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 (一)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者,言起于任脉中脘穴也。 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者,谓本经之络,散布流行,下则络于大肠,还上而循胃口,非上膈属肺直行之经也。 夫经络流行,循还无端。故手太阴之脉,必自足厥阴经之支者期门穴,循行中脘穴,上膈属肺,以交于手太阴肺经也。 从肺系横出腋下,至于中府、云门穴,下循臑内天府、侠白穴;从侠白行少阴心主经脉之前,下行肘中尺泽穴;从尺泽循臂内上骨下廉孔最穴,从孔最入寸口列缺、经渠、太渊穴;从太渊上鱼(句)入鱼际穴;从鱼际出大指之端少商穴而终焉。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循行次指内廉出其端,以交于手阳明大肠经也。 少商惟针双鹅痹,血出喉开功最奇。 注:少商主治双鹅风,喉痹。以三棱针刺微出血,禁灸。 鱼际主灸牙齿痛,在左灸左右同然,更刺伤寒汗不出,兼治疟疾方欲寒。 注:鱼际穴,主治牙齿痛,疟疾初起先觉发寒,伤寒汗不出等证。针二分,惟牙痛可灸,余证禁灸。 太渊主刺牙齿病,腕肘无力或痛疼,兼刺咳嗽风痰疾,偏正头疼效若神。 注:太渊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疼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经渠主刺疟寒热,胸背拘急胀满坚,喉痹咳逆气数欠,呕吐心疼亦可痊。 注:经渠穴,主治咳疟寒热,胸背拘急膨胀,喉痹,咳逆上气数欠,呕吐心疼等证。针二分,禁灸。 尺泽主刺肺诸疾,绞肠痧痛锁喉风,伤寒热病汗不解,兼刺小儿急慢风。 注:尺泽穴,主治咳唾脓血,喉痹,肺积息贲,及绞肠痧痛,伤寒汗不出,小儿急慢惊风等证。刺三分,或三棱针出血,禁灸。 (二)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又云:回肠当脐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又云:广肠附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经多气少血。 『难经』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肛门重十二两。 张介宾曰:按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者,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者,又广肠之末节下连肛门也。 大肠经循行经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上会,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见图四十二)。 注:从巨骨穴上出于柱骨之会上,言会于督脉之大椎穴也;自督脉大椎穴入交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络肺下膈属大肠者,谓其支从缺盆上颈,复循本经之天鼎穴,贯颊至扶突穴也。从扶突穴入下齿中禾穴,从禾穴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迎香穴而终,以交于手足阳明胃经也。 商阳主刺卒中风,暴仆昏沉痰塞壅,少商中冲关冲少,少泽三棱立回生。 注:中冲穴,『乾坤生意』云:此为十井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中冲、少商、商阳、关冲、少冲、少泽,使血气流通,实起死回生急救之妙诀也。 三里三间并二间,主治牙疼食物难,兼治偏风眼目疾,针灸三穴莫教偏。 注:三里、三间、二间三穴,主治牙齿疼痛,食物艰难,及偏风眼目诸疾,三穴并针灸之。三里穴针二分,灸三壮。二间穴针三分,灸三壮。三间穴针三分,灸三壮。 阳溪主治诸热证,瘾疹痂疥亦当针,头痛牙痛咽喉痛,狂妄惊中见鬼神。 注:阳溪穴,主治热病烦心,瘾疹,痂疥,厥逆,头痛,牙疼,咽喉肿痛,及狂妄,惊恐见鬼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曲池主治是中风,手挛筋急痛痹风,兼治一切疟疾病,先寒后热自然平。 注:曲池穴,主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等证。针五分,灸七壮。 (三)胃腑(土)-----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又云: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又云: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 又云:是经多气少血。 『难经』曰:胃重二斤一两。 张介宾曰: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布于诸脉;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曰幽门(见图四十四)。 