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我责任心培养的理论与实验
一、问题的提出
(一)自我责任心培养是社会责任心培养的基础
中学生责任心可分为国家责任心、社会责任心、学校责任心、家庭责任心和自我责任心五个部分。其中自我责任心是基础和根本。一个对自身都不负责的学生,就无从谈起对家庭、社会、国家负责。当然,我们所讲的自我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在遵守道德、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抱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的反应。它不包括那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极端自我负责的“自私心理”。“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其实只有先“善其身”才能“济天下”。
(二)自我责任心培养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跨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生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自我责任心的培养。如果一个人连“自我”都失去了,一切就都失去了基础和根本。“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未来的世界是充满竞争的时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对人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要求高,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能时时处处“内驱”着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保健、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自我责任心显得非常重要。 (三)自我责任心培养有助于素质教育全面开展
素质教育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教育。其间势必涉及到自我承受能力、自我适应能力、认识自我生理心理变化的能力、在群体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而这一切能力更离不开自我学习、自我保健、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以及自我立德、自我立知的意识行为。一句话,自我责任心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内容。“责任感培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和素质教育目标一致的”。 (四)自我责任心培养也是各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学科的教学都会遇到非常个体化的学习问题,诸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情感、学习性格等非智力方面的心理活动,以及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智力因素的心理活动。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各种意识渗透,进行完善和调控,而这调整和渗透的落脚点无疑是学生的内部素质──自我责任心。
(五)在自我责任心培养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所有教育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而学生的自我责任心是内部因素起动的关键和核心力量。一个人如果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欲望,才会发掘出内在的自我潜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学生自我责任心的同时,实验教师的自我责任心也不断强化,以强烈的责任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树立榜样,以严谨细致、文明的教态,高尚、忠实、敬业的师德,以有意、有机、有序、有效的教学来教育学生,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自我责任心培养的基本模式
(一)培养学生自我责任心的三个阶段
1.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培养学生自我责任心的初步阶段,它包含认识自我的智能、情感、个性、行为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教师可根据元认知理论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客体来认知,以“我为什么这样?我可以怎样?”等问题来深入、清楚地认识自我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是认识自我不负责任的行为和习惯。
2.发展自我
发展自我以认识自我为基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运用元认知来发展自己的智能、情感、个性、行为并达到协调的过程。即学生了解和掌握智能、情感、个性和行为各个领域中元认知的具体内容,并开始运用该领域的元认知去计划、决策、调节自己的智能、情感、个性和行为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学生可根据认识自我的程度,以“我怎样改正缺点”和“我怎样才能对自己负责”等问题来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活动。
3.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是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认知能力强化自我意识,逐步自觉地协同发展自己的知情意行,并尝试实现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学生将已养成的自我责任心迁移到各种活动中并内化为自身品质。它是培养学生自我责任心的最高阶段,它表现为学生能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知情意行,并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保健、自我调控能力,具有强烈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强”意识。
(二)培养学生自我责任感的动力系统
在培养学生自我责任感实验中存在两大主要矛盾,即教师期待学生自我责任感水平与学生现有自我责任感水平之间的矛盾,实验目标与学生现状之间的矛盾。在前一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一对矛盾指学生理想中的自我责任心与现实中的自我责任心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决定了学生自我责任感的培养的动力源。教师的引导是外动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是内动力。 (三)培养学生自我责任感的实验模式
1.责任心语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所表现的缺点和不良习惯有所警觉,并强烈地意识到危机感和紧迫感。此时,教师可适时让学生针对自身的问题,自己跟自己的心灵对话,让心中的“我”去说服现实的我,并以简洁的语言,写成“责任心语”,时时警戒自己,也提醒别人。
2.责任目标
基于学生对自我责任的清醒认识和对改正缺点与不良习惯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教师可鼓励学生制定责任目标。由于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学生们制定学科学习和体育锻炼目标的热情高涨,他们每学期的期中、期终考试前都给自己制定目标,乐意以目标规范行为,乐意给自己压力,以压力为动力,以压力为乐趣,争取更大的进步。
