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哈罗夫—— 前苏联“氢弹之父”
钱学森—— 中国“导弹之父”
索尔仁尼琴—— 前苏联著名作家
王蒙——中国“文坛泰斗”
他似应再加一句话:反正我信!
但凡1950年代过来的人,对于上面这段“格言”,不仅耳熟能详,即使倒背如流者,也比比皆是,因为它的作者以及作者笔下的保尔,都曾是中国青年的精神偶像。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每遇分离告别的场合,人们都会将这段名言作为青春寄语赠予对方。更有甚者,初恋的少男少女的情书中,也会频频援引这段名言,以示“革命爱情”的价值属性和“解救人类”的壮志雄心。
然而,这位“红色作家”在为人们塑造了“成长楷模”的“保尔”之后,在其生命即将结束之时,竟发出如下的慨叹,你能想到吗?
毫无疑问,肖斯塔科维奇是俄罗斯的良心。
他是公认的天才音乐家,也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继柴可夫斯基之后的又一座高峰。2006年在他百年诞辰之际,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著名乐团、音乐家纷纷纪念这位杰出的音乐大师。
作为前苏联音乐界的“第一人”,自20世纪30年起,迎候他的始终是鲜花、掌声和欢呼,真可谓极尽风光,荣耀天下。然而,在他去世后出版的回忆录里,他袒露的心声却是:“回头看,除了一片废墟,我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尸骨成山……我一直战战兢兢地活着,随时准备被枪毙”。在名为《见证》的回忆录中,他还郑重宣告:“我的交响乐多数是墓碑……我愿为每个受害者写一首乐曲,但这不可能,因此我把我的音乐献给他们全体。”
在柏林墙下的讲演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