胃经循行经文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穴三寸而别,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注:足阳明胃经之脉,起于鼻者,是谓由迎香穴上交颊中两旁,约过足太阳脉之睛明穴,分下循鼻外,始交于足阳明之承泣、四白、巨穴也;从巨入上齿中,还出侠口之地仓穴;还绕唇下,交会任脉之承浆穴,却循颐后下廉,复交本经之大迎穴。由大迎出循颊车穴,上行耳前,过客主人穴,合少阳经,循发际至额颅两旁之悬颅穴、颌厌穴,复交足阳明之头维穴下关穴。 其支者,行大迎穴,从大迎前循人迎水突穴气舍穴,循喉咙入缺盆穴,下膈属胃络脾,散布脏腑。 其直者,从缺盆穴直行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等穴,下乳内廉不容穴也;从不容循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等穴,下夹脐天枢穴也;从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等穴,入气街中,气冲穴也。 其支者,起于胃口,是谓前之属胃络脾之支,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气街穴,会冲脉上行者也;其下行本经者脾关穴也。 抵伏兔至伏兔穴下,从伏兔行阴市穴、梁丘穴,下膝膑中犊鼻穴,循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等穴,下循胫外廉,丰隆穴也;从丰隆循解溪穴,下足跗,冲阳穴也;从冲阳行陷谷穴内庭穴,入次趾外间也。 其本支别支,一自下巨虚下入次趾外间;一别循跗上入大趾次趾间厉兑穴,出其端,交于足太阴脾经也。 厉兑主治尸厥证,惊狂面肿喉痹风,兼治足寒膝膑肿,相偕隐白梦魇灵。 注: 厉兑穴,主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面肿喉痹惊狂,好卧足寒,膝膑肿痛等证。针一分,留一呼,灸一壮。 此穴合隐白穴同针,治梦魇不宁。针一分,灸三壮。 内庭主治痞满坚,左右缪灸腹响宽,兼刺妇人食蛊胀,行经头晕腹疼安。 注: 内庭穴,主治痞满坚硬。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但觉腹响是其效验。 兼治妇人食蛊,行经头晕,行经头晕,少腹痛等证。 陷谷主治水气肿,善噫痛疝腹肠鸣,无汗振寒痰疟病,胃脉得弦泻此平。 注: 陷谷,主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疝气少腹痛,肠鸣腹痛,疟疾振寒无汗等证,或胃脉得弦。 皆宜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解溪主治风水气,面腹足肿喘嗽频,气逆发噎头风眩,悲泣癫狂悸与惊。 注: 解溪穴,主治风气面浮,腹胀,足肿,喘满,咳嗽,气逆发噎,头痛,目眩,悲泣癫狂,惊悸,怔仲等证。针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除胸胁痛,腹胀胃中寒,肠鸣并泄泻,眼睡膝胫酸,伤寒羸瘦损,气蛊证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光全。 注: 三里,足三里穴也。 其穴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治胸胁疼痛,腹胀,胃寒肠中雷鸣,脾寒泄泻,眼目红肿,膝胫酸痛,伤寒热不已,瘦弱虚损,小肠气痛,与水气,蛊毒,鬼击诸证,悉宜针灸。 但小儿忌灸,恐眼目不明,惟三十以外方可灸之,令眼目光明也。 (四)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又云: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又云: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 又云:是经常多气少血。 『难经』曰:脾重二斤三两,广扁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脏意与智。 『中脏经』曰:脾主消磨五谷,养于四旁(图四十七)。 脾经循行经文 脾足太阴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见图四十八) 脾经循行歌 太阴脾起足大趾,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循胻经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与膈通,侠喉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中。 注:足太阴脾经之脉,起于足大趾之端隐白穴也。 从隐白循指内侧内肉际,大都穴也。 从大都过核骨后,太白穴也。 从太白循公孙穴商丘穴,上内踝前廉,三阴交穴也。 从三阴交上内循胫骨后,漏谷穴也。 从漏谷交出厥阴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也。 从阴陵泉上膝股内前廉,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也。 从冲门入腹,属脾络胃,循行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等穴而上行咽喉,侠咽,连舌本,散舌下也。其支者,从胃之络,别行上膈,注心中,以交于手少阴心经也。 