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学基本理论

 美棋 2011-09-08

针灸学基本理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8e11b70100lmad.html

(2010-10-24 20:53:03)
  针 
1、针灸——祖国医学中的瑰宝
    针灸疗法是以针刺或艾灸为主,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节经络脏腑、气血阴阳,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种疗法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坚实的理论为指导。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健康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针灸是中医学中最早走向世界的部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79年就组织专家研讨、论证,特向全世界推广43种可以运用针灸治疗的有效病症。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在学习、应用、研究针灸。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成为一种时尚。在认识疾病方面,针灸疗法就是充分利用人体的自然规律来防病治病的,因而不会有任何副作用,这一点是任何药物疗法都无法比拟的。另外针灸治病适应症非常广,从目前临床应用来看,对内、妇、儿、五官、皮肤等科300多种病症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对其中100多种病症有较好的疗效,不少疾病能做到针到病除,立竿见影。而且开展针灸疗法设备简单,随身携带几颗消毒好的针灸针, 几个酒精棉球就可防病治病。它不需要特殊环境,医生操作起来也很方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我国人民文化素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针灸疗法将会越来越普及。
返回目录


2、针灸的基本理论
    (1) 经络学说
    经络是什么呢?原来,我国古代劳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人体内存在着一些“气血”流行的通道。这个通道被中医称之为经络。它内而脏腑,外而肢节,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到运行气血的重要作用(类似人体的心血管、淋巴管等)。同时,又通过经络的复杂联系,将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前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皮肉各个部分,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类似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经络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是一个十分奥妙、复杂的系统,这个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其中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大而直行,深而在里,又可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大类,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小而横斜,浅而在表,又可分为较大的十五络脉,以及遍布全身的孙络、浮络。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阴阳失调,脏腑失和,气血偏盛偏衰,都与经络、穴位有密切关系,只有熟悉了经络的循环分布、生理功能,才能用经络学说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进行针灸治疗。
    (2) 脏腑证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古人称为“藏象”,藏,指藏于内,就是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意指内脏生理、病理所表现于外之征象,中医称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脱、三焦为六腑。脏腑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 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宫、九窍等,连结成为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其所叙述的脏腑名称虽与西医的脏器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上有很大差别。
    脏腑证治是中医各种辩证论治的基础,它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经络等理论,通过四诊合参,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因病机,病变部位及性质、正邪盛衰,以确定所患何证,然后根据证来决定治疗原则和方药。
    针灸治病在脏腑证治方面的应用较多,如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称作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腧穴与脏腑密切相关,在疾病情况下,腧穴有反映病痛的功能,一般通路为:邪气→ 经络系统→脏腑功能失调→表现症状(常在腧穴位置)。治疗时,通过调节经络系统而祛邪安脏。
    (3)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基本理论,是古人通过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对自然界观察和认识的总结。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的方法论,古人用五行着重阐述“生化”,阴阳着重阐主“极变”,相当于现代的“量变”和“质变”。它自从被应用到中医学领域之后,便成为脏腑、经络的理论基础,并作为一种认识人体生命过程和疾病过程(即生、老、病、死全过程)的方法论,阐明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阴阳理论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医学来说,也就自然而然地吸收了这一朴素的先进的哲学理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论是生理功能的发挥,还是病理过程的演变,都处于阴阳的变化过程之中,故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阴阳失调的结果。运用针灸治疗疾病,都是以恢复机体阴阳平衡为目的。在针灸临床上常有左右互取以及前后上下对应取穴法,这是阴阳互引的针灸法则,充分体现了针灸疗法重视平衡阴阳的核心思想。
    五行理论的基本意义是以自然界五种基本物质代表五种抽象的功能属性,借以反映事物之间相生相克现象及其规律。五行学说对针灸临床有着广泛的指导和重要作用。
返回目录


3、针炙为什么能治疗疾病
    针和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病方法。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人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适当的手法,以疏经活络,调和气血。灸法一般是指用艾柱或艾卷点燃后, 熏灼穴位的皮肤,达到温通气血、散寒止痛的目的。二者都是通过穴位、经络调节人体脏腑气血,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治病原则与内服药物一样,虚证用补,实证用泻。针灸具有的治疗作用包括:
    (1) 调整作用。针灸治病,就是根据病证的属性来调节机体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如针刺有促进肠运动功能正常的作用,即肠运动功能减低者,促使其增强运动;而运动功能亢进者,则促使其缓解。
    (2) 增强免疫作用。针刺疗法和艾灸都有扶正的作用。针刺疗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而针灸对增强免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能使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活动增强,对机体内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增加均有明显作用,临床上用于抗感染、抗过敏、抗癌等。
    (3) 活血、镇痛作用。针灸治病是通过对穴位选行针刺和艾灸,“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从而能活血化瘀、生新止痛。
    (4) 修复组织作用。针灸具有修复组织的作用己被大量临床所证实,如:针刺面部的穴位治疗面神经麻痹,针刺颈臂部穴位治疗臂丛神经麻痹,针刺上肢穴位治疗正中神经麻痹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返回目录


4、艾灸为什么能治病
    每逢端阳节,在自家门上悬挂艾叶、菖蒲,借其芳香气味来避秽、消灾,是大多老年朋友熟知的常识,但艾叶用在针灸方面来防治疾病,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之一,性温、味苦、辛辣、芳香,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中医医生多在虚寒性的出血症、腹中冷痛、月经不调、崩漏下血时配伍应用。而用得较多的,还是针灸方面,把艾叶制成艾绒、艾炷、艾条等点燃后,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性剌激,并能使药力内透, 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防病治病的目的。
    古代医书《医学人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是除药物、针刺之外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在传统的灸法中,艾灸只是灸法的一种,此外,还包括用灯心草蘸油点燃淬烫为位的灯火灸,用一些剌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大蒜;白芥子、旱莲草等捣烂后敷贴体表,让其发泡的无针灸,以及艾灸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如在艾灸时垫隔生姜、食盐、胡椒粉的隔物灸,把艾条切成小段插在已刺人穴位的针柄上的温针灸等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 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不同的灸法来治疗的。
返回目录


