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tu8tu 2011-09-20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 [>>]

  概述

  西医

  消化道是指从口腔开始至肛门的一个管道系统,是一个连续的中空性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开口子此管道的腺体,如胰腺、胆道系统等。在解剖上,人们以特赖茨(Treitz)韧带为界,将其以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一段称为上消化道。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将Treitz,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及上段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率统划归于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重要且常见的急症之一。病死率8%~13.7%,误诊断近20%,发病率50~150个/10万,占内外科住院总人数的1.4%。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之原因很多,最常见的病因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其次是肝硬变并发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再次为慢性胃炎、胃癌和胃粘膜脱垂等,少数病例是因胆道疾病、放射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如应激性溃疡、血液病、尿毒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以及药物所致的上消化道急性损伤。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呕血与黑便,以及由于大量失血而引起的一系列全身性症状,确定出血部位、明确出血病因和及时正确的处理,对出血患者之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

  中医称上消化道出血为吐血,认为其血由胃而来,从口而出,甚至倾盆盈碗。若血随呕吐而出,血色紫黯,或夹有食物残渣,亦称呕血。因上消化道血量小或幽门以下部位出血常只引起黑便或兼有呕血,故黑便之病名应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在内。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可根据病人情况,明确诊断,选择各种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止血措施,对于轻、中度出血者,一般经过临床治疗后,多数能使出血停止,病情恢复,然后再针对出血原因,采用相应的根治措施。对于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则首先在于抢救休克和控制出血,同时或随后查明出血病因,进行综合性的全面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法要点:

  1.止血现一般均主张应用中西医两法止血,中医中药止血,或按中医辨证分型用药,或以协定处方用药。

  (1)辨证分型:分虚寒型与实热型。前者常用黄土汤,补中益气汤为主,后者以三黄泻心汤,犀角地黄汤。

  (2)协定处方或止血成剂:如云南白药1g,3次/日;三七粉3g,3次/日;十灰散10g,3次/日;大黄醇提片(粉)3g,3次/日;紫地合剂(紫珠草、地捻草等)50m1,4次/日;乌及散6g,2~3次/日,并可加入云南白药0.5g,吞服。针剂中有大黄注射液、参三七注射液、牛西西注射液、血宁注射液等;此外,金不换注射液也可用于静脉给药,20ml加5%葡萄糖缓慢静脉注射,1~2次/日,或40ml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胃溃疡有大出血者可应用止血II号,系白芨15g及小苏打1.0g加水400m1,加热溶如胶浆,冷后置冰箱备用。每次服冰止血II号100~200m1,轻症每日二次,重症·2~6小时服一次,出血情况严重的可于每剂加入三七粉1.5g,云南白药0.3g。对出血量大者还加用去甲基肾上腺素冰盐水溶液口服,每100ml中含去甲肾上腺素8mg,每次服200m1,每日2一4次,可也止血II号交替服用。

  全国许多单位都曾发表过一些配方,治疗胃溃疡出血报告证明有效,如地榆黄连汤(长沙第一医院)、紫珠草和地榆炭(南京市第一医院)、生大黄粉(上海卢湾区中心医院)、儿茶、白芨、阿胶、云南白药(北京工农兵医院)。对食道静脉曲张出血可应用止血I号,其配方为白芨1g,大黄0.15g煎煮后成200ml稀胶样液体,置冰箱中备用。应用时以每次100ml自三腔管的胃管注入胃内,每日可注入2~4次并与去甲基肾上腺素冰盐水溶液交替使用。白芨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机理可能是使血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大黄性味苦寒,可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其中所含蒽醌衍生物对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又能通里攻下,清除胃肠积滞。在应用止血I号之前,肝硬化大出血后肝昏迷病死率为16.9%,而在应用止血I号之后降到3.3%,加之于其它肝昏迷患者应用大黄的经验,初步体会大黄有减轻肝昏迷或防止肝昏迷发生作用。

  2.胃镜下病灶局部喷药止血的方法,针对性强,止血效果好。常用的药物有5%孟氏液、五倍子液、凝血酶等。这种方法对局限性病变止血效果好,对弥漫性大面积出血效果较差。遇有小动脉破裂喷血,内科止血不易成功,应及时手术治疗,电凝或激光止血虽也可应用,但安全性不如药物止血。

  中西医综合治疗

  一般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首要任务是止血和防治休克,其次是针对出血原因采取标本兼顾的综合治疗。