隐白主治心脾痛,筑宾能医气疝疼,照海穴治夜发,兼疗消渴便不通。 注: 隐白穴,主治心脾疼痛。针一分,灸三壮。 筑宾穴,主治气疝。针三分,灸五壮。 照海穴,主治夜发证,及消渴大便闭。针三分,灸三壮。 大都主治温热病,伤寒厥逆呕闷烦,胎产百日内禁灸,千金主灸大便难。 注: 大都穴,主治温热病汗不出,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呕吐,闷乱,及大便难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凡妇人怀孕,及生产后未满百日,俱不宜灸。 太白主治痔漏疾,一切腹痛大便难,痞疸寒疟商邱主,兼治呕吐泻痢痊。 注: 太白穴,主治痔漏,腹中疼痛,大便不利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商邱穴,主治痞气,黄疸,寒疟及呕、吐、泻、痢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血海主治诸血疾,兼治诸疮病自轻,阴陵泉治胁腹满,刺中下部尽皆松。 注: 血海穴,主治女子崩中漏下,月信不调,带下,及男子肾藏风,两腿疮痒湿痛等证。针五分,灸五壮。 阴陵泉穴,主治胁腹胀满,阴痛,足膝红肿,小便不通,小便失禁不觉,下部等证。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五)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又云: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其合脉也,其荣色也,开窍于耳,又曰开窍于舌。 又云:是经少血多气。 『难经』曰:心重十二两,中有七乳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张介宾曰: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以导引天真之气,下无透窍,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脂裹,是为心包络,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看,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谓膻中也。 心经循行经文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肺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心经循行歌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后肘内少海从,臂内后廉抵掌中,锐骨之端注少冲。 注:手少阴心经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由心系下膈,络小肠;其经之支者,从心系上行夹咽,系目之系;其经之直者,复从心系退上通肺,行手太阴肺心主之后,下出行腋下,极泉穴也。 从极泉穴循臑内后廉,青灵穴也。 从青灵穴下肘内循臂内后廉,少海穴也。 从少海穴抵掌后锐骨之端,灵道、通里、阴、神门等穴也。 从神门穴入掌内后廉,少府穴也。 从少府穴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冲穴而终,以交于手太阳小肠经也。 少冲主治心胆虚,怔忡癫狂不可遗,少商惟针双鹅痹,血出喉开功最奇。 注: 少冲穴,主治心虚胆寒,怔仲癫狂。针一分,灸三壮。 少商穴,主治双鹅风,喉痹。 以三棱针刺微出血,禁灸。 少府主治久咳疟,肘腋拘急痛引胸,兼治妇人挺痛痒,男子遗尿偏坠疼。 注: 少府穴,主治咳疟久不愈,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及妇人阴挺,阴痒,阴痛;男子遗尿,偏坠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神门主治悸怔仲,呆痴中恶恍惚惊,兼治小儿痫证,金针补泻疾安宁。 注: 神门穴,主治惊悸,怔忡,呆痴,卒中鬼邪,恍惚振惊,及小儿惊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炷如小麦。 少海主刺腋下瘰,漏臂痹痛羊风,灵道主治心疼痛,瘛瘲暴瘖不出声。 注: 少海穴,主治腋下瘰,漏臂与风吹肘臂疼痛也,及癫羊鸣等证。针五分,禁灸。 灵道穴,主治心痛,羊,瘛瘲,肘挛,暴瘖不能言等证。针三分,灸三壮。 (六)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经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又云:小肠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上左回叠,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又云: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复下一寸,外附于脐,为水分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 又云:是经多血少气。 「难经」曰:小肠重二斤十四两。 