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拳的击人要诀

 寂静心 2011-09-27

意拳的击人要诀---姚文明

「凝神敛气,以意击人」,是对习武者的高层次的技术要求和心理要求,其关键在于一个「意」字。这里所说的「意」,是指「意念」。中国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合一,在对敌时则要求「意到拳到」,特别强调意念在技击中的主导作用。行家们常说:「内练一口气,外练一张皮。」这「一口气」就是「真气」。中国武术非常重视内功训练,而内功,说穿了,就是以意念导引真气运行的功夫

    通过常年不断的内功训练,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出人体内部的潜在能量,在瞬间爆发出超乎寻常的劲力,而且还可以使中枢神经的反应能力变得异常敏锐。所有这些,都归功于意念的作用。在练习内功时,必须通过意念的导引,使真气周身流贯,而后蓄存于丹田。武术家在同人交手时,是通过意念来引动内力击中对方,在击中对方身体的刹那间,爆发出一股穿透力,损伤对方的内脏。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水平的武功较量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四肢攻防较量,也不仅仅是武功招式的对抗,而实际上是双方意念与内功的较量。这就是「以意击人」的含意。只有经过多年内功训练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谓「凝神敛气」,是指在应敌时精神要高度集中,敛气入骨,气沉丹田,这样真气才不致上浮或散乱。这时,真气应上顶百会,下灌十趾,含胸拔背,身体犹如一张拉满的弓,全身心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但由于丹田蓄力,所以神清意定,不惊不怯,周身圆活,不僵不滞。一旦出招,则意之所至,劲力顺达,内劲瓶发,可予对手造成较大的伤害,因此,「凝神敛气」是「以意击人」的必要前提。作不到「凝神敛气」,所谓「以意击人」云云只不过是一句空话。

    武术家们都明白,「凝神敛气」是平时的功夫,「以意击人」是交手时刹那间的具体运用。倘若没有多年的内功根基,根本谈不上「以意击人」,大体上还是以拙力去同对方死拼。

   「以意击人」要求反应极为敏锐,心念甫动而拳脚已发,力发如箭,视人如草,起落无形,击人无式,发招散便,应手而至。一句话,招无定式,随心所欲。这样才能左右逢源,连续催劲,起如电光,落如惊雷,击强敌于瞬间,克群寇于弹指,若狂风之扫落叶,似怒潮之弄扁舟。然而,上文所述只是一个理想境界,在实战中是很难达到的。在实战中,能够大体作到「以意击人」就很不错了。而不少习武者,即便练过一些内功,但一旦与人交手,还是多凭蛮力去硬拼,甚至连一般的弹抖之力也发不出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心慌意乱,忘了「凝神敛气」这一说。

    如果仔细体会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无论哪种拳路,其起式都是一个凝神敛气的过程,太极、形意、八卦如此,少林、查拳、华拳、南拳也是如此。它们都要求行拳之前,精神高度集中,以舒的动作助真气下沉,聚于丹田,以最大限度地积蓄能量,引满待发。且不要小看了起式,它既是积蓄能量的过程,又是发力击人的准备,而且不少起式的本身就是防卫动作,兼可击人。北方一些拳种在起式时常有一个上步对拳的动作,即上一步,同时双手握拳在腹前相对。此式既可当「铁门闩」用,以防御对方进击腹部,又可乘势发力,以抖挤之劲进击敌方胸腹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突然性。武当派三十二势长拳的起式是「懒扎衣」,以道士均着长衫,应敌时随时将下摆掖下腰带,便于行动。此式以左手作撩衣状,左手握拳横出,姿态潇洒,而劲贯肩臂,暗藏杀机。关于太极拳的起式,杨澄甫先生曾说明道:在此时,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造作,守我之静,以待敌人之动。