  饮食与休息:即便是轻度上消化道出血亦应注意休息。无呕血者,可斟情早些进食,可先进食牛奶再改为少渣饮食,呕血者、中度以上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均应严格禁食,待出血完全停止后逐步恢复进食。

  除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患者应禁食2~3日外,溃疡病患者呕血停止后宜进食温凉流汁,逐渐改为半流汁及软食。可进食温凉的米汤、豆浆、牛奶,每次50~60ml左右,逐渐增加,转为糊状软食。进食可减少胃的饥饿性收缩,中和胃酸,补充营养,有利康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患者,仍应禁食2至3天。

  西医治疗

  1.止血

  止血是抢救上消化道出血的根本处理措施,但不是出血的病因治疗,止血处置前、中及止血后要进行病因处置和预防再次出血。一般急症止血现多主张应用中西结合两法 进行,以后再按病因进行治疗。

  (1)一般紧急止血:除输用新鲜全血对止血有帮助外,可使用以下西药及措施。例如止血敏、安络血、维生素K、对羧基苄胺、止血环酸等,进行静脉滴注,缓推或肌肉注射。

  (2)纤维胃镜下止血:紧急纤维胃镜检查不但可以发现病变确定出血部位,而且可能通过胃镜进行各种急症止血措施,实行胃镜下局部止血,包括:

  ①喷射各种药物于出血部位:如喷洒5%的孟氏液(Monsell's solution)、孟氏液内主要内容为硷氏硫酸铁,为收敛剂,可使血液凝固,栓塞出血的血管。

  ②食道静脉曲张注射硬化剂止血:如使用鱼肝油酸钠(sodium morrthuate)、消痔灵等硬化剂,使血管发生硬化栓塞而止血或预防再出血。

  ③电凝止血:主要用于溃疡病溃疡出血,动脉出血为最佳适应证。食管静脉出血则不适用。

  ④激光止血:一般可用氖激光(argon)源,为蓝绿色,易为红色表面吸收,穿透力为0.1mm,据报道止血率可达80%~96%;CO2激光源不能经曲式胃镜导入,穿透力也差,故不实用;钕镱铝石榴石(Nd-YAG)激光穿透力强,可透进0.3mm厚度,止血力强,也有造成小穿孔之可能,故应用时宜注意。

  ⑤微波止血:使用微波手术器,通过窥镜将电极导入上消化道进行凝血、止血,其理论基础是人体内水分正、负极的位置跟随微波的电场极性而变化,由于电场极性的超高速度变化(2450*10(6)次/S),微波产生热量(电解热),在组织内部起到凝血止血作用,据报道止血效果特别良好。

  2.抢救休克

  患者置于严密监护之下,定其记录脉搏、血压、尿量及全身微循环情况(如面色、手足温度等),最好能测中心静脉压以指导输液。对大出血患者休克复苏的步骤是:

  ①检测血型并作交叉配血备血4个单位;

  ②建立一条通畅的输液通道,除用外周静脉必要时应用锁骨下静脉、颈静脉或贵要静脉插管以便快速输血;

  ③同时给予初步的止血措施,如止血敏、安络血等;

  ④如考虑是肝硬化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可在大出血停止之短时间,使用三腔管加压;

  ⑤建立监护记录,进入大出血各项常规检查如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以及随后之肝、肾功能及凝血机制之检查;

  ⑥对老人或心肌机能不全者最好放中心静脉压管;

  ⑦对所有休克患者,除非疑有CO2滞留症,均应经面罩给氧每分钟4L,并定期查PH、PO2、PCO2以监护气体交换,并检测酸碱平衡有无紊乱;

  ⑧在经处理后阳脱不复,气微肢冷,面白唇淡,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之患者,可用艾灸回阳法,用艾条施灸关元穴15分钟,艾火与表面皮肤相距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抢救失血性休克以补足循环血容量为主,在建立通畅的输液通道后,可首先快速输入血浆代用品,如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等,以提高胶体渗透压,恢复有效血容量,改善微循环,以使血压回升,尿量恢复后可改为维持静脉滴注。

  恢复有效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的最有效措施是输血。但在血源不足的情况下,以不输或少输血能纠正休克为原则。轻度和中度出血,如不反复大量再出血,根据患者以往情况及出血后情况,经上述处理,能维持血压,一般情况尚好时,可以不一定输血。如血压不稳定或有反复出血之可能和重度出血的病例,可输全血,休克基本纠正后,即可不再输血。对于上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经抢救输血后,本病预后良好,或确定手术止血和止血后即行手术治疗之病例,以及出血原因和部位不明需紧急检查者,输血要积极,宜及早而较足量的输用。