小肠径循行经文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小肠经循行歌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侧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臑外出后廉,直过肩解绕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络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属小肠;一支缺盆贯颈颊,至目锐眦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抵鼻升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别络接。 注:手太阳小肠之脉,从小指内侧少阴之脉少冲穴循小指之端少泽穴起,循手外侧前谷后溪穴,从后溪上腕至腕骨穴,从腕骨出踝中,入阳谷、养老穴也。 从养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也。 从支正出肘内侧两筋间,小海穴也。 从小海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肩贞穴,绕肩胛臑穴上肩,天宗穴也。 从天宗循行秉风、曲垣等穴,从肩中俞入缺盆穴,散而内行,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之分。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入天窗、天容穴,上颊颧穴,至目锐眦,却入耳中聚于听宫穴也。 其别支从颊上颌抵鼻,至目内眦,以交于足太阳经。 少泽主治衄不止,兼治妇人乳肿疼。 注:少泽穴,主治鼻衄不止,妇人乳肿。针一分,灸三壮。 前谷主治癫疾,颈项肩臂痛难堪,更能兼治产无乳,小海喉龈肿痛痊。 注:前谷穴,主治癫,颈项颊肿引耳疼痛,及妇人产后无乳等证。针一分,留三呼,灸三壮。小海穴,主治咽喉,牙龈肿痛等证。针二分,灸五壮。 腕骨主治臂腕疼,五指诸疾治可平,后溪能治诸疟疾,能令癫渐渐轻。 注: 腕骨穴,主治臂、腕、五指疼痛。针二分,灸三壮。 后溪穴,主治疟疾,癫。针一分,灸一壮。 阳谷主治头面病,手膊诸疾有多般,兼治痔漏阴痿疾,先针后灸自然痊。 注: 阳谷穴,主治头面项肿,手膊疼痛不举,及痔漏,阴痿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七)膀胱(水)-----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又云: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泌渗而入,其出入皆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也,是经多血少气。 「难经」曰: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 膀胱循行经文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直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膀胱经循行歌 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眦上起额尖;支者颠上至耳角,直者从颠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 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贯胛侠脊过髀枢,臂内后廉腘中合,下贯内外踝后,京骨骨下趾外侧。 注:足太阳之脉,起目内眦睛明穴,从睛明循行攒竹、曲差、五处,上额交颠,入承光穴,从承光循行通天穴。 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交于足少阳之经。 其直者,从通天入络于大杼穴,从大杼循行肩髆内风门穴,从风门循行肺俞穴,挟脊抵腰中厥阴俞穴,从厥阴俞穴、循行心俞、鬲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络肾,从肾俞穴循行气海俞,从腰中下挟脊大肠俞穴,从大肠俞循行关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穴,别行上、次、中、下等穴。 其支者,又复上肩膊内,从附分穴循行贯胛魄户穴,从魄户循行挟脊内膏盲、神堂、嘻、鬲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等穴,过髀枢秩边穴,从秩边穴循髀外从后廉、承扶、浮、委阳穴,下合腘中委中穴,从委中循行合阳穴,从合阳下贯内承筋穴,从承筋循行承山、飞扬、附阳等穴,从附阳穴循行出外踝之后昆仑穴,从昆仑穴循行仆参、申脉、金门等穴,循京骨即本经之京骨穴也。 从京骨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趾外侧至阴穴而终,以交于足之少阴经也。 飞阳主治步艰难,金门能疗病癫,足腿红肿昆仑主,兼治齿痛亦能安。 注: 飞阳穴,主治步履艰难。针三分,灸三壮。 金门穴,主治癫狂羊风。针一分,灸三壮。 昆仑穴,主治足腿红肿,牙齿疼痛。针三分,灸三壮。 环跳主治中风湿,股膝筋挛腰痛疼,委中刺血医前证,开通经络最相应。 