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图中涂色

环节四:观察小草每天""多少水?

1)谈话:你知道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吗?

 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观察和验证。

 3)学生交流实验设计,师生补充完善。

 4)学生活动:选取材料,安装装置,课后观察记录。

环节五:想办法把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

1、谈话:当你口渴时,经常吃哪些水果?为什么吃这些水果能解渴?

2、提问:要想把水果中的水取出来,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

3、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需要什么材料?实验中注意些什么?

4、小组活动:挤出西红柿中的水。

5、分组展示成果,交流活动中的体会。

2、观察水

一、问题解答

问题1:怎样找到冷开水?

答:先用眼睛看,分辨出牛奶;再用鼻子闻,分辨出白醋;再用舌头尝,分辨出糖水与冷开水。

问题二:水的特点?

答: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问题三:把水倒进不同形状的瓶子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答: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可以流动。

问题四:运水比赛的方法?如果两只桶的距离远,怎么办?

答:方法有:将粗管破开,形成渠道,利用渠道自然流入;将装水桶放在高处,空桶放在低处,借助管子利用虹吸原理流入。

二、教法分析

本课把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在归纳认识事物方法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并引用竞赛活动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水的认识。

建议教学思路:分辨水——观察水、描述水——认识液体的特征——运水比赛,体会水的流动性。

环节一:激趣导入,分辨冷开水。(找水并不重要,重点指导学生归纳出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方法:眼看、鼻闻、舌尝、手摸)

环节二:观察水、描述水。

出示水,提出观察问题;组内观察并记录,组织学生汇报,总结水的特点: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环节三:认识水的其他特征即液体的特征

通过观察各种容器中的水的样子和水流,使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容易流动的特点。这部分内容看似简单,却体现出了做中学的理念。因此要多给学生提供几种形状不同的透明玻璃瓶;要多给学生动手时间,让他们把水倒来倒去,从而有所发现;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准确的表达能力,为后面运水活动作好铺垫。

环节四:运水比赛

本环节要先组织学生讨论运水方法,选择实验工具体会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快乐。

3、神奇的水

一、问题解答

问题1:生活中还有哪些毛细现象?

答:砖块吸水、毛巾吸水、棉布吸汗、灯芯吸油等都属于毛细现象。

问题二、水面怎么鼓得像个小馒头?

答:因为水的表面产生了一种互相拉着得力。

问题三: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水的表面张力?

水黾在水面上滑行、草叶上的露珠、球状的水滴、雨滴等都属于水的表面张力。

问题四:会喷射的水的实验发现了什么?

答:发现小孔高低不同,喷射出的水流远近有差异;小孔低水压大,喷出的水就远,小孔高水压小,喷出的水就近。

问题五:这个活动与“曹冲称象”的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都是利用了水的浮力的原理。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表面张力、压力、浮力、溶解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不要把“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等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猜想——实验观察——自主描述——想象、体验、类比、推测——尝试解释——达成共识——兴趣延伸为主线,着重学生们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力求以知识为载体,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

三、观察实验

1、会爬的水

实验名称:毛细现象

实验材料:一个玻璃杯、餐巾纸、红墨水、水

实验过程:①在盛水的玻璃杯内滴几滴红墨水;

②取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水中

通过观察会发现:红色的水逐渐沿着纸巾往上爬,并向四周扩散。

实验结论:

2、会团结的水

实验名称:水的表面张力

实验材料:玻璃杯、水、回形针若干

实验过程:①将杯子里装满水;

②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慢慢的放入回形针,试一试在水溢出之前能放入多少个回形针。

通过观察会发现:杯子里可以放入很多回形针,而且水面鼓起,像个小馒头,但水未溢出。

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3、会喷射的水

实验名称:水的压力

实验准备:大可乐瓶、钉子、胶布、水。

实验过程:1、用钉子在瓶壁由上向下等距离的扎三个一样大小的孔。

          2、用一长条胶布将三个孔贴上,再往瓶里装睡。

          3、撕去胶布,观察发现高低不同的小孔喷射出的水流远近有差异;低小孔喷出的水远,高小孔喷出的水近。

实验结论:水有压力,压力的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水位越深压力越大。

4、会托举的水

实验名称:水有浮力

实验准备:带刻度的大烧杯、小烧杯、砝码、橡皮泥、水。

实验过程:

1、在一只小烧杯底部沾一块橡皮泥。

    2、将小烧杯放进装有半杯水的大烧杯中,同时记下大烧杯中的水位刻度。

    3、将一个50克的砝码轻轻地放入小烧杯中,观察发现大烧杯中的水位上升了50毫升。

    4、在加一个50克的砝码,水位又会上升50毫升。

实验结论:水有浮力,浮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

4、地球上的水

一、问题解答

问题一: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

答: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与地下暗河里。

问题二: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答:浪费水的现象有关不紧的水龙头,刷牙不间断放水,用高压水枪洗车等;节约用水的做法有:随手关好水龙头,把水接在盆里洗菜,用洗澡后的水拖地等。

二、教法分析

本课以水在自然界的分布为话题,说明人类面临的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建议教学思路是观察交流——+收集证据——达成共识。

教学流程及建议

环节一:欣赏美丽的水体

教学时要先让同学们充分地说出地球上哪里有水?激发学生对水得亲近之情,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看相关的图片或光盘。

环节二: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

教学时主要指导解读图画,分析数据,教材设计的体验活动一定要做,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

环节三:认识水的污染

要尽量引导学生多列举被污染的现象及其后果,可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进行教学。

环节四:进行节水教育

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多举出一些浪费水的现象,教师要补充一些水法,世界水日的信息,节水的新措施等。

第四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1、常见材料

一、问题解答:

问题1:看看教室里的各种物品,它们分别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

答:是由纸、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纺织材料等做成的。

问题2:你还可以举出哪些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的例子?

答:天然材料:陶土、棉花、蚕丝、麻;

    人造材料:油漆、合金、合成纤维等。

问题3:观察球鞋,它是由哪几种材料做成的?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

答:鞋面是布做的,由棉花纺织而成,属于天然材料,透气性能好;鞋底是橡胶的,属于人造材料,防水性能好;扣眼是金属的,属于人造材料,比较结实。

问题4:关于材料,你还想提出哪些能研究的问题?

答:引导学生从材料的种类、材料的来源、材料的用途等方面去提出问题。

二、教法分析

本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教室内各种物品的材料,使学生意识到物品是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按来源可以将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两种。材料的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同。本科的编写结构总体上体现为认识、区分、分析三个基本阶段,三个阶段呈逐层递进关系。因此建议本课教学思路为:观察——交流——分类——探究。

教学流程及建议:

环节一:观察教室物品,交流材料组成。

此环节教师要有意识的在教室里增设一些物品,激发学生对材料产生兴趣,从而愿意去探究材料。

环节二:引导学生区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资料,使学生对材料分类有所直接认识。教师重点强调以是否直接来自大自然为分类标准,并揭示两类材料之间的关系。其次,引导学生练习区分。

环节三: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分析构成材料、材料来源及其性能。

在指导生分析构成时要由浅入深,其中分析球鞋的活动要指导生观察、研讨、交流,综合运用学会的知识,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分析。

2、纸

一、问题解答

问题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答:宣纸、牛皮纸、新闻纸、草纸、耐火纸、糯米纸等。

用途:可以做成课本、纸扇子、纸杯子、纸衣服、纸箱、纸盒等。

问题二:为什么要用不同的纸来做这些物品?

答:因为同一种纸有多个特点,不同的纸有不同的性质,根据质的不同性质制作不同物品。

问题三:滴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

答:滴水时要注意:1、水要有颜色2、要用胶头滴管3、滴水量要同样多;这是因为只有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更容易比较出哪种质的吸水性强。

二、教法分析

纸这种材料常见易得,有利于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探究中认识它的特点。在认识纸的同时,交织科学探究过程机能的练习。

本课在结构设计上,先引导学生回忆、交流、了解纸的用途,从而产生探究兴趣;然后以问题引领学生去探究,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能力,获得知识。建议教学思路为观察——交流——探究。

教学流程及建议

环节一:回忆交流,了解纸的用途,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时要搜集各种纸进行讨论,要向学生介绍纸的一些特殊用途,扩大认识领域,要注意运用讨论、演示、竞赛等方法。