  需要反复大量输血和肝功能不良者要注意止血障碍。输用库存血能很快引起不稳定的第V和第VIII因子缺乏,但这些缺陷可通过给新鲜冷冻血浆(FFP纠正,可每输3L血给1瓶新鲜冷冻血浆。并需注意其他止血障碍之因素,如需处理,需在纠正休克和输血过程中同时予以处理。

  对于不需要输血之轻度、中度出血病例以及输血后维持恢复病例,和输血间歇期之病例,可使用中药静脉注射剂进行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如用养阴和增液注射液(生地、麦冬、玄参等)200m1;或用参麦注射液(人参、麦冬)以100ml加入500m15%葡萄糖盐水中静脉滴注,以输液救阴。对于气血衰脱、阳气暴脱之病例,使用参附青(红参、附子、青皮等)注射液100ml加入500m1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快速静脉滴注;也可用积实注射液(枳实)5~10ml加入25%葡萄糖液20ml中先进行缓缓静脉注射,以回阳固脱。

  在补足有效循环血容量前一般不主张用升压药。如已补足有效循环血容量,血压仍不恢复,则可斟情使用,并积极寻找影响复苏的其他原因。

  3.消化性溃疡与糜烂性胃炎出血的治疗

  胃酸分泌过多和粘膜屏障损害是消化性溃疡与糜烂性胃炎的主要因素,除上述止血措施可以适当选择进行止血外,制酸剂和粘膜保护剂是经常选用的止血措施;甲氰咪胍能减少胃酸-胃蛋白酶量,且有人认为这种H2受体桔抗剂,可以在粘膜损伤部位写拮抗组织胺引起的血管扩张,从而减少出血。常规使用多用400~1200mg/24小时,放在滴注液中分3次静脉滴注,使用1~2周后,改用口服维持。有人用去甲肾上腺素8~10mg溶于冰盐水100~250ml中,分次口服止血。虽能收缩血管,但大量或过度低温之盐水,对粘膜之血液微循环可能有影响,而较大血管之出血是否也能起到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4.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除可选用以上一般止血方法和胃食道窥镜下注射硬化剂止血外,经常使用的急症止血法还是三腔管压迫止血,对中、小量出血效果较好;对大出血,可作为急症手术前的止血措施,对挽救大出血患者生命,争取急症手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加压素或垂体后叶素滴注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之老药,能使内脏小动脉收缩或使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关闭,降低门脉压而止血,并可促进肠蠕动,有轻度的导泻作用,有利于肠道内积液清除,但对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衰、孕妇等不适用。使用时可用垂体后叶素10U加5%葡萄糖20m1,静脉缓慢注射,或用20u加入10%葡萄糖200ml中静脉滴注,1h滴完。一日二次。其副作用是有心悸、胸闷、腹痛、恶心等。因其收缩肝动脉易致肝细胞缺氧,所以不能久用,血止即停。对心血管系统之副作用,最近有人在使用加压素之同时,如持续滴注加压素0.33~0.4U/分钟,并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6mg每30分钟,或用40ug/分钟同时静脉滴注,则可能预防心血管严重并发症及副作用。

  最近研究,口服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20~180mg,2次/日,使心率减少25%的药量,能使门脉压显著降低,在出血停止后的10~15天内连续服用,可防止近期再出血,降低再出血率。

  最近也报道钙通道阻滞剂异搏定静脉注射10mg后,可使肝静脉楔嵌压和游离肝静脉压的压差下降14%。硝基吡啶(心痛定)口服或舌下含用10mg,3次/日,也可降低急性出血后的再出血率。并有人认为汉防己甲素效果最好,且能抑制肝纤维化或使纤维化逆转。此外,尚有经内脏血管止血法,包括选择性动脉内灌注血管收缩药到出血血管和经皮穿到门脉内插管栓塞疗法止血,但因技术难度大,副作用多,患者不易接受等,不易推广。

  5.急诊手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反复出血不止,或有其他手术适应证者,应考虑急诊手术。各种疾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手术适应证应根据各种不同情况而定。

  6.外科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遇有以下情况应采取手术治疗:积极的内科治疗24小时以上出血未能停止,或连续输血800ml以上血压仍不能维持;内科止血后,短期内又反复大出血;胃镜下出血灶为小动脉喷血,皆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诊手术死亡率比择期手术高9倍,故内科治疗如能暂时稳定病情,应尽量采取择期手术的方法。