3.责任实践
任何目标转化为成果都离不开实践,自我责任感培养更是如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一言一行中培养自我责任感,更应引导学生自我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在实际锻炼中领悟角色规范,培养行为习惯,培养自我责任心。
4.责任评价
教师对学生在责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自我责任感要进行评价,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调节自我认识和实践活动。教师的责任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三、实验活动的开展
(一)调查分析
1.调查对象
兰溪市实验中学初一(2)班56名学生。
2.调查方法
专题调查法、抽样调查法、现状调查法、现场调查法、跟踪调查法、面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3.调查内容关于学生自我素质,学生的信心和毅力情况,学生的近、远期目标,学生自我发展的理想等方面的调查。
4.调查结果及相关分析
从四项调查结果来看,从该实验班自我发展的理想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收入丰厚、地位显赫、名声好的上等人物,而作为学生努力方向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也能反映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自己成绩优异,能进入重点中学学习。这是本课题实验的有利因素,是潜在的内部动力系统。
同时更能清楚地看到,学生的现有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调控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及现有条件(办事能力、遇事自信度)都呈现出严重不足。这也构成了学生自我愿望与自我实际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实验目标与被实验者自身素质的矛盾。解决这两个矛盾的途径只有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心,借以改变自我、培养新我,以期提高自我素质,达到预期的责任目标——这也是本课题工作的中心和重点。
(二)制订大纲
中学生自我责任心的培养不是培养人的自私心理,它的目标实施、内容正是依据国家赋予中学生的重托而设置制订的。课题组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按照可行性、可接受性之尺码,并从教师可操作性考虑而制订了本实验大纲。
(三)实践方法
1.任务分配法
自我责任心的培养也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生活、公益活动、社会服务、班团活动,鼓励学生承担任务,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培养自我责任心。为明确学生的各自责任,培养全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责可负,体会“承担责任”的酸甜苦辣,从而激发“积极配合,团结一致”的良好情感,在平素细小的班级工作中培养自我责任心。为此,我们课题组特别采用了任务分配法。
首先是班干部包干制。班干部是班级的特殊个体,这些特殊个体的责任心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个体的团结和谐,奋发向上。为了充分调动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激起他们的高度自我责任感(为班级服务),进而带领全班同学为班级荣誉而奋斗,我们完善了管理制度,制定了岗位责任制条例。在方法上,主要采用值周班长轮流制。
其次是非干部成员的责任分配。为了真正落实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同时也为了更好地配合班干部的工作,使得在班干部的监督之下,非班干部学生能很好地工作,进而培养并巩固他们的自我责任心,我们将非班干部学生分成10组(每组5人左右),固定地安排在每个值周班长名下,对他们的班级工作(包括卫生、纪律等)进行明确分工,班级荣辱得失直接责任到人,以便于工作管理和责任追查,从而使全班学生工作不敢稍有懈怠。通过一学年的实验,成果非常明显,和入学初的责任状况相比有很大提高。
2.目标训练法
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目标管理,围绕确立目标、实施目标及考核目标,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目标管理最大的功能在于它的鼓励性,能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满足学生的愿望感,引发学生的迫切感。
3.榜样感染法
少年儿童的可塑性很强,模仿是他们的天性。他们认识客观世界主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思维。对学生进行自我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光靠口号或抽象的结论,应该为他们树立起形象、生动的榜样,宣传他们的积极面、闪光点,特别是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行动,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鼓舞;激发他们的自我责任感,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乃至推销自己的巨大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
4.习惯训练法
改变学生身上的坏习惯、不良思想,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先进思想,使他们对自己负责,做一个宽容体谅之人,做一个自立、自信、自控、自爱之人,这也是学生自我责任感培养的目的之一。
初中学生年龄在12~16之间,开始进入青春期,是第二个自我形成期。这时期他们中断了对父母的依恋,需要独立、自信,有自我价值的感受,但情绪上又紧张不安,需要被承认和感情交流。我们抓住初中生这一关键时期,进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矫正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我责任感。首先是师爱,以教师的博爱之心,换取学生的爱心,以爱换爱,形成师生间爱的双向交流。其次是举办“爱”的系列讲座,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强化行为的动机冲突,反复训练日常行为,养成自觉自控行为的习惯,其中以培养学习习惯为主。
5.班团活动法
发挥班集体优势,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加强班团工作的管理,发挥班干部、团员的核心作用,教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完成任务与执行任务的矛盾,在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行动服从团体行动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心、任劳任怨、情绪稳定等性格品质。
6.专题报告法
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教育活动,具有直接、灵活、有效的功能。进行专题报告,还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意识,激发学生“拼搏”、“竞争”、“自我推销”等增长才干的强烈愿望。专题报告还能增强自信心、自尊心,能交换心灵,弃旧图新。一句话,它可以强化自我发展、自我负责的精神(即自我责任心)。
7.游戏激趣法