环节二:阅读资料,了解纸的发展。

要指导学生把握三个要点1、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2、造纸的原料3、补充了解蔡伦纸出现前的书写材料及缺点。

环节三:探究纸的性质

1、在比较纸的纵向横向结实程度时,相互勾拉纸是为了表现结实程度的差异,撕纸则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感觉上的差异。

2、观察纸的毛边活动要让学生借助放大镜清晰观察纸的纤维差异。

3、吸水性实验要让学生体验值得纤维疏密程度,即毛细现象的效果。

4、透明度实验重点展现纸的透光性能。

以上四项活动可以分组选择进行,最后通过全班交流来分享实验成果,教师要注重实验方法的指导。

环节四:教育学生节约用纸,爱惜资源。

本环节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算一算“要砍掉多少树”的问题,让学生在惊叹之余充分认识节约用纸就是在保护资源。

三、观察与实验

实验名称:研究纸的性质

实验准备:各种各样的纸、(如:报纸、牛皮纸、宣纸、草纸、毛边纸、复印纸等)放大镜、剪刀、胶头滴管、有颜色的水。

实验过程:

1、把一张纸横撕竖撕后,拉一拉感受其结实程度的不同;

2、用放大镜观察纸的表面与纸的毛边,比较异同。

3、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有颜色的水,观察发现水的扩散面积大小不同。

实验结论:同一种纸的纵向横向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纸的毛边有的疏松,有的细密;不同的纸吸水性不同。

3、纺织材料

一、问题解答

问题一:棉布与尼龙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棉布较为结实,吸水性强,燃烧时散发焦肉气味,燃烧灰烬分散,颜色发白;尼龙结实,吸水性弱,燃烧时散发刺鼻气味,燃烧灰烬成团,颜色发黑。

问题二:你希望将来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答:可以拓宽视野,让学生想象更多的有特殊功用的衣服,如医用服装、消防队员服装、宇航服等。

二、教法分析

本课与上一课同为常见材料的研究主题,教学时要以学生上一节课的研究方法为基础,注重方法技能的巩固与提高,要将知识的运用引入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活学活用。教学思路为观察——交流——探究。

教学流程及建议

环节一:认识常见的纺织材料

教学时先让学生说一说古代人穿什么?然后交流现代人穿什么?学生喜欢那些纺织品,并说明原因,从而感受现代纺织材料的发展性与多样性。

环节二: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

要注意指导学生取布料同一方向的纤维进行比较,仔细观察,发现差异;在比较吸水性时,为保证条件相同,可将两块织品挂起来固定。

环节三:设计将来的衣服

课本上提供的场景教师不必解释,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想象。

三、观察与实验

实验名称:比较棉布与尼龙的不同

实验准备:若干块棉布与尼龙布、放大镜、火柴、两个烧杯、有颜色的水。

实验过程:

1、从棉布与尼龙布同一方向中分别抽取一根纤维,用力拉一拉,比较其结实程度。

2、用火柴分别点燃棉布与尼龙布,比较燃烧后的灰烬、气味与颜色。

3、裁减同样大小的尼龙棉布各一块,把布料的一段同时浸入有颜色的水中,过一会儿比较哪种布料吸的水多。

实验结论:

 

 

 

结实程度

较为结实

结实

 

燃烧中的情况

燃烧时散发焦肉气味,燃烧灰烬分散,颜色发白

燃烧时散发刺鼻气味,燃烧灰烬成团,颜色发黑。

吸水能力

吸水性强

吸水性弱

4、金属

一、问题解答

问题一: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用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答:厨房用具:锅、刀、叉子,利用了金属的导热性与延展性;电线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奖牌利用了金属的光泽性;斧头等农用工具利用了金属的坚硬性能。

问题二:金属有哪些性质?

