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执着己身?一无是处 (初学者跳过,练好浑圆力再说)

 寂静心 2011-09-27
 

执着己身 一无是处

佛教禅宗有「得大自在」的意境, 也是意拳的真境界. 然而「得大自在」也不是什么遥远而不可期盼的东西. 要得大自在, 唯在通过「放下」来完成. 放下的一般叫法是「不执着」, 原理是不被外在一切事物或一切内在思维所影响, 寻找真正的自我, 进入纯与静的境界.

「执着」有很多种, 在拳论中可细分为「形、神、意、气」. 各有不同的意识形态, 令人迷惑, 不分真假, 甚至以假作真.

一) 意的执着: 意的执着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最容易犯也最难放下的,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很多人, 发生很多事, 会令我们有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 这些事件和情绪, 在站桩时便会不断地在脑海里反复出现. 肢体状态愈是静止, 思潮愈多愈反复. 严重地騒扰练功者入静的情绪. 这种情况便是意的执着.

第二种是观念的执着, 有人”纯功数十年, 终为门外汉”, 可能是由于以上一种执念, 思虑太多所致. 也可能由于第二类执着而来. 习意拳的人, 很多都曾学过其它拳种, 有些人甚至资格可为人师. 很多对拳学观念都早有定论, 每每以自己多年所学的理论来印证意拳, 觉得二者理路相通. 不觉走入了理解上的执着。

据悉, 意拳之意, 非一般人所指之意, 若以意为力量之源, 必先接受力非力, 无力之力才是真正的力量(劲). 现今一般推手所用都是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肢体力量, 由肌肉产生, 他们会用很多方法和角度来化解对方的力, 以求达到"化"的目的. 而这种所谓的化, 正正是祖师爷所说较技如斗牛的表现. 这种力要对付一位身型比自己高大的人, 或对付外籍人仕, 便会出现力穷的现象, 在发挥上会有尽头, 亦即会有疲倦之时, 也会因年龄而退化. 这是普遍人接受的「力量」, 但绝不是意的力量, 更不能算是劲. 若以这种力为追求的目标, 则永远无法进入意的范畴. 这种观念的执着也是意的执着, 也是最难纠正的一种.

由于这种种执着, 便会障碍意的成长, 更有人企图用意识去解构, 讲求的是形式, 角度, 甚至时间的长短, 容易出现”这样又不是, 那样又不是” 的埋怨, 甚至人投诉, 老师拆散他们崩紧的架子(整劲), 殊不知他们的所谓整劲, 不过是因为用力而发生出来的假象而已.

二)力的执着:
人生在世, 从出生一刻开始便要对空间和大气压力产生对抗性反应. 日久便对手脚所能发出的力量有所倚赖. 这种倚赖, 便令人产生对力的执着. 曾经听过不少人说: "不用力怎么打人呀!!!" 拳经上说力非力, 意即力也. 它说的力是力量(劲), 不是从肌肉张力与对抗中产生.
一般功法都着重于力感, 认为有力感才有力量, 有人举石锁, 有人举哑铃, 有人卧虎撑...这都大大地遗反了用意不用力的原则. 然而内家功法偏偏要做到"意紧而力松"才有真力量. 若不放弃力感的追求, 也永不能令意达到圆融的地步.

三)形的执着:
形的执着最难纠正的. 一般内、外家拳种, 又或因武侠小说之渲染, 都以招式套路作为吸引顾客(学拳者)的工具, 以为招式愈多愈好. 于是有人自豪于懂得一百种架子, 舞起来虎亮生威. 殊不知对搏时竟无一招可用. 这种对形式的追求, 便是一种执着. 这种是最容易犯的执着, 因为有形易懂, 有迹可寻, 然而「有迹」也往往令人目迷五色, 不知所措. 世上拳招无千无万, 单以太极, 八卦, 六合八法和形意…等内家拳而论, 已有练不完的招式法度. 「无形」者却不着边际, 抽象难以理解, 文章易懂, 真法难求, 虽有真师口传心授, 亦不易获得. 因为武学不同文章, 只需聪明记颂便可有成, 功夫却要练到身上来, 发挥出作用才可算成功, 与其说真法难求, 不如说真法难成比较贴切.

执着的意思是「拘泥守执」. 以宿命角度而言, 拘执是与生俱来的. 又或从小根深蒂固的. 既有所执, 心意自然必有所偏向, 也不能纳言. 人若对既有概念固执, 便容易误解拳理, 执愈深愈难解破. 老师常说, 人只有自以为是, 从不会有自以为非的, 自以为非者便会择其善者而改之了.拳理一旦被曲解, 便难以进入真法之道. 是谓差之毫厘, 谬之千里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