注: 环跳穴,主治腰、胯、股、膝中受风寒湿气,筋挛疼痛。针一寸,留十呼,灸三壮。 委中穴治证同环跳穴,但此穴禁灸,针五分。 (八)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经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又云:肾附于脊之十四椎下,是经常少血多气,其合骨也,其荣发也,开窍于三阴。 「难经」曰: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主脏精与志。 「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张介宾云: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共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趋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两穴,是肾带经过处,上行脊髓至脑中,连于髓海。 肾经循行经文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涌泉穴,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实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肾经循行歌 足肾经脉属少阴,小趾斜趋涌泉心,然骨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内侵,出腘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膀胱临,直者属肾贯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寻,支者从肺络心内,仍至胸中部分深。 注:足少阴肾经之脉,起自足太阳小趾之下至阴穴,斜趋足心涌泉穴,出然谷穴之下,循内踝后太溪穴,从太溪别入跟中大钟穴,从大钟循行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穴,上腓内筑宾穴也。 从筑宾出腘内廉阴谷穴,从阴谷上股内后廉横骨穴,从横骨内贯行脊属肾络膀胱也。 其直者,从肾外行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等穴,入内贯肝与膈,外循幽开、步廊、神封、灵垆、神藏、彧中、俞府等穴,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而终。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以交于手厥阴经也。 涌泉主刺足心热,兼刺奔豚疝气疼,血淋气痛疼难忍,金针泻动自安宁。 注: 涌泉穴,主治足发热,奔豚,疝气疼痛,血淋,气痛等证。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然谷主治喉痹风,咳血足心热遗精,疝气温疟多渴热,兼治初生儿脐风。 注: 然谷穴,主治喉痹,唾血,遗精,温疟,疝气,足心热,及小儿撮口脐风。针三分,留三分,留三呼,灸三壮,凡针不宜见血。 复溜血淋宜乎灸,气滞腰疼贵在针,伤寒无汗急泻此,六脉沉伏即可伸。 注: 复溜穴主治血淋,血滞腰痛,伤寒无汗,六脉沉匿者。针三分,留三呼,灸五壮。 太溪主治消渴病,兼治房劳不称情,妇人水蛊胸胁满,金针刺后自安宁。 注: 太溪穴,主治消渴,房劳,不称心意,及妇人水蛊,胸胁胀满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阴谷舌纵口流涎,腹胀烦满小便难,疝痛阴痿及痹病,妇人漏下亦能痊。 注: 阴谷穴,主治舌纵涎下,腹胀,烦满,溺难,小腹疝急引阴、阴股内廉痛,为痿痹,及女人漏下不止。针四分,留七呼,灸三壮。 (九)心包(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张介宾曰:心包一脏,「难经」言其无形。 滑寿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脏象校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脂_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此说为是,凡言无形者非。 「灵兰秘典论」有:十二官,独少心包一官,而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二句。 今考心包,脏居膈上,经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实臣使也,此一官即此经之谓欤。 心包络经循行经文 手厥阴心主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心包络经循行歌 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臑内,太阴少阴两经中,指透中冲支者别,小指次指终相通。 注: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而外行天池穴,属心包络之经也。 内行下膈,历络三焦者,散布于腹之上、中、下也。 