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应从起始阶段抓起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苗红雷,是来自克井一中的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日子里,我能坐在这里和大家一起,面对面地交流我的教学思想,心里感到非常荣幸,我不是什么大家,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把我这些年来的一些做法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共勉,希望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应从起始阶段抓起》。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抱怨:都说这些孩子成绩多好,小学升学考试语文成绩优秀率达到了100%,怎么进入初中后竟然什么都不会呢?而小学老师呢,他们似乎更委屈:这么优秀的学生怎么到你们手里就什么都不会了呢?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由六年级升入七年级,虽然只升了一级,但是实际却跳了一档。我现在虽然教初中,但是深知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一方面,内容存在很大差别 小学语文教材趣味性较强,内容浅显易懂,知识点相对较少。另外,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进度较慢,课堂容量也相对较小,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注重直观、形象,以朗读为主,通过老师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就能理解。在复习时,教师对要掌握的知识点更是反复讲,反复练,作业精批细改。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就能在考试时轻松取得好成绩。 进入中学后,语文教材内容一下子显得深奥,课文主旨也变得深刻,知识性强,趣味性减弱,有些课文并非“书读百遍”就能“其义自现”,可以说从初一上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要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加之,迫于中考压力,课时紧张,初中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作业老师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能认真、独立、自觉主动地完成好学习任务;测验题量多,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另一方面,学习环境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小学生年龄较小,因而在学校老师大多采用保姆式的教育方式;在家庭中家长过分溺爱,陪读、陪做作业的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对老师、家长的依赖性较强。但进入中学后,由于课业负担的加重,所学科目的增多,老师对学生独立性和自觉性的要求相对较高,使得一些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时离开了老师的指导便无所适从。 这样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进入中学,就经受了多次的打击、失败,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将会慢慢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分化”与“滑坡”。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现状,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师要从初一开始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应该从起始阶段开始培养。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之一。作为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的富兰克林博学多才,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导美国走上独立之路。富兰克林的成功也是来自于他对习惯的运用。 富兰克林在年轻时就发明了一种方法,他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和谦逊;然后,富兰克林决心获得这13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成功记录表,每一项美德占去一页,画好格子,每天晚上反省时若发现有当天未达到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就是把这些美德化为习惯使富兰克林走向了成功。 富兰克林在79岁时,把自己的一生记录在了自传当中。在那本不朽的自传中,富兰克林花了整整15页纸,特别记叙了他的这一伟大发明,他认为,他的一切成功与幸福都来自于这个伟大的发明,那就是对习惯的控制。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效仿这种方式,有所收益。” 事实正是如此,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你也许听说过“林旺”的故事。 林旺是一只小象,它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放进了动物园,鼻子被一根链条拴在了桩上。 有一次,林旺想挣脱铁链到猴山看看猴老弟,没想到用力过猛,铁链把鼻子挣得生疼。“哎呀,这条铁链太牢了!”林旺含泪舔着自己流血的鼻子,心想:“我这头小象是挣不开这条铁链的。” 半年后,林旺又想到大街上去转转,一挣链条,又把鼻子挣得生疼,它又想:“我这头小象是挣不开这条铁链的。”经过两次的失败,林旺再也不敢去挣那条铁链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林旺长成大象了。这时候的林旺完全可以挣脱铁链到外面潇洒走一回了,但是,经过前两次的失败,林旺已经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不可能挣脱这条铁链的,它再也不想到外面去玩了。终于,林旺老死在象房里了,直到死,林旺也没有实现潇洒走世界的愿望。 可见,习惯决定了林旺的一生碌碌无为。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1998年,世界巨富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应邀到华盛顿大学演讲,当学生们问“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要富有”时,巴菲特的回答是:“非常简单,原因不在于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心态。”比尔盖茨听后也表示十分赞同。由此可见,很多成功人士都非常看重习惯的作用和影响。 那么,什么是习惯呢? 在最新版的《新华词典》中,对于“习惯”是这样释义的:“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事实上,广义的习惯不仅仅是动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会风尚性的,还包括人类所有的优点。甚至包括“善良”“仁爱”这样永恒的主题,也需要进行不断修炼,才会真正化为行动性的习惯。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吕叔湘也说“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这告诉我们基础教育实质上就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既包括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养成。基础教育承载着为民族振兴,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伟大使命,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举足轻重了。