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京师最大特别之处就是三分之二的士兵是外国人。这样一支来自五湖四海,语言不通、习俗各异的部队......战争末期维京师是守卫德国国会大厦的部队.拼到最后一人! 他们是真正的王牌部队真正的北欧军魂。 。
1944,1月。东线。切尔卡瑟。
自1942年夏天以来,南线一直是苏德战场上的焦点,双方最大最强的主力集团在这里展开着激烈的厮杀。1944年初,苏联军两个方面军对德军的卡涅夫突出部形成挟击之势。为掌握主动权,苏军不顾冬春泥泞地形,决心拔除这枚钢钉。
1月28日,以苏联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为首的精锐部队完成了对突出部德军的合围,史称“切尔卡瑟钢铁口袋”。德军两个军近6万人被困,其中唯一的装甲师是著名的武装SS“维京师”
由于该师率先使用作战迷彩,从而成为近代战争史上第一支使用迷彩伪装的部队并使迷彩作战服成为党卫军部队的专利和商标,以后相继被世界各国军队采用。
德国元帅曼施坦因决心集结兵力,在解围的同时重创苏军,不幸的是他高估了此时手中握有的实力。自2月10日至2月15日,十余万德军与更多的苏军殊死血战。包围圈内外的德军仅距离不到10千米,但是这最后几千米的路程,对外围业已精疲力尽的帝国军人而言,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完的。
曼施坦因无奈地电告被围部队:救援部队力量以耗尽,你部只能自行突围。风雪交加、连夜血战中的被围德军心情异常沉重。
被围德军最高指挥官是施特默尔曼将军,不愧为典型的德意志军官,期间他整编部队,保持士气,顽强抵抗,拒绝投降。苏军派来使者要求德军投降,将军尽可能找来好酒好菜招待了使者,并约定战场上再见。此时将军下定决心,自行突出重围。
五万五千名德军以维京师为先头,企图悄悄突围,但很快就被苏军发现,熊熊烈火中,腥风血雨,尸横遍野。骄傲的维京尖刀捅开了缺口,被围德军在2月17日中午冲到格尼洛伊提基河边,友军就在彼岸——但是,没有桥,也没有船。在放弃了所有重装备后,德军自发组织起来,维持秩序,三万五千人在浅水区成功渡河。
尽管后卫部队殊死抵抗,但强大的苏军仍然切断了缺口,没来得及渡河的还有两万多德军。他们在冰凉的荒野中,没有任何重武器,又累又饿。苏联将军的指示是:“我们已经给过德国人不止一次投降的机会了,既然他们不珍惜,那么,骑兵小伙子们,尽情地攻击吧!”在密集的炮火攻击后,骑兵冲上来猛砍猛杀,许多投降德军举起的双手也被劈掉。
定格瞬间:战后,苏军打扫战场时,在战况最激烈的高地上发现了施特默尔曼将军的尸体,手里紧紧握着一枝步枪。他的制服血迹斑斑,但胸前的勋章却熠熠生辉;他的身旁,横七竖八地躺着维京师的后卫营——担任阻击任务的这支小部队,以尽数战死的代价,换来了大量同胞的生还。
苏联人默然良久,最后以军礼安葬了这位从容倒在后卫阵地上的德国将军。
维京师作为德国党卫军最早建立起来的“外籍军团”,其成员三分之二由”非德国人”组成,来自欧洲(尤其是北欧,主要是挪威、丹麦、比利时、荷兰、奥地利、瑞士、芬兰、瑞典、爱沙尼亚、乌克兰)等国的”为自由和信仰而战”的外籍志愿者构成为一个狂热和善战的师团。
他们训练结束以后还要去上夜校学习德语和军事知识,但这些“有着坚定信仰的外国人”却在以“训练场上多流汗,战场上少流血”的吃苦耐劳精神“勤学苦练”,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勇猛顽强。
纳粹将星,维京师师长,斯坦纳对党卫军的贡献不只是一个维京师。1935年之前,党卫队是由无业游民和街头地痞组成的乌合之众,充其量不过是一支民兵武装。
1935年,前职业军人豪瑟和斯坦纳加盟党卫队,开始对其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豪瑟使党卫队实现了军事化、正规化,注入了纪律性;而斯坦纳则带来了革命性的军事训练理念,他首创的步兵战术训练,在短短四年间使党卫队成为一支精英部队。他的训练方法被推广到国防军,成为二战德军强劲战力的基础。
有张不知是谁拍的照片(也许是德国人,也许是美军,也许使苏军),一名在德国柏林之战中战斗到最后的维京师士兵, 身后是失陷后破碎的勃兰登堡大门,自己为之奋斗的“帝国”已是满目疮痍,
维京师战士战斗在最后,为了他们的信仰和“元首”并忠实履行了为德国“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誓言,他们都是外籍人员,但是他们为他们的帝国战斗到最后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柏林保卫战中有维京师战士把自己用铁链锁死在机枪座上),
他们已经不能回到自己的国家,不能再看到自己的家人,或许他们的国家和妻儿都已经不再允许这些维京师战士回到家园,而落到苏军手里也是死路一条。
维京师从东线下来后的残部大部分人员都在柏林战死,只有部份维京师战士成为美军的战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