  约有1.5%~22%复发性溃疡出血患者,内窥镜检查发现溃疡出血部位的动脉糜烂或血管造影时造影剂外渗时,均有手术治疗指征。手术方法有胃次全切除、迷走神经切除、幽门成形术或迷走神经切除加幽门切除术。同时亦可针对其他各种病因选择手术治疗方法,如肿瘤切除、贲门粘膜撕裂修补等。对结肠息室病或肠道毛细血管扩张症引起的出血,除了血管内滴注垂体后叶素外,亦可作节段性肠道切除。

  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

  1.脾虚不摄证

  主症:吐血暗淡,绵绵不断,时轻时重,体倦神疲,形色惟淬,心悸,头晕,大便色黑,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处方:归脾汤加减,党参12g、黄芪12g、白术9g、茯苓9g、当归12g、白芍9g、山药12g、熟地12g、白芨9g、仙鹤草12g,水煎服。

  2.胃中积热证

  主症:胃脘热作痛,恶心泛呕吐血量多,色泽鲜红或紫暗,或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而色黑,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处方:泻心汤加味,大黄19g、黄连6g、黄芪9g、生地15g、茜根炭15g、白芨12g、大小蓟各12g水煎服。

  3.肝火犯胃证

  主症:吐血鲜红,口苦胁痛,心烦善怒,寐少梦多,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脉弦数。

  治则:清肝泻火,和胃止血。

  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9g、栀子9g、当归9g、白芍9g、柴胡6g、茯苓9g、白术9g、生地15g、龙胆草9g、白芍9g,水煎服。

  4.肠道湿热证

  主症:下血鲜红,肛门疼痛,先血后便,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除湿,凉血止血。

  处方:槐花散合地榆散加减,槐花24g、侧柏叶12g、荷叶9g、黄连6g、当归9g、山栀9g,水煎服。

  5.气血衰脱证

  主症:吐血或便血,盈碗倾盆,面色唇甲苍白,心悸眩晕,烦躁口干,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尿少色黄,神恍或昏迷,舌质淡红,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厥。

  治则:益气摄血,固脱回阳。

  处方:独参汤,参附汤,生脉饮加减,野山参6~9g,浓煎,频频灌服或鼻饲,野山参6~9g或西洋参9~12g,炮附子6~9克,各3g浓煎,频频灌服或鼻饲人参6~9g,麦科15g,甘草10g,浓煎,频频灌服或鼻饲。

  专方验方

  1.仙鹤草膏:仙鹤草适量,制成仙鹤草膏口服,每次15g,1日2~3次,功效滋润止血,主治吐血,便血。

  2.四红丸:当归炭、蒲黄炭、阿胶珠、大黄炭、槐花炭各60g,制成蜜丸,每丸重9g,每日2~3次,每次一丸,功效凉血止血法瘀,主治吐血,衄血,便血。

  3.大蓟散:又名大蓟饮子,大蓟根、犀角、升麻、炒蒲黄、杏仁、炒桔梗、灸桑白皮30g、甘草15g,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5片,水煎服。功效:清热法邪,凉血止血,主治吐血呕血。

  4.心胜散:熟地黄、小蓟、人参、炒蒲黄、当归、川芎、乌梅各30g,为粗末,每服15g,水煎服,功效养血、止血,主治吐血呕血。

  5.五神汤:生藕汁、小蓟汁、生地汁各30m1,生姜汁7m1,蜜15h1,合煎2~3沸,每用15m1,调炒面3g,食前服。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热毒上攻,吐血不止。

  中成药治疗

  中药多使用协定处方或止血成剂,如:云南白药1g,3次/日;三七粉3g,3次/日;十灰散10g,3次/日;大黄醇提片(粉)3g,3次/日、紫地合剂(紫珠草,地捻草等)50m1,4次/日、乌及散6g,2~3次/日;并可入云南白药0.5g,吞服。

  针剂中有大黄注射液、参三七注射液、牛西西注射液、血宁注射液等;此外,金不换注射液也可用于给药静脉,20ml加5%葡萄糖40ml缓慢静脉注射,1~2次/日,或40ml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

  复方五倍子液为五倍子15g、诃子5g,加水100m1,煎至50ml左右倾出;再加水80m1,煎煮过滤后,将二次煎液合并成30m1,加明矾5g,加热溶后,过滤,再加甘油30m1,经内窥镜喷注3ml于出血部位。