组织学生参加自己喜爱的各种兴趣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心理需求,增强学生做事能力及办事信心,融洽师生感情。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展现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拓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由活动本身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的“乐趣”,最后引导到某一事物的“志趣”。
8.情境创设法
情境创设的主渠道应在各科教学之中,各科实验老师是情境创设者。该班各科实验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引导学生在感知、感受、感动的全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领悟自我感知、自我责任心在自我发展中的价值作用和重要意义。同时借用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教育教学情境,通过直观的画面,和谐的音律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产生情绪体验,感化自我责任心,感知具有一颗责任心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形成自我责任心的良性循环。
9.情绪感染法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教学艺术修养,学生便能乐意接受“师之道”。所以课题组成员在与学生接触时,达成以下共识并付诸实施:
奉献一颗爱心。用爱的力量和奥秘去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让学生感受到被爱。同时,以同样的感受去爱别人,用爱心发掘学生的隐匿心理,诱导潜在情绪,深化自我责任心。同时抓住教学中的两条主线——“知识对流线”和“感情对流线”,在“知识对流线”上要求实验老师主导“感情对流线”,将健康的感情体验传给学生,借以深化他们的自我责任心。改善师生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尤其要求实验老师在语言上真实可信,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新,情深意浓,有节奏感,以声传情,特别是以公正、无私、普遍、持久之情来深化学生的自我责任心。
10.心理辅导法
学生自我责任心不够理想或学生自我责任心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存在心理原因,诸如学习情绪问题,改正缺点,缺少毅力和信心问题。这一些心理问题,只有采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才能得以解决。
(四)开展活动的途径
1.以学校为主,又以学校中的课堂为主
作为责任感培养的基础——自我责任感的培养,它的主阵地在学校。以中学生自我责任感为切入口,在全校范围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新入学的学生,易接受教育,自我意识开始增强,想做新人,我们便结合政教处开展“迈好中学第一步”活动。如“推销自己”、“小学生活一页”,班会“我在这班里扮演的角色和应尽的责任”,举行“迈好中学生第一步”演讲比赛,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学校规章制度条例》组织知识竞赛,在实验班评选“自我责任”标兵和“责任转变”典型,开展行为规范集体达标活动(将个人责任融入集体责任之中),评选行为达标组和行为达标生,使学生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义务感和寻求尊重的欲望,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坐标,不断完善自己在中学阶段应具有的形象。
建立军训制度。军训不但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达到挫折教育的目的,更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好形式。军训制度将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纳入更大的集体中,在培养中学生自我责任心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住课堂这一主渠道。
2.以家庭为辅,又以对家庭生活中的责任分工为主
由于现代家庭的特殊性,使父母们对自己的子女疼爱有加,而意志自理能力、协作精神及责任感的培养都是严重不足。
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现代家长教育培训和指导,和家长们形成共识,共同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家庭责任感的培养,来完善学生的自我责任心,完善学生的人格。活动方式主要以家庭生活中的责任分工为主,和学生签订家庭责任合同书,让他们知道家庭成员各自的工作岗位和主要任务,懂得自己在家庭中应尽的义务,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对自己的希望值,一个阶段检查一次,评选出“家庭责任之星”。
3.以社区为延伸,又以乡(镇)、村委会的参与活动为主
我们在培养学生自我责任感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向社区的延伸。
四、实验的效果
(一)学生自我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两个学期实验,实验班学生在自我素质方面的提高明显超过对比班。
(二)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
言及服务,不外乎两种,为他人服务和为自己服务。自我服务意识是建立在自我责任感基础之上的。所谓自我服务意识就是指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提供有利条件的一种意识。通过自我责任心的培养,学生自我服务意识明显增加,特别是学习时间的科学安排、课前学习用品准备、学习方法的寻求、预习复习习惯化、借助老师为自身学习服务的意识。
(三)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生自我责任心的培养,首先是明了人生在世有许多被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是将这种需要付诸行动,形成一种改造自我的力量。由于自我责任感的培养激发了内部动机(如求知欲、自尊心、好胜心、理想、信念、成功的体验等),形成一种稳定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指为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许认可而产生的动机),从而在学习上体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更大的积极性。
(四)提高了学生行为中的自我责任意识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的活动,人们的行为是正常行为还是“问题行为”,则完全由思想支配,人的灵魂支配,而自我责任心即是一个人的灵魂。
通过自我责任心的培养,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提高了学生行为中的自我责任意识。如认真听课意识、独立学习意识、守纪意识、和睦相处意识、情绪性格方面的自我调节意识、习惯上的自我改变意识等。
通过两个学期的艰苦培养,不仅克服了“自我意识”过敏,矫正了学生中的偏离行为,而且由于个体行为意识的提高,直接促成了班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集体责任心。
(五)提高了竞争意识,优化了凝聚力,强化了班级荣誉感
由于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责任心,那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意识变得非常强烈,自我认识变得非常主动(主要采用学生的自我利弊分析法),自我改善变得非常坚决,自我学习变得自觉,自我保健变得执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