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方法(2)

 MouseHappy 2011-09-18
我会读书4:读书的层次与境界
 

 

     读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入门吸收层次这些读者往往是一些外行,和刚刚进入研究方向的人员。他们看研究方向中常见的基础知识大杂烩类的书籍,比如《××××八十法》之类的书。他们喜欢看到一些定律和规则,这些都是很神奇而且有某些指导意义的法宝。但进入已久的研究人员若看这些书籍也会很有收获的话,也许只能说明研究人员没有下过功夫。

    熟练掌握层次对研究方向中的观点融会贯通,往往读深入研究的书籍,一般研究人员会进入这个层次,但很多人一辈子都走不出这个层次,因为太多的人看不清楚这个研究方向的轮子转动的规律,自己变成了小白鼠,进入一个无奈的循环:自己越是努力,越是无法控制地走入一种控制不了的转动和迷惑。但精明的研究者可以融会贯通,对方向的整体和关键点有清晰的把握。
    通达创造层次对研究方向融会贯通后,觉得行业内往往无书可读,只是关注一些新出来的思想和其他研究方向的书籍。这个层次的读书人已经把研究方向的技术问题升华到哲学问题,甚至是人类更加根本的问题,他们会轻松地创造出很多定律和规则,因为他们已经变成了这个研究方向的光,他们的存在就会照亮别人。
    读书有三重境界:为知,为智,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和识见。为此,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但是,知识是别人创造出来的,我们用的是现成的,如果停留在这个境界里,你永远没有创造能力,只是重复别人的知识,而没有自己的知识。

 为智,读书的第二重境界就是得到智慧。人有了知识、学问和识见,就要实践,自己也可以研制飞机火箭,当你苦苦写出了一本书,你就知道你经历了什么;没有实践,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感悟,就没有真正的识见。当你怀疑知识,从实践中得到新的认识后,你就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境界,这是一个人得到智慧时刻  的绝妙描写。

 为人,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成“佛”,周恩来就是这样的“佛”,这是读书的第三重境界。对于这个境界,我的感悟还太少,只能把周恩来请出来,让大家知道这个第三重境界是什么样的。

我会读书5:儿童的成功源于早期阅读
 
     引言:吾儿现上小学,他自幼3岁开始阅读,现在校功课表现都很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俺悟性好.这悟性的来由,下文所述,也许会有一定的道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3岁时,就开始喜欢翻书、看书,想看懂书里的内容,这种求知欲望发展到5岁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望出现人生的第一个顶峰期。孩子们很想看懂书里的知识,但是他们不认识字,就只能整天缠着大人讲故事来让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

    实践和经验告诉我:阅读是孩子们终身发展的基础。让5—8岁的孩子学会阅读,就为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发展打下了扎实而良好的基础。众多小学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小学三四年级是学习分化最严重的时期,其根本原因在于阅读能力的强弱。阅读能力弱的学生作文写不好,数学应用题吃不透,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因而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一、二年级是个关键期。我们必须让孩子们在这一时期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和浓厚的阅读兴趣。不仅三年级以后“作文难”、“应用题难”的问题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久的注意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随之形成。如果这一时期不抓紧,三年级以后学生会对作文产生害怕、焦虑、甚至抵触的情绪,阅读的薄弱更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尝不到学习的愉悦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影响终身发展。有位名人这样说过:“对基础教育来讲:尽早阅读就是一切!”.

    古今中外众多伟人、名人都是在五六岁时就会读书看报了,阅读兴趣异常浓厚,求知欲旺盛。最近美国《行列》周刊6月30日一期文章《我们的美国梦》里讲到查维斯一家五个孩子都上了哈佛大学。作为孩子的父母拉蒙和查维斯都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他们在每个孩子上学以前就教会他们阅读。尽早阅读使孩子们的词汇量极大地丰富,思维的内容无限扩展,理解的东西越多,理解能力就越强,也就会产生更多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更加迫切。阅读能力形成得越早,理解能力发展得越快。孩子们边阅读边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想象、比较、分析、综合,智力得到迅速发展。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三十年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认为儿童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早期阅读技能,而且这种技能形成得越早越好。美国最新研究表明,学习阅读是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因为那些在低年级阅读成绩不好的儿童,即使今后经过更多的教育,也不大可能赶上阅读技巧好的同学。 

    研究发现:近一半的天才是在6岁之前就形成了良好的阅读能力。大量的阅读,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无数信息量之间的相互碰撞提升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加速了智力发展,造就了他们的天才大脑。

    西方国家由于没有认字的过程,一般的孩子6岁左右都能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7岁就要求写二十多页的论文,鼓励孩子去大量地查阅资料,扩大信息量。在国内由于无法逾越认字难关,受认字量的阻碍,一般孩子形成流利阅读的能力要到10岁,这个时间比国外的孩子足足晚了三年。