  非药物疗法及其它治疗方法

  - 饮食疗法

  1.花生衣煮红枣

  这是近年来常用的医疗食品,取花生100g,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将红皮剥在水中,除去花生米,再加入温水发干红枣50g,用小火煎煮半小时,捞出花生衣,放些红糖,吃枣喝汤。红枣味甜性温,长于健脾养血。花生衣有收敛止血之功效,便于长期服用,最适宜用于身体虚弱的出血病人,可及时康复。

  2.牛髓或胎盘性

  甘温能补肾填髓,为出血病人的适宜食疗之品。可用3~6g蒸熟内服。

  3.牛皮胶(黄明胶)

  民间验方,取鲜牛皮,不拘量,去毛,洗净,用绞肉机绞碎后, 用清水煎熬成稀糊状,以无皮渣为度。成人每日口服100~200m1,小儿半量,分1~3次服完,服时加适量香油,盐或糖。

  4.枸杞蒸蛋

  明代《本草纲目》有鸡子黄补阴血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将枸杞列为上品,用以养阴补血。有增强造血和免疫功能,北京宗维新老中医尤其主张用毛鸡蛋(孵卵蛋)做为患者食疗。方法:取鸡蛋1~2只,去壳,加红糖适量,枸杞子10g,蒸10分钟即可。每天服一次,毛鸡蛋(孵过8~9天的鸡胚),去壳,制法同上。

  5.甲鱼炮桂圆

  甲鱼性味甘平,具有滋阴养血的功效,古代用以治虚劳,配以药性偏温,具有健脾养血的桂圆,可减轻甲鱼之寒,并加强补益之功效,方法,取甲鱼一只去头足、内脏,取桂圆肉30g,白糖适量,纱布包好放入甲鱼腹中,将腹关好,装入盆内,蒸一小时,取出布包圆肉,分食甲鱼、桂圆肉。

  6.人参蒸鸡

  为民间传统滋补食品,用作出血的康复食疗效果满意,鸡自古人药,有补气养血的功效,一般认为乌骨鸡最好。人参大补元气,对再障阳虚,气虚证有效,对冬季时的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也可服用。方法:取鸡一只,除去内脏,将腹内放入浸湿之人参10~15g,另加红枣、桂圆各10枚,冰糖30g。纱布包好,放入腹中,再加水半碗,将腹关好放入盆内,蒸两小时,取出布包药物,分食鸡肉及红枣、桂圆、人参。

  7.黄芪蒸鸡

  黄芪性味甘温,有补中益元气,壮脾胃生血之功,蒸鸡方法同前。

  8.牛骨髓、胎盘、牛胎、羊胎、鹿胎、黄狗肾

  能补肾填髓,治久病虚劳,为康复的食品。

  9.牛骨髓或胎盘

  切碎加干姜、瘦肉,煮熟连汤服,每周2~3次。临床可以观察到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10.牛胎或羊胎、鹿胎、黄狗肾

  切碎加干姜,煮熟连汤服,每周三次。有内热者慎用。康复期出血患者一般脾胃虚弱已复,如有脾虚胃弱的可选食莲子、茯苓、山药、扁豆、桂圆、黄精煮粥,饮食不宜过于滋腻。

  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及最新治疗进展

  1.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60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西药:西咪替丁0.6g,止血敏1g,输血等,中药服止血散:白芨、乌贼骨各30g,三七10g,云南白药2瓶,3药共研细末,再加云南白药拌匀,15g/次,2次/日。结果:本组60例,临床痊愈44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较满意。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7(2)121)

  2.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6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中药辨证分型治疗,胃热型以三黄泻心汤加白芨、地榆炭;脾虚型以四君汤加白芨、地榆炭。均水煎并加三七末冲服。西药予10%葡萄糖250ml加甲氰咪胍0.4静滴,日1次;阿莫西林1.0,日2次;甲硝唑0.4,日2次;甲氰咪胍0.4睡前服。1周为1疗程。结果:本组46例,痊愈31例,显效15例。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提高本病治愈率。(湖北中医杂志.-1999,21(4)155)

  3.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0例:附西药对照组30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两组各30例,均常规治疗,酌情输血。本组并用大黄白及粉(生大黄、白及等量)5g/日3次凉开水冲服,同时静滴西咪替丁0.8g/日1次。1周为1疗程。对照组单用西咪替丁。结果:两组分别临床治愈18、10例,好转10、13例,无效2、7例,本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可提高疗效。(辽宁中医杂志.-1999,26(3)121)