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生神圣系统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的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就享受着他的利息。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个债务能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一本叫《少年儿童研究》的杂志发表了一篇调研报告:《悲剧从少年开始——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踪调查》表明,115名死刑犯从善到恶,从人到鬼不是偶然的。他们较差的素质和积累的许多缺点,是他们走上绝路的潜在因素,是罪恶之苗,是悲剧之根,他们中30.5%的人曾是少年犯,61.5%的人少年时犯有前科,从小就有不良行为习惯,渐成劣迹,终致死罪。又有人对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作过研究,发现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是他们成为杰出青年的重要原因。就一个班的同学来说,大多数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自习课安静做作业,晚上复习巩固等均已成为习惯;但也有少数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学习吃力跟不上进度。继续的结果往往成为了“后进生”。俗话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作为基础教育,我们就应该从各起始年级开始,抓好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七年级是初中的起始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习惯: 一、养成课前主动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预习,是探求新知识的前奏,能为学好新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的预习,往往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预习的方式有: 1、借助教材自身的编写特点,整体感知课文。预习课文时,要先参读“预习提示”“自读提示”“单元提示”等文字,弄懂课文的体裁、主题、写法等,然后带着问题去反复默读课文,体会和理解文章的大意。若遇疑点,再用铅笔勾画出或记录下来,待老师授课中再解疑。2、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在读课文时,若遇到不读懂的字、词,先做下标记,然后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给生字新词“查档案”,将其读音、意义、用法等记录在旁边,若是成语再加上出处。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3)借助已有知识,在预习中印证加深。在预习中,还要把文章中所用的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式、特殊句型及其他特殊用法都标注出来,并认真体会印证。刚开始时,老师要教给学生预习、复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预习、复习时各应该做几件什么事,该如何进行。如指导学生预习时,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三五遍,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疑难生字词,好词、佳句画上波浪线,并写上自己欣赏的原因,不懂的地方画问号,通过练习找重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同时老师还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的过渡,调动口、心、手、眼的四到位。习惯养成之后,学生便会自觉主动的地去进行。当然,进入中学后,老师更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这样在上课时,学生便能针对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听课,注意力将会更加集中。课后复习是对所学知识巩固的一个有力的保证,当然也必须加强。此时还可以告诉学生记忆遗忘的规律,让学生明白学习之后不复习,用不了多长时间将又会把所学的知识原封不动的还给老师,让学生明白课后复习的重要性。 二、养成随手查阅字典、词典释疑的习惯 不管是课内的阅读,还是课外的阅读,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这时,学生习惯于把老师、家长当作“活字典”。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更可靠、更忠实的老师——字典、词典,并且还要告诉学生:遇到问题首先必须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只有在自己想了很多办法仍解决不了时才找别人帮忙。另外,最好是要求每位学生随身带一本词典,逐步养成随手查阅字典、词典释疑的习惯。这样,将会让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三、养成课堂上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从小学开始,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上课时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遇到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敢于提出问题,平时老师还应注意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千万不能让学生产生“害怕回答问题”或“害怕提问”的情绪。为此,老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老师最喜欢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学生”的信息,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堂上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说的良好习惯:学会即席发言 俗话说“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作,才是真功夫。”可见练好口才是很重要的。然而,现在的中学生,由于人机对话(看电视与玩电脑)太多,口才是越来越差了。许多初中生在与人交谈时,有的讲话没有中心,思维跳跃很大,给人语无论次的感觉;有的词不达意,讲话断断续续,许多字词发音含糊不清,听他讲半天还不知道他讲什么;还有的只听不说,在公开场合不敢说,不会说。这些问题的存在,看起来好像是学生个人的问题,其实主要责任还是老师的教法上,原因是老师没有坚持有针对性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口才,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对策。 早读时培养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早读下课辅导时,我经常鼓励学生张开嘴巴大声读书,自己也坚持每天以身作则与学生一起读。 上课时,坚持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和思考,安排时间让学生提问和讨论,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引导学生养成用语言正确表达思想的习惯。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班为单位经常开展讲故事、诗歌或散文朗诵,辩论与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中,既不慌不忙,又有条有理地说话的习惯。 五、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学会浏览、精读与复述 新《课标》要求,小学六年要背诵诗文160篇,初中三年要背诵80篇古诗文,合计240篇;小学六年课外阅读40万字以上,初中三年阅读量要达260万字。