答:金属的质地一般都比较坚硬,有光泽,容易传热,能导电、具有延展性,经敲打后比较容易变形。

二、教法分析

本科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的共同特征,研究的是共性,形成结论的方法是归纳,建议教学思路观察——交流——探究。

教学流程及建议

环节一:了解周围的金属制品

此环节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解决为什么要用金属制作它们这一问题时要暗含引导学生做出假设的过程。

环节二:研究金属的性质:光泽,导热性,延展性

此环节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引导学生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得出结论。

环节三:应用金属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本环节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三、观察与实验

实验名称:金属的性质

实验准备:铁、铜、铝等金属、各种金属器具、电池、导线、小灯泡、热水、杯子、砂纸、锤子等。

实验过程:

研究内容

实验过程及现象

颜色光泽

用砂纸打磨各种金属得表面,发现表面很亮,有光泽。

 

把各种金属器具插入装有热水的杯子里,几分钟后摸一摸,感觉到热。

延展性

  用铁锤敲打各种金属发现金属不会破碎,感觉很硬。

 

用铜线将灯泡与电池相连接,发现灯泡亮了。

实验结论:金属的质地一般都比较坚硬,有光泽,容易传热,能导电,具有延展性,经敲打后比较容易变形。

5、塑  

一、问题解答

问题一:塑料的优点?

答:比较轻便、色彩鲜艳、强度高、经久耐用,而且价格便宜。

问题二: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答:堆积如山,占用土地;影响市容;威胁海洋生物等

问题三:我们可以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

答:1、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2、回收利用废旧塑料

    3、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二、教法分析

本课是四个研究主题的最后一个,直接指导学生了解塑料的优缺点,思考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建议教学思路为观察比较——思考交流。

教学流程及建议

环节一:观察比较,认识塑料的优缺点

塑料的优缺点是一把双刃剑,要让学生辩证的去认识。认识优点时要引导学生把塑料与其它材料逐一进行观察对比,让学生归纳自己的发现,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整体认识塑料的优点。缺点要结合图文、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环节二:怎样减少白色污染

本环节要在明确废弃塑料危害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名教师要补充相关资料,开拓学生视野,指导学生行为,教育学生去保护环境。

第五单元  提出问题

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一、问题解答

问题一:问题从哪里来?

答:观察周围现象、怀疑已有结论、科学观察实验和小制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等。

二、教法分析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提出问题是儿童的天性,本课主要指导学生从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尽量多提问题,从而学会提问题。

教学流程及建议;

环节一:谈话导入,明确本课价值。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讨论自己为什么提出问题,让学生先明确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教师要强调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环节二:明确问题的来源

1、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明确两个关键词语:“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分析法布尔如何由好奇到体验而提出问题的,从而揭示仔细观察对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2、在质疑已有结论中提出问题

首先让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要多补充一些科学家对已有结论提出质疑的故事,总结出可以在怀疑结论中提出问题;然后让生联系自己掌握的结论进行质疑、提出问题。

3、在小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

环节三:让学生理解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开始时理解不到位没关系,要尽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再介绍解释爱因斯坦本人的说明。

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一、问题解答

1、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答: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2、自己找答案和通过查资料找答案有哪些不同?

答:自己找答案是直接获取知识,查找资料找答案是获得间接知识。

3、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答:(1)选择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选择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3)选择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选择描述性问题;

5)选择能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二、教法分析

本课从科学探究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指导学生筛选问题,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是第一课的继续和深化。

教学时先安排学生进行吹泡泡的活动,在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各种和吹泡泡有关的问题。教师要把学生提的各种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后用。接着学习"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教材用案例的方式进行两两对照,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找到答案的问题";什么是"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什么是"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什么是描述性问题"。最后让学生依照上述标准,选择一个能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学流程及建议:

环节一: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环节二:教学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1、介绍查找资料的方法

2、说明自制信息卡的必要性,(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重点介绍自制信息卡的方法。

3、介绍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找答案的方法。

环节三: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本环节实际上是通过具体事例和分析阐述我们要提什么样的问题?课文介绍的四点中,前三点谈如何选择问题,即提什么样的问题,最后一点谈如何转变问题,使之便于研究,这是本课最重要的一环。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找到答案的问题;教给学生什么是科学知识?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让学生明确描述性问题大多数是通过观察就可以找到答案的。

环节四:拓展应用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本环节呼应第一环节,巩固第三环节,使学生获得一次选择问题的锻炼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