    然人每于此姿势容易忽略,不知无论练法、用法,具不得脱此。 --《太极拳使用法》第18页,收入《太极拳选编》一旦应敌,高手们并不忙于率先出击,而是大多先取守势,在作好防守姿态的同时,也已完成了凝神敛气的功夫。这个过程极为短暂,与防守姿势的完成是同步进行的,时间只需一秒钟,已可积蓄起相当的能量。在紧急情况下,这个过程可以缩短到零点几秒,甚至在遭到突然袭击的一刹那间,他就可以完成由积蓄能量(凝神敛气)到发放能量(发劲击人)的全部过程。这是由平时的训练水平决定的。

    习武者常爱说「某招最有用」,有些小说和影视作品也经常渲染「某招是另一招的克星」,这些话不能说没有一点儿道理,但毕竟有些程式化和片面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武术中,不存在绝对无用的招数,也不存在绝对有用的招数。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而言。所有的招数,在实用时都存在着速度、力量、准确性这三大要素,而这三大要秒,又由使用者的训练水平所决定。招数能否发挥作用,又与对手的水平密切相关。

    即如形意拳中的「崩拳」一式,其动作仅是上半步击一拳,看来平平无奇,简单之极。初学之人用此式同人交手,恐怕未必有什么用,甚至难以自保,而清末民初的郭云深却挟?*瑐薿壑悀U名手,人称「半步崩拳打天下」。可见同一个招式,由水平不同的人使出来,其威力气象便大不相同,其「有用」和「无用」也就判然有别了。但是,从武学境界上考察,固定的招式并不能体现最高层次的武学,能够体现武学最高层次的是招无定式。

   「招无定式」实际上就是随心所欲,幻化无方,它是「以意击人」的外在标志。

据说,郭云深在以崩拳应敌时,总是把形意五形拳套路中的崩拳定式稍加变通,加上了格挡动作,融入了劈、钻、炮、横诸拳的劲意,攻中有防,使拳式更加完善圆整,臻于极致。高手们在应敌时,若对方倏然动手,他一定会极其敏锐地作出反应,随心应招。他会根据彼时彼地的具体情势,什么招顺当就用什么招,而不会被胸中已有的成法所拘,更不会犹豫不决,贻误战机。高手们应敌,常常是意之所至,或掌或拳,或膝或肘,远打近靠,以气摧力,招式绵绵而上,一发而不可收拾。他们很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我之长击彼之短,以我之实击彼之虚,以我之快击彼之慢,以我之柔克彼之刚。其实,武术家在应敌时所用的招数无不是平时练就,只是在应敌时先用何招、后用何招并无定数,而且在实用时多数招式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干变通,决不是墨守成法,到应敌时还是死搬平时的架式。民国时期,王芗斋先生(西元1885年~1963年)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取「意」而弃「形」,创造了一种没有固定套路,只以椿功为重的拳术,称为「意拳」,曾名「大成拳」。意拳的要诀是:以形为意,以意为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力由意发,式随意从。

    这几句话道出了以意击人、招无定式的真谛。意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武术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中国拳术另辟了一条蹊径。在此之前,中国武术界的前辈们虽然早就明确提出了「以意击人」的观点,但各门派始终都脱不开有形的套路招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意」的自由发挥。超越「形」而纯出以「意」,自王芗斋始。拳无定法,招无定式,练时有定式,击人无定式,这是中国武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拳到无形方为真」是招无定式的极致,也是武学的最高境界,这只有在练成了化劲的时候才能达到。此时,周身无不是意,周身无不是力,可随意跌人,而不惧敌人偷袭。相传,形意拳大师车永宏(字毅斋,西元1833年~1914年)有一次正在洗脸,一拳师想开个玩笑,稍稍向他后腰踢去,当湛湛踢上时,只见车永宏身形陡然一起,那拳师已被远远弹出,跌倒在地。因为车永宏已练到「意」与劲融而为一,所以意念甫动,劲已发出,劲随意走,跌人于无形。

    习武者在平时练功时,应时时牢记「凝神敛气,以意击人」这八个字,不求招快,不求力蛮,但求意到劲到。久而久之,自能练成相当功力,不致有花拳绣腿之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