  4.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48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先抢救休克、止血,静滴止血敏4g加入5%葡萄糖盐液500ML,甲氰咪胍0.4G入10%葡萄糖250ML,日2次,或静推洛赛克针剂40MG,QD,连用3天后改口服20MG,日1次,用20天,静滴能量合剂,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补钾纠酸。中药用归脾汤加味:党参、茯神各15G,黄芪、白及各30G,白术、大小蓟、地榆各12G,仙鹤草20G,炙甘草6G,法夏、广木香各9g;参脉注射液60-100ML,加入5%葡萄糖250ML静滴,口服云南白药0.5G,日三次,白及200-300G水煎液加阿胶20-30G烊化分次服。结果和结论:本组48例,治愈37,显效8,有效2,无效1。总有效率98%。 (湖北中医杂志.-1999,22(2)61-62)

  5.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45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方法:对照组用西咪替丁0.4,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每日2次,5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除用上述西药外,再加用本院自拟中药:乌贼骨、白及、川贝母、地榆各20克,三七粉3克,五倍子6克,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5天为1个疗程。结果及结论:治疗组显效38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用药后均无明显毒副作用。效果显著。(国医论坛.-1998,13(3)30)

  6.仙叶合剂与雷尼替丁联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应用仙叶合剂与雷尼替丁联合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所致的中、重度上消化道出血30例,并与单纯西药组(25例)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8,8(4)9~10)

  疗效标准

  黑便、吐血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治愈一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阴性,出血伴随症状明显改善。

  2.显效一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颜色转黄,大便潜血(+),出血伴随症状有所 改善。

  3.有效一周内出血减少,大便颜色转黄,大便潜血由强阳性降为(++),出血伴随症状略有改善。

  4.无效经治一周,出血不止,或已转手术治疗。重度出血,经治24h后无好转,出血伴随症状无改善。

  5.恶化经治一周,重度出血经治24小时,出血加重,出血伴随症状加重。

  预后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随出血病因而不同,约为4.7%~50%,湖北医学院二院报告,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并发出血的病死率分别为0.58%至3.6%,后者高7倍多。这与胃溃疡发病年龄较高有关。湖北医学院一院报告50岁以上上消化道出血者173例,病死率为3.5%,50岁以下的病死率为0.5%,1956年武汉医学院报告溃疡病809例中,因出血而死的7例,其中5例年龄超过50岁。以上都说明病死率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失血时,老年人主要器官代偿功能较差,易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心血管功能减退等,同时老年人因动脉硬化止血困难,还夹杂各种慢性病,是使病死率增高的重要因素。

  湖北医学院报告,肝硬化因大出血死亡率为35.85%,主要是由于出血突然,同时肝功能不良者,肠道积血分解产氨易致肝昏迷。武汉医学院在1962年观察门静脉性肝硬变472例,因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大出血的病死率为10.5%。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死率高于年轻人,国外统计60岁以上的出血患者病死率达10.8%~26%,国内统计为13.5%~18.7%。全美胃肠内镜协会分析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合并心、脑、肝、肾脏器疾病者多,出血病变自身的止血机制较差。这些老年患者不能耐受较长时间而又无效的内科治疗,为此,迅速诊断、有效的治疗是取得较好预后的关键。

  邓长生等分析192例60岁以上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后,发现年龄越高病死率越高,60~69岁,病死率10%,70~79岁,病死率19.6%;80岁以上达到27.3%。此外,他们还发现出血方式与病死率也有一定关系。单纯黑便者病死率9.4%,黑便加呕血者19.1%,单纯呕血者23.5%。这组资料还显示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病死率高达25.9%,而合并肺部疾病的患者病死率仅2.9%,老年出血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者病死率为7.5%,而接受非手术治疗者却达到19.4%,提示早期采取肯定的有效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许多研究者对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人群提出了如下可参考的数据:Himal提出:年龄>60岁,血红蛋白<10g,需连续输血1000ml以上,诊断尚未确定者。Schiller提出:年龄>60岁,血压<13.3kpa(100mmHg),或年龄<60岁而血压(10.7kPa(80mmHg)。Morgan提出:年龄>60岁,有心脏、呼吸、肝肾病史,无饮酒或药物服用史,内镜发现癌,出血时合并心衰。全美胃肠内镜协会提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如大便为棕色,胃内吸引物清亮者病死率8%,如大便和胃内吸引为鲜血者病死率为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