其支者,循胸中出腋下三寸,即天池穴处也。 从天池循臑内至天泉,从天泉穴行手太阴、手少阴两脉之间,入肘内曲泽穴,下臂行两筋之间,门、间使、内关、大陵四穴,入掌中劳宫穴,从劳宫循中指出其端,中冲穴也。 其本支之别支,别行掌中,循小指次指之端,以交于手少阳三焦经也。 中沖穴:见大肠经。中冲穴,『乾坤生意』云:此为十井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中冲、少商、商阳、关冲、少冲、少泽,使血气流通,实起死回生急救之妙诀也。 痰火胸疼刺劳宫,小儿口疮针自轻,兼刺鹅掌风证候,先补后泻效分明。 注:劳宫穴,主治痰火胸痛,小儿口疮及鹅掌风等证。针二分,禁灸。 少泽主治衄不止,兼治妇人乳肿疼,大陵一穴何专主?呕血疟疾有奇功。 注: 少泽穴,主治鼻衄不止,妇人乳肿。针一分,灸三壮。 大陵穴,主治呕血,疟疾。针六分,灸三壮。 间使主治脾寒证,九种心疼疟渴生,兼治瘰生项下,左右针灸自然平。 注:间使穴,主治脾寒证,九种心痛,脾疼,疟疾,口渴,及瘰久不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 曲泽主治心痛惊,身热烦渴肘掣疼,兼治伤寒呕吐逆,针灸同施立刻宁。 注:曲泽穴,主治心痛,善惊,身热烦渴,臂肘摇动,掣痛不能伸,伤寒,呕吐,气逆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十)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经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又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又云:是经少血多气。 「中藏经」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三焦经循行经文 三焦手少阴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三焦经循行歌 手经少阳三焦脉,起自小指次指端,两指岐骨手腕表,上出臂外两骨间,寸后臑外循肩上,少阳之后交别传,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络心包膈里穿,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项耳后耳角旋,屈下至仍注颊,一支出耳入耳前,却从上关交曲颊,至目锐眦乃尽焉。 注:手少阳三焦之脉,起于手小指次指外侧之端关冲穴,从关冲上出两指之间液门、中渚穴,循手腕表阳池穴也。 从阳池出臂外两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等穴,上贯肘,清冷渊穴也,从清冷渊穴循臂臑外,上肩消泺、臑会、肩、天穴,从天穴而交出足少阳经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内而循行之分,皆属三焦经也。 其支者,从膻中上外出缺盆,上项天牖穴,从天牖穴循系耳后,翳风、瘈脉、颅息穴,从颅息直上出耳上角角孙穴、丝竹空穴也。 由角孙、丝竹空穴绕耳以屈下至和、耳门穴也。 其本支之别,支者从耳后出走耳前,过足少阳经客主人穴之前,交颊至目锐之外眦,以交于足少阳胆经也。 三焦经穴歌 手少三焦所从经,二十二穴起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历,外关支沟会宗逢,三阳络入四渎内,注于天井清冷中,消泺臑会肩穴,天天牖经翳风,瘈脉颅息角耳门,和上行丝竹空。 关冲(见前大肠经)。 液门主治喉龈肿,手臂红肿出血灵,又治耳聋难得睡,刺入三分补自宁。 注: 液门穴,主治咽喉外肿,牙龈痛,手臂红肿,耳暴聋,不得眠等证。针三分,留二呼,灸三壮。 中渚主治肢木麻,战表蜷挛力不如,肘臂连肩红肿痛,手背痈毒治不发。 注: 中渚穴,主治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支沟中恶卒心痛,大便不通胁肋疼,能泻三焦相火盛,兼治血脱晕迷生。 注: 支沟穴,主治鬼击卒心痛,凡三焦相火炽盛及大便不通,胁肋疼痛,妇人产后血晕,不省人事等证。针二分,留七呼,灸七壮。 天井主泻瘰疹,角孙惟主目翳生,耳门耳聋聤耳病,丝竹空穴治头风。 注: 天井穴,主治瘰,瘾疹。针三分,灸五壮。 角孙穴,主治目中生翳,针三分,灸三壮。 耳门穴,主治耳聋,聤耳脓汁。针三分,留三呼,禁灸。 丝竹空穴,主治头痛,目赤目眩,视物,针三分,留三呼,禁灸。 (十一)胆腑(木)-----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经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云:是经少血多气。 又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难经』曰: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长三寸,盛精汁三合。 『中脏经』曰:胆者清净之腑,号曰将军,主藏而不泻。 胆经循行经文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胆经循行歌 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手少阳前至肩上,交少阳右上缺盆,支者取后贯耳内,出走耳前锐眦循,一支锐眦大迎下,合乎少阳抵项根,下加颊车缺盆合,入胸贯膈络肝经,属胆仍从胁里过,下入气街毛际萦,横入髀厌环跳内;直者缺盆下腋膺,过季胁下脾厌内,出膝外廉是阳陵,外辅绝骨踝前过,足跗小指次指分;一支别从大指去,三毛之际接肝经。 