    有这样的统计,全国识字写字研究中心对全国20所重点小学3-6年级中的1000名语文综合能力特别优秀的学生(每个班级选最好的1-2名)进行调查发现:有85.4%的学生在5、6岁的时候能够流利地阅读书刊、报纸。这些学生都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大,因此都十分喜欢作文,甚至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小学语文新教材就是提倡多认字、早认字,晚写字,认写分步,尽早让阅读成为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阅读的前提是认字,只有认识了足够量的字(常用字2500个左右)才能顺利进行阅读。因而如何快捷、高效、轻松地认字是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界的一道难题。多种方法的比较表明,超右脑认字是一种既轻松又高效的认字法,能让5—8岁的孩子在2—4个月内轻松掌握2500个常用汉字,从而尽早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

    另一方面,识字本身就能促进孩子们智力的发展。日本汉字研究专家石井勋博士经过14年的研究发现:“三——五岁是人一生中认汉字最快,记忆最强的时期,是识汉字最佳期。五岁开始学汉字,智商可达115,四岁学汉字,智商可达125,三岁学汉字智商可达130以上。”(四—七岁儿童的总平均智商为99.9,130以上为高智能。)
我会读书6:读书要有目的
 

 

 读书必须认清目的。只有认清目的之后,读书的态度、认真程度、选择参考书、自学进修才会有一个新的角度,才会更有针对性。

    一是读书为知。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智慧头脑。“见到书籍,犹如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这是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最好途径。宋太宗说“开卷有益”,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最基本的目的。莎士比亚曾这样描述读书,“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人类有了书籍这一营养品,才得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才得以立足社会,施展抱负。读书为知,还在于它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阅历。美国作家阿西莫夫说过,“无法想象,有什么东西能像图书那样,人需要多少,它就赐给你多少;更想象不出,有什么东西像图书那样,不多不少地把整个宇宙献给你。”书里的世界五彩缤纷,观念也各不相同,读书是对人生经验的壮大,它能使我们见识从未历经的生活。余秋雨的散文,最近看他在全国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赛的“命题对话”,足不出户便可以游历大江南北,体会异域风情。从华美矜持的敦煌飞天到淡雅清丽的江南小镇,从震撼心灵的庞贝废墟到皇气熠熠的温莎古堡,没有了旅途劳顿、纷繁嘈杂,更多的是感受文明的力量,品味历史的沧桑。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21世纪,世界更加复杂多变,竞争也前所未有地激烈,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会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习不只是校园里学子们的专利,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在社会中立足,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不断迎接挑战的必由之路,而读书无疑是学习最重要的方式。读书人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事来对待。博学从而多才,这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人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二是读书为已。为了修身、正己,升华人格和情操,使人修养身心,明理睿智。“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译理可以养心。“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有益于身心,这是古今读书人共同追求的目标。现实生活纷繁复杂,尤其是在物欲膨胀的今天,久处其中的人们,难免会因琐屑小事而迷了心志、乱了头脑。此时就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先贤、智者们的智慧结晶,在阅读中理清纷繁的思绪,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生活在现在这个快速、多变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随时需要为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做出抉择。读完这本书,我知道变革正在我们身边迅速发生,我应该做的不是惧怕和等待,而是采取行动,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它,以充分的准备迎接它,利用它,让每一次变革成为我成功的起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对为己读书的最好诠释。人在俗尘,便难以免俗。读书,便成为追求人生目标的一个过程。其实,我们很难想象不爱自己的人,如何去爱别人,一个无能的人,又怎样去效力于社会。有一位老师说了一句著名的话:读书考大学,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长辈们含辛茹苦送孩子们上学读书,到老年希望晚辈给他们以孝顺,甚至希望过上比较好一点的生活。不读书,没实力,拿什么来孝顺呢?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升了自己的资本,将来找好工作,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不难体会如今家长带着孩子跑完校内跑校外,探寻名师访前辈的如火如荼之势。难道这不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动态写照吗?显而易见,为人生目标而读书,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社会,为别人,其乐亦无穷。

    三是读书为人。感谢生命,关爱他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追求上说,还应该“为人”“为黎民百姓”而读书。“为人”是读书人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最高境界。读书,做人,奉献,用生命实践着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信念。为人是“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之乐。古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范仲淹,今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周恩来年轻时代撰写过一首读书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中读书。”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他一直以此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他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更是令人钦佩。读书的妙处,不在于所得,而在于所用。书本上的文字更接近于纯粹的理想和真正的智慧,能比平常生活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教益,每读一次都能有所知、有所获,并能以此造福他人,造福社会。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工作、家庭,能够信任关爱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事业和生活,勇敢地负起每一项责任,认真地履行每一个承诺。我想,这正是我们应该毕生追求和付诸实践的。古人云:“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这两句话是读书人生最好的概括、最生动的印证。

    读书的时候就一定要认清目的,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分成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人的处事方式就取决于他们怎样安排和计划自己。很多人尽管很有上进心,每天也在学习,也有一些收获,但是被动的读书却没有丝毫具体的收获。就像跳高一样,如果没有选择合适高度的标竿,毫无目的地乱跳,就没有积极性,也就不会体会征服目标后的喜悦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