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羞草
【类别】全草类 【异名】知羞草(《南越笔记》),怕羞草(《生草药性备要》),喝呼草(《广西通志》),怕丑草(《广州植物志》),望江南(《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含羞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含羞草 直立或羹生或攀援半灌木,高可达1米,有散生利刺及无数倒生刺毛。羽片通常4枚,掌状排列;小叶多数,触之即闭合而下垂,矩圆形,长8~13毫米,先端短尖,有散生刺毛,无柄。头状花序具长柄,单生或2~3个生于叶腋,直径约1厘米;花淡红色,极多;萼钟形,短齿裂;花冠下部合生,上部4裂,三角形,雄蕊4,花丝长,伸出;子房有短柄,花柱丝状,柱头顶生。荚果扁平,稍外弯,多数,长1~2厘米,顶端有喙,有3~5节,每节有1种子,成熟时节脱落,只剩下具有刺毛的荚缘:种子阔卵形。花期3~10月,果期5~11月。 生于山坡丛林、路旁、潮湿地,或栽培。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全国各地都常栽培为观赏植物,华北为盆栽。 本植物的根(含羞草根)亦供药用,另详。 【采集】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另含含羞草碱、含羞草碱o-β-D-葡萄糖甙。叶含类似肌凝蛋白的收缩性蛋白质。种子含油约17%,性质类似大豆油,油中的脂肪酸组成为:亚麻酸0.4%、亚浊酸51%、油酸31%、棕榈酸8.7%和硬脂酸8.9%,另含不皂化物质2.5%,主要为甾醇。 【药理作用】含含羞草碱之植物,马、驴等动物食之可致脱毛。含羞草碱可看作一种毒性氨基酸,结构与酪氨酸相似,其毒性作用乃由于抑制了利用酪氨酸的酶系统,或代替了某些重要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的地位所致。饲料中含0.5~1.0%的含羞草碱即可使大鼠或小鼠生长停滞、脱发、白内障。人食入含有此碱之植物,可致头发突然脱落。它能轻度抑制碱性磷酸酶,对含金属的酶系统抑制不显著。其低铁复合物毒性远较为小。酪氨酸大量可拮抗含羞草碱对大鼠生长的抑制作用。 【性味】微寒,味甘、涩;有小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甘,性寒。"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寒,有小毒。" ③《实用中草药》:"性微寒,味微苦。" 【功用主治】清热,安神,消积,解毒。治肠炎,胃炎,失眠,小儿疳积,目热肿痛,深部脓肿,带状疱疹。 ①《生草药性备要》:"止痛消肿。" ②《本草求原》:"敷疮," ③《岭南采药录》:"治眼热作痛。" ④《南宁市药物志》:"清肝火,治小儿疳积,肝火上亢,外治疮疡作痛。"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安神镇静。" ⑥《实用中草药》:"清热利湿。治深部脓肿,肠炎,胃炎,疝气,小儿疳积。"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炖肉。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神经衰弱,失眠:含羞草一至二两(干品)。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带状疱疹:含羞草鲜叶捣烂外敷。(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清热解毒含羞草 含羞草既是一种观赏植物,又具有药物价值。它的全草都可药用。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叶枕含藏红花酸甙,嫩叶及叶柄含含羞草素,根含有生物碱、黄酮类等。抑菌试验证明:含羞草对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均有效,并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和鼻病17型均有效。既抗菌又能抗病毒。含羞草虽有小毒,但能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安神镇静,散瘀止痛,收敛止血,对于感冒、小儿高热、急性眼结膜炎以及伤科、外科中之跌打肿痛、痈肿疮毒等,对支气管炎、胃炎、肠炎、泌尿系结石、疟疾、神经衰弱都有一定的疗效。 治疗小儿高热,可用全草9克,水煎服; 治疗神经衰弱或失眠,可单用或用防己配粉,水煎服; 治疗咯血,可配卷柏与藕节,水煎服; 治疗跌打损伤,可与蟋蟀草合用,各60克,水煎,加酒少量,温洗患处; 治疗带状疱疹,可用鲜叶捣烂外敷。 但内服时切勿过量,以6~9克为宜。 因有小毒,活血作用亦较强,有堕胎之弊,故孕妇忌用。另外,含羞草用之过量可引起头发或毛发突然脱落,用者不可不慎。 含羞草根亦可药用,有止咳化痰、利湿通络、和胃、消积之功,可治慢性支气管炎、风湿疼痛、慢性胃炎、小儿消化不良等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