注: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之锐眦瞳子穴,循听会客主人穴,上抵头角颔厌穴也。 从颔厌循悬颅、悬厘、曲鬓率谷,折而下行于耳后之天冲、浮白、窍阴、完骨等穴;折外上行至眉头之本神、阳白、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等穴;循颈至风池穴,过手少阳经天牖穴之前,至肩上本经之肩井穴:从肩井穴却交出于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处也。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此一小支之脉,行于头之无穴处也。 又其支者,别锐眦下手阳明之大迎穴,合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穴,以下入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散布脏腑,外绕毛际,横入髀厌中环跳穴也。 其支者,从缺盆下腋渊液穴;从渊液穴循胸辄筋穴也。 从辄筋、日月穴过季胁至京门穴;从京门循行带脉、五枢、维道、居,下合髀厌中环跳穴也。 从环跳穴以下循髀阳风市穴;从风市循行渎、阳关、出膝外廉,阳陵泉穴也。 从阳陵泉穴循阳交、外丘、光明等穴,下外辅骨之前阳辅穴也。 从阳辅穴直下抵绝骨之端悬钟穴;从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从丘墟穴循足跗上临泣穴也。 从临泣入小指次指之间侠溪、窍阴穴也。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阴肝经也。 窍阴主治胁间痛,咳不得息热躁烦,痈疽头痛耳聋病,喉痹舌强不能言。 注: 窍阴穴,主治胁痛,咳逆不得息,发热躁烦,痈疽口干,头痛喉痹,舌强耳聋等证。针一分,灸三壮。 侠溪主治胸胁满,伤寒热病汗难出,兼治目赤耳聋痛,颔肿口噤疾堪除。 注: 侠溪穴,主治胸胁支满,伤寒热病汗不出,目赤,耳聋,胸痛,颔肿,口噤等证。针三分,灸三壮。 颈漏腹下马刀疮,连及胸胁乳痈疡,妇人月经不利病,下临泣穴主治良。 注: 临泣穴,主治颈漏,腋下马刀,连乃胸胁,妇人乳痈,月信不调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阳辅主治膝酸痛,腰间溶溶似水浸,肤肿筋挛诸痰痹,偏风不遂灸功深。 注: 阳辅穴,主治膝胻酸疼,腰间寒冷,肤肿筋挛,百节酸疼,痿痹,偏风不遂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阳陵泉治痹偏风,兼治霍乱转筋疼,承山主针诸痔漏,亦治寒冷转筋灵。 注: 阳陵泉穴主治冷痹偏风,霍乱转筋。针六分,灸三壮。 承山穴,主治痔漏疼痛,寒冷转筋。针七分,灸五壮,灸不及针。 (十二)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又云: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是经常多血少气,其合筋也,其荣爪也,主藏魂,开窍于目,其系上络心肺,下亦无窍。 『难经』曰: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胁之前,并肩着脊之第九椎。 肝经循行经文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上,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肝经循行歌 厥阴足脉肝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足跗上廉太冲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阴后,循腘内廉阴股冲,环绕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逢,上贯膈里布胁肋,侠喉颃颡目系同,脉上颠会督脉出,支者还生目系中,下络颊里环唇内,支者便从膈肺通。 注:足厥阴肝经之脉,起于足大指聚毛之际大敦行间穴,从行间上循足跗上廉太冲穴,从太冲穴去内踝一寸,至于中封穴也。 从中封穴循内联踝五寸,入于蠡沟穴也。 从蠡沟上踝七寸中都穴,上内踝八寸,交出于足太阴阴经之后,上踝内廉,膝关曲泉穴也。 从曲泉循股阴阴包五里穴,入于毛中之阴廉穴,过阴器入抵小腹,上行于章门穴,从章门循行期门穴,从期门内行,侠胃,属肝,络胆。 上贯膈,布胁肋,散布于脏腑,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额,与督脉会于颠也。 其有一支者,不上会于颠,但从目下颊里环唇内。 又一支复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以交手太阴肺经也。 大敦治疝阴囊肿,兼治脑衄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病,炷如小麦灸之灵。 注: 大敦穴,主治诸疝,阴囊肿,脑衄,破伤风,及小儿急慢惊风证。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 行间穴治儿惊风,更刺妇人血蛊症,浑身肿胀单腹胀,先补后泻自然平。 