人们也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一个人十三、四岁以前,即小学、初中阶段,最大特点是记忆好。 为此,中小学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方向地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的阅读,充分利用这段时间鼓励学生多积累知识。大家都知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产生了浓厚的读书兴趣。为了摆正语文课本与课外书的位置,提高阅读的效果,我着重抓三种习惯的养成教育。 1、 培养学生课外养成浏览的习惯 我在平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到学校阅览室看一个小时的报纸或杂志,每位学生要准备一本笔记本,课外看书时要做好笔记,学期末全班进行检查评比,看谁课外积累的知识多。 每学期我都会根据语文课本目录,结合本校图书室藏书情况,制定一份学生课外自读图书目录,分课外必读书和课外选读书两类。期中和期末教师和图书管理员联系,了解本班学生借阅图书的情况,对课外读书积极的学生予以表扬。在编定语文试题时,特编一道检查学生课外读书情况的试题。教语文多年来,我既不喜欢搞题海战术,也不喜欢加班加点补课,但我的学生考试成绩却不差,根本原因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了课外自主阅读的习惯。学生爱读书,阅读能力自然增强,写作水平也跟着提高,学生因而喜欢语文且喜欢语文老师,语文成绩当然不会差了。 2、 培养学生养成精读名家名篇的习惯 初中语文课本上的讲读课文,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一般都要求学生熟读,有些还要求学生背诵。把这些课文教好学好,是快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主要不在于老师把课讲的怎样,关键在于老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怎样。笔者的教法一般是:①老师范读课文;②让学生单独朗读,读完后老师再评价并矫正错误之处;③小组朗读(有的课文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老师再点评;④全班齐读,读完后老师点评;⑤要求学生早读课再朗读,该背诵的抽学生背。这样一来,学生把课文读熟了,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正如古话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把课文读懂了,才觉得课文写的好,读起来是一种美的欣赏,才喜欢读。久而久之,品读名篇的习惯就养成了。 3、 培养学生养成复述课文的习惯 初中语文课本选入的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等,教完后,我通常都要求学生复述。刚开始,许多学生觉得很难,怕复述。老师点名让学生复述课文时,有的不开口,有的说不了几句。我的办法一是坚持,二是鼓励。到了初二时,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复述课文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复述课文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初中生积累材料的重要方法之一。 七年级学生相对于八、九年级学生来说,空余时间多一些,我每周抽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集体的课外阅读或进行文学欣赏,让学生从人类的精神宝库中探求宝藏。每学期我们除了给学生指定一些相应的阅读书目外,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并且经常开展一些读书、读报的活动。如,故事会、《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演讲比赛、“与书中人物交朋友”作文竞赛等,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六、培养写的良好习惯:勤于做笔记与练笔 许多初中生都怕写作文,老师也觉得作文教学是难点和重点。因而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把希望寄托在《中学生作文指导》、《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考满分作文》等书刊上。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我认为要搞好作文教学,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多看和练习”。鲁迅先生曾经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个“多看”,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读的良好习惯。这个“练习”,就是培养学生养成写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要养成做笔记和练笔的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做笔记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动笔墨”,就是做笔记:①看书时要在书上钩划圈点做笔记;②看书时在书上做批注;③看完书后特别是看完课外书后要摘抄。在培养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时,先是指导,后检查评价。如:我在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段落要划线做标记,对生字生词要做好注释等。上课前抽查,做的好的表扬。勤于做笔记,多积累材料,是学写作的重要环节。 2、培养学生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学生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无话可说,对老师出的题目没有生活体验。其次是写作练习量不够。因此,笔者认为要指导初中学生写作,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正如巴金先生说的那样:“你只有写,你才会写。” 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自己的喜怒哀乐用文字表达出来。为了激发学生自由写作的兴趣,我经常跟学生讲一些有关作家成长的故事。学生听了故事后,认识到平时练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学生练笔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写日记,有人说:“日记很小,只容得下我一个人,日记很大,又可包罗万象。”由于日记特殊的魅力,决定了日记提高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乃至人的本领的特殊作用。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学会了写日记,但经常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撒网”的现象。对此,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学会找日记的材料,经常与学生在日记本上进行“心语”交流,让学生信任老师,爱上日记。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写日记、随笔,老师要定时进行日记、随笔讲评,有条件的还可以为班上出一本优秀文集,让更多的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喜欢上日记。二是写周记,三是写信(要求学生心里有话向父母讲、向亲友讲、向老师讲),四是仿写(模仿课文写作文)。这四种方式可自由选择,原则上每天写一篇,一周不少于三篇。两周要检查一次,写的好的,教师不但要大力表扬,而且在班内进行展览。这样坚持一年,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主动写作的习惯。“习惯成自然”的老话,看来一点不假。学生养成了写作的习惯,作文教学也就不难了。因为“立意取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作文基本功,在平时的练笔中不知不觉的也就练出来了,而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因此,要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教师应将主要精力花在培养学生养成练笔习惯,不宜将主要功夫花在写作技巧指导。