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说“读书”(3)

 MouseHappy 2011-09-08
博客上小朋友“沉香”让我写点关于读书的文字,我哪有这个资格,那都是“大师”们的事,藐予小子,何敢造次。还记得读大学的时候上文学课,教授都是给我们开一大串长长的“书单”,然后大家按教授开的书单,去图书馆借书,每次借的书是有限的,但是也有办法,大家可以“传着读”,那时候读书与现在不一样,要做笔记的,大有“不动笔头不读书”的意味。哪怕是小说,也要做笔记,什么典型人物呀,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呀,还有典型环境,关于环境描写的经典段落,重要的情节(细节描写)等等,都要做笔记的。比如当时读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好几大本,边读边做笔记,读完了累得够呛,不过像格里高利那样的人物印象十分深刻。还有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等等。几年下来,别的没有攒下,就是读书笔记与读书卡片攒下很多。后来东搬西挪的时候嫌麻烦基本都丢弃了。

要说读书,中国有句老话是非常经典的——“开卷有益”。只要你读,打开书就会有收获。前提是您能打开书,有读书的愿望,这是关键,如果不喜欢读书,那就没有办法了,再经典的好书,也会如同嚼蜡索然无味的。

我以为读书应从“散文”开始,说的是狭义的散文。不是有句话吗,说“散文是文学之母”。我同意这样的观点。要提高自己文学语言,掌握写作材料,把握文章结构,散文是来得最快的,当年我在给高中学生上课的时候,反复强调过这个观点。好的散文好的段落甚至要背诵下来,有的句子结构要模仿下来,你能运用自如了,就没有了痕迹,那就是你的,因为语言是共有财产,不是那个“大家”的专利。比如:“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那……”一看就知道是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句式,可是,谁能说你就不可以用作他处呢?

散文分“以写人为主”的;“以写景为主”的;“以抒情为主”的。因为每一种都以不同的对象为主,当然写的时候就有所侧重。比如以写人为主的散文在写人物的时候,一定会注重人物的“肖像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包括“心理活动”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如果在读人家作品的时候能注意到这些,那么自己在写的时候就好处理了。大致是这个样的。

多年前,我读过一些那个时代的散文,散文是有时代性的,这主要是就内容而言,不是叫散文为“轻骑兵”吗?就是说它来的快,不像小说那样需要大量素材的积累与准备才开始写作。散文可以一时一事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立刻可以写。因为喜欢散文,后来遇到散文集就尽量买,比如《杨朔散文选》《刘白羽散文选》、秦牧先生的《长河浪花集》和《艺海拾贝》还有吴伯箫先生的散文选集《北极星》等等。这些看不大上眼的东西,都是平装本,现在还在我的书柜里。记得一件很糗的事,我为了买《艺海拾贝》,当时书价格是五毛六分钱,我的兜里也没有了,就把食堂的餐券退换了钱,只好挨饿了。这些散文大家散文集里的好多散文都给了我很好的启发。现在想起这些往事还有些心酸。

前几年,我还有个习惯,就是自己做“剪报。报纸上经常有很好的散文,尤其是一些报纸的副刊,比如像《文汇报》的“文汇副刊”,有的时候还有“笔会”,各省的省报基本都有“副刊”。人家看完了的旧报纸基本都扔了,捡回来把好文章剪下来然后用胶水集中粘在一个本子上,就成了一本很好的“散文集”,尤其是书籍价格越来越贵的今天,不失为一种又省钱又能读到好散文的好办法。

当然,读散文还要注意人家作者的表达方法,通常表达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这五种。各种表达手法经常是柔和在一起使用的,那样文章语言才能生动感人。如果阅读的时候能体会到表达手法,那么自己下笔的时候也就自如了,不必那么刻意地追求,其效果自出。

我一直自认为“现代文学读鲁迅,当代文学读秋雨”,就是说我喜欢这两个人的作品。鲁迅的小说杂文就不说了,先生的散文集《野草》和《朝花夕拾》不知道读过多少遍,所以先生的思想对我有些影响;至于秋雨先生,他的每本书我都不止一次读过,从内容到语言都喜欢。当然,今天由于生活的丰富多彩,差不多每天都有许多好散文问世,许多散文集在书店里可以看到,比如《周国平散文集》、《白先勇散文集》、《毕淑敏散文集》、《张抗抗散文集》等等,都收集了这些散文大师们非常好的散文。还有一些合订本,比如《精美散文》一套四本非常好,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购得读读。

杂文可以读,为了学习人家对问题的认识与分析,还有人家的语言。但不宜多读,其弊我在自己的《我怎么写起杂文来》的博文里说到过,就不赘述了。

小说不能不读,但是费时间,因为费时间就要选择性地读。世界名著,中国文学名著不能不读。当代文学我一直以为把握那几本杂志就够了。《当代》、《十月》、《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就差不多了。还有每一期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都可以读。

诗歌也是不能忽视的,唐诗宋词就不说了,记得当年读的“当代诗歌”到现在也不能忘,贺敬之的《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郭小川的《黄山松》、《甘蔗林青纱帐》、《林区工人之歌》,真是好。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操。

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 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一站站灯火扑来,象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

“三伏天下雨哟,雷对雷, 朱仙镇交战哟,锤对锤;今儿晚上哟, 咱们杯对杯!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酗酒作乐的,是浪荡鬼;醉酒哭天的,是窝囊废,饮酒赞前程的,是咱们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辈……(郭小川《祝酒歌》)

最后,要说,既然读书,就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必须一字不落地读,甚至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不能跳跃地读,挑有情节的地方读,甚至有人把人家作品里有诗词的地方都越过去,那样读书是不行的,有时候把“文眼”丢了。我十分欣赏“沉香”读书的认真劲,她三次指出我文字里的用字错误,我很感动,说明她读的认真。我们与人家那些文学大师、语言大师比,不过是小学生,人家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精心制作,虽然不能说“字字看来都是血”,但是只有认真读过才能有所收获,也是对人家的尊重。

乱七八糟,说了上面这么多,没有条理性也不会有什么指导性,不过是自己的粗浅体会,希望大家不要见笑。感谢沉香的信任,再次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