注: 行间穴,主治小儿急慢惊风,及妇人血蛊症瘕,浑身肿,单腹胀等证。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太冲主治肿胀满,行动艰辛步履难,兼治霍乱吐泻证,手足转筋灸可痊。 注: 太冲穴,主治肿满,行步艰难,及霍乱吐泻,手足转筋等证。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中封主治遗精病,阴缩五淋溲便难,鼓胀瘿气随年灸,三里合灸步履艰。 注: 中封穴,主治梦泄遗精,阴缩,五淋,不得尿,鼓胀,瘿气。 此穴合足三里并灸治行步艰辛。 中封穴针四分,留七呼,灸三壮。 足三里穴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曲泉疝阴股痛,足膝胫冷久失精,兼治女子阴挺痒,少腹冷痛血瘕症。 注: 曲泉穴,主治疝,阴股痛,男子失精,膝胫冷痛,及女子阴挺出,少腹疼痛,阴痒,血瘕等证。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 肺之主大肠客 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 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大肠主肺客 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 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 合谷主治破伤风,痹痛筋急针止疼,兼治头上诸般病,水肿产难小儿惊。 注:合谷穴,主治破伤风,风痹,筋骨疼痛,诸般头痛,水肿,产难,及小儿急惊风等证。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脾主胃客 脾经为病舌本强,呕吐胃翻疼腹脏,阴气上冲噫难廖,体重不摇心事妄, 疟生振粟兼体羸,秘结疸黄手执杖,股膝内肿厥而疼,太白丰隆取为尚。 胃主脾客 腹心闷意凄怆,恶人恶火恶灯光,耳闻响动心中惕,鼻衄唇喎疟又伤, 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 真心主小肠客 少阴心痛并干嗌,渴欲饮兮为臂厥,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 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 小肠主真心客 小肠之病岂为良,颊肿肩疼两臂旁,项颈强疼难转侧,嗌颔肿痛甚非常, 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聋及目黄,臑肘臂外后廉痛,腕骨通里取为详。 肾之主膀胱客 脸黑嗜卧不欲粮,目不明兮发热狂,腰痛足疼步艰履,若人捕获难躲藏, 心胆战兢气不足,更兼胸结与身黄,若欲除之无更法,太溪飞扬取最良。 膀胱主肾之客 膀胱颈病目中疼,项腰足腿痛男行,痢疟狂颠心胆热,背弓反手额眉棱, 鼻衄目黄筋骨缩,脱肛痔漏腹心膨,若要除之无别法,京骨大钟任显能。 三焦主包络客 三焦为病耳中聋,喉痹咽干目肿红,耳后肘疼并出汗,脊间心后痛相从, 肩背风生连膊肘,大便坚闭及遗癃,前病治之何穴愈,阳池内关法理同。 包络主三焦客 包络为病手挛急,臂不能伸痛如屈,胸膺胁满腋肿平,心中淡淡面色赤, 目黄善笑不肯休,心烦心痛掌热极,良医达士细推详,大陵外关病消释。 大陵一穴何专主?呕血疟疾有奇功。 注:大陵穴,主治呕血,疟疾。针六分,灸三壮。 肝主胆客 气少血多肝之经,丈夫疝苦腰疼,妇人腹膨小腹肿,甚则嗌干面脱尘, 所生病者胸满呕,腹中泄泻痛无停,癃闭遗溺疝瘕痛,太、光二穴即安宁。 胆主肝客 胆经之穴何病主?胸胁肋疼足不举,面体不泽头目疼,缺盆腋肿汗如雨, 颈项瘿瘤坚似铁,疟生寒热连骨髓,以上病症欲除之,须向丘墟蠡沟取。 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中脘,髓会绝骨阳陵筋,气会膻中血膈俞,骨会大杼脉太渊。 章门主治痞块病,但灸左边可拔根,若灸肾积脐下气,两边齐灸自然平。 注:章门穴,主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针六分,留六呼,灸三壮,一云百壮。 上脘奔豚与伏梁,中脘主治脾胃伤,兼治脾痛疟痰晕,痞满翻胃尽安康。 注:上脘穴,主治肾积奔豚,心积伏梁之证。针八分,留七呼,灸五壮。 『千金』云:每日灸二七壮至百壮,孕妇不可灸。 中脘穴,主治内伤脾胃,心脾痛,疟疾痰晕,痞满翻胃等证,针八分,灸七壮。一云:二七壮至百壮,孕妇不可灸。 悬钟主治胃热病,腹胀肋痛脚气疼,兼治脚胫湿痹痒,足指疼痛针可停。 注:悬钟穴,主治胃热,腹胀,胁痛,脚气,脚胫湿痹,浑身搔痒,趾疼等证。针六分,灸五壮。 膈俞主治胸胁痛,兼灸痰疟癖攻,更治一切失血证,多加艾灼总收功。 注:膈俞穴,主治胸胁疼痛,痰疟癖,一切血痰。灸三壮,禁针。 大杼主刺身发热,兼刺疟疾咳嗽痰,神道惟灸背上病,怯怯短气艾火添。 注:大杼穴,主治遍身发热,疟疾,咳嗽多痰。针五分,禁灸。 神道穴,主治背上冷痛,怯怯短气。灸七壮,禁针。 太渊主刺牙齿病,腕肘无力或痛疼,兼刺咳嗽风痰疾,偏正头疼效若神。 注:太渊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疼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