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还能为学生以后的习作、个人成长收集宝贵的素材。 七、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郭沫若曾经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在书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从七年级开始,每周加一节书法课,除了书法老师指导练习外,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重视学生的书写,我的做法是: (1)要求每一位学生都用作文本抄写重点字、词、诗、文,每周一到两次,每次抄400字左右。要求不仅每一个字要写得工整规范,每一个标点符号也要按正确的格式书写。在课堂上学生写作业时老师随行逐个检查,发现好的随时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表扬,发现写得差的当时就督促纠正。 (2)坚持每周一次,各个组的小组长对一周来本组抄写、作业、作文情况作总结,开展小组内的评比,特别表扬那些有进步的同学;对于那些书写规范的同学的作业定期进行展览、表扬。 (3)开展书法比赛,对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的同学发奖。 平时批阅学生的作业时,除了批改答案是否正确,还可以评定书写等级,巧用符号加以强化。如采用等级的形式激发强化,在批阅作业时打两个等级“A+良”, “ A ”代表书写,说明该生书写好;“良”代表作业的效果,说明作业有误,还需加劲。 八、养成学习时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应该“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特别是进入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时,老师就应该慢慢向“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转化。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预习,怎样进行文章阅读;怎样做好知识的梳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解放学生的口、脑、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此时,教师要尽力消除学生依赖心理,巧为点拔、与学生共同交流,释疑解难。 进入中学后,适当引导学生研究“单元学习要求”、“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进入中学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九、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对此,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错漏本”,把自己学习出现的错误登录在上面,并经常翻翻,提醒自己,以防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作为语文老师要经常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并且经常给他们讲一些这方面的故事,让学生从心底认识到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修改病句的方法,利用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写的作文或同学写的作文进行病句修改;进入中学后,老师还应教给学生一些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对整篇文章就字、词、句、段、篇各个方面进行修改。不过,这个过程应该由易到难,让学生对此产生了兴趣,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再逐步加大难度,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主动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没有相当长时间的磨练,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那是难于成功的。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呢? 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乐知者不如好之者”。首先,学语文的兴趣来自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文学成就璀灿夺目。教师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学成就开展五彩缤纷的语文活动,如课本剧的表演,朗诵比赛,成语接龙,妙对欣赏,班与班之间为了一争高低,下来都精心准备,还不知从哪儿搬来了一大堆书备战,活动中你争我抢,唯恐落后,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长了不少知识,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其次,兴趣还来自成就感。语文不像理科那样一道题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因而语文老师不要吝啬你的夸奖,用平等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语文成果,让赞扬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有主导地位,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喝彩,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大增。还要引导学生涉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教师经常利用第二课堂时间让学生欣赏名家、名篇、名段,让学生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领会语言学科的博大精深,学生自然就会有深入学习的愿望。 其次,教师要明确学生应养成什么习惯,做什么,如何做,而且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最后一点,教师布置学生做的事要及时检查评价,对部分学生不按要求做的也不要灰心,要耐心教育。只有这样坚持不懈地做,好习惯才能逐渐养成。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如果能使大多数学生“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写作成为一种思考方式”,那样的话,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是成功的。 老师们,著名教育学家威廉 坎宁安说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 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 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他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没有多拿一些。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习惯就像是那些卵石一样,你现在多培养孩子一些好习惯,明天的孩子就会得到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那时,作为老师的你,会和寓言里的这个人一样,又是高兴,又是后悔。高兴的是,你的孩子拥有一些良好的习惯,后悔的是,你其实还可以培养孩子更多的好习惯。所以,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为孩子多捡一些卵石呢?明天,这些卵石将变成孩子一生的财富,让他幸福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