5、哪些病种可以用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治疗的病超过300种,对100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世界卫生组织就推荐43种疾病可应用针灸疗法。但一般来讲,国内患者到针灸科就诊的多以神经系统及骨关节疾病患者为主,如中风后遗症、面瘫、小儿脑瘫、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各种痛证(头痛、各种神经痛、关节痛等)、运动伤、外伤(如颅脑外伤)和手术后遗症等。
    其实针灸对诸如失眠等亚健康状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胃脘痛、腹痛,甚至泄泻、便秘也有较好疗效,也常用于青少年近视、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小儿遗尿等。
在特殊情况下,针灸还可用于中暑、虚脱、急性疼痛等急症。国内就规定医院急救车内必须配有针灸针,以便在抢救病人时用于刺人中穴。
  在国内外针灸还广泛应用于减肥、戒烟、美容、延缓衰老等。
返回目录


6、针灸处方四要素
    (1) 中医、针灸辨证:即根据中医、针灸理论和诊疗方法,对疾病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制定出诊断、治疗、观察等的原则和方法。
    (2) 治疗法则:根据上述辨证,即可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比如中医辨证属“膀胱湿热”,针灸医师就用“清热利湿法”;“脾肾阳虚”就用“温补脾肾法”
    (3)选穴、配穴:针灸治病是通过各种刺激方法作用于穴位来实施的。光有治疗还不行,医师要根据一定方案来选取穴位, 把不同穴位配合在一起,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4) 具体实施方案:找准穴位后,医师就会确定用针刺还是用艾灸,用补法还是用泻法,等等。有了这些具体方法,才能真正起到治疗作用。
    这四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的,缺一不可。正规针灸医师在为患者治病过程中,不管有没有一纸看得见的处方,他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一定会遵循上述原则, 即针灸处方四要素。
返回目录


7、针灸的补泻效应
    针灸治病,用的只是一颗颗经过严格消毒过的不锈钢针,针上绝对不带什么补药或泻药。那么,它又是怎样产生补与泻的效应呢?
    原来,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穴位经络,调节气血,调理脏腑,调和阴阳来达到的。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后可以通过经络激发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生成,增强机体功能,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气旺盛而呈实证时,针刺后能够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疏利脏腑, 抑制机体功能,起到祛邪泻实的作用。也就是说,针灸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其补与泻,是根据针刺时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来决定的。
    另外,穴位的主治作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有些穴位性质偏补,有些穴位性质偏泻,比如神阙、关元、气海、膏盲、足三里等穴,针刺或艾灸后,大多能鼓舞人体正气,促进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虚损病证;而井穴、十宣、八邪、人中、委中等穴,又能疏泄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祛邪作用,临床上多用于邪实病证
    此外,医生针刺时所采用的于法,剌激量的轻重,也能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产生或补或湾的作用。古代针灸家在这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创造出十数种针刺补泻手法。临床疾病中不论是虚证还是实证,针灸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返回目录


8、晕针是怎么回事
    正常的针刺,患者除在进针时稍有轻微的疼痛外,针刺局部或身体上可有酸、麻、重、胀或舒适的感觉,一般人都能接受。只有在针刺过程中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眼花、恶心欲吐,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突然昏倒等症状时,才属于晕针。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一时性脑缺血、缺氧。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由于精神紧张,加上针刺时患者饥饿,或者大汗、大泻、大出血后体质虚弱,又采用了站立、坐姿的体位所致。针灸医生针刺手法太重、诊室环境不好、闷热或寒冷也是引起晕针的原因之一。
    发生晕针时,只要及时拔去患者身上的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通风和保暖,或给患者饮温开水,晕针现象一般几分钟就可消失。对出现晕厥的可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或艾灸百会、关元、神阙等穴。必要时配合现代急救措施,很快就可恢复正常。
返回目录


9、浅谈科学减肥
    肥胖者为了健康而进行的减肥,与正常体重的人为了追求苗条而进行的持续减肥,其观念是完全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错把减肥当瘦身,尤以“以瘦为美”的女士为甚。她们并非都是真正的肥胖者,只是形体不够匀称,身体脂肪分布不均,影响了外形美观。由于没有搞清减肥概念,也没有搞清什么是正确、合理的减肥方法,常把节食作为一条主要措施,不吃主食、不吃脂肪、蛋白质类的食物,仅食用少量的蔬菜……致使相当一部分女性因节食过度而营养不良,甚至有些人逐渐患上神经性厌食症。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健康减肥法呢?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健康减肥原则有三不:不节食、不乏力、不腹泻。减肥专家认为,科学的减肥方法应当是“合理的饮食结构+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的活动+安全有效的减肥品+持之以恒”。此外,针灸在肥因其具有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等优点,成为目前得到减肥人群较认可的一种方法。针灸以其对神经、细胞、激素等调节的作用,多极、多环节调整肥胖机体的失衡状态,逆转代谢异常,减少能量摄人,增加能量消耗,实现减肥效应, 同时还可改善消化、心血管、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部分肥胖人士难以坚持合理膳食和有氧运动的,可以选择针灸治疗。
    在这里,特别要提醒爱美的人,不要盲目减肥,干要让减肥的恶果出现在你身上。只有选择科学、合理、健康的减肥方法,才能做到安全减肥。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最美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