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肥城市教科所 李玉民 在最近几天的调研过程中,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与学校领导、老师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强烈感受到了学校对教师成长的关注和重视,也感受到了众多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渴望和兴奋。特别是看到年轻教师迫切的眼神和虔诚的态度,真真切切地为之振奋。 面对青年教师“怎样才能实现教师的又好又快发展”的热切的发问,我衷心地给年轻同仁和朋友提出了四点建议,算是我奉上的教师快速成长的四件“利器”。 ——课堂。课堂应该成为一线教师永远坚守的阵地。作为一线教师,课堂永远是传播文化、传递信念、展示智慧、体现价值、实现理想的舞台;课堂是挥洒汗水、春播秋收、收获希望的地方;课堂是演绎教育故事、激扬生命的生命场,是一线教师得天独厚的土壤。 课堂成则教师成。 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细节的关注,学习方式的改进,教学问题的提炼,教学资源的延展,教学效益的提升,……无不发生在课堂,无不依赖于课堂。如果我们丢失了课堂这片“沃土”而谈自身成长,抛弃了课堂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去搞自己并不擅长的“书斋式”的课题研究,无疑“地界之外找地种”,无疑是缘木求鱼,无疑于无本之末,无疑于舍本逐末。 ——反思。“吾日三省吾身”强调的就是反思。古今中外很多人之所以成为教育的大师,很大程度上源于“三省吾身”。教学反思是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便捷之路。很多教师工作十数年之所以没有多少的变化,没有实现质的飞跃,其原因恐怕主要在于缺少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常态工作的总结、反思,缺少对备课、上课、听课等教学行为背后的东西的探究,缺少对这些行为的追根溯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坚持课前反思,反思自己的备课是否充分,对各环节再快速地放一遍“电影”,检查还有没有疏漏,重新核实一下学生的认知前提;坚持课中反思,反思各环节是否合理、有效,根据课堂生成迅速对教学预设进行调整;应更加注重课后的自觉地反思,关注教学的得与失,关注各环节是否流畅,关注细节是否有效,关注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在反思的途径上,一要注重专业引领下的反思,在理念、理论方面寻得行动的科学依据、得到专业的指导;二要注重在同伴帮助下的反思,在操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得到指正和对行动细节的修正;更要注重基于实践的自我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每个细节,不断地追问“我可以怎么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我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从而,使自己在问题的发现、研究、完善、优化、改进中,教学技能和水平、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得以快速提升,专业化发展的速度得以加快。 ——读书。读书,是我们“读书人”的本业。读什么书?读经典的书,增加文化积淀,加厚人文涵养;读大师的书,与大师结缘,与大师对话,聆听真谛,丰富人生;读专业的书,拓展专业视野,汲取最新成果,注入新的血液,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怎么读书?一可以有计划地读,什么时间读哪部书,读多少书,读谁的书,二可以带着问题读书,想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就可以搜寻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书读,想探索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就可以查找班主任工作的书,想优化教学细节,就可以阅读诸如《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此类的书。相反,不读书,则无以谈成长与专业化发展。读书,不是背书、不是用大脑“装”书,关键地是“用”书,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的知识或高深的理论,咀嚼、消化、反刍、吸收,变成我们的肌体所需的“营养”。 ——科研。科研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更是一种方法论。教育科研并不神秘,不是高不可攀。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不是搞“书斋式”的学术研究,强调更多的是“草根式”的研究,是行动者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进行的研究,是行动者对行动进行的研究,简言之,是用科研的视角审视教学行为的研究,是用科研的方法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因而是适合一线教师的基本研究方式。 在这种认知前提下,我们就会发现,集体备课的过程是科研,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本身也是科研;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科研,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愉快也是科研;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的解决是科研,对课堂中的生成的合理处理也是科研。只有当我们给自己的日常行为赋予了更多的研究意识、研究思路的时候,我们的常态下的行为就自然被添注了“科技含量”,自然地平添了无限的“智慧”,当一切的教育教学行为被追问“为什么”、“怎么样”时,科研就成了我们发展的助推剂,科研就为我们的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