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科学奖空缺呼吁学术去行政化

 秀水拖蓝 2011-09-16
    近日,“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束。科技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各奖项“评审通过项目名单”。在“自然科学奖”名单中,一等奖空缺。这已经是从2000年开始,过去12年里该奖项的第八次空缺。中科院院士王文采表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落后导致奖项空缺。(9月14日 中国广播网)

  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认为,一等奖条件苛刻,但宁缺毋滥。这确实可以算得上是自然科学奖长久空缺的理由,其实一等奖空缺的事情不仅只发生在中国的科学界,其他国家也有一等奖空缺的情况出现,同时在艺术领域也出现过多年奖项空缺。正如网友所说“空缺总是好过作假”,虽然这个标准有些过低,但对于目前评奖项目泛滥、公信力被普遍质疑的情况下,多年空缺的奖项也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奖项本身的含金量。

  然而,奖项的宁缺勿滥并不是什么值得大加赞扬的事情,因为宁缺勿滥几乎是所有奖项都应该遵循的标准。奖项存在的意义除了奖励杰出人士,另外的作用就如同某个领域的一根温度计,能够反映出这个领域的现状。从这点上看,自然科学奖只能说是做到了最基本的原则,所以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目前的科研现状,但是这个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

  如果说自然科学奖仅仅是一两届出现空缺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若连续12年都空缺那似乎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这个奖项的条件苛刻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要么就是一些自然科学研究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从众多业内人士透露的信息来看,更多的原因应该指向后者。有人说,是因为投入过少,或者在投入的倾斜上过于偏向应用型课题。也有人说,是因为整个学术界的氛围过于浮躁,要么好大喜功,要么偷奸耍滑,缺少那些耐得住寂寞的顶尖科研人员。

  不能否认,这些说法都有一定合理性,一个领域出了问题总是无法逃出人和物两个因素,于是国内的学术界每当反思起来总是在投入和人员的问题上打罗圈架,有了人员说投入少,有了投入说人员少。面对这样的情景,恐怕真正存在问题的,已经不简单地局限在人和物上了,而是对于科研资源的分配方式出了问题。

  这个问题可能并不复杂,甚至有些老生常谈,那便是行政化。毋须讳言,目前在科研领域还有大量的科研资源没有从行政化的体制中解放出来,不管是浮躁的学术风气还是不平衡的科研投入,其背后都不难找到行政化的魅影。之所以科技领域的发展常常受到诟病,很大一个原因便是因为科研资源没有按照科学家的意图进行分配。若想真正激发自然科学杰出成果,恐怕最先需要保障的前提,便是科研资源分配的去行政化,把学术的东西归还给学术,让科学家来主导科研资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